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进斌:记忆印象中走乡串村的打铁匠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27 次 更新时间:2017-02-09 10:44

进入专题: 民间历史  

赵进斌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农村中度过的,20世纪60、70年代的乡村,虽然是“六亿神州尽舜尧”时期,五六亿广大人民公社社员们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站在田间头,放眼全世界,和亚、非、拉第三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战天斗地的最拿手武器就是锨、镢、锄、镰等一干铁家伙。而这些铁家伙,正是走乡串村打铁匠们大显身手赖以生存的天地。在“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农业学大寨”的圣旨感召下,六亿农民永远是循环着两眼一睁,干到点灯的日子。我的家乡所在的县又是毛太祖御笔钦点的三个大寨式的典型,全县人民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精神干劲更是格外高昂、亢奋,由此带来铁匠行当承上启下、风风火火。隔三差五的集市上,铁匠铺四周是人头攒动,铁匠炉一下到生产大队,大街十字路口,铁匠铺周围摩肩接踵,喝彩声此起彼伏。记得无数次,春耕、夏锄、秋收、冬整田的时节,铁匠们来到我们大队,在全大队交道要道十字街口朝阳的地方搭起一个简陋小棚,立马全大队的社员们就奔走相告——来铁匠了,铁匠来了,快渗锨、渗锄、渗镢头……一会光景,这个简陋小棚四周就围满了社员们,他们把打铁有铁砧一摆,风箱一吹,炭火一冒黑烟,从被风箱吹烧得红中透白的煤炭火中就拉出红里透白的要渗的铁家伙,这时只见拉风箱的铁匠停下拉风箱的手,快步跑到铁砧旁顺手拿起大锤,这些铁匠们个个都长得膀大腰圆,浑身长满黑里透红的腱子疙瘩肉,春夏秋之际,他们只在下身腰间围一个被火星烧溅得密麻麻的黑短油布,上身完全是裸露的;待抡锤的人握住铁锤准备好之际,只见掌铁钳的师傅把炭火中已烧得红里透白滋拉滋拉迸发出火星的铁家伙猛地一下拉出来,立时,周围围观的男女老少的社员们嗷一声四散退开,扭头别腰闭眼睛,只见抡大锤的铁匠拉开熟练的打铁姿势,把铁锤上下挥舞得呼呼有声,朝着那已放在铁砧上的红里透白红铁板锤起,叮当叮当,火星四溅乱舞,周围的社员们都惊叫着不敢看,替铁匠们担心,而铁匠们任凭火星四溅溅满身上,却全神贯注,心无旁鹜,抡铁锤的上身黑红的疙瘩肉在欢快地跳动,掌钳的铁匠用小铁锤指引抡大锤的铁匠锤击打点,叮当叮当……欢快地铁器撞击声和着有节奏的锤打声,组成一串动人的旋律,回荡在街头巷尾,直待铁匠们把烧得红彤彤的铁家伙敲打得发暗了,掌钳的师傅把它一下放进铁桶水中淬火,滋滋啦啦一阵水汽升腾,围观的社员们方敢围过去。就这样几个回合下来,社员们家要渗的锨、镢、锄、镰等一干铁家伙俨然成型变新,然后交易成功。我的记忆里,只要村里来了铁匠,叮当打铁声一响起,简陋的铁匠铺就成为全村的最热闹之处,收工时节,这里就是欢乐的海洋,男女老少社员们都爱向这里聚集。自然,社员们话题最聚焦的当属那一个个抡大锤的打铁匠,他们都是长得膀大腰圆,他们都敢于在火星四溅之时裸露上身,他们不怕火星烧着或烫着吗?你看他们腰间围的油布,都被火星烧得布满密密麻麻疤痕。我曾多次在他们拉风箱时想方设法地靠近他们,瞪大眼睛仔细地看他们那黑里透红的胳膊和胸脯上有无烧伤烫伤的痕迹。真有!他们身上确实有一些细小白疤痕。在我看来,铁匠们的壮举堪称上刀山下火海了!在围观的社员们都纷纷躲闪众人惊心动魄之时,他们却迎难而上,为什么他们不怕?为何都不穿褂子?这成了我那时最解不开的疑惑之一。我最初也曾怯怯地问过他们,期盼他们亲口解开这个谜团,但他们见我是小孩子,听我这幼稚的问题后,看一眼我,或是一咧嘴一笑一伸舌头做个鬼脸,基本不予以回答。我越发疑惑,直到后来上小学后,自己从课本中读出了这个打铁匠行当中普遍性的规律答案——打铁须得自身硬。要不别吃这碗饭。


