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慕樊:杜诗常用字义通释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36 次 更新时间:2022-12-10 00:34

进入专题: 杜甫  

曹慕樊  

将字杜诗有四义:


①携带义《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信,使者。言书成无带信的使者。《堂成》:“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同豆卢峰贻主客李员外贤子棐》:“唱和将雏曲,田翁号鹿皮。”《清明二首》之二:“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雨不绝》:“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引《舜子变》:“当时舜子将父母到本家庭。”又《山远公话》:“那店庄园,不能将去。”可知是唐人口语。


②随义《新婚别》:“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三:“浮查并坐得,仙老暂相将。”以上都与随字同义。又转为听任义:《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飘萧将白发,泊没任洪炉。”将与任对,意义亦近。


③送义《十二月一日三首》之二:“楚客唯听棹相将”,即任舟相送。《季秋江村》:“素琴将暇日,白首望霜天。”言以琴送日。《前苦寒行二首》之二:“三足之乌足恐断,羲和将送安所归。”将亦是送,同义连用,如“愁畏日车翻”,愁亦是畏。


④语辞用在动词后。《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匣里雌雄剑,吹毛任选将。”(此条此例采自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岭南掌选崔郎中判官兼寄韦韶州》:“凭报韶州牧,新诗昨寄将。”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卷三“看”字条。有估量、尝试二义。均引有杜诗作例。其尝试义举杜诗《空囊》:“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说为试试看(张书312页)。按张说不对。“囊钱”用汉赵壹赋,钱注已引。“看”是看守之义。宋贺铸《野步》绝句:“黄草庵中疏雨湿,白头翁妪坐看瓜。”看瓜,犹云守瓜。清张问陶《行路难》:“囊破还留一钱守。”即用杜诗,改看为守,义更明显。现在北方叫守做看,平声。这本是常义,张相那么一解释,反而把人弄糊涂了。


其次,杜诗中“看”字还有“过、从”的意思,也和现在我们的口语相合。如《王竟携酒,高亦同过,共用寒字》诗:“故人能领客,携酒重相看。”重相看,犹云再相过。《人日二首》之二:“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是说这一天,人们习惯去看亲友,谈谈笑笑。又有“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题。又,《西阁口号呈元十一》:“看君话王室,感动几销忧。”是说,过君话王室,足以忘忧。



杜诗用即字有五义:


①立即义 《春水二绝》:“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无钱二字一顿。此常语,不多引例。


②纵使义 《绝句漫兴九首》之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便觉一作便教,好懂一些。全诗责备春色,不该到得这么快,花开得这么早(参看:“老去愿春迟。”)。深造次,一作从造次。可助解“即遣……便教”语意。即遣花开,深觉造次犹可,便(紧接)教莺语丁宁太甚,则更使客难堪矣。《又呈吴郎》:“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意谓邻妇纵防远客便插疏篱,虽觉多事,亦见其真率。即之与便,进一层叫应。有不作进一层意者,为常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到洛阳”是。


③语词 像现在口语的“就”字。如:“归心异波浪,何事即飞翻?”(《长江二首》之一)常语,不多举例。


④则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客即挂冠至,交非倾盖新。”钱笺,即字下注,“一作则”,即有则义。《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事主非无禄,吾生即有涯。”即,则也。


⑤义近却 《巴西驿亭观江涨》:“转惊波作恶,即恐岸随流。”《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羁绊心常析,栖迟病即痊。”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卷二,释肯字说:“肯犹岂也。”杜甫《骢马行》:“近闻下诏喧都邑,肯使骐地上行?”肯使,岂使也。又,《寄司马山人》:“发少何劳白,颜衰肯更红?”“肯更,岂更也。”按:肯有不肯之义。顾炎武说,古人语急,故省“不”字。见《日知录》卷三十二,《语急》条。且举多例:“如,不如也。”又引唐孔颖达《左传正义》:“敢,犹不敢也。”又引《书》:“虽悔何追?”即不可追。“我生不有命在天”,即岂不有命在天。《孟子》:“虽褐宽博,吾不惴焉。”即岂不惴(以上顾书)。他例不具引。诗词中的“肯”字,就是古文法省略“不”字的遗留。杜诗中此例尚多。如《送重表侄王砯……》:“家声肯坠地,利器当秋毫。”《黄鱼》:“筒桶相沿久,风雷肯为伸。”说肯,就等于说不肯。不必把肯字改讲为岂字。


张相又说:“肯犹拼也。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绝句》:‘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去老相催。’上句一作‘不是看花即索死’,言倘若无花消遣,直欲拼死,所以汲汲如此者,恐花尽而老将至也。”按:这个肯字,就是“惠然肯来”的肯,肯作愿字讲。宋本此句作“不是爱花即欲死”,可证。何必改训为拼呢?诗意谓非只爱花肯为之死而已,只怕花落春去,“老”相摧折耳。


