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绍根:论晚清电报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427 次 更新时间:2016-01-28 13:57

进入专题: 晚清   电报   新闻业   报馆   报纸  

邓绍根 (进入专栏)  

摘  要:随着世界电报潮流的兴起,电报知识首先成为近代中国报刊传播介绍的内容,电报新闻成为近代报道的重要信息。上海至欧洲海底电报线的修通,催生了近代中国新闻通讯业《字林西报》和《申报》等近代报刊的电传新闻揭开近代中国新闻电讯时代序幕,推动近代中文报纸发行号外,极大提高了新闻时效和新闻业务水平。新闻界为争取新闻电报减价进行了持续不懈的斗争,促使近代中国新闻业迈入新闻电讯时代。晚清电报的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在中国近代化的转型中互相促进。

关键词:晚清;电报;新闻业;报馆;报纸


在近代,电报既指用电信号传送电码、文件、图表、照片等的通信方式,又指利用电报设备传递的文字信息。电报的发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开创了现代通讯的新纪元,成为改变人类文明的伟大发明之—。电报传入中国,既是晚清变局的—大表征,又日益向社会其他领域潜进,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促进了近代中国政治、军事、社会、文化教育和思想观念的重要变化。这吸引了许多研究者以“技术传播与社会变迁”视角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如孙黎《晚清电报及其传播观念》、马伯庸和阎乃川《触电的帝国:电报与中国近代史》等。新闻业作为近代中国的新兴事业,晚清电报的兴起对其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些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关注,如陈昌凤《电传新闻对中关新闻叙事结构的影响》、刘磊《电报与近代中国报业》、夏维奇《清季报刊新闻电讯发展述论》等都对该问题的某—方而进行了研究,但均未能全而系统地对晚清电报兴起和近代中国新闻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本文通过扎实的晚清书报史料,从“新闻本体”角度,系统探讨晚清电报促进近代中国新闻业发展的过程和影响。


—、电报知识传入中国与近代报刊的电报新闻

1844年5月24日,关国发明家莫尔斯完成了世界上第—次电报通讯。就在关国大力建设电报之时,中国人林碱于1847年2月应邀赴关教授中文。1849年回国后,他撰写游记《西海纪游草》,介绍关国电报技术,包括电报的原理、机器构造、传递方法,成为最早把电报介绍到中国的人[1]。1851年2月,关国在华传教士玛高温译述的著作《博物通书》在宁波出版,第—次将西方电报技术知识系统引进中国[2]。这立即引起近代中国报刊的关注。3月8日,上海《北华捷报》刊文推介。5月,广州《中国丛报》刊登专文介绍,文章说:该书“主要口的是向中国人传播电报原理,且为了使复杂的对象便于人们理解,他采用45幅插图简单向中国人传播电磁学原理”[3]。8月30日,《北华捷报》积极呼吁在上海港口附近设立电线,传递船只失事消息,以便及时救助[4];《北华捷报》、《中国丛报》等掀开了近代在华英文报刊传播电报知识、报道电报新闻的序幕。

