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宇军:对中国传统“道”的理解

——2022年1月8日于南宁缘点学园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83 次 更新时间:2022-12-22 12:23:13

进入专题: 传统文化    

方宇军 (进入专栏)  

  

   这是我在南宁绿点学园的一个讲座,它的由头要从我和魏敦友先生的结识讲起,由于学术上的追求,进而与魏先生新道统论的遇合,我和魏先生由陌路到相识到相知到神交,可算一段学术佳话。2021年底,魏先生邀我去给他的南宁的同学们作一个讲学,我欣然允诺。随后南宁的同学联系我,接着是代买车票、接站、接风、安排住宿,一通忙碌,成此问学之途。最让我感动的是王轩同学将我的讲座整理成文,字数有两万之多,其用心用力,令人难忘。

   2022,12.18 补记

  

   在讲之前先作个开场白,王轩联系我,说来讲一下。我当时很迟疑,也有一些顾虑。因为我有将近30年没上过课了,所以他叫我讲,我说讲什么呢,我说最好是采取座谈的形式,这样可以自由一些。但是后来又想了一下,他说如果不讲的话,大家就是要讨论或者是座谈,也要有一个主题。后来我就想那么就讲一讲,这是一个考虑。另外一个,就是语言的问题,语言我们过去上课好像没有要求要用普通话讲的,所以我的普通话本身就不标准。如果在贵阳用贵阳话讲,人们都很容易听懂。到这里来如果用贵阳话,可能大家可能听起来就更费力。所以我要憋着普通话来说。这样一来可能表达上就不那么顺畅,这也是一个顾虑。第三个顾虑就是讲什么?这么多年应该说我还是有自己的一些心得的。但是到这里来讲什么,我还是思考了一下,因为在座的大多数都是魏老师的学生或者是朋友,对魏老师的“新道统论”应该都很熟悉的,我在这里来讲这个“道”,可能就有点班门弄斧的味道了。但是为什么要讲?因为我认为魏老师的“新道统论”的提出,在中国学术界应该有很重要的意义的。我曾经这样想,“新道统论”是对中国这个传统文化的一个维系,是对这个中华文明大一统的一个回归,同时又是一个对中国当代学术的一个开启,但是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或者一个学说,我认为好像在学术界反应不是很强烈,可能甚至还有一些比较反对的、质疑的声音。我就在想你们在座的各位,就算是魏老师的学生,是不是对魏老师的这个“新道统论”都有深刻的理解?我就还有这种怀疑。为什么这么想呢?因为你们都知道复旦大学的孙国东教授,他和魏老师是好朋友,他对“新道统论”总体上也还是赞同的,但是他好像对这个“道”或者“道论”,他称为道论思维,实际上不是那么认可的。因此,我就想今天就这样一个机会对“道”这个问题多谈一下我的理解。另外也和大家交流一下。所以今天的这个讲座这是我要先交待的。另外一个,可能就是你们今天对我所说的有不同的想法,或者有反对的意见,可以都表达出来,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触动和反思的契机。

   那么下面我们就开始进入今天的这个正题。

   今天我要讲的是《对中国传统“道”的理解》,在这个大标题下面,我们分三个问题来讲。第一个问题,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现。第二个问题,先秦诸子道的同与异。第三个问题,道的时代意义。

  

   一、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现

  

   下面我们就先讲这个第一个大问题,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现。在这个大标题下面,我们准备分两个小问题来说,一个就是五经中的道,第二个是先秦诸子著作中的道,准备分这么两个小问题来说。我们下面先讲五经中的道。

