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星:在威尼斯遐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92 次 更新时间:2019-12-17 15:53

进入专题: 威尼斯  

樊星 (进入专栏)  


啊,这就是风景如画、典雅高贵的威尼斯!

那么多年过去了,在阳光下波光粼粼的大运河依然那么波光粼粼,清亮喜人,依河而建的教堂、剧院、大楼依然那么庄严肃穆,而在运河上穿梭的大大小小船只也依然那么热热闹闹。威尼斯青春常在、永远不老的奥秘是什么?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城。117条纵横交错的河道,由400多座长短不一的桥联成一气。一条弯弯曲曲、贯穿全城的大运河,又以宽阔的气势汇合了条条河道,流向浩渺的亚得里亚海。运河上是川流不息的水上快艇和水上的士贡多拉,为络绎不绝的游客提供交通和旅游的便利。运河两岸,高大的教堂、政府机关、博物馆和平民百姓居住的民居鳞次栉比,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美感。那一处处简易的码头则将游客引入古老的石头铺就的街衢巷陌,小巷中常常藏着气派不凡的旅店与豪宅,令人想起那句唐诗:"曲径通幽处"。不宽的街面上密集排列着数以百计的小餐馆和出售琳琅满目纪念品的小商店。而那些小店中最多的,是五光十色的面具店。这是威尼斯一道独特的风景:各式各样的华丽面具是每年一度的威尼斯狂欢节的流行经典符号。据说威尼斯狂欢节可追述到1700多年前。来自欧洲各国的贵族在这里看演出、看游行。有的说是为了将自己的尊容伪装起来,以免被人认出;有的说戴着面具就可以和当地民众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那面具有的是夸张的动物脸谱,有的是令人惊悚的鬼怪神情,还有的是美女帅哥的永恒微笑,都拥挤在一扇扇明净的橱窗中散发出神秘的气息,吸引着熙熙攘攘的游客们。由此形成了威尼斯的"面具文化",热烈而神秘,魔幻也眩目。看着那些色彩斑斓的面具,我忽然想到了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傩戏。傩戏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傩戏中演员戴的傩面具多鬼神形象,于狰狞、凶悍的脸谱中寄托了人们祛邪避祸的心愿,极具视觉冲击力。还有藏戏,也是戴着面具表演的地方戏。对了,还有川剧中的"变脸"。中国戏剧多有脸谱,所谓"红脸"(如忠义的关公)、"白脸"(如奸狡的曹操)、"黑脸"(如正直的包公)、"花脸"(如丑角)等等,都在标明角色的身份、性格的同时,也给观众以古旧沧桑、神秘新奇的审美体验。而川剧的绝活"变脸"则是让一个角色在眨眼间变化出各色脸谱,表达出剧中人心理、情绪的迅速变化。这一绝活的瞬息多变也是借助一张张面具神不知鬼不觉实现的,因此达到魔幻效果,引起轰动。如此看来,同是假面,意义不同:威尼斯人在假面的伪装下释放狂欢的热情,可谓戴上假面,人人都是演员;而川剧演员则是通过变脸赢得观众的喝彩,可谓借助变脸,娱乐大众。至于傩戏和藏戏的面具,还富有神秘的宗教意味。假面因此而丰富多彩也耐人寻味。

威尼斯是举世闻名的"狂欢节之城"。威尼斯狂欢节每年都以万众穿上光怪陆离的艳丽时装、戴上千奇百怪的假面、载歌载舞、尽情作乐释放出大众的激情,也彰显着威尼斯的城市精神--活着就好!快乐就好!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购买纪念品时也常常选择最具有威尼斯特色的假面,威尼斯假面因此不需广告也迅速走向了世界。


威尼斯是水城,一派柔美、妩媚的风情。街道逼窄,却古色古香,石头铺就的路面足以触发人们的思古幽情。店面不大,却风情万种,各种明信片、冰箱贴、假面具争奇斗艳,惹人流连。条条河道上来往穿梭的快艇、贡多拉,也都小巧玲珑、五光十色。然而,渐渐地,我注意到,威尼斯有威尼斯的威武雄壮。这是威尼斯城市精神的另一面。

拿破仑来过威尼斯。他在见到圣马可广场时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欧洲最美的客厅"、"世界上最美的广场"。此言由一位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的法国皇帝发出,耐人寻味。这座广场永远游人如织。还没有走近广场,就可以通过人流的涌动感受到广场的强大气场。一走进广场,你就会发现它的雄伟、崇高、壮丽难以言表、叹为观止。广场上有一座楼名叫"拿破仑翼楼",就是拿破仑占领威尼斯时所建。这座以拿破仑命名的大楼与相距不远的那尊骑着战马、挥舞着战剑的意大利之父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的青铜像彼此呼应,为广场增添了英武之气。这青铜像使人想起罗马的威尼斯广场上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威严的青铜像,两尊塑像都凸显出灼然可感的意大利民族意识,凛然而庄重。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像的下方,还有一座手持权杖、振臂呼唤的女性塑像,她的身边,是一头正在怒吼的飞狮,进一步烘托出浓烈的威严之气。这座广场因此为水城增添了辉煌壮丽,而且散发出浓浓的历史感和民族尊严感。