十九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欧关掀起电报建设浪潮。电报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成为西方列强海外侵略扩张的工具。由此,它离中国国门越来越近,英关驻华使节纷纷游说清政府投入电报建设。中文报刊对中外电报兴起进行了长期关注,刊登消息报道世界电报发展现状,传播电报知识,鼓吹电报用途,转载新闻电报,呼吁清政府修建电报通信。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遐迩贯珍》首当其冲。1853年9月3日,《遐迩贯珍》创刊“序言”就阐述电报意义:“泰西各国创造电气秘机,凡有所欲言,瞬息可达数千里,而中国从未闻此。”[5]此后,五次(1854年第5号、1854年第7号、1854年第12号、1855第7号、1856年第3号)步民道欧关电报建设进展。上海《六合丛谈》创刊后共八次报道世界电报发展现状。如1857年2月,报道英关海底电缆铺设进展“近英新设公会,造电气秘机,自英至北亚墨利加通线,由海底潜达。……船约于五月里伦敦会于大西洋中,连线之两端于此。—舟至阿尔兰,—舟至新著大岛。”它积极呼吁中国引入电报:“若能行于中国,则四海—体,呼吸相同,由是而天下民人有益可以共知,有危可以相避。”[6]《上海新报》无疑是近代早期中文报刊中最热衷报道电报新闻的报刊,口前存留下的最早—号,即第45号(1862年6月24日)就有电报新闻的记载:“花旗国现亦做铁线欲通至中国。”至1872年12月停刊,经笔者粗略统计,该报刊载与电报相关的新闻报道多达160余篇。其内容分五大方而:第—,报道世界时事。如1862年9月21日,该报第二次刊登电报新闻就报道了关国南北战争的战况“英国铁线来信报称:近日花旗国又打—大败仗,兵俱退守,现在赶紧调兵”[7]。第二,刊登西方重要货物的货价行情。1869年8月1日起,该报连续12次刊登“伦敦电报行情”,专门报道西方货价行情变化。第三,报道世界电报通信发展现状。如1868年10月6日,该报刊登英国至印度、英法关跨洋电线的修建新闻。1870年3月19日,报道了英国至印度、澳洲、新加坡电线的建设训—划和具体修建过程。第四,鼓吹电报之益,呼吁中国发展电报事业。该报多次刊登《论电气奇妙、《论电报之益》、《电报神速》等文章,举例说明电报之速,便民之利,救火之便。第五,报道中国电报兴起过程。1866年6月26日,报道英国商人雷诺在上海擅自私架电报线遭受村民破坏的新闻。1871年4月18日,丹麦大北公司敷设的香港至上海的水线,违反清政府不得登陆的规定,秘密从海上将海缆引出,沿扬子江、黄浦江到上海市内登陆,并在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开始开展英文电报业务。4月22日、25日、27日、29日,《上海新报》连续刊登“电报行告白”,宣布准备开展香港至上海华文电报业务。5月23日至6月20日,连续—个月刊登“电报行启”,介绍上海至香港华文电报业务程序,港沪电报宣告正式开通。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世界电报通信建设的高涨,中文报刊如《中国教会新报》,《香港新报》、《中外新闻七日报,《中西闻见录》、《格致汇编》、《循环日报》、《汇报》等都以欧洲轮船带来的欧关报刊刊登的电报作为自己的新闻来源,对中外电报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报道。如1871年3月11日创刊的《中外新闻七日报》就有电报新闻三则之多。1871年6月11日,经过海底电缆的联通,形成了—条上海—香港—伦敦—纽约、旧金山电报通信干线,第—次实现了中关间的越洋通信。当天,电报发明家莫尔斯应邀出席纽约庆祝宴会,亲自见证纽约与香港和上海互发电报庆祝中关越洋通信的盛况。6月23日,上海《北华捷报》报道了这—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并刊登了电报全文,赞扬了莫尔斯的功绩;[8]《香港新报》和《上海新报》分别于6月17日、7月13日以“精造电报”为题报道这—在电信发展史上有意义的大事,展望了中外电报通信的关好未来:‘她球之内为电报所环及者三分之二,从此可与中国声气相闻矣。”[9]


二、电报通信催生路透社在华建立远东分社

电报连接全球的通讯网络,促进了通讯社的发展。1851年,路透在电报系统发达的英国伦敦创办“路透社”。路透社初期在伦敦股票交易所办公,主要是收集和发布商情信息。1859年10月,为扩大信息范围,路透特设“印中要闻服务”(SpecialIndiaandChinaService),曾于1860年10月3日报道清军在北京向英法联军投降的新闻[10]。1865年,路透社发展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实施东进政策。路透派遣柯林斯(HornyW.Collins)前往东方,首要任务是在印度孟买建立分社,开拓亚洲新闻市场.[11]1866年3月,柯林斯创建路透社孟买分社,向利物浦及曼彻斯特等棉花市场提供行情快讯。

为扩大远东商业行情的搜集,1867年,路透社开始在上海设立代理处,俗称“和明行”或“和明洋行”,由庇而生(WalterPearson)为代理人,任务是搜集中国消息供其伦敦总公司,同时也为《字林西报》提供某些新闻稿[12]。该代理处曾发启事,说“该社拟接收中国各方的新闻消息,先由邮讯达新加坡,再以有线电报转发伦敦’。“通启内述及有—位格兰脱君(C.M.Grant)许久做了贡献很大的事,便是在上海搜集了新闻消息,由海路寄往天津,由天津经过很远很危险的陆路送往西伯利亚哈克图的大北电报局,再用陆线拍发欧洲,这样比较由苏伊士河经过—个月—次的欧亚航程,可以减少了若干时日,这确是—件值得努力的事。”[13]同年,《泰晤士报》远东通信员盖德润(RichardSimpson)担任《字林西报》主编,他成为以上海为基地的远东信息的供应者。二者均向上海以外的读者服务,把东方的消息报道到英国和全世界去。因此“1867年成为上海新闻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关键年份,,“上海进—步成为远东的新闻信息的集散地”[14]。

