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军:江泽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11 次 更新时间:2022-12-01 15:24

进入专题: 江泽民   人才资源  

徐永军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江泽民人才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对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创新的突出贡献与亮点。深入研究其提出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理论与实践价值,对于深化江泽民人才思想研究,对于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理解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等重要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的提出及其背景

2001 年暑夏,中共中央、国务院邀请中央组织部直接联系的部分国防科技专家和社会科学专家到北戴河休假。8 月7 日,江泽民主持召开这些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并就人才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克服见物不见人和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江泽民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319 页。)这是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

在此之前,江泽民曾多次谈到“人才资源”问题。其中,能够反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形成脉络的有四次。第一次是1996 年5 月27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77 页。) 的论断。第二次是1997 年9月12 日,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江泽民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33 页。),揭示了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问题。第三次是1997 年10 月24 日,在接见出席第三届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华人专家及会议代表时提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94 页。)。第四次是2000 年5 月14 日,在上海主持召开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谈到把“三个代表”要求落实到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中去时指出:“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江泽民文选》第 3卷,第 27页。)

以上四次谈话涉及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干部队伍建设多个维度,时间跨越党的十五大前后至世纪交替之际。由此可见,江泽民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是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逐步提出并于 21世纪之初形成的。它的提出决不是偶然的,并非如某些人所言仅仅是一次思想的火花,而是江泽民长期思考人才问题的结果。这一思想一经提出,就受到人才工作者和思想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并在党的十六大后被确立为科学人才观的核心内容。

为什么江泽民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一思想,或者说是哪些因素促使江泽民这时提出这一思想呢?

认识来源于实践。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的提出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是江泽民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人才状况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的提出,是全面审视与准确把握国际竞争态势特别是其日益表现为人才竞争的必然结果。

20世纪 90年代,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进入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形势表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三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此背景下,一方面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谁也离不开谁;另一方面,国际竞争的重点由军备竞赛,转移到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并且日益激烈。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为了在 21世纪的世界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加紧调整科技和经济战略。

江泽民对世界发展和国际竞争态势的这种变化始终高度关注,并保持着清醒的认识。1991年 5月 23日,也就是在苏东局势剧烈变动的过程中,江泽民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激烈竞争的世界。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 20页。)1994年 12月 2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江泽民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且将长期存在。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尤其是领导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较量。对于我们来说,这将是决定党、国家和民族在进入新世纪后的前途与命运的竞争和较量。”(《论人才——重要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2年版,第 8页。)

世纪之交,随着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谁能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知识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谁就能够赢得竞争中的主动权。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人才的市场化、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对高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纷纷放宽移民、定居等限制,以优厚条件在全球范围内加紧吸引人才。“如果说过去国际军事政治斗争的背后,主要表现为直接争夺工业化必需的资源和商品、资本输出的市场,那么,当今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江泽民文选》第 2卷,第 329页。)“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 197页。) 正是对国际竞争趋势的这种新变化,特别是人才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突出的新变化的认识和把握,江泽民逐步形成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的提出,是深刻分析与准确把握世纪之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人才和人才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的必然结果。

世纪之交,经过 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表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比较突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等严峻任务。为此,党和政府相继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强调大力开展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江泽民文选》第 1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 435页。);“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江泽民文选》第 2卷,第 133页。)。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随之增大,面临的经济风险也显著增加。1998年,我国经济遭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2002年,又面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考验。无论亚洲金融危机和“入世”都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而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对人才方面的挑战”。江泽民曾深有感触地指出:“做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各项应对工作,人才是关键。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才方面的挑战是最严峻的挑战。”(《江泽民文选》第 3卷,第 454—455页。)

