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钰民:习近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思想研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03 次 更新时间:2019-12-30 11:25

顾钰民 (进入专栏)  

  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p.21) 这是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庄严宣示。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特征的集中论述,更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贡献


  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大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开辟了广阔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包括两大内容:一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不能融合,能不能达成内在统一;二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能不能相一致的问题,即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这两方面的优势是否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这两大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得到解决,才能真正回应对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所有质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 建立开启了社会主义在多国实践的进程,一些国家的学者探索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发展社会主义,提出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但只停留于学术思想阶段,并没有真正形成一种现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和制度。

  20世纪50年代,以苏联的实践为基础,斯大林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论述,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但是,斯大林理论又是不彻底的,理论本身存在很大的矛盾,更没有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最后仍没有跳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僵化理论状态。

(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可以结合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大突出贡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邓小平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敏锐地察觉到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明确论述过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与市场经济不能结合,实践证明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本质的具体体现。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指出: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 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 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 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 义。” [2](p.236)此后,邓小平又强调:“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3](p.148) 特别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邓小平进一步提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 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 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 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p.373)“两 个不等于”的论断,第一次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党的十四大在 全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后,提出了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对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从理论到体制、运行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从更深层次上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统一,解决了市场经济的性质问 题——可以和资本主义结合,也可以和社会主义结合,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论证了社会主 义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本身也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五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更加稳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二)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奠定更稳固的理论依据

  党的十五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既是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也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入新阶段,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根本上的一致。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这一论断在理论上得到了更充分的阐述,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能统一的观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由多种所有制经济结合在一起的:非公有制经济也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内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宏观上的特征是混合所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不需要论证,关键是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否能够结合,并具有一致性, 把这一问题从理论上论证清楚,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就得到了彻底解决。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关键要解决的是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实质是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面对市场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的结合,我们要思考的是,该如何从理论上回答这一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否具有内在一致性,这一问题不能从理论上得到说明和 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是不完整的。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就是在这一点上没有取得突破,最终退回到了社会 主义计划经济的老路。现阶段的公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内含着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即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都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市场经济的运行本身并不排斥公有制经济,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私有制经济,只要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就都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社会主义走市场经济道路是成立的,是符合发展规律的。这为我们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市场经济可以和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具有内在一致性,市场经济和基本经济制度也是内在统一的。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内在统一上发生动摇、犹豫,实质 上都是否定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内在统 一。 “动摇”是西化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必须走私有化的道路才能搞市场经济,“犹豫”是僵化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会导致社会主义性质的改变,二者实质上都是反对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党的十五大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改革方向确立了稳固和扎实的基础。习近平多次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根本区别出发,论证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不能结合的,因为市场经济是以独立的个体利益存在为前提,和私有制经济具有内在一致性,而公有制经济的特征不具有独立的个体利益,所以二者不相符合、不能结合、也不能同时并存和共同运行发挥作用。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由于公有制和市场经济不相融,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也不能成立。但是,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必须与时俱进。现实中的公有制经济已经具有了新的特征,和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公有制经济不完全一样,现代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 已经成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这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具有了内在一致性,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标志,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内在统一 的。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看,需要的条件是微观经济主体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 体,而不管它是什么所有制性质,即市场经济适应于各种所有制经济性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以和市场经济结合,市场经济不要求特定的所有制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的核心要义就在于此,只有把握这一点,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正拥护者。 认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够的,还必须从理论上进一步认识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内在一致性。


二、习近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理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出了创新性的概括: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4](p.513)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明确定位,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内涵和进行深入研究的广阔空间。此后,理论界对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习近平围绕这一问题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成为我们深化改革,构建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遵循。

  习近平指出: “我们要坚定信心、凝聚共 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 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 [5](p.51) “

  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5](p.59)这显然是指经济体制和运 行机制方面的新突破,原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没有涉及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现在把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才是新突破、才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核心问题,习近平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阐述: “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实就是贯彻了问题导向。经过二十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仍 然存在不少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这些问题不 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也是难以推进的。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 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科学的宏观调 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 裕。各级政府一定要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责,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 [5](pp.60-61)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具体内容上更多地集中于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1](p.33)这里有需要政府更好发挥重要作用要做的事情,如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 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 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1](pp.33-34)“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 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 [5](p.67) 等。所有这些都是市场机制加政府作用构成的运行机制的内容。

  大量涉及市场、微观主体的自主活动,决策主体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这些都是在市场规律作用下自发完成的,通过市场来完成这些事的最大优势就是高效率、低成本、 自主分散决策,任何机构、组织都不能干预, 这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实质,这些市场经济规律作用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再套用“姓社”“姓资”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来解决。政府来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制定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各种政策,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持经济协调平稳持续 健康发展;履行监管职能,健全监管体系,监管到位,发挥好裁判员的作用。政府和市场二者的结合,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机制,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体制、运行机制问题的探讨,从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至今已有近30年的时间。党的十九大告诉我们: “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1](p.20)这是我们讨论、研究问题的前提。在这一问题上不转变理念, 就很难在讨论中形成共同语言。


三、遵循习近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运行机制理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概念,是为更好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深化改革的新要求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提出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落实、落细的具体举措:一 是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运行规律具体化为体制和机制;二是必须深刻认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政府作用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市场和政府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两个基本要素。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 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转向新的增长点。适应新常态需要在经济体制、机制、发展体系等方面做出适时的改革和建设,以符合新常态发展的大逻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为满足经济发展新条件的需要,也是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的具体举措。

  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改变了原来的思维方式,把对问题的思考重点转向了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更多地从经济运行机制角度来思考问题,改变了以前习惯于从个体、 企业、部门、产业等局部领域考虑改革和建设的状态。原来从微观、局部思考问题,解决的 也是微观、局部的问题,现在把着眼点转向运行机制、体系建设,意味着我们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适应,遵循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客观要求,既使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1](p.30) 

  概括而言,这一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与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联系在一起的,也是把经济发展纳入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宏观框架,突出对 运行机制的研究。如对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 一般规律的深化研究,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1](p.30) 这既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也是整体性、全局性、宏观性的问题,这就把解决当前问题和长远建设联系在一起。再如,解决好“三 农”问题,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 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1](p.32)等,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以及乡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把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一项基础工程,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这里涉及的不仅是经济问题,还包括一系列制度建设,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建设、农业经营制度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基础性工作。问题的整体性、系统性决定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 涉及观念的改变和思考问题着眼点的变化。

   二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只是局部地区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体系的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全局协调发展和全面开放的大格局。如加快贫困地区发展, “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 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1](p.33) 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以 ‘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1](pp.33-34) 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优化区域开放布局, “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1](p.35)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等等。这些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划和长远战略,都涉及运行机制的问题,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本身的构成内容。从经济发展的全局考虑,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项基础性的建设工程,上述规划与战略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全局性、综合性特点。

  三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同向同行的整体工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运行机制的问题。有大量的问题由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来解决,也有许多问题要靠政府发挥作用来解决,市场的作用也是客观规律的作用,和不同的社会制度没有关系、也没有意识形态的不同。但是,政府的作用就不同了,因为我们的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运行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本文系2016年度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读本编写” [2016MZD002]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原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年第1期





进入 顾钰民 的专栏

本文责编:xiaor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法学 > 理论法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965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