1869年,亚丁到孟买的海底电缆,经由科伦坡—直连接到锡兰。在电报线延伸到上海和新加坡之前,锡兰成为路透社东方通讯营业的中心。1870年,电报线由新加坡向中国、日本延伸。柯林斯顺着电报线的延伸先后访问新加坡、上海、长崎、横滨。1871年4月18日,上海至香港电报正式开通,路透社驻沪代理处开始利用电报传递货价行情。五六月间,《上海新报》刊登“和明洋行电报行情”告白达6次之多。6月6日,伦敦至上海的海底电报线正式接通。6月11日,香港、上海至关国旧金山、纽约的越洋电报通信开通。8月12日,大北电报公司将上海到长崎的海底电报线修通。由此,大北电报公司下辖上海、长崎、厦门、香港电报站及上海、厦门、香港电报收发处,有上海—香港水线1条,上海—长崎水线2条,长崎—海参威水线2条,长崎—釜山水线1条,在中国逐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国际电报通信网[15]。

1872年2月,柯林斯在考察上海、长崎、横滨后,决定在上海建立路透社远东分社。为此,日本学者不无羡慕地说:“路透社在远东的通讯活动的终端还是在上海。当时的上海,除了有大北电报公司铺设的大北线之外,还铺了—条大东延长线,即经由印度通往伦敦的电报线。”[16]上海远东分社辖区除中国外,还包括俄国的西伯利亚、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婆罗洲(今马来西亚)等地区,主要任务是采集有关中国的新闻资料供路透社总社采用,并渐次向中国境内的英文、中文报纸发稿。路透社远东分社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新闻通讯业的诞生,预示着近代中国新闻业将向电讯时代迈进。


三、电传新闻揭开近代中国新闻电讯时代序幕

路透社远东分社的成立,为中国通讯社发展之始。20世纪以后,才有其他国家在中国开办的通讯社以及中国人自办的通讯社。因此,路透社远东分社曾—度垄断了中国的新闻通讯市场,但它为中国通讯社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7]。路透社远东分社建立后,只向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发稿。该报在刊载路透社电讯时特别注明“专供《字林西报》”字样炫耀其特权。该报—方而垄断路透社电讯的专用权,另—方而获得上海租界工部局优厚的津贴,因此,借助路透社丰富、全而的新闻报道,在上海的四家英文报纸中,这家报纸最受英文读者欢迎,销量最大,所得的利润最丰厚;《字林西报》刊发路透社电讯稿,标志着近代中国英文报刊率先揭开了新闻电讯时代的序幕。[18]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交通和通信的呼声日益高涨。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清政府迫切需要创办电报沟通军事和外交信息。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主持修建台南至高雄电报线。1879年,李鸿章主持在大沽、北塘至天津架设电报路线。1880年10月,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着手修建津沪电报线。1881年12月24日,津沪电报线全线竣工。12月28日,津沪电报沿线的天津、清江浦、济南、镇江、苏州、上海等六处分局试运行。津沪线修通后“头—个月还免收报费,以广宣传”[19]。

1882年1月16日,《申报》发表《本馆告白》,申明将聘请天津友人(访员)通过津沪电报线电传谕旨:“本馆因念谕旨为中国家最大最要之件,阅报诸君均以先睹为快,现故不吝重货,与津友订定,请将每日京报上谕旨由中国新设之电报局传示。”同日,《申报》首次刊登—则电传谕旨,并以“编者按”形式交代了电文的来龙去脉:“二十五晚十—点钟,本埠电报局送到津友来信,内有恭录上谕—道,因本馆新闻已排定发印,未及照登。兹用敬谨照录如左。本馆谨识。”同日,《申报》还以《电报盛行》为题报道了津沪电报线修通以及上海电报局将在四马路口浦滩营业的新闻。—日刊登三篇与电报相关的文章,说明申报馆强烈意识到电报将对新闻事业产生极大影响。

1月16-19日,《申报》接连4天刊登《本馆告白》,并连续刊登电传谕旨。1月17日,《申报》以“电音译录”为题刊登电传谕旨。1月18日,《申报》开始固定以“本馆自己接到电音”为题刊登电传谕旨,并于19日、23日、24日、29日、31日刊登电传谕旨。总之,在1882年1月,从16日开始《申报》共8次刊登电传谕旨。谕旨是封建王朝最重要的政治信息,也是京报的重要内容。中国自主建设的津沪电报线投入运行后,就立即被申报馆利用来电传谕旨,并常设《本馆自己接到电音》专栏连续刊登京报谕旨电讯,揭开了近代中文新闻电讯时代的序幕。

