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中国离橄榄型社会还有多远?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468 次 更新时间:2023-04-12 22:15

进入专题: 橄榄型社会  

李强(清华) (进入专栏)  


4月18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社会学家李强教授在清华大学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发表演讲:“中国离橄榄型社会还有多远”。李强是著名的社会学家,长期关注中国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问题,是中国社会分层研究领域的权威。1999年,清华社会学系复建,李强担任首位系主任,陈达、费孝通等几代人开创的清华社会学传统开始重新焕发生机。

文章长达两万字,李强对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社会下一步往哪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度阐释。主题宏大但却与我们日常生活却息息相关。看完演讲实录,顿感酣畅淋漓,对很多困惑的社会问题也茅塞顿开,愿这样的文化饕餮、思想大餐也能延展你的视野,提升你的素养,丰富你的思想!

演讲完整实录如下:

大家好!

今天讲的题目就是《中国离橄榄型社会还有多远》。先介绍一下到底什么叫橄榄型社会?

什么是“橄榄型社会“

我是做社会学研究的,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我们一般称作实证型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在表述它的理论思想的时候,也常常采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比如,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库兹涅茨,他曾经提出过“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形状就是把英文字母U倒过来,用它解释经济发展与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又如,政治学家戴维斯,曾经提出J曲线理论,就是斜着写的英文字母J,用它来表示经济滑坡引发的社会的失序等等。

而橄榄型社会也是形象比喻,是用一个形象的图形来表现社会结构,解释一个社会是怎样构成的。

社会是怎么构成的呢?社会当然是由人群构成的,是由各个群体、各个阶层构成的。而橄榄形社会,也叫叫做纺锤型社会,就是两头小中间大,也叫做“中等收入层”或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结构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

长期以来,社会科学家们一直在思考一种优化的社会结构或者一种理想的社会结构,在现代社会中,终于发现了,是橄榄型社会结构。所以,这也体现了社会学家的人文情怀。人们一直在憧憬美好的社会,比如康帕内拉,写了太阳城,描述美好社会,莫尔写乌托邦,其实也是在憧憬美好的社会。当然作为社会科学学者,肯定是要做实证研究的,而橄榄型社会不仅仅是憧憬,它更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研究和考察,特别是对于现代社会结构的一种考察。

那么,谁最先提出了这样一种想法呢?即讨论中产社会,讨论中等阶层的社会,一般认为,从学术上,最早比较全面阐释此种社会现象的理论家是德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莱德勒,早在1912年他写了一本著作,提出了中产阶级社会的观点,也是基于他对于德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他发现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这样一种中产阶层,这个阶层在逐渐发展和扩大。

当然,后来的理论家还有很多,一般大家熟悉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又如大卫•洛克伍德研究英国中产阶级。还有大理论家丹尼尔•贝尔,他提出后工业社会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结构。卡尔•马克思也是社会结构理论的大家,我相信,如果大家真的研读了他的著作的话,就会发现,他确实在理论上涉及这个问题了。我们读马克思的著作,就会发现在《剩余价值理论》著作中,他谈到过这个问题。《剩余价值理论》也被称为资本论第四卷,是后来整理马克思的手稿、读书笔记出版的著作。在《剩余价值理论》或《剩余价值学说史》中,马克思在两处都提到了,中产阶级会逐渐扩大,马克思还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正是这样。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阐释的中产阶级解体的现象。但是,如果仔细分析马克思的分析逻辑,就会认识到,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中产阶级分化了一定会引发社会的动荡与不稳定。反之,如果中产阶级不分化,那自然预示着社会的稳定。我们很容易理解,如果中产缺失,一个社会两极分化,那社会是一定要动乱的,一定要发生问题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马克思论证的逻辑恰恰与我们讲的橄榄型社会的逻辑是一致的。

橄榄型社会结构,以及关于社会结构的讨论在我们国家是比较热烈的,为什么呢?

一定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社会改革开放38年以来,社会进步速度非常快,我们完成了两件大的事情,一件事情叫做工业化,一件事情叫城镇化。城镇化率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已经超过50%了。

我们在思考,中国社会下一步往哪里去发展?怎么去发展?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的话,我们就能理解了,我们今天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未来社会结构发展方向的问题,是希望未来中国形成一种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其实中央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就是中央在很多文件中强调说,我们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在全社会的比例,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里也专门提到“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当前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要思考,下一步我们怎么来推进这个社会?如果说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橄榄型社会是我们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是和谐社会的象征。大家想想,橄榄型的对立面是什么?是两极分化啊,那肯定不是我们愿意见到的。

所以,这样就能理解,我们实际上是想推进社会的结构优化。当然橄榄型社会的形成,肯定需要很多条件,后面,我会具体分析这些条件。

中国目前是什么样的社会结构?

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橄榄型社会,那么今天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呢?测量社会结构,也是对于社会学家提出一个挑战,怎样来测量社会结构呢?

中国大陆有十三亿七千万人,这个社会的调查测量并不是很容易。首先,我们得有调查测量方法,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结构呢?社会学有很多种测量方法,社会结构也有很多方面,比如社会结构有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比如按年龄有老中青,还有性别结构,但是,社会结构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所谓“社会地位结构”,即一个社会是由什么样的人构成的?我们很容易理解上、中、下,有高收入,有中收入,有低收入,怎么测量呢?