肯字还有假设的语气,即“如肯”的意思。杜诗《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范二员外邈,吴十侍御郁特枉驾,缺展待,聊寄此作》二首之一:“论文或不愧,肯重款柴扉。”又,《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之二,“肯藉荒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


杜诗“在”字,有实有虚。


①“在”实字例《双燕》:“今秋天地在,吾亦离殊方”(释见专条)。《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在都是存在的意思。


②“在”字作虚字用,是唐人的俗语。


语助 《江畔独步寻花绝句》:“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送蔡鲁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因君问消息,好在阮元瑜。”前一个在字可以译成“着”,在和着声母相同,唐代说“在”,现代人说“着”。“好在”的在,不能译成着,可译成哩。“好在”是唐人俗语。“白头无藉在,朱绂有哀怜。”(《送韦书记赴安西》)在字示继续意,放在动词后,如现在语之“着”“呢”。例如《因许八寄旻上人》:“问(一作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其次,是放在动词前,示持久意。如《绝句漫兴九首》之六:“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后一句,句主“我”字省去。这种在字的用法,现代话里还保存着。如天天都在读书。他还是在写作。张相把前一句的在字解释成“啊”。后一句的在字解释成“似语助而实非”。似可商。他还引黄庭坚《招子高》诗“夏扇日在摇”为例。按黄诗与《诗经》“琴瑟在御”之在,用法从同。与上第二例为一类。


③“在”是悬言必然之词。杜《赠裴南部》诗:“即出黄沙在,何须白发侵。”黄沙,狱名。意思是说,你马上就要出狱了,何须等到白头呢。这个在字和侵字对,在“语感”上是个实词,所以不能解释为语助。《景德传灯录》十七:“此子向后走杀天下人在。”同书,九:“三日若来,即受救在。”都是预言将来,而断其必然。和杜诗的“即出在”词义词性均相近。


附记 上引《传灯录》在字的解释,采自吕叔湘《释景德传灯录中在、着二助词》一文(见吕著《汉语语法论文集》,一九五五年,科学出版社)。吕文定《景德传灯录》中在字的用法为四例:1.相当于现代语“着、呢”;2.与“犹”字联系,相当于现代语“还……呢”;3.与“未”字联系,相当于现代语“还没……呢”;4.悬言必然。又说:“此皆申言之辞,以祛疑树信为用。……追原此‘在’字,盖本为俗语‘在里’之省”(《唐摭言》一、七)。“在”为一自足之内动词。唐人单言“在”,宋人单言“里”。后世变为“哩”。呢即“哩”字。今北京语及蜀语皆有以在字为语尾助词者,如云睡到在,放到在,忙到在,限与“到”(着)字连用,吴语更多。


直 直作 直下

杜诗用直字很多,有三种意义。


①便义 《人日二首》之一:“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出峡兴致来了,便说行路不难。反语。


②只、但、仅义 《早花》:“直想风尘暗,谁忧客鬓摧。”《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文翁再剖符。”《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之三:“直供一笑乐,似欲慰穷途。”《得舍弟消息》:“直为心厄苦,久念与存亡。”《赠王二十四侍御契》:“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这种直字的用法,先秦已有之。《孟子》:“直好世俗之乐耳。”直就是只的意思。


③重语气词,和正字意思相近 《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来瑱赐自尽,气豪直阻兵。”来瑱气豪到了阻(恃)兵的程度,所以召杀身之祸。这个直字和竟字意味差不多。《放船》:“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船回。”《更题》:“直怕巫山雨,真伤白帝秋。”直与真对,同是重语气。《水宿遣兴,奉呈群公》:“我行何到此?物理直难齐!”《八月十五日二首》之一:“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豪。”直字和现代语中的“简直”差不多。


直作、直下、直北等直字,都是正字的意思。常语,略。


杜诗多用信字,有三种意义。


①使者义 寄高适岑参诗:“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


②浪、随便、任 《题桃树》:“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城西陂泛舟》:“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自信,意思是:放帆任春风吹去。


③希冀、期必之辞 《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二首》之二:“衣裳判白露,鞍马信清秋。”这是催他弟弟快来。上句说,拼着衣裳冒白露,也必须赶路,下句说,到秋高必须回来。“信清秋”的信,有保证必须的意思。仇氏解信为听任,是不对的。信与判对,都是坚决口气,不应该上句是“急急符”,下句言“缓缓归”也。


