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消除“乙肝歧视”的公民意见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69 次 更新时间:2006-10-18 09:32

进入专题: 乙肝  

胡星斗   李方平  

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与社会保障部:

近日,我们通过一些 NGO 组织(公益组织)了解到:今年九月新学年伊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第十五中学等三所学校对来自全疆品学兼优的自治区“内招班”初一新生进行体检复查,三校均以“患有传染病”(口头告知是乙肝病毒携带,会有传染)为由,拒绝接收其中 19 名来自新疆喀什等沙漠边远地区的农家初中生,还报予乌市教育局批复同意后,将该 19 名学生学籍档案强行退回了原生源地。目前,被乌鲁木齐市第十五中学退档的 10 名学生中已有 8 名学生被迫离开校园,沦落辍学。

学生家长们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些所谓“患有传染病”的学生均符合《 2006 年内地新疆高中班、区内初中班招生体检标准》,也通过了市、自治区两级的审核、复核。该《体检标准》明确规定,携带乙肝病毒,但肝功能正常的学生为合格。

看到这个消息我们非常震惊,马上又联想到最近几年来不断涌现的诸如此类的“公务员录用乙肝歧视案”、“乙肝就学歧视案”、“乙肝就业歧视案”等等。我们也知道,其实能够浮现于公共媒体上的该类报道只是揭开了我国“乙肝歧视”的冰山一角。

公立教育机构不断涌现的一个接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乙肝就学歧视”业已从高等教育蔓延到义务教育阶段,彻底消除“乙肝歧视”之路显得更加迫切、坎坷、艰巨和漫长。考虑到仅仅因为乙肝病毒携带,这些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的受教育权就被无理剥夺,也鉴于曾有那么多经过十年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也被迫休学,更鉴于无以数计的劳动者赖以生存的劳动权利被变相剥夺,我们特别希望这样的现象能够引起全社会的反思并进而从制度层面加以消除。

一、根据卫生部、中华医学会发布的《预防控制乙肝宣传教育知识十项要点》和 《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管理指南》(草案)等专业指导意见,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对周围人群和环境构成威胁,可以正常学习、就业和生活。各类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必须尊重医学的专业判断,任何仅凭“莫须有”的主观臆断便剥夺或无视学生受教育权和劳动者就业权的做法不仅违反了国家反对歧视的有关法律规定,也违背了应有的科学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六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

1997 年 10 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发布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管理指南》(草案)规定: HBsAg 携带者与乙肝病人不同,他们不是病人,没有肝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各项肝功能化验正常。乙肝病毒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不是通过正常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因此 HBsAg 携带者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一般来讲不会对周围人群构成直接威胁

2000 年 9 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了《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指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不应按现症肝炎病人处理,除不能献血及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加强随访。

2005 年 12 月 2 日,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之 2 认为: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 ) 、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 HBV 。经吸血昆虫 ( 蚊、臭虫等 ) 传播未被证实。

《 2006 — 2010 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第四部分第(三)节规定:“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科普宣传,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消除歧视”。

2006 年 9 月 21 日,卫生部发布的《预防控制乙肝宣传教育知识要点》一、二、七、八分别规定:一、乙肝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和其它措施预防。二、乙肝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乙肝病毒。七、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没有区别。由于乙肝传播途径的特殊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对周围人群和环境构成威胁,可以正常学习、就业和生活。八、目前,乙肝病毒感染尚无理想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医学科技领域亦尚未攻克有些媒体广告宣传的“转阴”、“根治”等难题。

综上可见,根据上述权威的医学指导意见和《 高考体检标准 》已经解释了以下存疑:

1 、乙肝病毒携带绝对不是不宜在校学习的疾病。

2 、乙肝病毒携带在目前是无法根治的。

3 、乙肝病毒携带没有休学治疗的必要,只需加强随访即可。

4 、自 1982 起,已经有安全有效的疫苗来预防,只要给正常学生注射乙肝疫苗,便可产生抗体,不会感染。如此,足以消除由于无知、偏见带来的校园恐惧。

二、“乙肝歧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令人窒息、令人绝望的破坏性力量,全社会都应摒弃歧视,特别是以普及知识、教书育人、授道解惑为己任的公立教育机构更应该身体力行,摒弃歧视,通过以身作则的示范效应,消除公众因为无知、偏见而形成的“乙肝歧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乙肝病毒携带者占总人口的 10% ,长期携带乙肝病毒的约有 1.2 亿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假如你是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无论是就学、就业、参军,还是社交、婚姻等,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残酷地提示着:你是一个不健康的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一个可能传染疾病给别人的人!可以想见,这样一个无比庞大的群体面对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莫名歧视和非难时,他们是那样的苦不堪言、神情沮丧。

假如乙肝歧视发展到极致,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第一,会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被公立教育机构拒之门外,被同学、老师歧视,被迫与正常人群隔离;第二,会找不到工作,或者随时可能失去工作;第三,会失去朋友、恋人,可能还会失去婚姻、家庭;第四,其人生之路会因此一蹶不振,甚至产生反社会情绪。

无所不在的歧视已经引发了大量的纠纷。诉讼、暴力、自杀的现象时有发生,它们加剧了社会矛盾,妨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针对乙肝病原携带者的歧视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积极的行动,它们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例如,国家人事部已经消除了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的乙肝歧视。