社会学家比较了世界各国多种测量方法,归纳出了一种方法,是比较量化的方法,这种方法叫“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它原是英文词,叫International Socio-Economic Index(简称:ISEI)。这个指数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能给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打分,你为什么能打分呢?那当然我们是依据很多的调查资料、数据。

下面我们来看根据这种方法测量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图形。大家会说,这很奇怪啊,怎么会是这样一个社会结构呢?

这个大约是2005年,我当时使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做ISEI的测量,全国第五次人普查是2000年进行的。那么,大家会问你怎么打出的分数呢?需要将普查数据转换成ISEI值。就是说,在人口普查的数据里面,有每个人的职业的详细记录,根据职业记录转成ISEI值。那这样的话,需要做大量的数据转换工作了。总之,就是把人口普查数据,转换为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后来,将文章发表出来题目叫做《倒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结构紧张讲的是倒丁字型社会结构的社会后果问题。

最大的一组是谁呢?是农民,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了,中国社会存在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大体上得分23分值的农民群体人数最多,其他各个群组也有各自得分值。

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它的结构的基本特征告诉我们,就是下面这个农民层的人群基数太大。这个是使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做的ISEI地位值。

我们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用同样的分析方法,测量社会地位,测完以后,也写了一篇文章来分析叫做《从倒丁字型结构变成土字型结构》,说明什么问题呢?

大家看到了,就是农民有明显减少的,那么农民到哪里去了呢?他们流到了社会其他阶层去了,总的来看,即使是土地字型结构,还是下层太大,这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社会还没有走到一个现代化的结构中来。

所以,如果说我们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可能非常深刻的一个问题是社会结构需要现代化,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前提是要求我们要完成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所以现在就能感到它的任务是非常重的。

大家会说,你来分析一下吧,这样的社会结构图形它说明了什么?它有什么问题?这样一个结构就是不同层次的人的需求差异太大,以至于社会交换都比较困难。

我们最近有一个问题叫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就是我们生产出很多很多产品,而没有人买,那我们就想,是每一个农民的商品太多了,他们真的不需要吗?也不是,农民肯定家里还是缺少很多东西的,他们还没有那个购买能力。于是,我们就思考,一个社会实际上它的中等收入层是有很高的消费能力的,但是这些阶层大部分是集中在城市里面去生活,所以就使我们认识到,社会结构真的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所以,研究社会结构,更使我们能理解这个社会。

大家说,李老师你测量了五普和六普数据,你发现社会结构图形变化了,具体说发生什么变化了呢?那么我们发现,有四个变化是最突出的。

第一个变化大家看到了,从五普到六普,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农民从五普的63.2%变成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的46.49%,也就是说有16.71%的农民,他们转到其他阶层中去了。

那农民到哪里去了呢?我相信大家都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头一个就叫“农民工”,农民进城打工了。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术语叫“农转非”,什么意思呢?叫做“农业户籍人口”转成“非农业户籍人口”,或者叫“市民化”。

当一个城市扩张的时候,原来的农民变为市民。当然,这也是未来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叫做完成“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当然,还有一部分农民我们叫作“就地城镇化”,其实这部分农民没有离开村庄,但是你仔细考察他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了,他虽然还在农村,但是他从事的劳动已经不是农业劳动了。

现在我们看,乡村一些工业企业和产业发展也很快,这是一个大的变化,对吧?

从五普到六普,第二个变化,我们能看到体力工人,那么这部分人从哪来的呢?当然,该群体的增加,一大部分是农民工。

大家会有一个疑问?李老师你刚才展现的,农民16.71%转到别的群体之中去了,而体力工人、农民工,怎么才增加3.78%呀?所以我们要思考,从2000年到2010年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这段时间里,因为国企改革,很大一部分市民脱离了体力劳动。今天当我们观察在整个产业环节中,从事比较重的体力劳动的大体上是由农民工承担的,而过去这部分人,市民中也占很大一部分、城市户籍中也占很大一部分。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农民工其实替代了一部分原来城市里的人从事的体力劳动。

中国目前叫做制造业大国,产业的体力工作的部分还是非常大的,在未来的产业进程中还是需要相当数量体力劳动工作的。

第三个变化,与体力工人相比,另一种工作对于我们来说呢,就显得迫切性更为强烈,我们叫技术工人工作。但是,大家会提出疑问,李老师,技术人比例怎么会下降?对,这个就是今天我讲课要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的产业演进,需要产业转型、技术进步。但是,现实的数据居然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数据,我们的技术工人不是说它绝对数变少了,技术工人比例居然没有增加,在过去的十年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1.4%。这就是我们用ISEI值测出来的,发现这部分工人大体上的社会地位分值是在33分到40之间,各种职业还有非常细的分组,每一个人职业都有具体的分值。

那么,这部分人,大部分是从事技术工人工作。这是我们用ISEI值测量的,所谓社会经济指数测量的。如果按照国家颁发的技术证书去测量的话,那我们技术工人的比例就更低了。

后面,我会给大家展示,就是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的技术工人到底有多少,那数据就更低了。我们现在还是按照实际做的工作,定位技术工人。当然,这部分是我们深思一个问题,就是大量的工作,难道他们没有技术吗?其实也不能说没有技术。后面会提到,我们怎么能尊重技术工人,来推进技术工人的发展。使我们很惊讶的是,我们技术地位认可的这部分的技术工作,居然在我们国家的整个结构中,在十年的时间里没有看它有很大的增长反而下降。

第四个变化,这部分人增加很快,这就是我们前面看到的,土字型结构新出现的那一块,就是很大一部分人地位上来了。这部分人得分值呢,差不多都是ISEI值41到45分之间。

什么是白领呢?社会学讲白领的时候,一般指四个阶层,就是叫管理层、专业技术层、商业营销层、普通办公室人员阶层。我们发现在中国的数据里面,从2000到2010年,也就是从五普到六普,增速非常大的是白领里面的“经营销售人员”以及“办事员”。

我们需要理解,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怎样上升的?其实我们能理解,你说一个农民,他对未来的期望值是什么?做农民工调查时,我常常会问农民工,我说小伙子你在北京打工这么长时间了,将来想做点什么事情呀?打工以后有什么理想吗?多数农民工跟我说:我将来回家乡,开一个小买卖,做个小经营。其实很大一部分人就是因此而发生了地位变迁。

社会结构测量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通过测量社会结构,我们发现这个社会结构存在什么重要问题?

