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公务员收入偏高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802 次 更新时间:2010-10-19 21:03

进入专题: 公务员  

周其仁  

本文题目可能不适时宜,所以根据很重要。说当今我们国家公务员收入偏高,有什么根据吗?我认为简单又可靠的证据,就是近年来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屡创新高。

不是吗?据新华社消息,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面向社会公开招考10282人,报名人数近百万,其中通过了资格审查的50多万。这意味着,有资格参考人员平均被录用的机会不超过2%。2005年全国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共57万,录用机会不到3%。一年以后,更多的人明知机会不多,还是跃跃欲试,结果录用率进一步降低。难怪有行家说,公务员考已成为"当今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其他高考、研究生考和博士生考之类,一概难望其项背。

是不是"大学扩招"闹的呢?有这个因素。前几天看国务院决定今年开始缓行扩招政策,披露出一个最新数据,就是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已经达到2300万人,居世界第一。由此推算,每年有500万以上大学毕业生要找出路,加上在职工作人员中希望改变环境的,总数可能在千万以上。中央国家机关招手,有百把万人跑出来响应一下,也不算离谱。问题是,同样在"扩招"的背景里,我们没有见到还有比"考官"更热门的职业和行当。是年轻人喜欢在信息有误的条件下"跟风"吗?也可能是。问题是,也没有见到大家一窝蜂都要去当卖菜的。

为什么在"100个里淘汰98个"的风险条件下,还有如此众多的年轻人集中争考公务员呢?本文的解释,就是公务员的收入偏高了。要说明一下,这里所讲的"收入",不但指货币收入,而且包括非货币收入,例如职业给人带来的成就感、荣誉感等等。另外,"收入"不但指当期的收入,而且指"永久收入"或"终身收入"(permanent

income)——大家把自己这一百来斤往某一职业方向放下去,一直干下去,终其一生得到的收入。因此,本文说公务员收入偏高,就是说公务员职位带来的长久的货币和非货币收入,在期望值上比别的职业和行当偏高。

譬如一些舆论说,当公务员比从事其他的社会职业,可以更大限度实现年轻人报国为民的人生抱负,可以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另一些舆论则说,这是中国传统的官本位观念作怪,使人们喜欢"当官"甚于从事其他行业。我的看法,褒贬任由人,同样报考公务员的行为,说报国为民可,说荣宗耀祖也可。但是两种看似对立的说法里,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判断——当公务员比其他工作可以给一些社会成员带来更高的精神享受。如是——我个人认为是——我们可以推断,即使公务员岗位的物质报酬比其他行当低,人们"从政"的意愿也不低。要是公务员物质收入与其他职业相若,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公务员的(总)收入偏高了。

公务员的物质收入比一般行当的还要高吗?我们先看起薪水平。一般的看法,是我国公务员的起薪并不特别高。问过几个地方的同学,知道这个看法大体是对的。给定同样的条件——比如同样牌子的学校和同样成绩优等的学生——到国家机关工作的,在起跑线上并不能得到比其他工作更高的物质报酬。

但是,在收入的其他几个方面,情况就不同了。首先是工作的稳定性。这点重要,因为期望的收入量再高,只要工作稳定性差,实际收入也将大打折扣。公务员岗位稳定的优点,在社会很多行当不再提供"铁饭碗"的背景下越来越显著。是的,近年也有公务员被辞退的事件发生。《人民网》上有一个数据,说1996-2003年间,全国公务员被辞退的人数达1.6万人。这也许可以说明"混机关"也不容易,但是和其他行当相比,公务员的饭碗还是最稳定的。世界范围都如此,中国并不例外。

其次看法定薪资和法定福利,这方面总的印象就是公务员的法定工资水平并不高,但法定福利却比社会一般部门更有保障。这方面的资料容易得到,加到一起看,公务员的法定物质收入在社会上可能居中上水平,不能说偏高,但绝不偏低。

比较麻烦的,是法定收入之"法",在我们国家有很大的弹性。事实上从来没有一套公开可查的法规,对各级公务员的"待遇"作出清楚而明确的规定。内部一定是有规矩的,但实际执行的结果——人们可以观察到的——还是五花八门,充满了差别、例外和变通。如果阁下有机会了解一点国家机关的办公、食堂、休假、奖金、实物福利方面的实际情形,或者对机关房改、车改、医改之类的实例略有所知,你一定对那不为外人所道的复杂性留下深刻印象。