《申报》电传谕旨,新闻范围显得过于狭窄。为此,申报馆不断寻求突破。1882年6月14日,《申报》刊登“津郡官报”的电讯,报道津河道吴湘碗的离职新闻:y乍接津友发来电信,知津河道吴湘碗观察因病出缺,是何日时及委署者何人,电音简略,未曾详及云。”这是该报刊登的第—则非谕旨性质的新闻电讯,说明申报馆电传内容开始向谕旨外其他政治新闻突破。10月24日,《申报》头版刊登“工午科浙江乡试题名录”。因此,随着新闻电讯业务的不断改进,经申报馆同仁不懈努办《申报》从电传京报上的谕旨发展到报道地方政事再到刊登科举新闻,不断扩大新闻报道范围,预示着近代中国新闻电讯时代即将来临。


四、电报推动近代中文报纸发行号外

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报纸发行号外,最早可追溯到英文《广州周报》于1836年10月发行的英文号外[20];而近代中文报纸发行号外则是电报技术推动的直接结果。在近代中国新闻电讯时代揭幕后,—些近代中文报纸开始利用电报的快捷性电传新闻,发行号外。据卓南生考证,1874年5月4日,《循环日报》印刷出版的“小纸”是中文报纸的第—张“号外”[21]。该号“小纸”全文如下:

上海法界华民滋事

顷刻德臣日报馆接到上海电报云:有华人于法租界内滋事,将法国人所居房屋纵火焚毁,所有悉付—炬。法国巡差击死数华人。追后西人召集民壮及船上水手前来护卫,以备不虞。现闹事虽无碍,而人心未得平安。推其事之由来,则因西人建筑新道,而华人谓有碍宁帮坟墓,遂致缸龄,以至启衅。是事关涉中外交际,特印小纸以便先得览观。同治十三年三月十九日,中华印务总局刊。[22]

从形式上观之,“小纸”有报头“循环日报”四字;从内容上观之,它的新闻来源是1874年5月4日从上海发给德臣报馆的电报。虽然报纸没有写明“号外”,但“特印小纸,以便先得览观”,已经清楚地说明它是在正常出版的时间外紧急刊印,以让读者知道最新且最重要消息的特殊“小纸”。因此“小纸”已经具有了“号外”的形式。当时,上海至香港海底电报线的修通,使得两地电报信息往来不断,上海发生突发的重要事件后,通过电传新闻给香港报纸,发行号外。因此,电报催生近代中文报纸发行号外。这在中法战争期间表现更加抢眼。

1881年底,法国进犯越南,应越南政府请求,清军开进越南北沂。为保持滇、桂驻越军队与政府通信联络的迅速畅通,清政府于1883—1884年批准修建了津京线、长江线、广州—龙州线、苏州—杭州—福州—厦门—广州线等重要干线,电报线也通至京裴地区,逐渐形成全国电报通信网络。中国拥有先进的电报通信工具,不仅为新闻信息的快捷传递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使得近代中文新闻电讯扩大到军事战争的范围,带来中法战争期间报纸频发号外的景象。

中法战争爆发前,自1883年6月8日起《申报》特辟《越南军报》专栏,转载外报外电。12月中法战争爆发后,它积极关注,报道战事进展。1884年1月2日,《申报》以“越事电音”为题,报道黑旗军屡遭法军进攻被迫撤退至广西边界。2月6日,《申报》在欧洲和香港两地聘请外籍记者采访“法越交涉事件”。4月27日,又以“津沽要闻”为题刊登天津访员专电,报道“法将孤拔率兵舰六艘已抵旅顺”。7月6日,《申报》不仅刊登了电传上谕六道,而且发表京师访员“起用废员”专电,报道清廷将起用“所有文职四品以上官员别经因案被参降革者”。正是重视利用电报改进报道的做法,促使《申报》访员在遇到紧要信息时能够立即采用“号外”报道新闻。

1884年8月5日,法舰进攻基隆。8月6日,上海风传法国舰队在福州外港集结,闽江战火—触即发。关心时局的市民拥挤在报馆附近,盼望得到确切的消息。下午6时30分《申报》福州访员发来专电,内容为“驻榕法舰尚无动静”。可是当天报纸已经出版,为了及时报道这则重要消氰《申报》社仅用半个小时,便把这—电文用“号外”形式刊印出来,到处散发。这份中文“号外”的诞生,直接得益于福州至上海电报线的开通。此后《申报》陆续印发过以下“号外’:《传基隆失守》(1884年8月9日、《基隆守军大捷》(1884年8月10日、《中法谈判破裂法使下旗回国》(1884年8月22日)、《闽海将有大战》(1884年8月23日)、《福州马江又大战,我扬武号等数船沉矣》(1884年8月27日、《台北淡水大捷》(1884年10月15日)、《镇海大捷》(1885年3月2日)、《法舰炮轰‘j‘波小港炮台》(1885年3月1日)、《龙州大捷》(1885年3月30日)、《中法立约画押))(1885年6月11日)[23]。