如前所述,既然测量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又测量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提出过倒丁字型社会结构,又提出过土字型社会结构。那么,我们在里面究竟发现了什么问题?值得讲的发现是什么?我觉得可能有三个事情是比较重要的。

第一,中国的社会结构城市和农村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差异。第二,大城市和小城市存在非常巨大的差异。第三,同是在一个城市里面,户籍的人口居民和外来打工者之间有非常巨大的差异。

先看第一个差异吧。

城市和农村我们从数据显示上看,还是用刚才说的所谓ISEI值图形来让大家看看,这个图显示的是城市社会结构,大家用这个结构与我们一开始看的那个比较,不管是倒丁字型或土字型,我们心情一下舒展了,我们会觉得还行呀,属于橄榄型了,是不是呢?是的。总体图形是很清楚,城市社会结构是橄榄型的。如果仅仅看中国城市社会结构,中国实现现代化了,社会结构现代化了。你们看,非常好的一个橄榄结构图形。

但是,我们再思考一下,这里仅仅说的是城市人口结构。当然,这个城市人口包括了打工族。在计算城市人口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概念,叫做“城镇常住人口”,什么叫做城镇常住人口呢?是指在城市里面,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只看时间,六个月和六个月以上,全记在内。这是人口普查的统计方法,如果你在一个城市里面生活了六个月和六个月以上,我们就把你归为城市人口了。比如说,北京现在有两千多万人,但实际上北京市真实的户籍人口只有一千两百万,那剩下的那一大半呢?剩下的,超过一千两百万的人,实际上是外来人口,但是如果你在北京打工六个月以上,我们就把你放在城市人口里了。即使这样的话,那也还好,中国城市还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橄榄型结构。

这个图形就看出问题了,这个是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在人口计算上面,我们暂时先把他分开来算,刚才我们看到那个结构,就是城镇的常住人口的实际情况,那么现在这个结构,是我们农村人口的真实情况,所以大家又再次看到了,哎呀,我们的农村还是倒丁字型结构呀!看来我们农村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事实确实如此。所以前一段,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中国社会分层的四个世界”,头一个问题就是分析城乡之间的这种巨大差异。我们的同学,好多也从农村来,当你们从农村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来的时候,你们会感到,哎哟,真发达!其实,拿北上广深的发展水平,跟世界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和发达城市去比,我们的发展水平也不算低。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我们还有一个巨大的农村,而且这个农村人口,特别如果计算农村户籍人口的话,那还是个非常大的比例。

所以非常需要解决农村问题,不把这个问题解决,社会结构就没有现代化。

我下过乡,在农村待过九年,我下乡那个时候很早,1968年下乡,回来的时候是1977年,后来又上大学。前几天,我们叫荒友,就是我们当年下乡的那些人,前两天聚会,我一直没有回我那个村庄,但是我就问我的当年的老战友老朋友。我们那时,说是兵团,其实就是农村,兵团只是一种特殊编制,那个地方就在黑龙江边境上。

我问他们,我说你们回去看过吗?有的人就在黑龙江,他说我们经常回去看看,我说村庄里面怎么样了?有老朋友说,村里还是以前那个样子,我说我1977年就离开了,现在已经一晃眼多少年都过去了,近40年都过去了,怎么会还是那个样子?

我问,盖新房子了吗?他说,还是当年那些房子,当年,我们那时候挺能干的,盖了很多房子,今天还是那个样子,照了很多照片,我看了以后呢,真的心情不太好,怎么还没什么变化呢?

当然,我们知道农村差异很大,你要去东南沿海的农村看看,那完全是另一个景象。但是,我现在说的就是我当年下乡的那个黑龙江的农村,所以我真的感到城乡有巨大差异。这一点,我本来想用理论的语言来表述,后来我想,可能我亲身的这种体验更能让人理解。

我的夫人在医院工作,有时也要下乡为农民服务,前些天她跟我说,我到河北农村去了,给农民看病做医疗服务,我问她什么感觉啊,她说厕所太脏了,其实大家能理解,就是农村的厕所确实是个大问题。当然,她还说,到那医务室去,给农民看病嘛,在医务室里面,她说,哎呀,我真没想到,医务室里面苍蝇到处飞。

其实我能理解,回忆起当年做农村调查的时候,那时候还是很早以前,在温州,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中午吃饭,吃饭的时候呢,就是一桶一桶的,上一大桶的饭上来,要盛一碗饭呢,拿手扇一扇,嗡的一声,飞了,盛一碗饭吃。所以,我们的农村真的需要现代化,刚才我讲的这些因素叫做公共服务问题。总之,这是我们调查的一个发现,就是我们从数据上,从刚才那个图形上更能看出来,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差异。

第二个重要的发现,就是所谓大城市和小城市。我相信同学们从全国各地来,可能更有深切体会,就是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一种是特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是我们最大的城市,也是我们最发达的城市,但同时我们会发现,中小城市和它们的差异就非常大。

关于城市分类,媒体界和我们的房地产界,往往有一个概念,叫做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它最能体现我们城市之间的差异。

最近我们房地产业库存比较多,为了去库存,就放松一些贷款,来让大家购买房屋,结果没想到,一放松贷款,钱到哪里去了,钱都涌到大城市去了,为什么呢?因为资本永远是从利润率低的地方,流往利润率高的地方,这是资本流动的基本规律。可见,小的地方、小的城市,我们想去扶持它,去发展它,还是有相当的困难。

那么,同学们毕业以后,全国各地都需要人,同学们能不能也到小的地方去?

