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小立:我不想证明给你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94 次 更新时间:2019-01-02 11:46

进入专题: 独处  

尤小立 (进入专栏)  


国庆长假的这几天,除了接打几通亲戚的电话和收到数条师友、学生的祝福短信以外,就没有再与外界联系,整日地在家里工作。其实,这也没什么好多说的。长假期间,在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人多的是,有人还在为争取法定的三倍工资的正当权益而奋斗。

但工作场所的差异,也会让人的感觉变得不一样。比如在商场、超市、酒店、公司、工厂的工作大多是集体性的,警察、消防则是在执行公务。这类工作方式是不大可能产生孤独感的,也无需向人们证明其价值。即便是再辛苦,因为有同事的陪伴,彼此也比较容易分担生理或心理上的疲劳。那些直接为国家、集体和他人工作的,还会产生一种与国家、集体和利他主义相关的荣誉感,而荣誉感是天然具有抵消疲劳的作用的。

我所从事的人文学科的研究则不同,大部分研究工作都是在家里进行,属于标准的“坐家”,或者说天然的“宅男”。

在一般人眼里,家者,居也。居家意味着放松、休息,换言之,家是人们休息、休闲的地方,说得浪漫点儿,是休憩的港湾。与家相联系的,是做饭、带孩子、看电视和睡觉。在家里工作,差不多等于是颠覆分工,混淆概念。所以,我的那些本来在家里工作的同事,要么去了学校置备的研究室,在享受别人在工作场所工作的乐趣的同时,也让自己心安理得;要么干脆抛弃工作的意识,回归到家的本质之上,大大方方地将买菜、做饭、带孩子、洗衣服、看电视进行到底。

在家里工作是从事文史哲一类人文学科研究工作的人的生活常态。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地点,工作地点则既决定了孤独的不可避免,也让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公众认可度大打折扣。

经常出书、发表论文或文章的“名人”可能要好得多。因为作品就是社会的通行证,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一齐聚集在通行证上,信息太多写不下的话,还可以像二代身份证一样,储存在通行证的芯片里,需要展示的时候,放到读卡器上一照,便一目了然。有职务的研究者也一样,职务本身就是社会的名片。像“博导”这个“最中国”的头衔就掩饰了水平的高低和学问的悬殊,留在光天化日下的只有“博士生指导教师”。如果是“博导”加“校长”、“院长”、“主任”之类,更说明在丰厚学养之外,还有行政管理和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但“名人”或有头衔的研究者不在本文论述的范围之中。因为当下中国的“名人”也好,有头衔的研究者也好,除了睡觉,基本不在家里呆,会场、酒店、饭桌、KTV和飞机机舱成了比家更常去的地方,他们不再有在家工作的习惯,或者说在家里工作早已成了过去时,成了奢望或者遥远的美好单纯的记忆了。

事实上,无论是著作,还是论文、文章,它们的“有形”成分远没有其中的“无形”如理念、观点和思维方式等内涵丰富。本来人文学科的这些漫无边际的“无形”可能给他人的理解树起屏障。可有意思的是,误解一般并不针对“无形”,反而是“有形”的部分,像工作方式,常常成为质疑的对象。

有人文学科研究经验的人都知道,写作本身并不耗费时间,真正费时间的是寻觅资料和阅读资料。大部分的研究工作既然是在找书、读书的过程中度过,那么,家里的藏书或私人电脑里的电子书、电子论文就是最可信赖的伙伴。本来这种“有形”的活动,是为“无形”的思考和研究而积累能量。可是在一般人眼里,读书乃“休闲”,说得好听点是高雅的“文化休闲”。在家里进行“文化休闲”,是多么惬意的事情,何关乎工作呢?硬生生地把生活场所的“文化休闲”说成是工作,是在严肃地思考,没人相信不说,反而会觉得你工作与休闲不分,不是内心虚伪,便是根本不懂得生活。而饭桌前和睡梦中的思考由于无法提供证明和证据,更是误解产生的源头。

因为白天在家里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是独处,且衣冠不整、姿态随意。而这种状态很可能“被想像”、“被家居化”、“被生活化”。—— 一个人在生活的居所,又没有其他人,没有上级领导,或至少有个摄像头来监督,谁又能证明你是在工作?你喝过茶,吸过烟,上过卫生间吗?邮递员来了,你一定下楼去拿过报纸。快递员曾经按过楼下单元门的对讲电话,你肯定收过快递邮件,有签收单上的签名可以证明。你一定不是总坐在写字台前,因为物业保安看到你在阳台上眺望,你心有旁骛了吧?你做饭、吃饭了吧?中午小睡了一会儿?人家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与同事聊天的时间、与朋友喝酒的时间、法定节假日休息的时间都让你给占去读书了,你这样不按国家规定给自己放假,到底想证明什么?

是啊,在家里工作或者说把家当成工作场所的人文学者想证明什么呢?这个问题如果往深里想,可能涉及社会分工,属于普通社会学家解释的范畴,也可能与学术研究的功能和特性有关,属于知识社会学的领域,还可能真与现实政治、与历史挂钩,因而成为时代标志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之类的热点话题。

问题这么复杂,肯定不是一篇小文章可以解决的。在此,不妨删繁就简,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个并不难的回答问题吧:我本来就不想证明给你看。


进入 尤小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独处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430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