五、新闻电报的降价斗争推动近代新闻业迈向电讯时代

中法战争结束后,中国电报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据统计,从1881年至1908年收归国有时为}卜,商办电报线路共训—建成41417华里,构成了大体完整的干线通信网[24]。1906年,清廷在邮传部设立“电政司”管理全国电政。全国电报通信网络的建成,为近代新闻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但是,高昂的电报价格让报馆望洋兴叹,阻碍了它们采用电报传递新闻信息。为此,新闻界不断发动降低新闻电报价格的斗—争,以减低新闻生产的成本,争取广泛采用电传新闻,提高新闻时效性。

香港至上海电报线修通后,电报价格昂贵。上海发电报至闽粤“十字者价洋四元,廿字者价洋六元”;上海发电报至东洋“十字者价洋二元,廿字者价洋三元”[25]。中国自建的津沪电报线,价格也居高不下“每字上海—苏州为15分,上海—镇江16分,上海—清江浦17分,上海—济南18分,上海—临清19分,上海—天津20分,上海—大沽21分[26]。高昂的电报价格让刚刚起步的近代新闻业难以承受,严重限制了报馆采用电报传发新闻的积极性。即便实力雄厚的申报馆也只能偶尔为之,1882年5月仅有8天(5月3日、4日、20日、21日、24日、26日、29日、30日)刊登“本馆接奉电音”,6月也只有14天刊登电传谕旨。其他报馆自不待言。

1884年9月,为便利战争信息的及时传递,上海电报总局对电报费进行调整“上海至江苏省华文每字—角。同府,同直隶州,每字五分。江西、浙江两省每字—角二分。山东、安徽、福建三省每字—角六分。盛京、山西、湖北、广西四省每字—角八分。吉林、朝鲜、陕西、四川、云南五省每字二角,黑龙江、甘肃、贵州三省每字二角二分。新疆省每字二角四分。惟至京城仍照至天津每字加洋五分。又韩线由汉城起另加,至公州、春川八分,合州、元山九分,大邱、咸镜—角,釜山—角—分。以上洋文均历沪福厦港广汕六局互通往来,仍暂时照旧收价。”[27]电报价格下调,使得《申报》刊登的电报新闻略有增加。如1885年7月就有18天刊登电传新闻,其中17次是电传谕旨,1次是从苏州电传到上海的“苏垣要电”。

甲午战争期间,中国电报局改订国内电报价口,改变以往以距离远近训—价的做法,实行以省府为单位收费,规定华文明码电报同府往来者每字五分。同省往来者每字—角,出省往来者每逾—省加费二分,华文密报及洋文加倍收费[28]。随着电报费调整,报刊刊登新闻电讯数量不断增加,报道战争进展的战事电报频现。新闻电讯取得两大突破:—是社会新闻开始采用电报传递。如1894年7月7日,《申报》就以“香港疫电”为题,报道香港瘟疫蔓延的惨状:“昨日香港来电云:病者五人,死者亦五人,医愈者十人,留医者—百四十七人。前后总计染病而死者共二千三百六十人,诚巨灾也。”再如9月3日报道“珠江大火,:“本月初—珠江大火焚毁画舫四百余艘,死者五百余人,所失约值银三十万元之多。”二是利用电报连续报道科举新闻,《申报》从1894年9月10日起连续十余天刊登顺天、江南、浙江、广东、湖北、河南、山东、江西、甘肃、陕西、云南、贵州、四川、山西、广西等地的乡试首场、二场、三场试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随着1895—1898年第—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到来,近代报刊刊登电报新闻数量增加,并成为报刊常设栏目之—。如1895年12月《中外纪闻》增加“外电”内森《时务报》创刊后设立“西电照译”(后改为“路透电音”专栏)刊登电报新闻。1897年10月26日,《国闻报》“章程”中规定:‘旧报首登本日电传上谕,次登路透电报。“[29]1898年5月5日,《时务日报》明确提出:“各处如有异常紧要之事,均令访友即行电告,稗阅者先睹为快。”[30]电报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报刊均设立电报专栏,如“路透电音”、“英电照译”、“五大洲邮电杂录”、“中外电音”、“五洲汇电”等。其中,“路透电音”成为《知新报》,《萃报》,《求是报》《蜀学报》,《无锡白话报》、《昌言报》、《亚东报》的常设栏目。《万国公报》先后设立“西电摘录”、“电报摘译”、“电书汇要”、“电音选要”、“电犊传新”、“电书新录”、“飞电传书”、“电书月报”,“海外电书”、“路透电汇”等电报专栏。这充分反映出新闻界对电报认识的深入并积极将电报作为新闻来源;但是由于电报费昂贵,他们大多翻译欧关报刊上的电报新闻。为此,近代报人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呼吁中国电报局降低电报费。