我们发现有这样的问题,就是大学所培养形成的职业结构,大学毕竟讲的是一种现代的产业体系的知识体系,结果毕业生发现,他的专业在小城市里面找不到相应的工作。事实证明我们大城市的职业结构,跟小城市的职业结构之间的差异性太大。

进一步分析数据,换一种测量方法,按照收入来测量,那就是看高中低对吧,按照教育来测量,一般把受过比较好的教育,受过大专、大学以上的教育,我们称作中产,然后用职业来测量,就是刚才我们也讲到了,用ISEI测量分值。我们再把全国分成四个地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为了使大家看得更清楚,我现在只拿出两块来,一个是东部,主要是东部沿海、东南沿海这一带。另一个是西部,我们看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差异。

数据用的是一个叫CGSS,我们叫: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就是所谓“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是一个大家通用的数据。我们比较两年的数据,一个是2005年数据,另一个是2013年数据,然后看,从2005年到2013年发生什么变化。那么2005年到2013年,居然发现这样一个大的变化,东部收入中产在2005年的时候占到,就是在整个的结构中,能占到53.3%,但是到了2013年的时候,它明显上升了,上升到66.65%,东部教育中产从39.21%上升到55.91%,那我们看到了,整个东部地区的中产是比较明显的。

职业中产从40.92%上升到56.17%,如果这样来理解的话,东部社会的橄榄型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刚才我说了,我们把它分成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我们把中部和东北先舍去不说,我们拿两头来比,这样看得更清楚一点。这样我们一看,西部的问题还是很突出,因为西部中产本来比例就不高,大家看2005年的时候收入中产21.23%,教育中产25.30%,西部的职业中产25.09%。

但是从2005年到2013年发生变化呢,2013年西部的收入中产下降到14.37%,教育中产下降到16.14%,职业中产下降到17.22%。所以我们就忧虑了,本来东部看起来还是一个明显的橄榄型在扩大的一个社会,而西部呢,恰恰是一个流失的社会,流失掉的是什么呢?流失掉的恰恰是那部分相对来说,西部最需要的这部分的人,如果我们仔细去思考的话,确实意识到了,在讲橄榄型社会的时候,必须思考,中国大陆是一个十三亿七千万的社会,我们国家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地域广阔,分成东中西,然后城市呢,分成大中小,这时我们就意识到了,一个是大城市发展,我们叫“循环累积效应”,它越来越明显,但是反过来呢,小城市、西部呢,有时我们也管它叫“恶性循环效应”,因为它越流失,它就越留不住人才,它就越不容易在这里吸引精英,所以这时我们就发现了第二个大问题,就是我们大中小城市,或者是大城市和小城市或区域之间,我们是想培育橄榄型社会,但是,这时候我们就发现了,在西部的结构问题更为尖锐了。

第三个问题先让大家看一看结构图形吧。就是在城市里面生活着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户籍居民,另一部分是外来打工族。

外来打工族,在城市里面比例相当高,中国有多少打工族呢?我们叫农民工吧,农民工大概有两亿六千万到两亿七千万之多,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能理解,下面我们解释的这个结构,就是市民和两点几亿的农民工,他们之间的这个差异了。这张图形看起来很好,什么图形呢,是全国城市户籍人口社会结构,但是我们千万要意识到,我们刚才不是说普查的时候,我们是把它放在一块的,因为他们也实实在在是一块生活的,但是这张图,我们抽去了谁呢,我们把农民工先暂时地从数据中抽出去,我们只算城市户籍的人,所以如果只算城市户籍的人,我们今天的题目叫做:我们离橄榄型社会还有多远?我们会感到没问题了,如果只是算城市户籍,是橄榄型社会结构了。

但是,我们必须思考,在我们城市里生活着另一部分人,也脱离不开我们,比如在清华,大家中午要去吃饭,你可能见到大师傅,打饭的师傅,盛菜的师傅,那么他是谁呢?他是打工族,那他是什么样的一个社会结构呢?他是这样一个结构,就是总的来说,比我们看到的那个农村的结构稍好一点,因为毕竟他进入到产业体系中来了,他为什么进城打工呢?他收入高一些了,应该说呢,比在农村要好得多,因为在城市里还能挣到一些收入,并且攒一些钱,还能给家里寄一些钱,但是我们比较这两个图形,你看,我们马上感觉,打工族,农民工在社会结构中,也有一部分人,大家看到中上部分也有一点儿,就是农民工中也有很多成功人士,也不是没有,但是毕竟比例不高,农民工中也有很多技术工人,刚才我说了,大概分值比如能到40分到45分,40分到45分大体上我们叫中产的中下层,所以大体上就还算是能进入中产,当然呢,比他们更高的,比如说50分到60分,那就是典型中产了,但是从这个结构图上看来,还不行,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那么农民工大部分他们的分值还是比较低的。