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目标已经实现,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但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依然较低,我们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国际竞争中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优势的压力并没有改变,进一步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随着改革深入推进,伴随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情况下,如何妥善处理不同群体间的具体利益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日益发展壮大的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利用所谓“人权”“民主”“自由”“民族”“宗教”问题和达赖、台湾问题等向我们发难,渗透与反渗透、颠覆和反颠覆的斗争十分复杂。解决和应对这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指出:“人才竞争是全面的,包括领导人才在内……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就要看我们党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领导人才。”(《江泽民文选》第 3卷,第 43—44页。)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的提出,是清醒认识与准确把握我国人才和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不协调状况的必然结果。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的人才压力与日俱增。一是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占人口和人力资源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性人才短缺。据统计,2000年,我国每 10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为 3611人。(参见《中国统计年鉴 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 96页。)二是人才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优秀中青年带头人短缺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突出问题。据首都高校教师管理研究会 1996年对北京 11所高校统计,1689名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中,年龄在 56岁以上者分别占 88%和 46%。北京大学 425名博士生导师的平均年龄为 62岁,29位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为 70岁。在人才年龄结构老化的同时,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科研工作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下降,科研队伍补充新鲜血液越来越困难。中科院对 43个单位的抽样调查表明,有的单位年轻人的流失高达80%。(参见《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谁来建设》,《透视中国》第 4卷,台海出版社 1998年版,第 1583—1585页。)三是人才区域和行业分布不合理。大部分人才集中在东部比较发达地区和城市,特别是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每 10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分别为16843、10940、9007人,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三四倍。(参见《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 98页。)在城市中,大部分人才又集中在科研院所、大学、大型国企和医院。而广大农村特别是偏僻农村和民营企业,明显缺乏人才。四是面临西方发达国家激烈的竞争,人才外流者多,回流者少。从 20世纪80年代起,欧美各国通过移民、资助留学生等手段在全球网罗人才。美国为吸引和争夺优秀人才,专门为高级人才颁发 H—1B工作签证,1990年共颁发 6.5万个,1999年增加到 11.5万个,同期颁发给中国的此类签证则从 600个增加到 6000个,增长了 10倍。改革开放以后出国留学的 40多万人中,到 2003年仅有大约 13万人回国。(参见张立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人才思想发展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第 107页。)五是人才管理观念、体制机制还存在各种问题,压抑了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这导致我国一方面存在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严重的人才浪费,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正是对这些挑战与问题的长期关注与思考,江泽民提出了“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的科学论断。

总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人才竞争、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源自于对时代特征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源自于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对人才提出的特殊需求的准确把握,源自于对我国人才状况的深切关注与清醒认识,是对人才这一战略资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基础性、决定性地位的科学概括。

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的理论价值

考察一个思想观点是否具有价值,关键看它的创新性。衡量创新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看它是不是超越了历史,站在历史积淀之上进行了新的抽象。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无疑在这个维度上展现出了创新的特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同时指出,这并不排除人才、特别是杰出历史人物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批判极度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和否定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庸俗决定论,为我们正确认识人才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人才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入和清晰的认识。他认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有人才。没有人才,无产阶级革命就只能是空谈。十月革命后,他反复指出,在俄国条件下改善国家机关的最大障碍是文化落后、人才奇缺,强调“目前关键是人才”。(《列宁选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650页。)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的理论基石。

重视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作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邓小平对人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进行了科学阐发。毛泽东指出:“一切知识分子,只要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著有成绩的,应受到尊重,把他们看作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毛泽东选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 1082页。)“没有知识分子,我们的事情就不能做好”。(《毛泽东文集》第 7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 270页。)邓小平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邓小平文选》第 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 40页。)“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邓小平文选》第 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 380页。) “宝贵财富”“关键在人”,这些都是江泽民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江泽民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基础上,站在时代高度,以世界眼光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这一思想新就新在首次把人才当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而且是第一资源,揭示了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反映了当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大趋势,把人才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

(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为破除陈腐观念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观念决定视野。对人才工作而言,观念新颖,视野就宽,就能发现常人不易发现的人才,就能发现人才之所长,用好人才;观念陈旧,视野就窄,就会埋没人才、浪费人才。

由于历史、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落后甚至是错误的人才观念。例如重物不重人、重使用轻培养、官本位等。具体表现为,一些领导干部在谋划发展时对人才重视不够、关心不够,甚至求全责备,对物质资源的投入大刀阔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缩手缩脚、斤斤计较;一些领导干部眼光狭窄,既不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又百般限制人才的合理流动;一些领导干部为了显示自己“爱”才,给一些没有行政才能的人安排行政职务,或是让一些知名专家学者身兼数职,疲于奔命,好像不这样做就是不爱才、不重才,实际上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这是从党内而言。从社会上看,一些人受官本位和特权思想影响,认为当专家学者不过徒有虚名,没有当官“实惠”,因此放弃自己所学专业,离开自己研究领域,为谋取一官半职而奔走;或者虽然没有离开工作岗位,但“身在曹营心在汉”,难以静下来潜心研究和做学问,等等。克服这些现象,首先要更新人才工作的思想观念,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江泽民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的。

为什么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有利于克服错误人才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呢?