十八大新一届常委在当选亮相时,习近平总书记在面对全世界记者招待会上,谈到对中国的严重腐败现状问题与治理措施话题时,引用了“打铁须得自身硬”这个中国流传俗语,当我在电视前收看这个新闻画面时,脑中记忆立马就闪现出当年那一次次极为鲜明打铁匠的场景——面对红里透白滋着火星的铁团火星四溅,四周围观的社员们纷纷后退躲闪,扭身捂眼,而掌钳的师傅镇静沉着,有条不紊,抡铁锤的铁匠则毫无惧色,迎火而上,任凭火星四溅,众人惊叫、大惊失色,他们却从容向双掌中吐一口唾沫,用劲握住,用力抡起,呼呼生风,沉重的铁锤化作他用手点面结合力度节奏恰到好处的打击,用那把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锤技,在众目睽睽惊愕之下,在疑惑重重之际,把一个个呲牙咧嘴,垂头丧气、死气沉沉、冥顽不化的铁疙瘩敲打得服服帖帖……


从上个世纪80年代生产队解体农民种田单干后,虽然广大村民地照种,但随着手扶拖拉机的普及,打铁匠——大约延续了几百年的这个乡村行当,却逐渐消失了。锨、镢、锄、镰等一干铁家伙,直到现在,仍是农民种田时时离不开的农具,但现在这些工厂流水线上统一生产的农具,质量与当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易损易坏寿命短。过去这些家具出现裂纹缺口有铁匠来修补,如今只好扔掉买新的。我的老家一带村民们,人口密集,每家几亩地,目前大都改种大棚经济果蔬。美其名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了这么些年,依我对农村的观察了解,目前的广大乡村,除了前几年修起村村通水泥公路让村民们日常出行少受了泥泞之苦外,很难说农村到底改变了什么。不种粮食改种经济作物的种植业无地不充斥塑料膜,以塑料制品垃圾为主要污染物造成的农村污染现状让人触目惊心,村民们对金钱物质追求欲望无孔不入,左邻右舍的淳朴关系也演变成近乎赤裸裸的利益金钱交换算计;基层乡镇政府官员和农村大队两委成员的贪污腐化现象比比皆是,令广大百姓深恶痛绝!有学龄青少年去县城上学,去县城看病成为广大村民的生活常态,虽有新农合医保,但看不起病仍是大多数农民最现实、最迫切、最无奈的生活现状。白天黑夜公然进宅院的偷鸡摸狗的偷盗犯罪案件让人熟视无睹而又无可奈何。


以悠久传统的农业文明历史著称的中国,本来拥有最古老的农耕文化和最美的乡村。而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 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等,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虽经无数次大大小小天灾人祸的考验,农耕文明仍然一直蓬勃兴旺,绵延不断。中华诗词文牍中颇多赠别忆往、羁旅怀乡之作,恰恰是祖辈安土重迁观念的折映。乡愁和爱情一样,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笔下一个长盛不衰普的主题,乡愁曾是我们祖辈心灵深处宁静温馨的港湾。


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经济开发如火如荼,城市化的大拆大建,房地产高歌猛进,加之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治理方式,使得广大农村环境污染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广大农村日益衰败。数千年延续下来的民俗和文化不断消失,打铁匠、货郎担、弹弓匠、那些锯盆子、锯碗、锯大缸的锯匠……正是这些曾经一年四季行走于广大乡村街头巷尾的手工业匠人,共同组成几千年来广大乡村最生动有趣的风景,这是无数诗词文章中吟咏绵延不绝的乡愁,又是无数官宦商贾荣华富贵也要叶落归根的强烈夙愿。


时下中国,神九吻嫦娥,蛟龙会龙王。每天打开各种媒体,国富民强、人民幸福的新闻铺天盖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口号如火如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一枝独秀的自豪感充斥着人们的感官。可你只要回到不太偏远的乡村,放眼四顾,千篇一律单调而又逼仄的规模化种植养殖业造成的垃圾污染、村容村貌的日益衰败、车辆行人匆匆地逼迫、路人的冷漠表情……使得数千年流传乡愁成为了绝唱,成为一种稀缺奢侈品。在这样环境中出生的新生代农民,他们的记忆里是怎样的儿时印象?还有什么样的乡愁情景?对故乡、家乡他们如何能生发出眷恋、热爱之情?一旦有机会争先恐后地逃离乡村、成为城市中流浪者、漂泊者,已经成为特色时代的无可奈何的生存之道和潮流。


新生代农村出来的人们,现在再碰到“打铁还须自身硬”这个俗语,必得花半天时间来查阅关于“铁匠”的注释。打铁匠——它的下场只能是存活于词典里,在纸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进入专题: 民间历史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往事追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3089.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