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思想网 > 思想库 > 学术 > 尤小立 所有专栏
尤小立
 
尤小立
 
尤小立,1964年生,江苏苏州人,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专门史)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和近现代中国哲学,著有《胡适之〈说儒〉内外——学术史和思想史的研究》(陈平原主编《学术史丛书》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4月),并在《哲学研究》、《现代中国》、《学术研究》、《广东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江海学刊》、《福建论坛》、《安徽史学》、《南京大学学报》、《读书》、《哲学与文化》(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台北)、《传记文学》(台北)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同时担任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多家著名报刊的专栏作者、特约撰稿人和特约评论员,先后发表思想随笔、历史评论、文化评论、大学教育评论、时事评论、书评、散文小品、小说等三百余篇。


“我”·对话·学术接续
五四新文化派的政治转向及其思想差异
政治传播学视野下“民主”观念的中国接受
《说儒》中“文士”、“法利赛人”之隐喻及多重意涵
《论天人之际》与〈说儒〉:一个现代学术史的考察
误读革命,抑或创造革命? ——《惨世界》内外的思想与政治
不在现场的参与:顾颉刚与“五四”的思想关联
语言政治和话语权力:1933—1934年围绕“英语八五运动”的文化论争
中国科学社与英国皇家学会
现代中国科学派科学主义倾向的自我解构
任鸿隽和中国科学社对公共领域的拓展
胡适之《说儒》60年(1934—2014)研究史:评述与展望
留美学思知多少——基于《胡适许怡荪通信集》的新解读
民初旧派学者提升“史”的努力
从著作和回忆录看蒋廷黻的思想和行为取向
围绕胡适“What is Philosophy?”演讲的一些史实辨正
钱穆与胡适初识时间考
期待与失望:胡适与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分歧的再考察
“读经”讨论的思想史研究
胡适与“全盘西化”论再思
从国际视野看胡适与傅斯年对日策略的异同
“公意”与五四前后《新青年》左翼同人的思想转向
思想史研究与人的思想史——读《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
启蒙时代的隐性侧面——以陈独秀学术思想为中心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反孔教的两难取向探析
从“宪政”到“直接行动”──陈独秀前期国家观演变述评
商务印书馆与现代文化精神

名校博士入职县城机关意味着什么
名校“退榜”是改变惰性管理的契机
大学教师的“焦虑”情绪从何而来
博士生高额津贴可能引发负面效应
综合性与专业性:公立、民办大学的战略分工
科研项目评判不能变相鼓励“生意经”
当今大学教师为何缺乏“表率”意识
“成建制”挖角与大学生态
研究生招生改革不应弃置“机会均等”
由博士生申考制想到导师资格申请制
“培训时代”无法绕开的“浅智”话题
批评“躺平”,请先理解“内卷”
校外培训机构的实用和大学的“去培训化”
公立大学设置的社会价值和合理布局
大学改革应面对当下大学的重大问题
大学多“怪人”,还请多海涵
专业的自我窄化对大学未来的影响
学术评价“代表作制”的真谛
“世界一流大学”,口碑、管理比数据更重要
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
大学管理政策须以“尊师”为前提
“云”课堂技术不能取代“人”的主体作用
“泛教育”倾向与大学的前景
从“抢发论文”现象反思科研目标和管理
从危机公关看“北大退档河南考生”事件
师生关系的新倾向与大学教育的未来
换个视角看山东大学的“学伴”项目及其争议
知识断裂——大学师生间不和谐的深层因素
在诺贝尔颁奖季谈大学的科研目标和策略
大学之“用”与实用之“用”
厦门大学礼聘谢泳的启蒙意义
“超女”现象新解
耶里内克是谁
文化人的精神传统

“用活人做材料的小说”
五四运动的“后续”
大学薪酬分化与普惠制实施的必要
大学“何以成人”教育的整体认知和根本问题
学术批评从传统到现代
提名制是“学术共同体”题中应有之义
当下大学教育:解决困惑还是传授知识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何以不是抄袭谢无量的?
“吃饭要紧”
我不想证明给你看
“高尚”的娱乐
闲话“书痴”
读书疗疾
漫话读书格言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何以不是抄袭谢无量的?
梁漱溟的“雅量”是怎样炼成的?
傅斯年与陈独秀
胡适之的婚姻及其新婚蜜月时的心态

如何理解蔡元培为陈独秀造“假履历”

莫尔索与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对加缪《局外人》的一种文化解读
从《金岳霖回忆录》看金岳霖与胡适的角色分歧
回到现场 : 学术研究的方法与观念意义
近代中国史研究的范式转移及其意义
新传统与大学的文化守成主义——陈平原《大学何为》读后
一个人的学术史
章士钊的从政困局
从史景迁著作的水土不服说起
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研究及其走向——读《知识分子研究》
反思历史观和史学方法的历史学入门书——读《历史学是什么》
关于知识阶层的思考──重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尤小立 陈建利:语文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
Copyright since 2010,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爱思想网版权所有.京ICP备12007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