所以,这就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还需要多长时间真的能够推进中国社会结构转型。

这部分的工作,我们往往有个术语,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我们把那些长期在城市打工,而且他长期以来,本来就是做着城市里面的工作,你说他叫农民工,其实他就是工人了。后面我们会碰到一个问题,就是打工族也希望地位上升,地位怎样上升,后面我会谈。但是,今天这样一个图形使我们感到,作为社会学研究者,我肯定是有责任,我在想怎么使得这个社会结构优化,为什么我们研究农民工比较多,也是感到一种责任。怎么能够使得这些已经到城市打工的,他逐渐地能够,我们叫社会融入,融入到社会中。

我和我的课题组做过一些工作。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大概两年以前,我们在石景山开辟了一块地方,在北京西边,那个地方的特点,外来流动人口没有那么多,北京外来人口比较多,聚集在南城,丰台、朝阳,我们海淀也是比较多的,虽然不多,但石景山一直提出的概念,叫做新市民计划,意思是说容纳农民工,所以我们当时就在石景山,就是在我们西边,我们就找到一个地方叫“水厂”,因为大家知道石景山那个地方有好多工厂不做了,后来就成为农民工聚集点了。

我们在思考一个事情叫社会融入,就是他们如果长期打工,作为清华的老师和学生,能不能做点什么事情,所以当时在水厂就做一个事情,看能不能帮农民工做点儿事情,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我们的学生去给他们的孩子补习功课。每个星期六,清华的学生去给打工者子弟补习功课,我就观察这件事情,我就在想,大家知道北大清华这种学校,在全国是了不得的学府,所以当农民工的孩子听说清华的学生给我补课,那非常感动的呀,这个叫做“成就动机”,一般我们叫做achievement motivation,就是一个人为什么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当小孩的时候,他有一种成就动机感,很可惜我没有做追踪,我应该追踪来看,我们给他补课了以后,看这个孩子将来发展,真的有什么变化吗?非常可惜,本来跟石景山也有一个约定,就是这个地方作为清华实验基地,然后,我们就推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然后逐渐推广。但后来把那个地方拆掉了,本来石景山也不希望把它拆掉的,所以,我们课题组那个点也就失去了。

但通过这件事我想告诉大家,就是我们都能做一点事情。一个社会结构的演变,其实挺艰难的,特别像我们这种社会,你想两亿七千万人的地位变化,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橄榄型社会结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社会结构研究,国际比较也很重要,我们观察那些已经完成现代化转型的、已经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的国家,看他们的社会结构演变是怎样完成?下面我介绍一下,一个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形成,从一般的角度来看,是在哪些前提条件下完成的?

这里列了八个要点。大家理解,影响社会结构最大的一个要素叫“产业结构”,如果中国还是传统农业社会,那当然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社会,没有人能推动这个社会的变化。

可见,就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我们发生了巨大的产业结构的变化,这肯定是一个最大的变化。那么产业转型,也是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大问题,如果我们能推进产业转型,那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社会结构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变而发生变化,那么产业结构的变化引发了什么变化呢?引发了人们工作方式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结构的变化。当然了,产业推进以后,和产业相对应的,形成现代职业结构。

社会学家有个理论家叫丹尼尔•贝尔,写过一本书就是《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他是研究后工业社会的,就美国社会而言他发现,到二战之前那个社会,也还没有完成后工业的转型,是二战之后发生的,而正是因为这个产业革命的一系列的变化,信息革命的一系列变化,使得它形成了一种新的产业结构,于是促成了一种新的职业结构。

在这个新的职业结构中,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是管理层的变化,大家说管理层总不可能太多吧,总是一个很小的层吧,传统上是这样的,管理层从来都是一个很小的层。

但是,有一件事情,确实改变了管理层的命运,就是西方国家演进的时候,发生过一个叫做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过去只有那些大资本家,所有者,他才能管理,后来大家发现两权分离,那么也就是说,有一个专业的管理层开始出现了,这个后面我们会看到,推进后来整个社会结构变化,一个管理层的非常大的变化。其实我们从产业结构,影响职业结果来看,我们中国也在发生这样的变化。

那么科学技术队伍的进展,这个大家都能理解,现代科技进步嘛,我们产业结构,其实他对于科技人才的要求是越来越越强烈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要理解,就是我们科技人员,所谓两个大群体,一个大群体,我们专业术语叫做professional jobs,叫做专业型的职务,一类我们叫做technical jobs,就是技术型的。一类是专业型的,比如说大学教授、律师、医生,他比较强调专业型的,另一类就是所谓操作技术型的。这两个大的群体,应该说都是影响现代社会结构非常大的因素。待会儿我还会具体地分析,还会看到它的变化。

教育的影响力。我们理解,就是教育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结构的演进,教育跟产业,实际上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这点上我们能理解,当然后面会讲到,我们中国教育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实际上从受教育年限来看,直到今天,我们叫做九年义务教育,我们看,那些比较发达的经济体,一般都是能达到十二年以上的教育了,那这样的话呢,教育实际上它在推进的,教育是培训劳动者的嘛,它在推动劳动者的进步,也就推动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