公立教育机构理应是“行为世范”的楷模,担负起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倡导关爱与包容、同情扶助弱者的使命,而不应当率先进行歧视、不顾“有教无类”的教育伦理,否则的话只会给少年儿童、青年学生的稚嫩心灵播下不公与仇恨的种子。

鉴于此,我们作为长期支持“反歧视”行动的学者和律师,向各部门郑重提出以下公民建言: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凡是有损学生受教育权的公共事件都应该尽快干预,尤其需要教育部高度关注涉及“乙肝歧视”的休学、退档现象的蔓延并积极地采取制度性补救和规范的措施。

由于“乙肝歧视”引发的休学、退档事件的陆续出现并有愈演愈烈之势,社会各界都广泛关注。 2006 年 9 月,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和公民健康状况与受教育权工作组联合召开了“高校乙肝携带者学生休学现象研讨会”。我们作为“反歧视”的学者和律师和来自卫生部肝炎防治领导小组、肝炎防治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的专家、教授、院士一道出席了该次研讨,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对乙肝病毒携带学生的强制休学、退档没有任何法律、医学上站得住脚的依据,呼吁教育部门尽快采取有关措施加以遏止。

校方对乙肝病毒携带学生要求强制休学的法律依据是来源于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一节九条的规定,即患有疾病经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不宜在校学习的新生,可以保留入学资格一年。经治疗康复,由学校指定医院诊断,符合体检要求,重新办理入学手续。复查不合格,取消入学资格。

由于该《管理规定》有关因病休学的条文过于简单笼统,几乎赋予了校方不加限制的自由裁量权限,难怪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对于乙肝病毒携带学生的强制休学、退档之事表示束手无策、无从插手,有的甚至还表达了支持和认可的态度。例如:新疆自治区教育厅学生处一位负责人对强制休学事件表态称:新疆大学的做法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并没有违规;学校有自主办学的权利,让这些乙肝病毒携带者休学回家好好修养、治疗,是学校管理的需要,是负责任的表现。

但是根据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 高考体检标准 》第一条规定:“ 患有下列疾病者,学校可以不予录取: 5 、慢性肝炎病人并且肝功能不正常者 ( 肝炎病原携带者但肝功能正常者除外 ) ”。可见,仅仅乙肝病毒携带而肝功能正常的学生,高等学校是应该向其敞开大门的。

既然规定只有肝功能异常才受就学限制,那么我们建议:在实际的检测中没有必要进行乙肝大、小三阳的检测,直接进行肝功能检测即可。

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是, 一些学校通过滥用不受制约的自主权,变相颠覆了教育部的高考体检标准,使很多乙肝病毒携带者学生报到后却仍被排拒于校园之外。

而且,校方做出的强制休学决定往往依据的是自行指定医院的诊断意见,缺乏中立性,作为相对人的乙肝病毒携带学生即便表示异议也无法要求听证、复议或申诉,他们显得非常被动和无助。当提起诉讼要求司法救济时,也常常是渠道不畅、结果不定,令人感觉无处可诉、无法可依,最终也当然是无果而终。以河北经贸大学乙肝休学案为例,法院以“系学校内部管理行为”为由,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均被驳回。可见,弱势群体维护受教育权的努力是那样的艰难和徒劳。

除解决听证、复议或申诉机制缺乏、诉讼无门之外,我们还切盼未来的因病休学管理规定的修改和完善,将更加尊重科学,更加明确、规范,具有合法、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中华全国总工会应该充分体认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弱势和无助,有必要从劳动者健康之隐私保护的角度,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一起推动通过立法形式来改变“乙肝歧视”产生的社会环境。

和消费者与商家的关系一样,单个劳动者在用人单位面前注定是一个弱者,尤其是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当下中国,在用人单位用工自主权基本不受约束的现状下,乙肝病毒携带劳动者已经成为就业歧视的主要目标。

目前,中国许多企事业单位招聘员工都要进行入职体检,在此过程中有许多乙肝病毒携带者被无理拒聘。据中华医学会2005年1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52%的乙肝患者由于乙肝而失去了获得理想工作和学习的机会。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日前拟定的《劳动合同法(草案)》第八条规定了“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的身体状况”,该法条赋予了用人单位无法想象的过大的权利,使其可以有理有据地进行乙肝检查,未来一旦用人单位的此项知情权被滥用,就业领域的乙肝歧视势必无法遏制,愈演愈烈。

举凡劳工权利保障健全的国家一般都禁止或限制入职体检的做法,而且普遍将乙肝、艾滋等病原携带信息作为公民个人隐私进行严格的保护,更绝对不允许将此列为能否入职的评定因素。譬如,澳大利亚法律就明文规定,“除非在HIV/AIDS,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影响该工作的情况下,否则不应该进行针对HIV/AIDS,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的雇佣前体检筛选”。

从上我们看到,“乙肝歧视”涵盖了受教育权和就业权的保障、乙肝病毒携带的科学认知、校园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劳动行政部门应负职责等诸多问题。我们期冀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加紧统筹调研,尽快出台因应解决的对策与措施。

以上建议敬请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考虑、研究为盼。此致,

敬礼!

2006 年10 月17日

(胡星斗, huxingdou@huxingdou.com.cn。李方平,电话: 13901360413 )

    进入专题: 乙肝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35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