《诗词曲语词汇释》卷一,总字条说:“总犹纵也,虽也。杜甫《酬郭十五判官》诗:‘药裹关心诗总废,花枝照眼句还成。’”按张说似误。总字作都讲,平常得很,何劳别说?杜诗他例,如《题桃树》:“高秋总馈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总馈,是“照例送给”的意思,总字有照例这样或不问而知的意思。又,《别常徵君》:“白发少新洗,寒衣宽总长。”及《赠田九判官》:“苑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等。



《诗词曲语词汇释》卷二,共字条:“共,甚辞,犹苦也,深也,细也。与共人之义异。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文物共葳蕤,声明且葱蒨。’言文物极盛也。杜甫《独酌成诗》:‘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共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共一作苦,共即苦义。苦亦甚辞。共被,犹云苦被也。”按:张说异文“苦”是另一事。然共之训皆,古今文字习见。共字和总、都、尽的用法是差不多的。张引小谢诗:“文物共葳蕤”,即可释为文物总葳蕤。说到杜的《独酌成诗》中的共字,也可以解成总字。官小,又总是脱不了,始终脱不了,所以说“共被微官缚”。不劳改训为苦。杜诗他例还有:《陪章留后惠义寺……》:“劳生共几何,离恨兼相仍。”《空囊》:“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等于说,世人尽鲁莽。《南楚》:“正月蜂相见,非时鸟共闻。”南楚气暖,正月蜂已经出现,也总是听到不该那时出现的鸟啼。共字是不是唐人口语,还待考察,它的口语成分是重的。今天的四川话还说“总共有多少人”,就把总和共连在一起用。


《诗词曲语词汇释》卷二:“幸犹本也,正也。杜甫《除架》诗:‘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意言白花正了,青蔓当除也。又有作‘幸有’者,有时亦应作本有或正有解。杜甫《曲江》诗:‘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幸有,本有也。幸有字与故将字相呼应,故将即固将。言本有桑田,故将移住也。”按张说义、例皆误。幸,赖也。汉杨恽《报孙会宗书》:“幸赖先人馀业。”幸亦即赖。杜《除架》诗代瓜自语:幸赖已结白花,青蔓虽除,亦所不辞。《曲江》诗亦是说赖有薄田,故将归隐。说“故将”同“固将”亦非是。故、便是一个用法,都是承上之辞。如《新婚别》的“引蔓故不长”,《放船》的“故作放船回”,都和便字同义。这里的“故将”亦犹“便将”。


杜诗的“作”字和“成”字的用法很特别,它们似乎都可以加在任何短语或名词之前。但“成”字可以加“不”,“作”字很少加“不”的例,惟《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不作临歧恨,唯听举最先。”这是小小不同的地方。


《放船》:“故作放船回。”《寄李十四员外布……》:“直作移巾几,秋帆发敝庐。”李布卧病,要去做官,杜甫劝他不如携带行李来住在他家里,等到秋天就从他家出发去上任。《遣闷呈严公》:“信然龟触网,直作鸟窥笼。”《赠韦赞善别》:“只应尽客泪,复作掩荆扉。”又,《寄韦有复郎中》:“犹闻上急水,早作取平途。”作与成对的如《秋日夔府咏怀》:“衾枕成芜没,池塘作弃捐。”


成、不成

用“成”字的例,《宿赞公房》:“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奉先咏怀》:“居然成瓠落。”《立秋雨院中作》:“已费清晨谒,那成长者谋。”《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佩刀成气象,引盖出风尘。”


用“不成”的例,《伤春五首》之三:“不成诛执法,焉得变危机?!”《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之一:“不成向南国,复作游西川。”《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不成寻别业,未敢息微躬。”《卜居》:“未成游碧海,著处觅丹梯。”


“不成”似乎是唐、宋人的口语。除杜诗外,别的诗中也常见。古代最早的例子恐怕要算谢灵运的诗。灵运《永初三年之郡……初发都》诗:“丑状不成恶。”到了唐朝,诗人用“不成”字样的十分普遍。如韩愈《秋怀诗》十一之六:“今晨不成起,端坐竟日景。”《退潮》诗:“抵暮但昏眠,不成歌慷慨。”李义山:《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不成穿圹入,终拟上书论。”“不成”有未能、不果的意思。



宋孙奕《示儿编》:“(杜诗)‘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诵此诗者皆言子美既曰‘残’,又曰‘少’,意若重复。以愚观之,不见其烦复,当读作‘野寺残’所以‘僧少’,‘山园细’所以‘路高’也。”按这是杜甫的《山寺》诗,杜诗确没有重复的语病,但孙奕的解释是错误的。他这一读,倒反而读出了毛病。“寺”可以说“残(破)”,“园”怎么可以说“细”呢?疑固可商,解转成碍。杜甫用“残”字很多。《游何将军山林》诗:“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残与剩对,残即是剩,亦即是馀。《山寺》诗无非说“野寺馀僧少”。用口语说就是剩的和尚不多了,文从字顺,有什么语病?讲杜诗“残”字,夏承焘在《杜诗札记》一文中有专条,此不多及。


