王珺 张建刚: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挑战及战略选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74 次 更新时间:2023-04-13 23:10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王珺   张建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妥善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促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的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与西方所走的现代化道路相比有着鲜明的特征。习近平指出,这条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中的经验教训,立足于自身的物质文化条件,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化之路。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根本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旗帜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是因为其理论源头是马克思主义,并且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功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证明马克思主义真理没有过时,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内忧外患之际,它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指出,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带领人民接过时代的接力棒,不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发展。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百年奋斗,成就辉煌,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时,我们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领导人民一步一个脚印探索出来的,是党和人民凝心聚力一棒接着一棒干出来的。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之路。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约占全球人口的18%。基于人口规模大这一最基本、最现实的国情,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人口放在核心位置。同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我们需要解决国家食品安全问题、劳动力就业机会问题、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问题、老龄化社会问题等。由于我国人口规模巨大,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系数更高、过程更复杂、责任更重大。因此,中国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必须有自己特点。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但是现有资源是无法满足需求的,也因此决定了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目标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要实现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即所谓的“富裕”;另一方面要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即所谓的“共同”。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减贫上的奇迹,消除了几千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前推进,人民群众必将共享更多现代化成果,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独立自主、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在短短几十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的工业化历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没有走西方国家的老路,而是选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基于自身特殊国情作出的现实选择。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即使近代饱受欺凌但对于和平的信念从未动摇,对和平的追求仍孜孜不倦。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特别是在经历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苦难之后,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宝贵。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此起彼伏、经济陷入低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世界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但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和平生活的无限向往更为迫切。中国要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同时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以自身现代化建设新成就为世界带来更大贡献,为世界走和平发展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所以研究其演进历程必须回溯历史。翻开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进行矢志不渝的艰辛探索。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无论是封建统治者发起的洋务运动还是农民阶级发动的起义、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戊戌变法、革命派发起的革命斗争,结果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式现代化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开启了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新篇章。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迎来了站起来的光辉时刻,为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从历史总体进程来看,中国现代化建设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深入展开的。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限,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阶段,前一个是初步探索阶段,后一个是飞跃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不懈探索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党带领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迎来了站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使得满目疮痍的新中国焕然一新,中国式现代化步入崭新阶段。三大改造使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确立,“一五”计划奠定了国民经济基础和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学习苏联模式为主,原因是当时我们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缺乏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足够认识,而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加之苏联给予我们很多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毛泽东在当时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就指出:“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中国在学习苏联期间取得了许多方面的成就,使中国在短短几十年中经济实力大为增加,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较强大的国防工业体系。但是苏联那种单一公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不足,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随着我们党对社会建设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积极探索、不断认识现代化建设规律。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表明我国开始突破苏联模式,走自己的路,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的目标。但是由于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不准确,加之操之过急的社会主义建设心理,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走了不少弯路,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但是,这一时期为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精神财富和宝贵经验。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拓展深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纠正和清算“左”倾错误思想,根据国情重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制定“三步走”战略,提出要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四大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成功纳入大会主题,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党的十六大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提出新任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之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出“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面对来自国际国内深刻变革,习近平高瞻远瞩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战略规划。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现代化的关键是在“中国之制”基础上实现“中国之治”,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容,深化了现代化与中国制度和国家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对于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冲锋号,是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上不断深入,实践上不断丰富。这十年来,在党的带领下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党的二十大绘制了新的蓝图,那就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纵观中国现代化的演进历程,是在不断探索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巨大代价取得的伟大成就。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要全面辩证地看待、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同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和发展。我们要坚持一切向前走,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即使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现实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复杂的变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同时也面临国内外各种挑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必须要高度警觉提前把握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第一,我国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经过40年的发展解决了落后的问题,但是过去那种依靠高成本、高牺牲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分配不公等问题,这种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入新时代,虽然在党的领导下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但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扭转生态环境恶化局面,建设美丽中国,是党带领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同时,也要认识到实现能源结构转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国能源体系高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都很大,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和任务极其艰巨。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碳达峰行动,充分认识到碳中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的重塑性作用。

