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慕樊:杜公《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歌》与东坡《韩干马十四匹》之比较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5 次 更新时间:2022-12-15 23:32:11

进入专题: 杜甫   苏轼  

曹慕樊  

   一 原诗

   少陵《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歌》:

  

   国初以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李绪)。

  

   将军(曹霸)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此第一段,以李绪衬出曹霸。首提宗室,笔意直贯全诗。

  

   曾貌先帝(玄宗)照夜白(马名),龙池十日飞霹雳(画玄宗名马于兴庆宫,十日乃成)。

  

   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索玛瑙盘也)。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纨绮指权贵)。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第二段。首出“先帝”。主旨所在。却从曹将军画马引出,水到渠成,使人不觉其有意安排。内廷赏赐,权贵趋请,不但衬画师名重一时,且亦将开元天宝盛世煊赫,一笔而面面俱到,所谓“一波才动万波随”,杜公能事。

  

   昔日太宗拳毛(马名),近时郭家(子仪)师子花(亦马名)。

  

   今之新图(始说到题)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此与《戏韦偃为双松图歌》“满堂动色嗟神妙”不同。彼但赞画;此“久叹嗟”则并有盛衰今昔之感)。

  

   此皆战骑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马必战骑,景必沙场,作意)。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缟素句写二马,迥若句写七马。有先后,有轻重。却又是双管齐下,初无先后)。

  

   霜蹄蹴踏长楸间(实写。总写九马),马官厮养森成列。

  

   第三段。正写九马。却止“霜蹄蹴踏”四字实写。这句只说在调马的地方(长楸间),举蹄蹴踏,跃跃欲试;未一及九马的形态,所以亦非正写。可知诗人意不在马。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神骏注脚)。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第四段。总写九马。“顾视”句是全篇中写画马唯一正写,然而很抽象。写画战马着此七字,大奇。尝试论之,如写羊叔子轻裘缓带,正是善写处。

  

   忆昔巡幸新丰宫(以玄宗比汉高帝),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玄宗生前)。

  

   自从献宝朝河宗(以玄宗比周穆王),无复射蛟江水中(又以玄宗比汉武)。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天马名)去尽鸟呼风(玄宗死后)。

  

   此诗写法的特点:(一)全诗几乎没有一句是对画马的正面具体的描写。这在杜诗中也是少见的。(二)下笔莫测。看似正,却是侧;看是客,倒是主。初看时,绝不可能看了上文就知道下文,看了前文就知道后文。同时又没有生硬做作的痕迹。(三)从开端到结尾都用陪衬。如重瓣花,层层都美。

  

   东坡《韩干马十四匹》(《东坡集》八):

  

   二马并驱攒八蹄(攒,马奔驰时四蹄凑接),一马宛颈鬃尾齐。

  

   一马任前(重心在前)双举后(后蹄),一马却避长鸣嘶。

  

   老髯奚官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二句一束。曲折有致)。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画不能到)。

  

   前者既济(渡过水)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

  

   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比较杜公《天育骠骑图歌》:“骏尾萧梢朔风起”)。

  

   首段。十四匹分两小段写,各有形神,分合错落。老髯奚官一联,昌黎、长吉逊其平易。

  

   韩生画马真是马(《次韵子由书李伯时所藏韩干马》:“烦君巧说腹中事”,能说马的心事,故所画乃能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韩干马》诗:“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

  

   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此段扬开,远致。

  

  

二 洪、方所评

   宋洪迈《容斋随笔·五笔》卷七,有《韩苏杜公叙马》条。文云:“韩公《人物画记》,其叙马处云:‘马大者九匹。于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焉(按今传本韩文无焉字),行者、牵者、奔者、涉者、陆者、翘者、顾者、鸣者、寝者、讹(动)者、立者(传本韩文尚有“人立者”一句)、龁者、饮者、溲者、陟者、降者、痒磨树者、嘘者、嗅者、喜而相戏者、怒面相蹄啮者、秣者、骑者、骤者、走者、载服物者、载狐兔者,凡马之事二十有七焉。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秦少游谓其叙事该而不烦,故仿之而作《罗汉记》。坡公赋《韩干马十四匹》诗云:……(引全诗,上文已载,此略)诗之与记(韩记),其体虽异,其为布置铺写则同。诵坡公之诗,盖不待见画也。予《云林绘监》中有临本,略无小异。杜老《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歌》云:‘昔日太宗拳毛,近时郭家师子花。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差森成列。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其语视东坡,似若不及。至于‘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丹青引》),不妨独步也。……”

