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布等:技术的重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4 次 更新时间:2021-10-14 11:42:05

进入专题: 新冠肺炎     数字化技术  

克劳斯·施瓦布   蒂埃里·马勒雷  

   我在2016年出版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指出:“技术和数字化将会改变一切……‘这次不同了’是一个被滥用甚至经常错用的金句,但基于本书,这句话却是非常恰当的。简而言之,各项重大技术创新即将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波澜壮阔、势不可当的巨变。”[1]该书出版后的4年来,科技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从无人机到语音识别,从虚拟助手到翻译软件,人工智能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移动设备已经成为我们个人和职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许多方面给我们提供帮助,预判我们的需求,倾听我们的声音,锁定我们的位置,甚至在未收到指令的情况下也会这么做……自动化和机器人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企业的经营方式,产生的收入回报是几年前难以想象的。随着合成生物学前景在望,基因学的创新发展也令人十分振奋,为医学的突破性发展奠定了基础。生物科技虽然还不能遏制(更谈不上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但最新的发展成果已经大大提高了人类对新冠病毒基因组的识别和测序速度,也进一步提高了医学诊断的准确性。此外,采用RNA(核糖核酸)和DNA(脱氧核糖核酸)平台的最新生物技术让疫苗研发的速度超越了以往任何时期,同时也推动了新型生物工程治疗方法的发展。

   总结来说,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并将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对广泛的社会领域产生影响。本章内容认为,新冠疫情将继续加快创新步伐,推动如火如荼的科技变革(它同样会对其他根本性全球问题和国内问题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并为任何一家数字化企业或者任何企业的数字化业务带来“涡轮效应”。疫情还会加剧科技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一项重大挑战,即隐私问题。我们看到接触者追踪技术拥有无比强大的能力,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武器库中占据了近乎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还成为大规模监控工作的强大助手。

  

  

   加快数字化转型

  

  

   多年来,许多分析人士反复提到“数字化转型”,只是一直无法确定它的准确含义。如今面对新冠疫情,“数字化转型”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人们禁闭在家带来的一个主要影响是,数字世界实现了决定性甚至是永久性的拓展和发展。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它最为普通的日常功能上(在线聊天、更多的娱乐节目流播和更丰富的数字化内容),而且体现在它进一步改变了企业经营方式。关于后一点,本书第二部分将进行详述。2020年4月,几位科技领袖指出,这场公共卫生危机以迅速而彻底的方式,使得一系列广泛的技术应用成为必需。短短一个月内,许多科技应用企业就实现了跨越多年的发展。对于精通数字技术的企业来说,这是好事。但对于其他企业来说,则前景非常堪忧(甚至可能面临灾难性后果)。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表示,社交隔离的相关要求让“万事万物实现远程化”,让大量技术的应用提前了两年。谷歌公司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对数字活动的跨越式发展表示了惊叹,并预测这将对在线办公、教育、购物、医药和娱乐等各行各业产生“重大且持久”的影响。[2]

   消费者

   疫情封禁期间,许多原本不想太依赖电子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几乎在一夜之间改变了习惯:去不了电影院,只能在线观看电影;去不了餐厅,只能点外卖吃;见不了朋友,只能和朋友网上聊天;无法在咖啡机旁和同事闲聊,只能对着屏幕和他们沟通;去不了健身房,只能在线进行一些锻炼。几乎在转瞬之间,大多数事物都实现了“电子化”:电子学习、电子商务、电子游戏、电子书籍、电子考勤等。一些老习惯自然会回归。(人际交流带来的乐趣当然无与伦比——我们毕竟是社会动物!)但与此同时,对于疫情期间被迫采取的许多科技行为,我们会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得心应手。如果社交隔离持续下去,我们就需要更多地依赖数字平台来沟通、工作、寻求建议、订购商品或服务,然后原本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就会被慢慢取代。此外,我们也会通过多个角度,经常性地对比线上生活和线下生活的利弊。比如,我们可能会觉得,面对计算机屏幕参加一个自行车课程不如现场和大家一起上课那么欢乐有趣,但是当健康问题成为优先考量,我们就会觉得在家安全得多(也便宜得多)。这同样适用于很多其他领域,比如乘飞机去开会(网络会议平台Zoom更安全、更便宜、更环保且更便捷)、周末长途驾车去参加一个家庭聚会(社交软件WhatsApp上的家庭小组不是那么好玩,但更安全、更便宜、更环保),甚至报名参加一个学术课程(在线课程虽然效果可能要打点折扣,但是更便宜、更便捷)。