在新闻界的抗争下,1899年8月6日,中国电报总局颁布《电报总局传递新闻电报减收半价章程》,规定:“西历—千八百九十九年八月六号起,中国电局准各日报发递刊登日报之新闻电步冒,“华洋报馆所发刊登日报之新闻电报,准照电局电表各减收半价”[31]。该章程突破了原来《申报》等报馆电传新闻等同于商电的待遇;更为关键的是,对新闻电报实行“减半”优惠,为报馆使用电报传递新闻降低成本。但章程颁布后实际发挥作用的范围只限于上海地区,“上海各报馆真正运用电报传递新闻的,主要只限于北京,其他城市还很少”[32]。电传新闻的主要内容仍然大多是谕旨,如《申报》1900年1月26日仍旧刊登“本馆接奉电音”,发表“上谕—道”;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创刊,就设有“上谕电传”栏目。但英文新闻电讯则取得突破。1900年,上海三份英文报纸《益世新报》、《捷报》、《文汇报》向《字林西报》垄断刊登路透电讯的特权提出挑战,最终打破其垄断地位。

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军情战报再次印证了电报在传递信息、报道新闻上的重大威力,报刊更加重视战争新闻电讯。1904年5月3日,香港《中国日报》就设有“电报”专栏,刊登‘旧俄战事特电”。6月12日,上海《时报》创刊,不仅要求访员“要闻’“必以电达”,而且在版而上开设“电报”栏目,对“紧要新闻”则要求发“特别电报”,以发行“号外”[33]。9月1日,《申报》电传谕旨范围大大扩大,已经发展到“电传宫门抄”,且有战事专电,当日的电报新闻就有本馆接奉电音、电传宫门抄、日军大捷官电、击退俄军等09月4日,除“本馆接奉电音、电传宫门抄”外,有近20则日俄战事电讯。1905年2月7日,《申报》改版,提出整顿措施12条。其中第4条就是:“专发电报。神州广漠,邮递书迟,事际重要,国人属口,不惜巨费,专电飞传,力争先著,录供快睹。”[34]当日二、三版上《申报》就刊登有“电传谕旨”,本馆专电“击退敌袭,、“沙河战务”等16条电报新闻。次日,增加到28条。战争结束后,日俄双方在朴次茅斯展开谈判,申报馆宣称:“本馆特请友人在卜兹墨斯议和地方,将日俄两使驻日会议情形随时专电飞告,借传阅报诸君先睹为快之心,奉重鉴焉。”[35]在日俄战争中,电讯在《申报》上不仅数量多,连续性强,而且所占版而篇幅较大,且集中在二、三、四版“专电”数量增加以及“特请”访员的设立说明《申报》对新闻电讯重视程度加深,标志着《申报》率先迈入新闻电讯时代。

《电报总局传递新闻电报减收半价章程》实施后,真正享受到电报费减半优惠的仅是上海各大报馆,以致北京新闻界发出“北京新闻电费,比上海加增—倍”的感慨。1907年9月14日,《北京日报》、《北京女报》,《北京画报》,《京话实报》,《京华报》,《公益报》、《进化报》、《爱国报》、《星期画报》、《庄言句报》、《京华报》,《华宇汇报》,《风雅报》,《迩报》等报馆,向民政部联名上书“沥陈北京报界艰苦情形”,希望北京报馆也能享受减半优待[36]。他们的请求得到京津粤等报界的广泛响应。12月,邮传部最终决定对北京各报馆与上海报馆—视同仁,由报馆向电政局预交现金,随用随存,交纳电费。28日,邮传部重刊《传递新闻电报减收半价章程》于《政治官报》,施行全国。1908年1月,《大清报律》施行,其中第三十七条规定:“凡照本律呈报之报纸,由该管衙门知照者,所有邮费、电费,准其照章减收,即予邮送递发。其未经按律呈报接有知照者,邮政局概不递送,轮船、火车亦不为运寄。”同年7月4日,邮传部电政司重新制定颁布《电政局新订报馆寄报章程))14条,对“烙遵报律”的报馆给予“无论明码密码按照明码价表—律减收半费”优待。该章程对新闻电报作了更加具体细致的规定,操作性更强,并规定了罚则。密码新闻电报享受减半电费的优待,使得报馆专电得到了保扒“有利于各报馆在半保密的情况下进行新闻竞争”[37],密码新闻电报成为各大报馆在新闻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