讲到社会结构的时候,肯定有一个事情我们离不开,那就叫做收入分配。就是社会的各个阶层,大家能够从收入中获得多大的收入比例,实际上,我相信一个现代化的结构,如果是一个橄榄型结构的话,那就应该是一个中等收入成为主体的社会。所以,就应该有一系列的政策变量,来影响这样一种收入的结构。通过个人所得税等税收调节。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叫做社会福利制度,这两个是相互影响的,就是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是使得一个社会结构完善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至少它使得人们不至于碰到一些风险,就一下子落入到社会的底层,或落入到社会的下层,所以我们常常强调,像养老体制的建设,福利制度的建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这个应该说都是在整个制度建设中不可缺少的。

在整个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左边的这个叫做蓝领阶层、白领阶层,实际上当整个社会结构,这些结构演变以后,我们就看到,一个社会的整体结构就发生变化了。这个是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这些经济发达国家白领的比例,从数据看白领的比例很高,先看美国,这个数据在历来的数据里,我发现是比较高的,因为过去没有这么高。白领比例,美国是77.57%,英国69.24%,德国65.85%,日本63.79%、瑞典72.11%、澳大利亚71.13%,总之,从发达经济体上我们看到了,就是如果它能够完成现代产业转型,完成职业结构转型,完成刚才说的那些条件,推进教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税收制度,甚至把遗产税这些事情也都加上去的话,它最终是能够调整它的社会结构的。

如何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

再回过来看看如何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共七个方面。刚才我也提到了,中国现在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任务,叫做产业创新,产业升级,大家知道,我们改革三十多年以来做的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我们从传统农业社会,变成了一个制造业的大国。

变成制造业大国以后,我们目前产业偏低端的多一些,这件事情是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若能实现中国的这次结构转型。一方面,确实是推进一种新的经济结构,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来,也是我们在推进社会结构的优化,就是使我们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结构。

但毕竟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个土字形的结构,还是偏下层的多了一些。当然,实现产业转型,决不是说要放弃农业,其实农业也面临产业化,有的时候我也在思考,我们国家城镇化以后,农村人口会减少,难道农民就永远地位低下吗?我觉得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现代农民,现代农民他完全也可以是一个有科学技术的技术人员,他完全可以是一个现代的农业经营人员,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所说的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并不是只是指工业,所以我说的是产业,没有说它仅仅就是一个工业的含义,实际上是说,它用一种新型的方式来组织它的生产结构。

第二个,城镇化。未来的中国,肯定应该是一个完成城镇化转型的中国。当然从社会的角度看,大家说,那什么样的城镇化的水平叫做现代化水平呢?一般要计算城镇化率,也就是说,已经进入城市,并且在城市稳定生活和工作的这部分人的人口,在整个人口中占多大比例。我们目前算,大概能够达到56%,当然对于56%大家要小心,56%是说把打工族算里面了,如果打工族每年还要回家的话,如果他还是联系农村的话,那还要刨掉很大一部分,那就是下降很大。但即使这样算的话,我们目前的城镇化也还需要再推进,所以未来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很重大一个任务是通过城镇化来完成的。那么从数据上看来,大概是这样一个情况,就是从2010年到2030年,这个实际上是叫做分城乡的,不是全部人口,是指劳动力人口,那么劳动力人口,大家看到,上面这条线实际上讲的是一个总人口,左边这个是城镇人口的发展,这是从2010年到2030年,那么中间这条黄色的线,是男性的劳动力,大家说哎哟,男性劳动力比女性劳动力高那么多,是的,因为妇女嘛,有时候生孩子,需要看小孩嘛,所以有的时候会脱离劳动力市场。

总的来说,就是男性劳动力会高一些,那好,我们就看到,就是未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应该说还是在持续增长的。但是右边这个图形,是我们对于未来几十年,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预测,上面这条线是总人口,下面也是分性别的劳动力人口。

当然,可能有的同学会提出一个疑问,说那照李老师这样讲,将来农村人口就越来越少了?从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上看是这样的。所以,国家提出的任务,说我们要完成城镇化,最近中央提“三个一个亿”,就是指推进城镇化。中国的未来发展中,会形成一个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这一点我相信从现代化规律上看,凡事要完成现代化转型的,恐怕都要完成这项工作。但是有一件事情我觉得不能忽视,就是我们中国人叫“城乡一体化”,其实在这方面我看过很多成功的案例,就是我们在推进城市发展的时候,不意味着我们放弃农业,其实很多地方城乡一体化做的很精彩,很多地方甚至把农业产业化做得很精彩。

最近我们一个课题组去德阳,在做关于德阳的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我觉得四川德阳,城乡一体化做得很好,因为它首先农业生产条件好,所以它一方面发展城市,但同时农村也能够有很大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当然是这样的,多数人会住在城市里面,其实我们也能理解,城市当然对于年轻人有极大的吸引力,一个年轻人说我想进城市,比如上学,如果上小学还在村庄的话,那么上中学的时候,我想到一个地方上个好中学,教育的资源,医疗的资源,当然城市具有集约性和集中性。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几十年中国城镇化的进程,社会进步,结构优化,会是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社会学的城市化指标,像英格尔斯的现代化指数,他说当一个社会,它的城镇化率达到70%的时候,它才称作上是一个现代社会。

我相信,这个事情中国在未来的几十年会推进。当然我们现在碰到一个比较大的难题,就是现在这个问题,农民工能够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吗?当然它有两重含义,第一,是指农民工收入水平的上升。第二个问题更为突出,是指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怎么上升。当我们叫他农民工的时候,我们就要思考了,他明明在城市里面打工,我们为什么还把它叫农民工呢?