   监管者

   在我们的个人和职业生活中,“万事万物”转向数字化也会得到监管机构的支持和推动。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一直倾向于延缓新技术的应用步伐,它们花费了过多的精力来构思最佳监管框架,但是正如目前远程医疗和无人机送货所展示的那样,生活所需会加速推动这一转型。在有些领域,相关技术已存在多年,但一直受制于监管政策,因而未能取得快速进步。但此次疫情期间,几乎世界各国突然之间都放松了这些监管,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别无选择或者没有更好的对策。此前不久还难以想象的事情转瞬之间就成为可能。我们相信,无论是体验到了远程医疗的便捷性的患者,还是使这一切得以发生的监管部门,都不愿意回到过去的模式。新的监管制度将会继续有效。类似的故事正在美国和其他国家上演,比如,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正在快速制定针对无人机送货的监管规则。无论如何,当务之急是推动发展“无接触经济”,而监管部门现在也在有意加快发展这一经济模式,这就消除了发展障碍。无论是此前不久还很敏感的领域(比如远程医疗和无人机配送),还是更加常见、保护更充分的监管领域(比如移动支付),都将从这一趋势中受益。这里略举一例:2020年4月,面对疫情的肆虐,欧洲银行监管部门决定提高消费者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支付的额度,同时降低了相关的验证要求(此前,根据这些验证要求,要使用Paypal或Venmo这些平台进行支付非常困难)。由此可见,监管态度的变化有助于数字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当然,这也有可能会带来网络安全问题。

   企业

   新冠疫情消退之后,社交隔离措施可能会以某种形式长期存在,因此各行各业的企业都有理由加快发展自动化。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对于技术性失业的担忧会得到缓解,因为各国会注重改革劳动力队伍,尽量避免密切的人为接触。诚然,在当今世界,人类不能太靠近彼此,也愿意减少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这就给自动化技术创造了很好的生存土壤。新冠病毒或其他传染病带来的威胁可能会始终萦绕我们的心头,让我们心怀恐惧,这也会推动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最适合实行自动化的领域。2016年,牛津大学的两位学者得出结论:到2035年,86%的餐厅工作岗位、75%的零售业工作岗位和59%的娱乐业工作岗位都将实现自动化。[3]这三大行业是受新冠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为了满足清洁卫生的需要,它们需要实行自动化,这会进一步推动向科技化和数字化的转型。另外,还有一种现象也一定会促进自动化的发展:社交隔离之后,可能会产生“经济隔离”。当各国转向内生性发展,全球性企业缩短其超级高效却脆弱异常的供应链时,就会对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产生巨大需求,因为这类技术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而且有利于本地化生产。

   自动化进程已发展多年,但加快变革和转型的步伐仍然是关键所在:新冠疫情会加快促进自动化在职场的应用,也会让更多的机器人走入我们的个人和职场生活。从疫情一开始,人们就很容易发现,在人力不可用的情况下,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自然而然”替补上阵。此外,为了减少员工面临的健康风险,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随时要派上用场。在强制实行社交隔离措施的情形下,机器人被用于仓库、超市和医院等各种场合,完成货架扫描(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域已经有了很多应用)、保洁和配送(机器人配送很快会成为医疗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并会促进食品杂货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无接触配送”)等各类活动。其他许多技术(比如远程医疗)原来离实际应用还有很远的距离,但企业、消费者和公共机构现在正在发力,快速推动这些技术的应用。在杭州、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和特拉维夫等各大城市,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致力于完成从试点项目到规模化运营的升级,让大量机器人参与空中送货和道路运输。阿里巴巴和京东等中国电商巨头相信,未来12~18个月,无人机配送在中国将会变得非常普遍——这比疫情之前预想的要快得多。