公务员收入中最大的问题是腐败所得。根据定义,腐败所得来自权力租金,是唯有官员才可能独得的机会。非法所得在哪个行当也不容易搞清楚,因此一些夸大的估计或民谣流传,不足为怪。不过从近年公开披露、审理的腐败案件看,权力租金的数额还是十分惊人的。我最近选了汉口火车站站长的案例当教材,还不是那么了不得的"官儿",几年时间下来,就是几千万的进项!当然不是每个公务员都可以得到腐败收入,更不是搞了腐败的都可能逃脱惩罚的。可是无论得手的概率多么小,东窗事发的概率多么高,只要一旦得手的收入足够大,攫取该项收入的期望值就还可以很高。

把上面几点综合起来,可以知道当公务员的精神收入很高,物质收入水平不低。论及公务员的物质收入,我们合并了对以下三类行为的分析:规规矩矩当一辈子公务员,可以稳定得到社会中上水平的法定收入;把心一横搞权力腐败的,期望收入水平惊人;在合法非法之间,团团包围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是令在市场里苦苦打拼的绝大多数人羡慕不已的种种实惠和好处。怎么加总都可以,推翻"公务员收入偏高了"的结论不容易。

还不觉得过瘾的读者可能要我进一步出示定量的证据。有点难。不过各位既然来读我们的专栏,怎样勉为其难我也要提供一个:公元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开招公务员10000人,全国报考100万人,经资格审查后50万人可以参考,录用机会2%。

这当然不是公务员实际收入的直接定量数据,但是我认为,在官方和民间的调查机构提供直接的定量证据之前,这是最好的间接定量证据。道理简单,报考人连同他们的家人、亲朋好友和私人顾问,在事关人生前程大事的问题上,不可能马马虎虎处理有关公务员和非公务员实际收入的各种资料。就本文坚持的收入定义而论,这样的间接证据,甚至比很多直接证据还要可靠。

周其仁:怎样看收入? ──复读者

三周前本专栏发表的"公务员收入偏高了"一文,得到很大的反响。实话实说,现在的"很大反响"云云,主要就是挨了许多骂。这也是自己不愿意多看"反响"的原因。不是轻视批评,而是人生苦短,吵来骂去没有什么意思。我的一位老师讲过,写文章像磨刀一般,不可能好读。"拿起笔、做刀枪"是40年前发动文革的手法,遗祸无穷的。

话说回来,可以推进讨论的评议,倒需要回应一下的。不求意见一致,但求把各自的看法整理得更加清楚。比如拙作发表以后,不少读者以身说法,指明普通公务员的薪水并不高,一些地方的基层公务员,工作了很多年,月薪几百不过千,根本买不起商品房。他们的意见是,这样的薪资水平,怎么可以定断"公务员的收入偏高了"?

一定是我说得不够清楚,那就再说一说吧。第一要点,薪水——或者货币收入——只是所讲"收入"的部分,而远不是全部。除了工资,还有非工资的现金补贴和实物收入("分钱分物"是也)、福利待遇,这些都是物质性的。除此之外,还有非物质性的收入,"例如职业给人带来的成就感、荣誉感等等"——这句话被骂得厉害,但我要坚持一下。因为不论怎样看,对职业的评价也是"享受"的一个组成部分。讲到底,享受才是最后的收入。"领薪水的时候不是收入,用薪水买享受的时候才是收入",这是费雪说的,说得实在好。

无论货币的还是非货币的,收入都可以分为合法的、非法的、以及灰色的。各行皆如此,但要论"权力寻租",摆明只有当官的才有机会。报上披露的官场巨贪固然是少数,不过我也讲过,由于数额特别巨大,即使得手的机会很低、被抓的可能性较高,职务犯罪的诱惑仍然非常强烈。至于例举的汉口火车站站长是不是公务员,调查一下就可以知道。控制着财政投资形成的资产,占据着行政垄断的行业,位子无须经过市场竞争就获得,不是公务员哪里有这等好事?