前不久,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我注意到他特别讲到一句话,他说:要特别强调那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这就涉及到了我们刚才讲的非常重要的阶层,叫做“技术工人”。技术工人大家理解,他在一个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刚才从数据上看到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从人口普查数据的2000年到2010年看,中国的技术工人的比例居然没有上升,反而有了一点下降,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今天在新清华学堂,应该说我们这个会场,建筑质量相当不错,能够把房屋建造到这个水平的人,在世界各国都应该称作是一个高级技术工人,但在我们这里叫什么呢?叫农民工。所以我写过一篇论文,叫做“有技术、无地位”,分析中国农民工,他怎么能够进入中产阶层,进入中等收入阶层。其实,农民工如果作为工匠来说的话,他应该是技术工人,那么技术工人,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技术工人地位很高的,我们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套体制,叫做八级工制度,那个时候如果说起八级工,他地位基本跟厂长平起平坐的。八级工,我理解,是对于技术分级等级的一种尊重,当然后来这个制度,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制度现在不存在了。但是,我们需要反思,就是工匠精神。我相信就是对一个农民工来说,他怎么能够提高他的社会地位呢?他应该通过他的技术水平来提高他的社会地位。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一个工人通过技术水平来提高社会地位,这种可能性有没有呢?确实是有的。比如我举个例子吧,如果看数据的话,分析德国的数据,法国的数据,一些欧洲国家的数据,我们会发现,在整个职业结构中,在中产阶层中的,白领群体中的技术工人比例占得非常高,我在看北欧数据发现,它的所谓professional workers,就是所谓专业人员,大概能占到19%多,然后它的技术人员又占了一个19%点几,那么这两部分加一块,居然能占到40%,然后,它还有一部分10%,是有手艺的,也就是讲工匠,叫有手艺的人,有手艺人,也是完全可以纳入白领层或我们叫做技术工人层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理解了,可能我们在关于工人的技术等级上还要做很多的工作。这件事情值得一提,就是去年有一件事情,我觉得这件事情跟我们清华还是比较近的,因为它涉及到了世界技能大赛,都是工艺技术,这是我们中国大陆的工人,第一次获得奖牌,这个就是中国电焊工,他在这次获得了全世界的金牌。这个世界技能大赛的影响意义很大,通常我们也叫“技能奥林匹克”,但似乎好像我们国内对这件事情,知道的人并不太多,所以,我觉得李克强总理强调这个事情非常重要,就是工艺人员。

我也写过一篇论文来分析,社会地位是怎样形成的。其实社会地位,从来都是有一套制度的建设,就是光靠一个个人的努力没有用处。比如说一个工人,他说我也尽量提高我的工艺水平,但问题是需要制度平台,或者行业协会的技术等级平台。就是所谓行业技术门槛,所谓入门门槛,或者技术升级标准,你没有这个东西的话,他即使有很高的工艺水平,他也难以通过一个晋升制度得到提升。比如说,我们教授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我们教授分成很多等级。但问题是一个打工者没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发现打工者,在中国,打工者工作更换最频繁,我曾经测一个数据,叫做职业流动,就一个人换工作,结果发现农民工是换工作最多的人,但是,农民工尽管换工作,发现他到了不同的地方,地位始终没有变化。而我们城市居民,每换一次工作往往地位上升,我写过一篇文章来分析,就是城市居民,怎么样通过几次换工作,然后地位得到上升了,而农民工没有地位上升。所以这样就使我深思,可能在这件事情上,就是劳动技能的提升问题,和我们未来的技术工人队伍,可能是我们在社会结构改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这方面的建设,可能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收入分配的调整,我刚才介绍了,从我们整个体制上看,一个社会,要构建成橄榄型社会结构,从职业结构上,刚才讲了一系列的推进手段,但最后你要回答一个问题,财富的分布,收入的分布,是一个橄榄型的分布吗?我们在看数据的时候,就是我们测量收入分配,一般我们用“基尼系数”,大家理解实际上是经济学的洛伦兹曲线算出来的,来测量收入差距。那么应该说从1979年到2016年,大概三十七八年的时间,应该说我们在收入分配上,目前大体上还是一个差异比较大的时期。

但是,最近我看数据发现,有一点好转,就是从2013年的时候,从数据上看好了一些。但是,总的来说,目前我们还是一个高端,就是我们用经济数据测,一般测量都是超过0.5的基尼系数,那么超过0.5的基尼系数,这是差异度比较大的,所以在这方面,我相信可能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是比较多的。比如说税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等。

北京大学最近做了一个数据,研究财产,当然,它发现基尼系数很高,我仔细读这个数据的时候看到,它说什么是财产呢?它发现中国城市居民财产的近80%,实际上是房产,这时候我又理解了,那实际上房产就成为我们来测量社会财产差距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了。所以,我们也在思考,就是未来比如房地产税的推进,能不能调一下结构等等。总之在收入分配方面,可能我们面临的任务还是比较重的。

当然,下面一个,讲社会保障制度,刚才我讲到了,就是我们是十三亿七千万人,虽然我们看,完成现代化转型的那些经济发达体,它们大体上都建立了比较广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我们的这个实验,仍然说还是具有很大挑战性,因为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还从来没有一个,能够在十三亿七千万的国度里面,这样大的一个人群、巨型的人口社会里面,建立一个广覆盖的保障体系。当然我们目前正在思考,就是怎么来推进我们的养老、医疗、公共服务,实现一个广覆盖的保障体系。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对于我们来推进一个橄榄型的社会,也还是有很大的挑战意味的。