正……复

《阆水歌》:“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正与复,二字呼应。跟现代话本来如何、更加如何相似。白居易《秋槿》诗:“正怜少颜色,复叹不逡巡。”言顷刻将谢也。与杜句参看,可知正、复句式,正反意皆可用。又有已……还呼应式,与正、复式相近。白居易《喜山石榴花开》诗:“已怜根损斩新栽,还喜花开依旧数。”


唐人俗语,用“闻”作“趁”,这是读唐、宋诗词的人都知道的。但这种用法似乎起于中唐(王建、白居易都是)。张相却以为杜甫已经有这种用法,并且有四处。《诗词曲语词汇释》卷五,闻字条举杜四例:①《示獠奴阿段》:“郡人入夜争馀沥,竖子寻源独不闻。”(张解云,嘉竖子不趁夜间与郡人争汲泉水而独能寻源取水。)②《从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侍郎从叔朝谒》:“莫度清秋吟蟋蟀,早闻黄阁画麒麟。”(张说,望韶早趁黄阁之便,得列功臣,如汉麟阁画像故事。)③《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比年病酒闻涓滴,弟劝兄酬何怨嗟。”(张说,言比年病酒,未能多饮,且趁少许之酒,劝酬一番,以表喜意。)④《赠卫八处士》:“夜雨剪春韭,新炊闻黄粱。”(张说,此倒装句法,言趁黄粱新炊也。)


按:张举四例,似都难于成立。


①“郡人入夜争馀沥,竖子寻源独不闻。”这个闻字是知字的意思。闻有知义,古今习见,比如“置若罔闻”的闻,就是知的意思,杜句的意思,是说阿段独不知争馀沥,却去寻源。闻字后的宾语,蒙上文而省。如果是趁义的闻字,趁什么呢?“趁馀沥”?不通。张凭空加“夜间”两个字,说成“趁夜间”,过于生强。


②“莫度清秋吟蟋蟀,早闻黄阁画麒麟”的闻,是报闻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不要只顾在京行乐(“蟋蟀”用《诗·唐风》“蟋蟀在堂”篇,取行乐之意,注家均未得其解),应该早把从叔麒麟画像的消息告诉我。“黄阁”借位指人,谓杜鸿渐。闻字如果作趁字的意义用,它后面或跟名词,或跟代词,或跟短语,这个闻字后跟的词或短语,一定和时机有关。即用张相举的其他唐诗的例来看,跟名词的,如王建:“闻晴晒曝旧香茵。”“晴”是“晒曝香茵”的时机,其他仿此。跟短语的,如王建:“闻身强健且为,头白齿落难追。”跟代词的,如白居易:“谁能闻此来相劝,共泥春风醉一场。”“此”字代的亦是时机。回过头来再看上举杜诗,“闻黄阁画麒麟”,简直不知道说个什么,张相为了强就己意,在“黄阁”下不得不加“之便”二字,但“趁黄阁之便”,仍是不好理解的。


③“比年病酒闻涓滴,弟劝兄酬何怨嗟。”准上文所述:闻字作趁义用,后面必须跟表示时机的名词,而涓滴指酒,不含时机意味,不合这种闻字的用法。杜诗这个闻字当从宋本作“开”。“续古逸丛书”影宋本《杜工部集》和钱注本,均作“开”,无异文,当从。“开”和“断酒”的“断”相反,句中已有“酒”字,故“开”即指酒说。这是开斋、开戒的开,是口语。杜此句“比年病酒”四字一顿,说自己断酒因病。“开涓滴”,以资劝酬。开字看来没有改从闻字的必要(杜原句生强,这是另一回事)。


④“夜雨剪春韭,新炊闻黄粱。”检“续古逸丛书”影宋本《杜工部集》,“古逸丛书”影《蔡梦弼注杜诗》《郭知达九家注杜诗》,“四部丛刊”影《千家分门注杜诗》,这句都作“新炊间黄粱”,间字无异文,惟钱注间字下注“一作闻”。钱说:“《招魂》‘稻粢穱麦’挐黄粱些,王注,‘挐’,糅也。……此诗‘间’即‘挐’字义,作‘闻’字非是。”杜诗是否用《招魂》语,是另一问题,但宋代传本杜诗都作“间黄粱”,闻显然是个错字。


杜诗用得字,张相有归纳,举了“得”作问词和语助两义。(张书·卷一)兹不赘。除张义以外,杜用“得”字,还有两义,值得提出:


①得,“可”的意思,跟现代语“成”的意思相近。《锦树行》:“生男堕地要膂力,一生富贵倾邦国。莫愁父母少黄金,天下风尘儿亦得。”这是翻用天宝年间谚语:“生男勿喜女勿悲,君看生女作门楣。”得是许可之词;反之,“不得”是否定语,如“时来不得夸身强”(《洗兵马》)。现代语还有“不得”一词,这个“不得”是从动词“得”变来的。


②得,“应当”“必须”的意思。《新婚别》:“生女有所归,鸡犬亦得将。”这是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谚语(宋,庄氏《鸡肋编》)。


③得匪,反诘语气。犹言“得非”。《写怀二首》之二:“终然契真如,得匪金仙术?”见“终然”条。


平生(生平同)

平生一词,初见于《论语·宪问篇》:“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孔安国注:“平生,少时也。”汉魏六朝人用平生一词,都是沿袭此义的。苏武诗(至少是建安时人的拟补):“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晋阮籍《咏怀》:“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颜延年《秋胡诗》:“相与昧平生。”梁沈约《别范安成》:“平生少年日。”(上诗均见《文选》)李善均引孔安国《论语》注。按各诗的意义讲,阮、沈均把平生和少年日连用,显然这个平生是往昔的意思,颜延年之一例,和后代的“素昧平生”相近,亦应解为往日。但这个往昔或早年都是指年轻的时候。所以仍然是孔义的引申。值得注意的是颜例,已经有了后来把平生解作“向来”“一辈子”的意思了。到了杜甫的时候,平生一词,已经分化成两个意思,一是(沿袭)古义,作年轻的时期讲;一是后起义,作“向来”“一生”讲。且看杜诗:


(1)作早年讲的例:


①平生江海心,夙昔具扁舟。(《破船》)


②平生江海志,遭乱身局促。(《南池》)


③平生飞动意,见尔不能无。(《赠高式颜》)


④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正月三日归溪上作》)


⑤平生感意气,少小爱文辞。(《移居公安赠卫大郎》)


⑥平生一杯酒,见我故人遇。(《有怀台州郑十八虔》)


⑦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述怀》)“老”,旧也。


(2)作向来、一生讲的例:


⑧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龙匣。(《八哀》)


⑨老亲如夙昔,部曲异平生。(《哭严仆射归榇》)


⑩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客堂》)


⑪平生满杯酒,断此朋知展。(《八哀》)


⑫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游何将军山林》之一)


⑬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


⑭平生耽胜事,吁骇始初惊。(《不离西阁二首》之二)


⑮庾信生平(一作平生)最萧瑟。(《咏怀古迹》)


①②都是说年轻时就有游江海之志。③老了见到年轻时的晚辈交游,不免又动少年豪兴。④头白了还做幕僚,想起少年时的抱负,深感惭愧。⑤平生与少年对,意思相同。⑥《寄薛三郎中》说:“早岁与苏、郑,痛饮情相亲。”知此“平生一杯酒”的平生,是指早年。⑦“生平老耽酒”,等于说,从年轻时起就爱喝酒。⑧⑨义同往昔。⑩—⑬有自来、这一生中(指⑪例)等义。⑭例的上联是“沧海先迎日,银河倒列星”。意思是说,看见峡中这种奇景,自己向来是耽乐胜事的,也惊骇起来。



他日、他时、他年

这几个词都是一个意思。《孟子》中的他日一词,本有相反的两义:(一)指以前。如“吾他日未尝学问”。(二)指后(异)日。如“他日君馈之”。这又是汉语的词有反训的特点。到今天,“他日(年)”已经没有指过去的意义了。可是在唐代(杜甫时),还是两义并行的。从杜诗看,好像用它指过去,还是占优势。且看杜诗用例。


(1)用“他日”指过去:


①他日怜才命,居然屈壮图。(《别苏徯》)


②今日江南老,他时渭北童。(《社日二首》之二)


③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九日五首》之四)


④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存殁口号》)


⑤丛菊两开他日泪。(《秋兴八首》)


(2)用“他日”指将来的〔1〕:


⑥杂蕊红相对,他时锦不如。(《将别巫峡,赠南卿兄瀼西果园……》)


⑦他日临江待,长沙旧驿楼。(《重送刘十弟判官》)


⑧他日访江楼,含凄述飘荡。(《八哀诗》)


例⑥单这两句也许看不明白,它的上文还有这几句:“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远游长儿子,几地别林庐。……”“杂蕊”两句的意思是说,现在(赠园时)正是春初,花才着蕊(黄生以为“蕊”应作“果”,非是),将来花开了,才好看呢。


自非

《同诸公登慈恩塔》:“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寄薛三郎中》:“自非得神仙,谁免危其身。”按自,有假设义。自非和若非相近。《左传》成公十六年:“范文子曰:‘唯圣人无内外之忧。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旦迫之,必发其狂疾,自非重怨,不至此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晋左思《咏史》:“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义并同。