第二要点,讲过了,"收入"不但指当期的收入,而且指"永久收入"或"终身收入"(permanent income)。我也解释了一下:"大家把自己这一百来斤往某一职业方向放下去,一直干下去,终其一生得到的收入"。对此没有看到很多评论。但对由此派生的现象,比如"公务员岗位稳定的优点,在社会很多行当不再提供'铁饭碗'的背景下越来越显著",明白其收入含义的读者很不少,这令人高兴。

再一个要点,所谓"公务员收入偏高",是在人们的期望值里偏高。是的,许多公务员规规矩矩过日子,把职业稳定性加进去,终生也就是当地的中上收入水平。但是,熬到一定的级别和地位,职务的好处——包括合法、非法以及灰色的——就升得非常快。别的不提,单单是全国"公车"开支,就是财政上一笔天文数字。这些享受,不是所有公务员都可以得到的,特别是清苦的基层公务员,基本上无缘。但是,在期望上可能得到,所以要先入这个"行"。没有看到谁立志当一辈子基层公务员的,否则,官场竞争的激烈,又从何说起?

最后一点,上次写完后想到的,现在可以写出来。这就是我们说谈论的"收入",严格来讲应该是"净收入"——人们一定考虑为获得某种收入所要付出的代价。这两天无数人看世界杯,足球明星的收入不可能不高。不过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高收入。翻译成经济语言,就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当足球明星的净收入很低,因为"成本"太高了。好了,周教授居然说"公务员的收入比足球明星的还要高",又可以破口大骂了。骂完后,想一想,如果我们指的是扣减了成本的"净收入",是不是也说的通?

概括起来,拙文所谓"收入",包括货币的、实物的、精神的、合法非法灰色的,并且还是期望值上的净收入。工资单上印出来的,不过是收入的部分而已。当今的实际情况,是收入的构成极其复杂,结构五花八门。热门的收入分配话题,先要对一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否则所指不明、含义不清,状态都搞不清楚,怎么谈得拢?

转到另外一个评论:如此复杂的收入,你究竟做了什么调查,有什么根据就可以说公务员的收入偏高?交代过的,根据简单,就是近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屡创新高。感知这个现象有几年了——北大的风气,学生历来不以做官为荣;可是近来几年考公务员的也多的很。不是扔一份履历那样简单,真的要化精力准备考的。开始以为很偶然,但是连看两年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火爆的消息,我认为在"中举率"如此之低的情况下应者云集,这样的行为大有深意。

是的,收入——全部收入——的信息有极大的隐秘性。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转型经济,搞清收入状况谈何容易?但是另外一方面,收入又是人们最为关心的信息。择业、特别是年轻人的择业,影响久远,利害所在,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不可能不尽力搜寻、反复比较。老话说"男怕入错行"——现在女的也怕——谁也不会对自己的未来掉以轻心的。因此,我认为年轻人择业、报考的行为,本身就是收集、处理了海量信息以后的结果。官方或专家的统计,当然重要。但以我们的收入概念,目前尚没有系统调查的结果公布。退而求其次,年轻人择业行为中包含的相对收入的间接证据,我以为可取。

最后有一位读者说"公务员就应该收入偏高"。这涉及主观评价,讨论不清楚的。人之常情,认为自己收入偏低的居多,而更多的人当然认为自己的收入应该偏高。区区在下也不超凡脱俗。那天遇到谢平,他大概读过拙作,打趣说了一句"我看教授的收入偏高"。我回应道,欢迎来当教授——是衷心说的实话,因为谢平主持的金融腐败研究,足以表明他当教授比我合格。但是谢平还没有来当教授。为什么?教授收入偏低呗。

还是把"好不好、该不该"的问题放一放。换一个可验证的命题:公务员收入偏高对就业不利。道理是这样的:稳定的岗位收入高,导致人们要求不稳定岗位支付更高的收入。市场上一时看不到,大家就宁愿继续等待和寻找。这就是说,公务员收入偏高,提升了人们对所有职业收入的预期,结果,"犹豫性失业"人口不知不觉就增加了。又一年夏天到,数百万大学生毕业求职在即,政府抓调控,不要把这点忘记了。

    进入专题: 公务员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94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