广场得名于基督教圣徒圣马可,他是《新约·马可福音》的作者。庄严华丽的圣马可教堂在气势上似乎不如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那么恢弘,那么肃穆,却自有金碧辉煌、熠熠生辉、神采飞扬的独特气派。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座里里外外镶嵌有许多宣传圣经故事的马赛克贴画的教堂曾经是威尼斯的中心,然而在后来长达一千年的不断扩建中,它的周边渐渐耸立起众多的宏伟建筑--从紧邻的原总督府到与大教堂对面而立的高高的钟楼,从与钟楼比肩而立的静静的图书馆到近在咫尺的两根高高的花岗岩石柱,石柱上立着气势夺人的威尼斯守护神飞狮和圣狄奥塑像,宣示着威尼斯的威风凛凛、不同凡响。这头飞狮也出自《圣经》,据说代表马可。威尼斯的狮子雕像非常多, 仅圣马可广场就有14座。其中,打开《圣经》的飞狮是正义与和平的化身,也是久负盛名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标志。众多的建筑使整个广场呈现出没有突出的中心、而是连绵起伏、浑然一体、巧夺天工、美不胜收的绚丽多彩,令人不由得惊叹连连,不断拍照。意大利人深厚的宗教情感、民族情感,又与弥漫在广场上的人间烟火气浑然天成融为一体--那些生意兴隆、人气鼎沸的精品店、咖啡店、小吃店、纪念品商店,还有那些悠闲漫步的鸽子一起,相得益彰,蔚为奇观。到了冬季,近在咫尺的海水常常会漫上广场,却也因此为灯火辉煌的广场增添了如梦似幻的浪漫情调。那些风格华美的建筑在海水的衬映下更显得摇曳多姿。当年,航海家马可·波罗就是从这里驶向世界的。辽阔的亚得里亚海与圣马可广场上的这些教堂、钟楼、塑像彼此依偎、互相辉映,更多了万千气象,无限风光--华美、艳丽、璀璨、雄奇,而且充满灵动之感。真有人间天堂的感觉!

当神圣的教堂在外观上也散发出金碧辉煌的光芒时,我感到了这座教堂的不同一般;当庄严的教堂与世俗的官府、众多的精品名点连成一片时,我也感到了意大利人在宗教情感与世俗享受之间的豁达情怀。而那些引人注目的飞狮形象,连同意大利之父的挥剑塑像,则不断强化着威尼斯的威武精神。圣马可广场因此而独具风采,不拘一格又异彩纷呈,威武庄严也华丽惊艳。


威尼斯还因为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而声名远播。威尼斯的一处名胜里亚托桥就是《威尼斯商人》故事的发生地。多少人慕名而来,在此徜徉。白天,这里总是人头攒动;到了晚上,这里也一直流光溢彩。

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故事都发生在意大利。据统计,莎翁37部剧作中就有13部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罗蜜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故事就发生在离威尼斯不远的维罗纳;《维罗纳二绅士》也是写的维罗纳故事;还有《奥赛罗》的悲剧故事也发生在威尼斯;而《尤利乌斯·凯撒》的悲剧则发生在罗马。此外,《暴风雨》的故事主人公,也是米兰公爵。一位英国诗人,写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意大利,可见意大利的巨大魅力。我因此想到了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名著《牛虻》,也是一部讲述意大利革命者的好书。那本书,曾经给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作者以激励,在中国也曾经影响过一代有志青年。

许多学者认为,莎士比亚一生都未曾离开过英国,他的剧作中关于意大利的故事应该多半来自道听途说。然而,有一位美国法律学者理查德·保罗·罗却执意要找出莎翁在意大利的足迹。他利用二十多年的业余时间走遍意大利,展开了奇妙的文学之旅,以莎翁的十部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维罗那二绅士》、《威尼斯商人》、《驯悍记》、《奥赛罗》、《仲夏夜之梦》、《终成眷属》、《无事生非》、《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为指南,找到几乎每一个场景的确切位置,然后写了一本书《寻找莎士比亚:探访莎剧中的意大利》,证明莎翁不仅到过意大利,甚至非常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该书已有中译本,201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虽然,他的考证也不能成为解开莎翁是否到过意大利这一谜案的定论,然而,莎翁的"意大利故事系列"足以表明他对意大利的心驰神往、相当熟悉。就如同英国作家笛福没有到过中国,却在《鲁滨逊漂流记续集》中安排鲁滨逊的环球旅行从北京出发,横穿西伯利亚到俄罗斯。其中就写到了当时欧洲人还非常陌生的黑龙江。还有丹麦作家安徒生,也没有来过中国,却写下了《夜莺》那样的中国故事。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没有到过中国,居然说过"我感觉,我一直在中国",还写过《长城和书》一文,文中他把秦始皇焚书和修筑长城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这样的奇思:"空间范畴的长城,和时间范畴的焚书,是旨在阻挡死亡的有魔力的屏障。"堪称神秘奇思。他还写过《女海盗金寡妇》那样的中国传奇故事。尽管如此,像莎翁这样能够写出十多部意大利题材的戏剧,在世界文坛也不多见。莎翁让世界对意大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意大利也给了莎翁充足的浪漫灵感。

