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第三章 近体诗中介词和连词等虚词用法
此文第二章《近体诗中副词的应用》一文分析了虚词副词的多种类型及其在近体诗中的若干使用方式,也谈到了副词活用作动词的问题。此章节拟重点分析一下除副词以外的其它虚词,即介词、连词和助词等在近体诗中的用法,也准备呼应一下第一章提出的那个代词这种实词在近体诗中也可能是虚词的问题。
副词以外的虚词主要有介词、助词和连词。先谈一下介词。介词也叫前置词,即通常放在名词和代词及其短语的前面,起到一个引介的作用,表示处所、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目的或比较对象等的词,如果去掉介词,原句意思就不清楚了。古汉语中常用的介词并不多,估计不到100个吧。但不能小看这个介词,它虽然数量不多,也不像实词那样可以独立成句,更不像副词那样应用广泛,但它也分成好几个类别,而且还多是一词多义,甚至一字多词性。
有人将古汉语或近体诗中常用的介词也分为好几个类别,比如,分别表示时间和处所的介词有:从、自、到、在、随、于、往、向、以、如等;表示方式的有:依、凭、经等;表示原因的有:因、由、缘等;表示对象和范围的有:对、跟、同、与、共等;表示目的介词则有,为、至等;表示比较对象的有:比、和、同等。
近体诗中常见介词的身影,而且不可或缺。比如唐代诗人司空图的《即事九首·其九》,诗云:
幽鸟穿篱去,邻翁采药回。
云从潭底出,花向佛前开。
这首五绝末句就用了两个介词“从”和“向”,而且还对仗(请注意,介词对仗在近体诗中是经常遇到的——作者注)。这句诗看似写景,但云从潭底出来怎么可能看到呢?而且诗人住的地方又是篱笆,又是邻翁采药,显然是村庄,不是寺庙,没有佛。那么这个幽清山野哪里来那种花向佛前开的景色呢?因此,此诗末句并非写景,而是属于暗喻,暗含写人的意思,即喻指诗人虽然居住在偏僻小山村,但他依然认为知识渊博如潭之人当能步入青云,谁能像佛祖那样保佑他,他就信奉并叩拜之。显然,“从”与“向”这两个介词在这句诗的蕴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首七言排律《咏家坛十韵》前两句诗:
独醒从古笑灵均,长醉如今敩伯伦。
旧法依稀传自杜,新方要妙得于陈。
这里诗人连续用了4个介词,即“从”、“如”、“自”和“于”。其中“从”和“自”都是表示起始时间和处所的,一般在名词前面起到引介时间和处所的作用,而“如”在表示终结的时间时,其含义则与“到”类似。
在一众介词中,“自”和“于”这两个介词各自都有很多含义。比如“自”,可以表示时间、处所的起点,相当于“由”和“从”,如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五绝《赋得自君之出矣》诗云:“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也可以表示跟行为、动作有关的时间和处所,相当于“于”(此句诗中就是此意)。它还可以起到引介相关原因或结果的作用,相当于“由于”、“因为”及“当然”等。比如李白这首七绝《山中问答》诗云:“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于”这个介词的含义就更多了,使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人估算过,古汉语中“于”这个介词的含义出人预料地多,甚至多达15种!比如,仅在近体诗中表示“在”的含义就有如下好几种:
引介时间,如明代诗人袁宏道七律《感事》诗云:“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表示地点,如白居易《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诗云:“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
引介原因、目的或目标等,如杜牧《山行》诗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表示范围,如唐代诗人杜荀鹤《长安春感》诗云:“此时晴景愁于雨,是处莺声苦却蝉。”
介词“于”在近体诗中所起的引介作用还有或相当于“到”、“至”、“对于”、“以”、“因”、“从”、“自”、 “在……中”、“依据”及“被”等的含义。对于介词“于”的这些引介用法我就不再罗列古人写的诗作参考了。读者可以在今后的阅读和创作中自行体会。
关于介词,我还想以我写的一首诗为例说一下有关介词及其应用。比如这首七绝《酌罢随心》,诗云:
酌罢随心逐景来,秋霖方歇起苍苔。
寒林路转生归意,却见芙蓉对我开。
这首绝句有两个介词,即引介方位或目的的介词“随”和引介对象的介词“对”,而且它们都是放在名词前面引出名词后面的动词“逐”和“开”的。“随”这个介词很多情况下表示“跟随”或“顺从”,后面多是名词“人”、“风”以及“山”和“水”等。
如唐代诗人殷文圭《鹦鹉》一诗云:“丹觜如簧翠羽轻,随人呼物旋知名。”“随”如作为条件或方式介词,后面其引介的名词就是指物了。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还有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一诗中的“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等。