   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工业机器人,因为它们最能体现自动化技术。但是,得益于软件和机器学习的进步,职场自动化也开始加速发展。所谓的“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技术让企业经营更加高效,安装的计算机软件完全能够匹敌甚至取代人为操作。这种技术有多种应用形式,比如微软公司的财务团队对原本分散的报告、工具和内容进行整合和精简,然后将其纳入一个基于工作岗位的个性化、自动化门户。一家石油公司通过安装相关软件,将输油管道的图片发送给一个人工智能引擎,然后将这些图片与现有的数据库进行比对,就能提醒相关员工注意潜在问题。在所用的应用场景中,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都能减少数据编制和验证时间,因而能够节约运营成本(当然,这也有可能导致失业率的上升,这一点将在本书第二部分谈及)。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刻,这一技术展现了工作效率,有效应对了工作量激增的问题,赢得了各方支持;后疫情时代,如果这一技术得到批准,将会全面铺开、加速发展。有两个案例可以证明这一点。一个案例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解决方案帮助一些医院发布新冠病毒检测结果,每天为医院护士减少了三个小时的工作。另一个类似的案例是,平常用于在线客服的一台人工智能数字化设备被进行了改造,用来帮助数字化医疗平台在线筛选有新冠病毒症状的患者。基于上述原因,咨询公司贝恩公司预测,未来两年,采用这个业务流程自动化技术的企业将增加一倍,而新冠疫情很可能进一步缩短这个周期。[4]

  

  

   接触者追溯、接触者追踪和接触者监测

  

  

   疫情防控更有成效的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经验:技术,尤其是数字化技术,能够助力抗疫。实践表明,对接触者进行有效追溯是疫情防控战略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封禁措施确实能够降低新冠病毒的感染率,但不能消除疫情带来的威胁。此外,这些措施会产生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如果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或疫苗,就很难真正战胜新冠病毒。此前,减少或阻止病毒传播的最有效方法是开展大规模的医学检测,然后进行病例隔离、接触者追溯和对已感染人群接触者进行隔离。而我们在下文将看到,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可以发挥强大力量,大大缩短工作流程,能够帮助公共卫生官员快速地锁定感染者,从而在病毒开始传播之前就将其遏制。

   因此,接触者追溯和追踪成为公共卫生系统应对新冠疫情的必要手段。这两个词经常可以通用,但是略有区别。比如,一款追踪应用程序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坐标或无线蜂窝定位提供的地理数据,确定某个人的当前位置,从而获得实时信息。而追溯软件使用蓝牙技术,识别出人与人之间的物理接触情况,然后回溯获得相关信息。这两种技术都不能提供奇迹般的解决方案,彻底阻止病毒的传播,但是它们可以近乎实时地发出警报,助力相关部门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限制或控制疫情传播。如果疫情在超级传播的环境(如住宅小区或家庭聚会)下暴发,这两种技术就更能发挥作用。为了便于阅读,我们将其合二为一,交互使用(媒体文章也经常这样做)。

最有效的接触者追踪显然需要技术的支持:它不仅要能追溯到与一名手机用户有接触的所有人,还要能追踪到该用户的实时移动情况,从而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实施更加有效的隔离措施,并警告附近的其他手机用户:他们附近出现了一名感染者。(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新冠肺炎     数字化技术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9023.html
文章来源:《后疫情时代:大重构》

0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