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 吴向伟: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优势与路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30 次 更新时间:2020-04-09 15:12:31

进入专题: 新型政党制度   国家治理现代化   制度优势   国家治理体系  

吴伟 (进入专栏)   吴向伟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逻辑一脉相承、理论逻辑相互支撑、实践逻辑环环相扣,目标指向一以贯之,重大部署接续递进,这体现了党的国家治理理念的创新与升华。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其创新与发展能增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其制度效能也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应当紧紧抓住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既要充分认识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联系,寻找逻辑契合点;又要在建立两者逻辑契合的基础上,探索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措施。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优势;国家治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20)02-0071-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形势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动态与应对研究”(17BKS151)

   〔作者简介〕吴伟,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吴向伟,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明确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2〕这一表述指明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刻含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3〕具体来说,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等;治理能力是指党领导人民运用宪法、法律有效执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能力。而政党制度则是特定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与制度创新的产物,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效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正是在70余年政治制度建设的历史探索中,由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创造的根植于中国社会土壤的新型政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与国家发展的政党制度。就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的历史维度来看,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形成背景具有相似性,因而它们基本逻辑和价值取向也是一致的。从现实政治实践过程来看,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模式的制度效能与目标同样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新型政党制度不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得以实现,将党的领导与政治协商相结合,更能够保证国家权力的稳定性与政治理性的最大实现,从而有助于实现国家政治的民主化与高效化。

  

   一、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的逻辑契合

  

   (一)价值目标导向性的契合

   从价值目标来看,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都契合于对社会公平正义与公共利益的追求,价值目标的契合源自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4〕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都在于服务人民,都在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新型政党制度产生逻辑来看,其原本就包含了包容公正平等与追求公共利益的要素,中国共产党向来主张求同存异,尊重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建议与意见,主张不同利益群体通过协商、讨论等方式参与到公共事务之中,以实现整体利益为前提,通过协商民主以实现全体范围内的公共利益。由此可知,新型政党制度从其产生时起,其所追求的便是社会整体的公平正义与公共利益。与此同时,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必然要实现国家治理的公平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保障公共利益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基础,也是应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诸多矛盾与难题的首要前提。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公平公正要求契合于新型政党制度平等包容的内在特质,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寻求最大公约数,保障全社会最大范围公共利益的实现,要实现国家治理的公平正义与现代化离不开新型政党制度的推动作用。

   (二)理念实践一致性的契合

   从理念实践来看,新型政党制度的公共理性要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序化要求相契合。一方面,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与制度要求,其本质是一种协商式民主,而在多元化社会结构的现实背景下,要促进政治协商合作的实现,公共理性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也是公民参与现代政治活动的重要素养。新型政党制度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创造,它的一个主要特点与优点就是致力于在政治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公共理性的作用,以公共理性作为决策的标杆。也就是说,政策之所以被采纳,不是因为政策与决策者自身利益的相关性,而是因为对该政策的理性认可。因而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要求强大的包容性与吸纳度,能够博采众长,广泛听取中国社会不同群体的不同意见,进而形成较强的社会合力与凝聚力。

   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实现国家治理有序化,有序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处理好活力与有序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必须是有序活动的。”〔5〕可见,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不可能是杂乱无章、各行其是的,而是充满活力且和谐有序的,同时新型政党制度则是以公共理性为依据开展各项决策。由此可见,新型政党制度满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序化要求,新型政党制度的公共理性能够协调充满活力与有序的关系,能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因此,新型政党制度的公共理性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序性要求相契合,公共理性也是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基础。

   (三)构成要素共生性的契合

   所谓共生性的契合,是指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于相同的发展环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来看,其本身就包含了对政党制度现代化的要求,同时,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发展也离不开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两者都遵循着合作共治的相同逻辑,是一体两面、密不可分的共生结构。

   在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直接决定着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作为新型政党制度的领导核心,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在其中得到了体现,新型政党制度以坚持发展人民民主为目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展政治协商与政治决策的制度场所,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为全面深化改革制定的新的政治目标,是全党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党对于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决心与担当。由此可见,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统一于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相互补充、相互推进。一方面,新型政党制度的协商式民主能够为国家治理消解不同社会主体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能够为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消除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制约性因素。

   公民政治参与是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公民政治参与具有众多的社会政治效益,不但有助于促进公共管理的民主化,而且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与环境收益。〔6〕从新型政党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运行目标来看,其核心都在于通过广泛的公民政治参与,实现不同利益诉求的合法、有序表达,通过将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的结合,化解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公民政治参与是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因素与实践必由之路。

   (四)运行规范化与开放化的契合

   推动制度运行规范化是制度走向成熟与合理的重要措施。新型政党制度以宪法、政协章程和相关政策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保障,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7〕由此可以看出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法治化与规范化的基本特质,并且推动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发展也是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方向与完善目标。与此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国家治理的制度化与法治化,即运用国家制度与法律法规去治理国家各方面事务,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8〕可见,新型政党制度以一系列制度规范与法律法规体系作为理论与运行基础,显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化要求是相一致的。

   新型政党制度运行程序的公开透明化保证了政治协商参与人士能够公平公开地参与到政治协商之中,能够不受限制地阐发自己关于国家治理等方面的真知灼见,使国家决策能够更加公正与合理,实现了协商民主的程序开放化。而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建立开放化的运行程序则是国家治理的必然要求。运行的开放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保证公共决策的公正公开性,更重要的是,开放化要求一方面能够促进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国家治理过程的理解与感知,增强公众对于政府行为的认同与支持,达到凝聚共识的目标;另一方面又能够使社会组织与人民群众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国家治理,增强公民社会发展活力,更好地推动国家治理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可以看出,新型政党制度的规范化与开放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两者具有较高的契合度。

  

   二、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比较优势

  

   (一)坚实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为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中国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中居于主导地位,既是新型政党制度的创造者与建设者,又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完善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保障。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型政党制度最大的政治优势,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依赖于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与维护。另一方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也离不开党的领导与顶层设计,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9〕,确保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各项任务目标全面落实到位。从历史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致力于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从理论发展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政治本色,同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在理论上停滞不前,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升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价值属性与党的政治领导能力。理论与实践都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坚强领导力量,党的领导也将是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坚实政治基础。

和谐的政党关系也为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在现代民主政治模式中,政党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是保障现代国家机器有效运转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因此,不同政党的关系在国家运行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党关系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政党恶性竞争,(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吴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型政党制度   国家治理现代化   制度优势   国家治理体系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0803.html
文章来源:《党政研究》2020年第2期

0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