   1,五经中的道

   五经,大家都知道,就是《诗经》《春秋》《易经》《周礼》、《尚书》。这五经,怎么说呢?从现在算起到五经出现的最后的截止时间。因为《春秋》应该算里面最晚出的,也是在公元前481年,我们今天是公元后的2022年,算下来最少有2500年了,还多一点。可以说我们今天要讲的五经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得到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文献。那么这个五经中的“道”,它是怎么表现的呢?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对“道”做一个定义,“道”这个字在中文中是经常出现的,用这个辞源中的话来说,这个“道”理解就有10多种,最常见的是这么几种。第一个就是道路的“道”,这个大家是最常用的。第二个“道”呢,就是说话,比如某某说或者某某道。再有一个就是讲方法技艺,比如说我们的茶道、书道这些。再有一个就是思想学说,比如说我们说孔孟之道,就是讲的他的学说思想。我们今天要讲的“道”,一般解释为是规定或规律。但是我想把它讲的更强调一点,规定的更详细一点。我们现在讲的“道”就是讲一个事物的规律,或者是它的内在的必然性。那么这是一个限定。另外一个限定就是这个道它不是一些现象性的或者说是一些什么次要的东西,它是这个能够决定这个事物本质的规定,内在的规定,就是这个事物由它来决定,所以是它本质的规定。由于前面这两个界定,就有第三个界定,那么就是“道”是人们对某一个事物或者说某一个理论的一个根本的遵循。就是我们要了解这个事物,我们要从事这个事情,我们必须要根据这个“道”来做,这是它的根本遵循。所以我们下面说“道”的时候,没有特别的说明的时候,讲的就是这个道,这个是我要先交代一下的。

   那么在这个五经中,我们先讲《诗经》,《诗经》其实那应该说是一个民歌集,它里面“道”字出现的次数是不少的,但是按照我看下来,大多作路解,我们今天理解的这个“道”好像几乎是一处都没有。那么在这个《春秋》里面总共出现了两次道,但是这两次都是作为地名或者方位来说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说的“道”在这个里面是没有的。

   那么在《易经》中总共就四处出现。一个就是“小畜”卦中出现的,一个在“履”卦的,另外一个在“随”卦中的,还有一个在“复”卦中。在这个“小畜”卦中它是在“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在“履”卦中是在“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在“随”卦中“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复”卦中是在“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如果仔细来看这4个出现“道”的地方,真正和我们今天所说的“道”联系比较密切的就是“随”卦中这个“道”。其他几处或者说就是道路的道,或者说是有这个前面说的就是那个技术、方法的这个道。所以在这里道的出现,即我们今天说的这个“道”也是很稀少的。那么有人可能会说,前面这个三经,或者是诗歌或者是一个大事记,因为《春秋》是鲁国200多年中一些大事的记录,当时实际上发生的一些事。另外这个《易经》一直认为是一个用于占卜的,也就是说衡量吉凶的这样一本书,好像道的出现少,或者没有,这都容易理解。另外两部经典就是《周礼》《尚书》。按照这样来说,因为这两部书主要就是讲政治的。这两部书“道”出现的次数就要相对要多得多。当然总体看里面出现“道”的次数有好几十次,但其中有一部分是作“道路”解的很大一部分,但是作为我们今天所讲的“道”理解的,也有一些,这个《周礼》不是分六官吗?就是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在这里面我分别在这里面选了一则。在天官中是“四曰儒,以道得民。”,在地官中是“一曰至德,以为道本”,在春官中是“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在夏官中是“凡国之政事,国子存游倅,使之修德学道。”在冬官中是“坐而论道,谓之王公”。这几个地方出现的“道”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道。