这,也就是来意大利旅游的人们在观光的同时常常会有一种特别的文学感的原因所在吧!是啊,多少地方都因为文学家生活过、旅游过、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歌、游记和小说而魅力倍增……


今天的威尼斯一直是旅游的大热门。天赋的水城,古老的传说,辉煌的广场,好客的居民,都使这里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然而,一旦从热闹的人流中抽身出来,拐入曲径通幽的居民区,便会感到出奇的寂静。如果不是偶尔有居民从那古旧的门中进出,你简直会以为这是一座没有居民的城市。这座不大的城市面积不过5.9平方公里,常住居民据说只有6.7万,每年却有约1900万人次的游客来此观光。

了解威尼斯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威尼斯最鼎盛的年代是在中世纪。威尼斯共和国一度有过迅速崛起、不断扩张的历史,曾经称雄亚得里亚海,甚至与教皇发生过纷争。只是因为十五世纪海上新航路的开辟,加上十八世纪末拿破仑帝国的打击而衰败。然而,一个国家在政治上、军事上衰败了,却可以在经济上、文化上长期葆有常青的活力,这,便是威尼斯给世人的又一启迪吧!

去威尼斯旅游的人们,常常会去附近的两个小岛观光。这两个小岛,一个叫布拉诺岛,因为岛上的房屋被居民涂上鲜艳的七彩颜色(据说每年都涂一次,有的还在房屋外墙上画上色彩鲜艳的儿童画,比起现在到处可见的"涂鸦"美观多啦)而有了"彩色岛"的别名。想想看,色彩斑斓的一排排小屋,多么有童话王国的感觉!还有一个叫穆拉诺岛,因为岛上家家户户制作七彩的玻璃工艺品而有了"玻璃岛"的外号。这里的玻璃制品五光十色,琳琅满目,让人流连忘返,也好像在童话世界一样。这两个小岛都给人以"世外桃源"的感觉,安宁,又别有洞天。来来往往的观光客给小岛带去了一阵阵热热闹闹的气氛后,居民们会守着这份天赐的安宁"慢生活",一代又一代,一直到永远。是啊,哪怕是一座小岛,也可以超越种种喧哗的新潮,守住自己的艺术特长,做出独此一家的特色来。这特色就是旅游的品牌,就是生活的法宝。

威尼斯电影节也举世闻名,是威尼斯的又一名片。电影节的举办地就在威尼斯附近的利多岛上。这座岛有"欧洲的夏威夷"之称。是英国诗人拜伦曾经居住过两年的地方,诗人还写过一首《威尼斯颂》,对"威尼斯败亡了"的历史感慨不已。这里也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名作《死在威尼斯》的故事发生地。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曾经蜚声影坛。故事讲述了一位德国作家在威尼斯度假,因为邂逅一位美少年而精神一振,最后因此丧命也在所不惜。作品深刻揭示了人生与文学的微妙哲理:无论是追逐文学还是生活的幻美,都可能遭遇危险。这样的故事很容易使人想起歌德的名著《浮士德》。《浮士德》的主题就是上下求索,在不断超越中完成生命的不断升华。而《死在威尼斯》则写出了另一层意味。是啊,这世上,多少人的探索到头来终结于悲剧!据说利多岛迟至十九世纪才开发,平时幽静可人。到了每年的八、九月间,这里就成了电影人的嘉年华所在地。一年一度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影节,开张于1932年,在国际影坛久负盛名,与德国的柏林电影节、法国的戛纳电影节同为国际三大国际电影节。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曾两次荣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美籍华人导演李安也因拍摄电影《断背山》、《色·戒》而曾经两获该奖,还有中国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也荣获该奖,这些都是华人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威尼斯电影节又是威尼斯双年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威尼斯双年展创办于1893年,以展览现代艺术而闻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展之一。威尼斯曾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颗明珠。著名的威尼斯画派就拥有乔凡尼·贝里尼、乔尔乔内、提香等大师。他们为威尼斯增光,也为威尼斯留下了崇尚艺术的宝贵传统。即使威尼斯的政治地位下降了,它的艺术尊严仍然通过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电影节乃至"彩色岛"、"玻璃岛"流芳后世。高贵的艺术,从容的心态真是可以战胜时间、超越历史的。

因此,威尼斯就有了许多让人看不够的看点,也因此成为世界文化名城。离开威尼斯时,我感到自己还会再来……


《群言》2019年第9期

进入 樊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威尼斯  

本文责编:sunxuq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域外传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947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