一川、平川

平川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解“平川”“一川”为平地一片。张相说:“川,陆地也。”又说:“一川,估量情形之词。犹云满地或一片。”举杜诗《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之一,“平地一川稳”,同诗第三首,“高斋见一川”为证。按张相说“平川”可作陆地讲,是有根据的。但不是所有“平川”“一川”等词,任何处所都当作平地讲。他举杜甫的这两句诗便不对,它们是指水的(川训小水)。他举的前一例,诗是说东屯地势,用“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来概括。这和于说的“峡中多高山,地少平旷。独东屯……稻田水畦,延袤百顷。前带清溪,后枕高岗”是一样的。那么,这“一川稳”的“一川”,正指清溪。“稳”是说溪流平静。如果照张相讲,就是“平地一片稳”,还成什么话!平地有什么稳不稳?至于后一例“高斋见一川”,是移居诗的第三首第二句。诗说:“道北冯都使,高斋见一川。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这是杜甫自说他的邻居冯都使家也是面溪而居。冯把细石砌成渠道,从溪中引水,杜甫自己亦把溪水引作池沼(高斋指冯,陆游有辨)。可见所谓“一川”,是和下面两句的引渠掘沼紧紧衔接的。把“一川”讲成“一片”“满地”,在这里和下文不衔接。


杜甫用“一川”“平川”指水的,还有他例。如《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一川何绮丽”,这是放船诗,“一川”无疑是指水。又《大历三年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不有平川决,焉知众壑趋。”亦明明指江水。杜诗用“平川”,有时亦似指平地。如《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有时惊叠嶂,何处觅平川?”这似乎可以讲作“何处寻平地”了——但也还嫌不妥当。这个“平川”仍是说平静的水。巫峡山高,故有“叠嶂”句,峡中滩险水急,故有下句。唯《乐游原歌》:“公子华筵势最高,秦川对酒平如掌。”拆开“平川”二字。“平如掌”不宜指水,这个“川”字确是指陆地。“平川”是俗语,旧京剧唱词常有“一马来到地平川”的话。


终然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卷一,有释杜诗“终然”一词,引证三例。其说云:“终,犹纵也。杜甫《郑典设自施州归》诗:‘叹尔疲驽骀,汗沟血不赤。终然备外饰,驾驭何所益?’言外饰虽然齐备,但不堪驾驭也。又《孟冬》诗:‘终然减滩濑,暂喜息蛟螭。’言虽然无滩濑之观,而蛟螭之患自息也。又《写怀》诗:‘放神八极外,俯仰俱萧瑟。终然契真如,得匪金仙术。’言虽然与真如相契,但得此匪由佛法也。”按张说甚误。终然,是终竟、终于、竟至等意。《郑典设自施州归》两句,是说这种劣马,竟备外饰,但驾驭它(对人)有什么利益呢?《孟冬》诗后半说:“巫峡寒都薄,乌蛮瘴远随。终然减滩濑,暂喜息蛟螭。”终然一词,贯通二句。意谓,现在巫峡终竟平静了,没有滩濑了,蛟龙暂时也安静了。《写怀二首》之二两句,意思是说,现在把心思离开乱世的混浊,纵放于八极之外,俯仰四方,空空洞洞的,不为外物所扰。这样,终竟契合“真如”,这不是“金仙”术吗?杜甫这两首诗,本是糟粕,不足称道。但那是评价它,是另一回事。现在论它的含意,只是这样。张相的错误,第一把“金仙”解作神仙。金仙是佛号。杜甫在这里是指佛。因为上句“真如”用佛经语,下句当亦指佛。岑参诗:“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可以为证。张相的第二个错误,把杜下句读作“得,匪金仙术”。不知,“得匪”是反诘语气词(见“得”字条)。“得匪”,和现代语的“不是……吗?”正同。“终然”在杜诗中还有别的例子,如《西阁二首》之一:“哀世非王粲,终然学越吟。”《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终然添旅食,作苦期壮观。”都是“终于”的意思。“终然”一词,杜甫是沿袭古语,不由己造。《离骚》:“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夭伐。”(诗中“谢”字作“去”“免”讲。)杜诗用终然一词,与屈、谢无异。所以知道张解错误。