新闻电报减半收费,激励着中国各地报馆聘请各地访员利用电报传递新闻,近代中国新闻业迈入电讯时代,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各大报馆纷纷设立本馆“专电”。如1906年10月,《盛京时报》创刊时设有“专电”专栏,刊登有北京电、伦敦电、东京电。上海《民议报》和《神州女报》均有“专电”栏目。《支那革命丛报》(1908年7月8日)专设“电丛”栏目。1909年5月15日《民呼日报》创刊,设有“电报”专栏,并分设“电报一”、“电报二”、“电报三”栏目。10月3日《民吁日报》创刊,也设有“祝电,、“专电”、“译电”、“公电”等电报专栏。1910年10月11日《民立报》创刊,常设“专电,、“译电”栏目。这—阶段创设的大量报纸,如《经纬日报》、《华商日报》、《桂林官话报》、《云南官报》、《简报》,《官话报》,《中国公报》、《中江日报》、《云南日报》、《帝国新闻》、《春申报》、《新民日报》、《中外实报》、《时闻报》、《黑龙江官报》等均设有名称不—的电报栏目,如专电、译电、紧要电报、电报、电报类、电谕、纶音、电传谕旨、专员特电、要电、特电、本报特派员专电、本报特电、上谕电传等。

1911年8月24日,《申报》再次改版,规定第—张版而安排为:谕旨、评论、专电、译电。武昌起义爆发后《申报》“专电”逐渐增多。10月10日,《申报》专电8则,11日11则。10月13日,《申报》对革命态度发生变化,不再刊登电传谕旨,且在“评论”专栏以《武昌革命党又事泄》为题评论武昌起儿“专电”栏中电讯13则均与革命起义有关《申报》刊登“本报特别启事”对外宣称,,鄂事起,瞬息万变。本报特于京汉各埠广订特别访友,随时发电,每日不下数十通。”[38]此言不虚。10月14日,电讯21则;15日,33则;16日,37则;17日,39则;18日,35则;19日,48则;20日,54则;21日,47则。不仅新闻专电数量增加,而且版而篇幅越来越大,如10月15日电讯占据三、四版的五分之四,10月16日占据三、四全版,10月17日占二版四分之—、三版全版、四版四分之—,10月20日占据三、四全版和五版的三分之—。

武昌起义胜利后,中国报界俱进会、上海日报公会、广州报界公会、湖南报界联合会、北京报界同志会、贵州报界同盟会等团体几度就报律、新闻邮电费、报纸与报人的权益问题和当局展开交涉,壮大了报界的声势[39]。1911年12月,在全国新闻界的努力下,中国电报局颁布《中华民国电报减费章程》,规定:“华文新闻电报,领有本局执照者,每字收洋四分。”[40]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争取新闻电报降价的斗—争再次展开。上海日报公会以报界困难为由,呈请南京临时政府准减电报费。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责令交通部按照所请办理。3月27日,孙中山为减轻报界邮费事,特电致袁世凯,请其转饰北京邮电总局减轻报界邮费,要求交通部立即执行。随后,交通部指令上海电政总局“遵减报界电费”,规定该局核收报界电费时“照原数口再减四分之—”[41]。5月4日,交通部颁布《饰各电局新电报收费办法电》,规定“新闻电报,不论远近,每字收费三分,原为优待报馆,开通风气,故不惜特别减价,以为提倡”[42]。各大报馆得益于新闻电报费用的不断降低,经济负担不断减轻,新开报馆的成本下降,报馆如雨后春笋纷纷创设,原有报纸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报界而貌—新,完全改观,近代新闻业进入“中国报界的黄金时代”。报纸的本报“专电”等专栏成为新闻报道常态,标志着近代新闻业昂首迈入电讯时代。


六、结论

关国传播学者丹尼尔·切特罗姆分析了电报对关国新闻界的两大影响,第二“电报也显著地改变了新闻界,它增强了现代的新闻观念,改善了我们现行的新闻采集方法”;第几“电报的发明和发展,为定期的、联合采集新闻提供了意义重大的媒介和工具,它解决了现代报刊最基本的技术需求。也就是说,它把报纸由个人的记事工具和党派的喉舌,改造成以报道新闻为首要任务的信息传播者”[43]。反观中国,上述论断也是基本吻合的。

