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谋:加强科研诚信的自律自查自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1 次 更新时间:2021-11-23 15:07:13

进入专题: 科研诚信  

刘永谋 (进入专栏)  

  

   诸位线上的同仁和同学,大家晚上好!

  

   感谢科研处相邀,非常高兴能在2021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里,和诸位分享我关于科研诚信问题的一点想法。

   今天我讲座的题目是:加强科研诚信的自律自查自治。

   一、科研诚信差强人意

   最近几年来,国内各种学术不端新闻不少。大家随便上网搜一搜,说严重一点,科研丑闻可算是层出不穷,引发全社会对科研诚信的担忧、热议和批评。

   我们就举最近三四个月以来公布的例子,来做直观的说明。

   首先,最近冲上热搜的个别案例可以说是一个接一个。

   微博热搜的案例。11月1日,北理工副教授张华平微博发文称,他2016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赵连伟的学位论文,被同年毕业的湖南大学硕士生陈杰全文从格式到内容100%抄袭。在致谢中,抄袭者居然说他的导师,对他的研究花了许多精力,从开题、实验到写作,都提出过宝贵的指导意见。可是,如果他导师真的指导过,100%的抄袭难道看不出来吗?11月3日,湖南大学公布处理意见:抄袭者学位撤销,导师的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取消。不说百分之一百,这个导师基本上没有指导过陈杰。对不对?

   微信热搜的案例。10月17日,北京某大学材料专业的女硕士毕业生发文,称在读时与前男友蔡某合作文章,先说好以共同一作的形式投SCI杂志。结果蔡某偷偷地把文章译为中文,未告知女友的情况下发表了合作文章,而且没有署女友的名字。后来两人分手,蔡某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赴国外读博,将合作论文的英文版投稿,这一次第二作者是现任女友,也没有署前女友的名字。得知此事后,前女友愤而上网公开发帖,由于此事在学术中掺杂了八卦、狗血元素,立刻就上了热搜。有网友出了绝对狠的意见:女硕士先仔仔细细收集证据,但现在不做声,等前男友发表此文,然后在国外读博快要的毕业的时候,再把此事捅出来,让他白读几年书拿不到学位,还要赔偿资助方的钱。这个意见狠不狠?有温和一点的网友出主意:联系现女友,戳穿此事,把他们搞分手。哈哈哈,这就成了曾经爱过一会,最后用一生来回忆啦。

   知乎热搜的案例。9月20日,国内图像识别著名公司旷视的研究员王剑锋,在网上发文称,北理工硕士生9月16日在预印网站上发表的论文,完全是抄袭他2020年给另一个在清华举办的国际会议的投稿。王剑锋细致地对比两篇论文,说明它们的标题、摘要、图片和数据上是怎么一样的。引起大家关注的是:他的投稿怎么会泄露出去呢?网友怀疑是某个审稿人泄露的。哪个审稿人看了文章,存下来,然后发给了北理工的硕士生呢?大家可以想一想。

   其次,再来看看最近的集体性的统计数据。

   8月份,学术出版商爱思唯尔,对旗下期刊的400多篇论文展开调查,其中大部分论文作者来自中国。这些论文涉嫌学术不端,爱思唯尔正在撤回其中的165篇论文,还计划撤回另外300多篇论文。

   8月份,学术出版商SAGE旗下3个杂志撤稿31篇,作者都是中国学者。

   9月,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对旗下期刊的436篇论文进行调查,怀疑它们的科研诚信问题,其中大部分论文作者来自中国。

   10月份的报道:自2018年起,学术出版商Spandidos Publications 旗下6本杂志,大量撤回中国学者论文。截至2021年10月13日,数量共计177篇,很大一部分论文涉嫌论文买卖。

   这些信息都是靠谱的杂志、网站或研究机构所发布的,比如《自然》杂志网站,科学网微信公众号,著名的Retraction Watch(撤稿观察)网站等。

   11月8日,据Retraction Watch网站的消息,医学类的25种学术期刊,从2018年至今三四年时间,共撤回中国学者论文913篇,作者单位主要是中国医院的医生。撤稿原因主要包括:图片重复,结论不可靠,数据完整性存在疑问,涉嫌操纵同行评议过程,结果无法重复,文章提交后作者及其单位发生改变等。

   大家有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作者单位不能发生改变呢?作者单位署的是当时做出成果时的单位,而不管你后面跳槽的事情。国际投稿一般不能随便换单位,中途换作者更是要仔细说明原因。

   从上面的情况看,国内学界科研诚信问题相当严重,已经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或者说“皇帝的新装”,一看便知。否则,科协今年也不会搞“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宣传月”活动,中科院官方《中国科学报》今年也不会专门搞“科研诚信大家谈”的专栏。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这些都是理工科的情况。咱们人大以人文社科著称,人文社科的情况怎么样?大家都是行业中人,都清楚其中的情况,应该不会反对我的直觉判断:人文社科的学术不端情况,只会有过之而不及吧。对不对?

   讲一点个人的切身体验。2005年博士毕业后,我当了大学老师,第一年就发现博士论文被人照抄发表了一部分,当时还找人理论理论。后来,发现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根本无暇顾及。

   上个周末,就是四天前,我给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当评委,他们送来一篇非常优秀的哲学论文,属于开创性的研究。该文4年前发表在咱们人大学报上,我还引用过该文。因为评审的原因,我就在知网上检索了一下,发现该文现在被引用就137次了,影响是跨学科的。这在小众的哲学论文中是很少见的。除了检索到被引信息,我还发现另外一篇题目一模一样的论文,作者是另外一个人,下载下来打开一看,该论文的结构、目的标题、内容和引用文献,傻子都看得出来是抄袭我评审的那篇论文的,抄袭者做的工作就是将11页的原论文压缩到现在的2页,一定要说是摘要吧也很难说摘出了精华,然后就发表在一个完全不起眼的理工科杂志上。评审表快递出去以后,我辗转才联系到论文作者,告知他有人抄袭他的论文。他的反应和大家一样:随便吧,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我管不过来。

   真的很无语,有没有?