况乃

《诗词曲语词汇释》卷一:“①况犹正也,适也。与况且之本义异。杜甫《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老夫转不乐,旅次兼百忧。蝮蛇暮偃蹇,空床难暗投。炎宵恶明烛,况乃怀旧邱。开襟仰内弟,执热露白头。’况乃,犹云正乃也。大意言炎宵难寐,正乃于此陈怀旧乡而思内弟也。②况,犹恍也,犹恍然也。杜甫《江边星月》诗:‘映物连珠断,缘空一镜升。馀光隐更漏,况乃露华凝。’言恍如露华凝也。”按张说殊误。况乃,是更进一层的说法。跟现代语的“况且还有一层……”的用法近似。如所举杜《寄崔评事》诗,“蝮蛇”以下三句,说炎宵难耐,处暗则畏蛇,秉烛则苦热。正尔苦极,况更有怀乡之忧(正是苦上加苦),下入思内弟。诗法以三句作一层,“况乃”一句作一层。这或许就是引起误解的原因(杜晚年多此种,恐滋蔓,不更举例)。杜诗用“况乃”的还有他例,不妨举出看看。《新安吏》:“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玉华宫》:“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月夜忆舍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又上后园山脚》:“龟蒙不可见,况乃怀旧乡。”与张相所引的例子比较,“况乃”的用法是一样的。《新安吏》《玉华宫》《月夜忆舍弟》都是传诵的诗。用法是明白无疑的。“况乃”一词,杜甫是沿袭旧词的,谢朓《铜雀台伎》:“玉座犹寂寞,况乃妾身轻。”


《江边星月》诗,意思明显,本可不辨。但张说以星月比露华,颇可引起“疑似”之感。所以再略说几句。诗以前三句作一层,“况乃”句作一层。意思是说,星月本已可爱,况加露水在星月下照映成文,更增妍丽。把星月和露连起来说,是中国旧诗中常见的。谢庄《月赋》:“白露暧空,素月流天。”江淹《别赋》:“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白居易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杜诗也有:“露从今夜白,月似故乡明。”又,“重露成涓滴,疏星乍有无”。把星月和露放在一块说,是衬托,不是譬比。



物色、此物、一物

此物一物“物”是个极广泛的词,人和事都可以用“物”来指谓。亦不必含贬义。“物色”“此物”“一物”,在杜诗中屡见。义准“物”字。宜依上下文意作解,不应拘泥。


(1)物色


①有“物性”的意思。《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蔡梦弼解作形容之老,非。浦起龙解作全其天年,近是。按,“物”有“类”的意思,如“诸色人等”之色。物有类,尤其有特性,故物色可引申为物性。孟郊《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朱弦奏离别,华灯少光辉。物色岂知异,人心怨将违。”以物“色”对人“心”,色含性义可知,与杜甫写给严武诗中的用语相同。②物色通常作景物解。肖统《文选》赋类有“物色”目,《文心雕龙》有《物色》篇。杜诗中用此义者四处,举三例。《岳麓山少林二寺行》:“宋公放逐曾题壁,物色分留与老夫。”《晓发公安》:“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倚杖》:“物色兼生意,凄凉忆去年。”仇解岳麓寺诗中物色为题咏,失之。


(2)此物


可用以指人。《寄张十二山人彪》:“群凶弥宇宙,此物在风尘。”此物犹斯人。《留花门》:“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此物指回纥,语含轻蔑。


(3)一物


《朝享太庙赋》:“恐一物之失所”,此常用义,不必作释。但下二例宜注意:《乐游园歌》“圣朝亦知贱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仇注,一物指酒。《回棹》:“宿昔试安命,自私犹畏天。劳生系一物,为客费多年。”赵次公注,一物指衣食。



未应

不应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卷三:“不应,犹云不曾或未尝也。质言之,犹言未也,不也。‘未应’同。杜甫《三绝句》:‘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此犹云未曾飞。若质言之,则曰花蕊未飞。”按张说欠通。杜全诗如下: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去,可忍醒时雨打稀?


后二句是说花既不免落,不如醉里任它落去,倒也罢了。“可”字是发问之词,如“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江畔寻花绝句》之五)即是其例。未应,推想之词。未应,犹言不当。不当飞,是人的愿望。若“未应”作实未曾解,一句之内,既言新蕊,又说未飞。它还没有盛开哩,“未飞”何消说得?证以杜甫他诗,如《题衡山县文宣王新学堂……》“周室宜中兴,孔门未应弃”,即不当弃。《南池》:“高皇亦明王,魂魄犹正直。不应空陂上,缥缈亲酒食。”意谓刘邦魂魄不应(照理不会)在此赚人酒食。可知都是推论之词,不是说已经如此。证以李白诗:“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亦推想之词。