  

   洪迈这段话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苏)诗之与(韩)记,其体虽异,其为布置铺写则同”三句。清方东树亦评杜、苏二公诗,所见却与洪氏不同。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论杜《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歌》曰:“胜坡《韩干马十五(按当作四)匹》……此与《丹青引》,格律声色,纵横变动,俱不待言。……永为七古之法。”同卷评东坡《韩干马十四匹》曰:“叙十五马如画,尚不为奇。至于章法之妙(按章法正洪氏所说“布置辅写”),非太史公、韩退之不能知之。故知不解古文,诗亦不妙。放翁所以不快人意者,正坐此也。……此以退之《画记》入诗者也。后人能学其法,不能有其妙。”

  

   按方氏论二公画马诗,以为苏不如杜,惜未说明所以然。亦有与洪氏所论相同处,即说苏诗与韩记是相同的写法。

  

   三 试论洪、方所评并及诗的二体

   1.有法还是无法?

   洪景庐评杜、苏二公画马诗,着重形象美的感受,方植之着重文字技法(古曰“义法”)。看来方不如洪。论文章讲“法”,为初学指示入门途径,亦未可非。一往如此说,且执以为离开作品、个性或凌驾于作品个性之上,有一亘古不变的法,那就是迷误了。文学是表现个性所感的自然和社会的,个性因历史条件不同而有差异,乃至各时代的自然亦各有异。以极复杂的社会个人所感,强纳入极有限的“法”中,其所表现者必为枯槁、残废,何能使人感动?可以说,个性无法,法无个性。又道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以鲁迅教人不要看“文章作法”之类的书。定要讲法,法亦非无,就是只有消极的法。人问鲁迅,如何写,鲁迅答,我只能答不如何写。这是要眇之言。文外立框架,然后相题安立门楣,是“赋得”体,不是真文章。陈简斋《春日》绝句:“朝来廷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成。”句法安排,必定会耽误好诗。

  

   就理论上说,方过于死煞,洪高屋建瓴。就这两首画马诗说,洪论有可取处,亦有见不及处。方所持虽不为无见,但堵塞学人思路。此不及洪处。

  

   2.论纪事诗与抒情诗

   洪、方两氏有一共同论点,都说苏诗与韩记是同一写法,上文已指出。他们又有一共同点,即只就题材(画马)立论,而不辨纪事诗与抒情诗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所以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法。

  

   大体说来,抒情诗,无论诗人在诗中露面与否,诗中歌咏的事物都是宾,主体是诗人自己。反之,纪事诗,亦无论诗人在诗中露面与否,只是从旁追记。所记的都是主,诗人是客,是旁观者。这种体裁的诗,虽亦必带上诗人的个性色彩,但诗人实际是“记者”的身份。抒情诗的一个特征,是其“即兴”性。纪事诗的特征,是其描写性。

  

   我国古诗六义,风雅颂其实是古文学史的陈迹,不必通今。赋、比、兴三义,比是通乎各体的技法、比喻。赋与兴才真是贯通古今的诗体。赋即纪事诗,兴为抒情诗。戏剧为赋与音乐舞蹈合流的体裁,小说是赋体的演变。只有抒情诗,通古今而独立。

  

   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是赋为诗体无疑,其特点就是布置铺陈。《文赋》:“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描写,此亦无疑义。说兴为诗体,始于王闿运。他在《诗法一首示黄生》中说:“兴者因事发端,托物起兴。……随时成咏,自发情性,与人无干。虽是风上化下,而非为人作。或亦写情赋景,要取自适。与风、雅绝异,与骚、赋同名。明以来动称三百篇,非其类也。……五绝七绝,乃真兴体。……”王壬秋此论,无愧特识,但习惯上称呼不便,不如即用抒情诗去称呼它。其特征就是它的“要取自适”,“自发情性,与人无干”,就是我说的即兴性。

  

   从诗与边缘艺术的关系说,纪事诗与绘画常是互相关涉的。抒情诗常是与音乐相通连的。就抒情诗说,语言道穷的地方,就进入音乐。与音乐邻界处,是抒情诗的圣境。

  

苏子由曾经盛称少陵的《哀江头》有古诗人之风,而薄白居易《长恨歌》“寸步不遗”,不似少陵如“百金骏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他不知道《长恨歌》是纪事诗,《哀江头》是抒情诗(苏文见《栾城集》卷八)。(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杜甫   苏轼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语言学和文学 > 诗词歌赋鉴赏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9218.html
文章来源:杜诗杂说全编/曹慕樊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4

0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