   有意思的是,前几天的11月10日,《医师报》公众号发表某著名学术出版家的一篇文章,题为:“国际期刊针对中国学者大规模撤稿?抹黑中国以偏概全决不允许”,分析中国学者的科研诚信被国际期刊质疑的意识形态原因。即便作者讨伐意识形态偏见,可还是得承认咱们的科研道德水平有待提高。除此之外,他还认为,临床医生发文才晋升职称的评价体系,以及期刊自身把关不严格,是中国作者被大规模撤稿的最重要原因。

   总之,我对国内学界总的评价是:科研诚信状况差强人意。我想,这应该不属于抹黑吧。2月份,《环球时报》有篇文章对此的评价是:科研诚信建设刻不容缓。

   二、科研诚信问题的复杂性

   所谓科研诚信,就是科技人员在科研活动中要讲诚信,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与科研诚信相对,违反科研活动的行为规范,便属于科研不端行为。

   为此,国外很多大学制定了所谓荣誉法则(Honor Code),又称为诚信法则,主要是4个关键词:诚实、负责、信誉、荣誉,还让大学生签字宣誓。

   在学界,还流传着著名的“学术诚信三原则”:1)你确实做了某项工作时,才能声称做了;2)当你仰赖了别人的工作,应引注和致谢;3)所有的数据和文献应真实而公正地呈现。

   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在实践活动中,遵守科研诚信其实非常复杂,原因至少在于2点:第一是专业性,第二制度相关性。

   我们先说专业性。某项研究、某项发表是否学术不端,牵涉到复杂的专业问题,普通吃瓜群众以及其他专业的研究者,常常无法进行判断。

   4月16日,著名的Cell(细胞)杂志编辑部发表声明,认定哈佛医学院John Blenis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的一篇分子生物学论文,不必撤稿。该文是2005年——16年前发表的。2020年12月,有人质疑该文图片重复使用。一般图片重复使用,就被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了。但是,Cell编辑部认为,虽然该文原始数据无法找到,但图片重复使用不会损害该文的结论,因此没有必要撤稿。显然,这样的情况必须要“小同行”才能搞得清楚,这样的结论只有“小同行”才能做得出,外行肯定是不行的。

   在学术不端的指控中,图片使用问题最近出现频率很高。年初国内热议的饶毅举报事件中,举报方一个重要的指控就是图片使用。1月21日,21个部门参加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机制”——名字有点怪,就是一个调查组吧——回应了饶毅的举报,在科技部网站上发表“有关论文涉嫌造假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结论是“经调查未发现造假、剽窃和抄袭”,“但发现较多论文存在图片误用”。饶毅呢,旋即再次公开向“中国科学院第六届道德建设委员会”举报林-裴(1999)论文涉嫌学术不端。

   近年来,吃瓜群众对学术丑闻参与积极很高,兴趣很浓厚。网上争论的一个焦点就是:图片误用难道不是学术不端吗?对此,我的观点的是:这个事情必须由相关专业的专家来判断,吃瓜群众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相关原始材料,难以完全搞清楚的。在个人公众号“不好为师而人师者”上,我发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结果被人骂得要死,意思是我没有站在人民群众的一边。

   除了图片问题,很多新出现的学术不端类型,不是专业人士根本判断不了。比如,最近有种使用反向翻译软件掩饰抄袭的情况,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然后再用软件翻译成英文,来回倒腾,查重软件在文字上就发现不了。还有一些人用同义词替换常规术语,以此躲过查重软件。专业研究者要仔细审看,才能发现猫腻。有些骗子用相近的邮箱——不仔细看,看不出来差别——冒充客座编辑,组织假的Issue(专刊)。还有一些学术不端者,通过提供假的邮箱,操纵同行评议。类似这样一些问题,只有专业同行专门花费精力,才能辨别。

   我们再来看制度相关性。科研诚信并非简单的社会道德问题,而是牵扯到相关社会制度环境和制度设计。学术不端的危害更不仅仅是让人丢脸那么简单,而是会威胁整个科技事业的基础。

   科研的本质在于创新和创造。不诚信的东西,根本没有创新性,这样的东西盛行,科研还是科研吗?不是了吧。科研被等同于发表论文,发表出来就是“胜利”。这样的做法,对于科研完全是釜底抽薪,将完全抹杀科研活动的价值。

   科技竞争是今日全球竞争和大国竞争最重要的方面。由此观之,科研不端行为的危害,怎么说都不足为过。对不对?

   上述《医师报》上“国际期刊针对中国学者大规模撤稿?”一文,就指出国内医学领域科研不端行为高发,与临床医生要发SCI论文才能晋升职称奇怪的不合理制度有关。

   上述旷视公司王剑锋研究员被抄袭的案例,说明同行评议过程中,如何防止未发表论文泄露,是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说老实话,我个人是不敢向国内的学术会议提交完整的未发表论文的,就给个题目和一段摘要。

在饶毅举报事件中,处理该事件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机制”,本身就受到争议,很多人觉得这里面存在这权力斗争的问题。说是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卫生健康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组建高层次专家组,可学术事务是非常专业的,不是级别高就能搞清楚的。学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最好由小同行组成调查委员会,公布专家名单,公布专家评议意见。像饶毅举报这类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刘永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科研诚信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9837.html

0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