绝倒

绝倒一词,六朝人用之,已有种种义。其最常见的,为用作动词,有闷绝而倒的意思。由此引申为大笑的意思(身体前仰后合,如欲倒状)。又引申为倾倒。杜诗用“绝倒”,只是极端的意思。并且不用作动词。如《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照愁绝倒。”意谓华与李白兼有鲍照之才与极端之愁。《别苏徯》:“故人有游子,弃置傍天隅。他日怜才命,居然屈壮图。十年犹塌翼,绝倒为惊呼。”言为之极端惊呼也。两例“绝倒”都作副词用。从字义说,绝和倒都有极的意思。如《喜达行在所》:“喜心翻倒极。”倒亦是极。绝有极义,《奉先咏怀》:“放歌破愁绝。”愁绝,就是愁极,与“愁绝倒”同义。旧注解“绝倒”均不可通。仇解《醉歌》绝倒句说:“诗家愁为不及(华、白)”,误。



错莫

(惊愕)失神的样子《瘦马行》:“见人惨淡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宋文与可《昝公溉》诗:“众稚闻此语,竞走来相依。错莫惊且哭,牵裾求速归。”可为此义之证。


寂寞、冷落的意思《远怀舍弟观、颖等》:“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云天犹错莫,花萼尚萧疏。”错莫与萧疏为对,知属同义词。仇注与《瘦马行》一律解作寂寞,疑略有别也。



烂熳

①无涯际义,与汗漫义同。按熳当作漫。详沈德潜《说诗晬语》。杜《送李校书二十六韵》:“归期岂烂熳,别意终感激。”言归期本不太远,而离别终很激动。《驱竖子摘苍耳》:“侵晨驱之去,烂熳任所适。”


②纵横义 《寄董卿嘉荣十韵》:“犬羊曾烂熳,宫阙尚萧条。”此以反义词为对。亦可作放纵的意思讲。《长吟》:“已拨形骸累,真为烂熳深。”此诗初辞严武幕时作。“形骸”“烂熳”各自为对。《寄高适》:“定知相见日,烂熳倒芳樽。”亦放纵意。


③深熟、沉酣义 《同豆卢峰贻主客李员外贤子棐,知字韵》:“烂熳通经术,光芒刷羽仪。”《彭衙行》:“群儿烂熳睡,唤起沾盘飧。”《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无计回船下,空愁避酒难。主人情烂熳,持答翠琅玕。”\r


④繁盛义 这是烂熳的本义。上三义都是引申义。烂熳作繁盛讲,杜诗亦有好几处例子。此义习知,不必具举。



苍茫

苍茫有平仄二读。杜诗中只作平读。苍茫的根本意义是远旷,引申为渺茫、荒凉、落拓等义。


①渺茫义 《北征》:“苍茫问家室。”仇注以为急遽状,则义与仓皇为近。引阴铿诗:“苍茫岁欲晚。”但按之杜句,颇不贴切。《渼陂行》:“苍茫不解神灵意。”又《乐游园歌》:“独立苍茫自咏诗。”又《寄岳州贾司马巴州严使君两阁老》:“苍茫城七十,流落剑三千。”


②荒凉义 《寄张山人彪》:“萧索论兵地,苍茫斗将辰。”《王命》:“牢落新烧栈,苍茫旧筑坛。”


③飘摇颠沛义 《发秦州》:“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奉寄萧十二使君》:“磊落衣冠地,苍茫土木身。”这两例苍茫都与磊落为对,有飘摇的意思。又《奉赠射洪李丈》:“苍茫风尘际,蹭蹬麒麟老。”义同漂泊。下二例有苍茫不知所往的意思,《秋日荆南述怀》:“苍茫步兵哭,展转仲宣哀。”《行次古城店泛江作》:“行色兼多病,苍茫泛爱前。”


附记 《上韦右丞二十韵》云:“感激时将晚,苍茫兴有神。”王嗣奭《杜臆》以苍茫为意兴勃然之义。仇从其说。按此与“独立苍茫自咏诗”意近。



惨澹

有二义,①凄惨黯淡,指景物。杜甫有《题李尊师松子障歌》:“怅望聊歌紫芝曲,时危惨澹来悲风。”《北征》:“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纥。”《瘦马行》:“见人惨澹若哀诉。”馀例从略。


②辛苦义《寄张山人彪》:“艰难随老母,惨澹向时人。”《丹青引》:“意匠惨澹经营中。”《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西北有好鸟,为我下青云。羽毛净白雪,惨澹飞云汀。”


〔1〕 1.“他日一杯难强进,重嗟筋力故山违。”(《十二月一日三首》之三)他日等于昔日。诗说,旧时最爱的一杯酒,现在勉强都不能喝了,所以有筋力衰疲、故山难返之叹。施鸿保解作将来(异日)义,误。2.《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壮年学书剑,他日委泥沙。”这个他日,有后来、其后的意思。应属于“将来”一类。施鸿保解他日的,见其书69页,有数例误。



    进入专题: 杜甫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诗文鉴赏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899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杜诗杂说全编/曹慕樊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4,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