   那么在另外一部经典《尚书》中,应该说它出现“道”的地方也更多,为什么?《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政治文献的一个汇编。当时据说有一千篇多,后来因为这个孔夫子的整理、删减,它才有一百篇之多,但是后来有些遗失,我们后来也就有几十篇,因为这个《尚书》它是从远古的时候,也就是从尧舜禹之后,开始关于一些政治活动政治言论的一个记载,它不是分这个《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吗,所以在这里面我们也检出了几则。先是这个《大禹谟》中的“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这里面实际上说的还是比较全面的,也就是说作为统治者要经常要用“儆戒”,不要做什么,不要做罔失法度的事,不要做这个贪图享受自身娱乐的事。任用贤才不要三心二意。做了政策决断应该果断,不要时有时无或者是有怀疑,政治上的做到这样一些行为,就是选择光明正道。更突出的我认为就是“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也就是说如果你为了得到老百姓的赞同,但是违反正道的去做了,也不应该这样去干。然后“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这个“咈”就是“拂”的异体字,比如说不管老百姓的死活,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样也是不行的。然后“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就是说对于政事不要荒废惰怠,这样四方他会向化。当时不就说“四夷”是中国之外的少数民族,或者是其他教化之外的,他会来归附的。这样的话,应该说用在今天来要求我们的领导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是很不错的,实际上非常有现实意义。但是我要说这个《大禹谟》它是伪尚书中的,因为后世的学者做了考证,认为《大禹谟》应该不是2500年以前的,而是以后的,也就是说在汉朝以后加进去的,所以他又称古文尚书,因为当时翻修这个孔府的时候,从这个夹壁中找出来的,它是用古代的文字,也就是战国时候的文字书写的,所以称为古文尚书。而今文尚书,恰恰是这个伏胜,不是秦始皇这个焚书坑儒以后,很多典籍原来都被焚毁了吗,那么伏胜他当时是博士,在秦朝的时候就是博士,后来根据自己可能保留的或者记忆中的,用当时的文字给它记下来,它就成为今文尚书,是一个更信实的文本。那么今文尚书中是否也有关于这个“道”的论述呢,下面这两则是我认为在今文尚书中比较典型的,我现在引用在这下面,是洪范的“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实际上这个话很好理解,也就是说进行政治的这样一个活动,或者说行使政治职责时,不要以个人的好恶来进行,也不要结党营私来进行。要使这个政治能够看上去是公平公道的,这个对今天应该说也很有示范意义。另外一个地方就是康王之诰中的“皇天用训厥道,付畀四方。”这个也好理解。即是说上苍把这个道已经交给我们,这个道是可以放之四海的。那么从这些古藉中关于“道”的记载或者关于“道”的论述来看,在2500年以前,中国古人就已经意识到,在国家的管理或政治生活中,需要有一个有主导意义的,或者有指导意义的一个东西来进行统治或者进行管理。虽然说在这种语境中关于“道”的这样一个论述或者说这样一个探求还是属于初步阶段的,我认为一般来说还是泛泛而论,但是能够在这样一个时期,提出在这个政治生活中或者是国家管理中要有一个根本的遵循,这个思想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那么对于这个道的探讨,对它在理论上比较有系统的说明,或者是比较有更深入的跟进。这个工作是在春秋以后,也就是在战国时期,它体现在诸子百家的学说中。下面我们就来讲先秦诸子著作中的道。

   2,先秦诸子著作中的道

   这个大标题下面的第二个小问题,先秦诸子号称百家,实际上后来有人说还不止百家,我们不可能把百家的关于道的学说全部拿来讲,但是很多家都有关于道的探索,比如你说什么兵家、纵横家、名家等等,这些都有。但是我们今天只能简单的讲的是四大家,这四大家在当今中国都还是有影响的。一个是法家,一个墨家,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当然这四家关于道的学说应该说很多,我们今天也只能简单的蜻蜓点水似的,把这四大学派中能够代表这四大学派思想的这个文字,只取几段来说,你从这几段话里面就可以看出不同学派对于道的理解是怎么样的。

我们先讲法家的。法家我们选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这个管子,另外一个是韩非子。管子作为法家的话,是有定评的,但是在我看来这个管仲他主要还是一个政治家,那算不算思想家?当然他也有思想,但是管子作为政治家在历史上应该说很成功的,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孔夫子对他也很推崇,在讲到这个管仲的时候,孔夫子者认为他已经达到了圣人的这样一个境界了。(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方宇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传统文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哲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9417.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1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