首先,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突出了对人才本身的关注,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江泽民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论断。科技是由人掌握和发展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必然发展。这一发展推动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注重人的因素,特别是对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即人才的重点关注。

早在 1991年,江泽民就对党内存在的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提出批评,要求理论工作者从理论上说清楚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关系问题。他指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工具在生产力中是重要的,但无论工具怎样复杂,都要由人来制造和运用。有人提出,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科技进步,生产发展较快,似乎人的作用不大了。其实,这种发展还是靠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操纵先进设备的人来实现的。”(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第 28—29页。)这实际上是肯定了人的因素在生产力中是第一位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正是在此基础上的逻辑发展。它更直接地把对生产力中物的因素的关注,转移到对生产力的直接创造者的关注,转移到对创造和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的关注。这对于人才工作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价值目标,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其次,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突出了人才的资源秉赋,有利于树立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的理念。在自然资源日益耗竭、环境危机不断加剧、经济渐趋“增长的极限”的当今世界,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依托的创新型经济所展示出来的可持续发展,预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即从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转向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研究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现出高度正比例关系。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 43%,初中毕业可提高 108%,大学毕业可提高 300%。我国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每增加 1亿元人力资本投资,将带来次年近 6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而每增加 1亿元物质资本投资,仅能带来 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 参见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编《科学人才观理论读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2年版,第166、167页。)正如江泽民所强调的:“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人才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江泽民文选》第 3卷,第 319页。)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体现了现代经济增长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物质资源和人才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自觉地把视线从以往注重对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的开发转移到注重对人力资源,特别是转移到对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人才资源的开发上来;有助于全社会牢固树立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投资的理念,从而自觉加大人才开发、培养力度,把我国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把经济增长真正转移到依靠劳动者素质和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的实践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考察一个思想观点是否具有价值,除了看它是不是超越了历史,站在历史积淀之上进行了新的抽象之外,还要看它对新的实践是否具有指导作用。十多年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以人才发展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实践证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对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是科学人才观的核心内容,为人才工作开辟了广阔空间。

2002年 5月,中共中央批准印发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全面分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2003年 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全面部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胡锦涛在会上讲话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第一,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第二,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第三,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从此,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成为科学人才观的核心观点。

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十多年来,我国人才工作硕果累累。一是人才强国战略扎实推进。2006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载入党章,其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二是人才总量稳步攀升。截至 2010年底,中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 1.2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 11.1%。人才素质不断提高。截至 2010年底,中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 33.6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 25.6%,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 12.5%。三是人才结构初步改善。

到 2008年底,国有单位已聘用专业技术人员中,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之比由 2003年的7.3:33.4:53.2调整为9.9:36.8:44.2;非公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已达 38.5%。四是人才效能逐步优化。截至 2010年底,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 12%;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 32.6%,其中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6%。(上述统计数据参见盛若蔚、杜榕:《人才强国:跨越发展的中国资源——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述评之十》,《人民日报》2012年 11月 2日。)五是人才外流现象得到扭转。据 2014年 5月 28日《人民日报》报道,至 2013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 144.48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有 72.83%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

(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深入学习并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大力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实现中国梦,关键靠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然而,直到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赢得民族独立、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这个梦想才展现出光辉的前景。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了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以及各方面建设的杰出人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靠的是人才,顺利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靠的是人才。未来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既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科技优势的压力、又面临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还是看我们党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指出:“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 2014年版,第 127页。)

其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如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破解这一课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风险与挑战。诸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思想观念陈旧问题;利益固化问题;凝聚改革共识难度越来越大问题;立法工作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突出问题;有法不依、严格执法、贪赃枉法或粗暴执法、“暴力执法”问题;司法不公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法律意识淡薄问题;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严重,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问题,等等。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大量方方面面的人才。

总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和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说在世纪之交,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任务新形势,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是我们做好人才工作的必然选择的话,那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繁重的今天,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仍然是我们做好人才工作的不二选择。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人才资源放到“第一资源”的战略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才能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精神、开放的眼光、务实的态度,坚决破除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环境;才能真正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首位,做到谋划发展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制定计划同时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同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同时考虑人才措施,促进人才资源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句话,唯有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才能做好人才工作,才能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作者徐永军,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审,北京 100017 ﹞


    进入专题: 江泽民   人才资源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858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