第二,科技创新的大规模投入并没有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出现“研发成倍增加—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的悖论现象。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能耗和污染,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国家对于如何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科技创新的显著标志,科研经费的支出高速增长,但是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标志的全要素生产率却出现放缓趋势。国家陷入科技困境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中国基础研究投入比例过低抑制了生产率的提升,随着中国与世界技术前沿差距的逐渐缩小,中国基础科研领域重大突破的缺乏阻碍了应用研究的实质性进展;另一方面,中国正处在制度转型时期,研发系统和生产系统制度性分离致使科研创新投入生产率效果不显著。同时,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但现实是,中国研发的人力资本发展仍然十分缓慢和落后,这种严重落后和偏离与科技创新的投资不足也是导致中国科技创新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科技创新”一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党中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第三,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相互定位和相互调适的矛盾再度凸现。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比重不断上升。但是,遏制中国发展的声音和力量也越来越大。随着中国实力快速增长,坚持韬光养晦的难度将不断加大。特别是中美关系持续恶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临的巨大挑战。美国始终将中国的迅速崛起、伟大复兴视为最大的挑战,特别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上台后,逐步调整对华战略,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对中国蓄意挑起三大挑战:一是经济挑战,如关税贸易战、5G之战、投资战,破坏了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二是意识形态挑战,如美国发动的污名化、舆论战、网络战等。三是国家安全挑战,包括公开支持“台独”“港独”等,在敏感地区制造事端挑起军事冲突,威胁中国的核心利益。中美之争代表了21世纪世界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前途,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大影响因素。缓和中美关系走和平发展之路,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美国,更有利于全世界。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征程到了一个关键的历史关口。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党必须继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依据变化了的形势,作出自己的战略选择。

第一,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走绿色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推进物质文明建设也要抓牢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但是我们坚决不能走发达国家高耗能高碳排放老路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成本高污染旧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抓住调整能源结构牛鼻子,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以能源行业深刻变革支撑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让天更蓝、水更绿、山更绿,坚定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之路。具体而言:一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碳市场配套制度体系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二要创新绿色科技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加快重点领域前沿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三要加快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顶层设计和政策措施,强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试验作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四要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效能,持续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五要研究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机制,提升履行国际公约的能力、实效,加快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第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创新型的现代化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正经历从注重速度和规模发展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率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首先,要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其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最后,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要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

第三,以“主动式全球化”拆除壁垒,走开放合作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中国吸取闭关锁国的惨痛教训,在改革开放中紧紧抓住全球化机遇,既坚持独立自主,又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独立自主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要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持久动力。首先,要搭建起开放合作新平台,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断取得阶段性新成果;办好进博会,继续打造好国际一流博览会,扩大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影响力;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挖掘乡村消费潜力,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其次,打造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开放高地。赋予自贸区更大自主权,鼓励自贸区发挥试验田作用;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发挥特殊经济区域优势,努力朝着吸引高端要素资源、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不断探索,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最后,要构建对外开放、实现开放共赢的新局面。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合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树立爱好和平、以和邦国的理念。习近平也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倡导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各国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第四,破解“丛林法则”与“霸权主义”,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纵观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均是建立在“血与火”的基础上,对外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对内进行无情的盘剥压迫。时至今日,尽管有国际条约的约束,国家现代化和暴力的结合变得更加隐蔽,但是西方发达国家仍通过经济操控、政治干预等手段对其他欠发达国家及地区进行控制利用以谋求领先地位。这种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的恃强凌弱、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推动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是其他国家现代化的巨大障碍。新中国成立前一百年里,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不懈努力让中国人民认识到和平环境对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与世界交往的行动指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紧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蹄疾步稳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当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更应该深刻认识到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是和平的重要保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启示。


(作者简介:王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张建刚,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理论视野》2023年第2期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13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