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影响当前经济形势的主要因素与对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41 次 更新时间:2022-06-28 20:07

进入专题: 经济形势  

黄益平 (进入专栏)  


2022年6月8日,北大国发院举办第61期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CEO),邀请七位教授共同研讨“提振中国经济:复杂性、紧要性与策略性”这一主题。本文根据北大国发院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的演讲整理。


2021年初和2022年初,我都曾对中国经济前景做过分析,但后来的发展都比我之前的预期弱很多。2021年疫情可控,但宏观刺激政策退出稍早了些,同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结构性改革政策,包括平台经济治理、房地产泡沫防范、“双碳”目标等等,但这些政策的执行力度没有掌握好,加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今年年初,我的预期是中国经济会在宏观政策的推动下,稳步反弹,但实际上,四、五月份经济下跌得很厉害。

经济学者的预期不准确,不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但却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原因就在于,所有的预期都是基于已有的信息所作的判断,如果后来发生了之前没有预料到的事件,比如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突然加大,实际经济走向自然就会偏离原先的预期。对于经济学者来说,预期错了就应该承认,但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错在哪里,是原先的分析不对,还是发生了突发事件。

影响当前经济形势的三大因素

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为什么会这样?

2021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4%。但之后尤其在三、四季度,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减速幅度远超市场预期。这可能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所致:一是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偏早,2021年上半年财政出现了盈余;二是当年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结构性改革政策,比如针对平台经济、教培行业、房地产、双碳等领域采取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对于我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十分必要,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后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称的“长期政策短期化”“系统性战略碎片化”等偏差,短期内加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年初的两会都提到,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事实上已经看到一些政策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变得更加积极,货币政策也逐步宽松,相信这些会对经济增长起到支持作用。与此同时,一系列结构性政策似乎也在调整。比如平台经济领域,中央明确从过去的专项整治转向日常性监管,甚至要大力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可见,政策已经在调整,但这些调整能以多快的速度、在多大程度上扭转经济的势头,还需要再观察。

2022年还发生了三件事,对经济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去年。

一是俄乌冲突。这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短期看,该事件影响了投资者情绪,对金融市场带来一些影响。与此同时,该事件抬升了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价格,对各国经济来说,通胀压力可能会进一步提升,经济活动却有可能再次减弱。

二是美联储加息。这件事情早在预料之中,但可能会发生得更快、更猛。美联储加息可能给许多发展中国家带来压力。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央行,一旦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会因此减少,发展中国家可能面临资本外流、货币贬值、资产价格下降的风险挑战,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都会造成影响。我国也同样面临挑战,特别是当前我国需要放松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稳定,美联储加息会挤压央行的政策空间。

三是新冠疫情。最近几个月的新冠疫情,导致经济活动减少甚至陷入停顿,影响远超预期,这也是造成当前经济疲软的最主要因素。假如疫情很快过去,经济活动或许能很快反弹,但目前疫情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提振经济的对策

那么,当前有什么经济政策选择?

第一,要想办法尽快控制住疫情,尽最大努力减少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冲击。这是当下面临的首要挑战。

第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力度可以再大一些。最近一段时期,决策部门一直在释放稳增长的政策信号,但这些信号对市场信心的刺激作用延续时间很短。有的市场参与者对政策力度有疑虑,决策部门在表示要稳经济的同时又说财政、货币政策空间有限。也许可以考虑宣布力度比较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刺激措施。毕竟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功能,如果能把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大幅提振起来,经济复苏的可能性自然就会加大。

第三,尽快落地几条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构性政策,争取立竿见影地支持经济增长。最近几个月来,决策部门一直在强调“双碳目标”是一个长期性目标,不能运动式减碳,决策部门也一再表示要支持平台经济创新。也许应该考虑宣布几项马上能够执行同时深具影响力的措施。同样,这些经济中的关键行业的信心提升了,稳增长也就会更加容易实现。

第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身陷困境的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家庭采取一些直达型的纾困措施。新冠疫情已经进入第三年,或许它不会马上消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家庭都承受了十分巨大的现金流与收入压力,如果政府可以直接利用财政资源提供直接支持,相信对于稳经济、稳民生、稳消费,都十分重要。毕竟经济复苏的前提是要让大家都能先活下来,至于一些专家担心的效率问题、公平问题,在生死面前都应该退居第二位,纾困本来就是大危机中的一次性措施。

整理:文展春


进入 黄益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形势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496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