刚才我讲到了,教育从来在社会阶层型塑中,是起非常大的作用的。所以今天看来呢,就是我们大学扩招,我们有个数据,大家可以看到,当时我也很惊讶,我在做这个文件的时候,我也在看数据,发现2014年我们高校毛入学率37.5%,这个过去不可想象的。然后我看了一个最新数据,我们去年高校毛入学率40%。什么叫高校毛入学率?就是同龄人口有多少人上大学,那么当然一般我们测十八到二十二,就是正好在大学的这段时间,他们多少人是在大学里面的,结果去年的高校毛入学率40%。这个本来是我们,过去说,是2020年实现的这个目标,看来我们提前实现了。

所以我相信,就是如果我们是这样一种教育结构的话,我们就能预测,我们能预测青年是未来嘛,所以我们未来的那个社会结构,一定是一个大部分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了,按照这个速度发展,我们明显能看到,就是我们教育的水平的提升。

当然了我们也必须思考,就是一方面,我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年轻人的教育结构,但另一方面呢,我们也必须思考,我们有没有一个现代化的职业结构来接受这些年轻人。所以呢,可能职业结构和教育结构之间也是一个互动的关系。

最近,我刚才讲到关于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大城市,特大城市没有问题,我们大学生大体上,能够相应地找到他的职业位置,但是目前,小城市小城镇里面,在大学生里毕业的这些学生,往往跟他们的教育不接轨,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思考了,就是说我们中小城市的职业结构也要推进它的一个现代化转型,这样我们大学生才能够融进到这些职业结构中去。但是,即使在大城市里面,也碰到一些难题,比如说同学们毕业以后,都想留在北上广深,那实际上北上广深的压力就很大,所以我相信,关于教育在推进中产这件事情上,应该说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最后一个叫做“市场准入与中产社会”,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其实也是在看数据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刚才看数据的时候,说了其中白领层增加最大的一块,是发生在大概得分41分到45分之间,那么这部分人,我们发现,就是在最近的这次人口普查,所谓第六次人口普查里,哪一部分人的地位上升最快,或者是哪一部分人的地位上升的比例最大?结果我们发现进入中产的这部分,就是我们说的营销层,非常大的比例,所以在前面的ISEI图形中有的时候为什么有一条线会画的非常长呢?就是从事经营、销售、做各种各样的生意这部分人,这个也使我感到很震惊。

就像我刚才所说到的,当问一个农民的时候,说你的期望是什么?

他说他想做个小买卖,做个营销,做个经营。那么为什么农民中有这么大的一部分人能够通过经营实现地位上升呢?那就是证明,市场的进步,确实我想就是改革开放三十七八年以来,中国社会什么意义上进步最大,后来我想可能市场准入进步最大。

所谓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就一个人可以自由流动,我可以来选择我的工作机会,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算了算,大概有九千多万中国人,是通过这样一种市场的渠道而实现地位上升的,将近一个亿,而进入中产。当然我们要理解,这部分人的地位还比较脆弱,虽然他在城市里面经营,虽然他也来做一些营销,但是一般我们叫中产的中下层,是一个过渡层,这个层,他还不是特别稳定。所以我特别赞同,李克强总理的那句话。李克强总理最近在谈到关于城市经营者的时候,他特别强调,他说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小的店铺,没有这些经营者,那一个城市就是死城,他也批评说,他说有的人打着城市整洁的名义,其实扼杀了很多的商业机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觉得也值得我们反思,因为确实我们有时候经常看到一些镜头是吧,城管和商贩之间的关系,当然我们认为,商贩也应该合法经营,但是确实它是普通老百姓能够实现地位上升的非常普遍的一种上升途径。

我们究竟离橄榄型社会还有多远?

我们预测一个社会,叫外延法,先看看它过去是什么样子,今天是什么样子,于是我推测它的未来。那么,这个显示的是我们国家的几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大家可以看到,你看八十年代人普查,九十年代普查,零零年的,一零年人口普查。

从这个角度看,就是在2010年全部劳动者中,只是劳动者中数据,各种管理层占了1.84%,但第二个数据很惊人,就是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刚才我说的技术工人是我们用technical worker测量的,当然我们会测量比较准确的一部分技术工人,但这部分技术工人在国家的认证里没有被认定技术工人,所以专业人员加技术人员,在我们全部的结构中,也就是7.1%的样子。那刚才我们讲到了,就是我们不是测了欧美的这些国家嘛,我们不是讲到了他的专业人员占了一个十九点几几,技术人员又占了一个十九点几几,然后再加有手艺人员,几乎占掉了全部劳动者的50%,所以这就是我们理解它为什么后来形成一个白领社会。

由此可见,在推进农民工走向技术人员的转变,还有很多事可以做,当然后面一个呢,叫普通职员,那么商业销售和服务业人员呢,这个在其他国家一般归入白领,但是在我国,因为商业环境刚刚发展,这部分人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把它更细的分析才能分析出,他们究竟属于白领还是属于蓝领。

总之,按照这样的思路,大体上我们能够做出这样一种预测,就是2040和2050。2050和我们所说的两个百年,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两个百年,我们2021那是第一个百年,2049是第二个百年,所以2050年,基本是第二个百年的目标,到第二个百年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现在叫2050,白领劳动者占全体从业者的比例,大体上能达到60%,也就是完成我们的一个中国梦吧,就是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完成了一个橄榄型社会的建设。

好,谢谢大家。

来源:人文清华讲坛



进入 李强(清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橄榄型社会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分层与流动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955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