其实,介词“随”还有任凭或凭借及依据的含义。前者如唐代诗人高骈的《边方春兴》七绝中“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而宋代诗人吕本中《暮步至江上》一诗则属后者,云:“树阴不碍帆影过,雨气却随潮信来。”
介词“对”的含义则简单得多。与介词“于”和“随”的众多含义和用法不同,它只有两种含义或用法。一种是引介动作的对象,拙诗“却见芙蓉对我开”中的介词“对”就是这个意思。另一种则是引介某种情况,相当于“对于……来说”。比如宋代诗人黄裳的七绝《梅花·其二》中的这句诗:“逢春莫问枝南北,对雪休分腊后先。”
当然,在古汉语和近体诗介词的词性及语法作用问题上学界还有不同看法,即认为介词范围应该严格化,很多介词都带有动词的性质(如前述的“随”字就被一些人认为是动词——作者注),只有那些动词性质已经虚化且起到引介作用的词才可以称之为介词。对此我不持异议。何况此文的要义不在于分析介词的定义,而在于它们的用法。
与介词一样,古汉语和近体诗中的连词也挺多,也分为几大类,如并列关系的“与、既、及、而、况、乃至”等,表示承接或转折关系的“则、乃、就、而、便、如、却、致 “等。还有表示因果、假设或比较的连词,如”因、若、如、同、不及“等及表示递进和目的的连词,如”况、且、以“等。当然,与介词一样,很多连词也是一字多义,甚至一词多性,即其既可能是介词也可能是连词,或者是其它什么词性的词。
“与”这个字就是如此,很多时候在近体诗中是连词,但也有很多时候是作为介词出现的。比如,唐代诗人权德舆的七绝《酬赵尚书城南看花日晚先归见寄》诗云:“日暮归鞍不相待,与君同是醉乡人。”这句诗里的“与”是介词,表示“跟某人一样”的意思。而同样是唐代诗人张说的五绝《广州江中作》中“离人与江水,终日向西南”中的“与”就显然是连词。因为“与”的前后都是名词,表示并列关系。
那么如何区分“与”字在诗中的词性呢?一般情况下,“与”字在句首多是介词,句中则多是连词。但也有例外,如也是唐代诗人司空曙《玩花与卫象同醉》诗云:“今朝与君醉,忘却在长沙。”此处的“与”就是介词,表示“和……一起”的意思。那在近体诗中又该如何区分“与”字是连词还是介词呢?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与”字前后都是名词,呈并列关系者就是连词。当然,“与”也可以是助词或是动词,前者同“欤”,表示一种语气,后者有给与等意思。
连词“乃”也是一样。在古汉语和近体诗中,“乃”常用作连词,多置于名词之间,也时为副词,在句中修饰动词,起状语作用。
比如,宋代诗人晁公溯《中岩十八咏·虎头峰》诗云:“山灵亦自喜,尊者乃吾师。”这里的“乃”作为连词起到一种承接和指向的作用。陆文圭则有诗云:“丈夫慎出处,功成乃身退。”诗中的“乃”则表示目的和结果。而在诸如“垂钓与施食,乃是两般心”(宋 文彦博)以及“青青岁寒后,乃知君子心”(宋 文天祥)等诗句中,“乃”因修饰动词“是”和“知”,所以均为副词。
由此可见,古汉语和近体诗中的虚词,如副词、介词和连词常一词多义或一词多性。如何适当使用这些虚词,就得多研习和熟悉这些虚词各自的词性及其不同的词义,写作近体诗时使用起来才可以得心应手。
现在我们再谈一下古汉语和近体诗中的助词。助词一般分为三类,即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古汉语中的助词本来就不多,常用者不过十来个,如“之、乎、者、也、矣、与、哉、夫、焉、过、了”等。而近体诗中常用的助词就更少了。但是,助词虽然少,但用法却很多。
比如大家都熟悉“之乎者也”中的“之”在近体诗中的用法就非常丰富多彩。比如李白的这首《题楼山石笋》诗云:
石笋如卓笔,县之山之巅。
谁为不平者,与之书青天。
一首仅仅二十个字的五绝,李白居然用了3个“之”。第一个“之”是介词,而是“县”(悬挂)这个动词的后缀词,起到一个类似于“在”和“于”的作用。第二个“之”置于“山”与“巅”两个名词之间,其含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起到定语的作用,属于结构助词。最后那个“之”则是代词,表示它,即代指那个石笋。“与之书青天”意思就是“用它书写青天”。
但是,“何氏之从学,源流远有馀。”在宋代诗人赵蕃的这句诗中,“之”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得这句诗不再独立成句,而成为后半句的主语了。“之”在这里因此也是结构助词。那么如用在句末成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后缀,“之”本身并无意义,也就是语气助词了。比如宋邵雍的这首五绝《不老吟》诗:
人无不老理,日有再中时。
不老必无也,再中应有之。
这首诗末句用了两个语气助词,一个是“之”,一个是“也”。这两者都表示了一种判断也是肯定的感叹。而邵雍的另一首七绝诗中的“之”就是时态助词了,即“恰见安之便安乐,始知安是道梯阶。”“安之”的意思是安居下来了。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各种词牌的词常在该词的某句末加上一个“之”,作为时态助词或语气助词,即放在动词后面起到一种舒缓语气的作用,如见之、悔之、何之和知之等,或许在词的句末中使用语气助词“之”更便于词的吟唱吧。因词不属于近体诗,这里就不举例了。读者可以自行观察。
不过“乎”和“矣”这两个语气助词近体诗中倒常连用。(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语言学和文学 > 语言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0819.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