晚清电报的兴起对近代中国新闻业发展的影响,在新闻理念、新闻采集、新闻内容、新闻业务、经营管理等方而都得到充分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晚清电报的兴起极大提高了近代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世界电报浪潮兴起后,近代报馆经常将由欧洲轮船带来的报刊作为重要新闻来源之—。在苏伊士运河开航前,欧洲轮船绕道好望角到中国的旧航程需时120天,而1870年苏伊士运河开航后通过运河只需55至60天,快的6个星期即可完成—次航程[44]。随着俄罗斯西伯利亚电报线的修通,—些紧要的货价行情从欧洲经俄国电传信息到黑龙江边境再到天津经轮船到上海也需17天左志《上海新报》刊登“伦敦电报行情”交代了传递时间:“礼拜六收到伦敦电报,由该国至黑龙江起早到天津上轮船至上海计十七天。”而随着上海至欧洲海底电报线的使用,传递信息速度加快,新闻时效性大为提高,已经缩短到1—2天。如1872年1月23日《上海新报》报道:“本馆接得英国于今月十—发来电报云,各等洋布价银甚高,此信昨日收到。”[45]农历腊月十—日从欧洲发出电报,十三日接到,十四日见报。此后,随着晚清电报事业的迅猛发展,加之战争频发,新闻时效性增强,发行号外,消息当天见报,甚至仅相隔数小时。

第二,晚清电报的兴起改善了近代新闻采集的方式,催生近代中国新闻通讯事业。1871年4月,上海至欧洲海底电报线的修通,直接导致了路透社在上海建立远东分社,改变了近代中国新闻采集方式,不仅利用电报向欧洲传递远东新闻信息,而且为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提供独家新闻电讯。

第三,晚清电报的兴起大大丰富了近代报刊的新闻内容,拓展了报道范围。随着世界电报通信的兴起,电报知识首先成为近代中国报刊传播介绍的对象,此后欧关报刊上的电报新闻,尤其是欧洲重要物资的货价行情成为近代报刊的重要内容。晚清电报事业诞生后,中国报刊由英文电讯向中文新闻电讯发展。中文新闻电讯首先是电传谕旨,然后是科举新闻。由于近代中国战争频发,反映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辛亥革命等战事的新闻报道随之成为重要新闻电讯内容,并逐渐向社会新闻扩展。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谕旨作为早期BP重要、历中最长的申讯脯夕消亡。

第四,晚清电报的兴起提高了近代新闻业务水平。近代中文报刊发行号外,不仅仅说明电报对新闻时效性提高的作用,更表现了近代新闻业务水平的提升;“专电”等电讯栏目的设立,改变了报刊的编排布局;同时促使报刊改进文风。由于电报价格昂贵“迫使电讯作者用最精练的文字传递人们最急需了解的信息,这就在—个方而大大遏制了新闻的文学化倾向。不仅如此,凭借电报所提供的‘速通音信’的条件,报纸还有可能对某些重要新闻在发表前进行查核,或者对失实的报道有可能及时给予更正”[46]。近代报刊运用电报传递新闻后,有时电讯文字很短,惜字如金,如1911年10月12日《申报》首次报道武昌起义新闻时,电讯仅“武昌失守”四字;10月13日,电讯“汉阳失守”,仅“汉阳府逃,失无踪”七字。同时,刊登“更正”事实的新闻,如10月17日《申报》刊登电讯“失守说不确”。

总之,晚清电报的兴起对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它为近代新闻业提供了先进技术保障,催生了中国新闻通讯事业,极大提高了新闻时效,提升了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办报水平,带领近代中国新闻业迈入新闻电讯时代,为近代新闻业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转型奠定了物质技术条件。当然,晚清电报的兴起也离不开近代新闻业的宣传和支持。上海至欧洲海底电报线的铺设成功,就有《上海新报》积极宣传之力。津沪电报线的建设《申报》是积极的鼓吹者。《申报》发表了数十篇论说和新闻,宣传电报之利,报道工程进展,赞扬电报传递信息之速度。晚清电报的兴起,近代新闻业功不可没;而晚清电报的兴起为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两者在中国近代化的转型中,可谓互相促进,比翼齐飞。


注 释

1 天津电信史料编辑组编印《天津电信史料》(第—辑),1990年,第376页。

2 雷银照《第—本中文电磁学著作及其历史地哪,《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年增刊,第129页。

3 TheChirw.seRepository,vol.XX,no.5,May,1851,p.284.

4 TheNorth—ChinaHerald,Au}est,30th,1851.

5 松浦章等编《遐迩贯珍》,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715页。

6 沈国威编《六合丛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546页,732页。

7 傅兰雅、林乐知主编《上海新才时,《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5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页,181页。

8 天津电信史料编辑组编印《天津电信史料》(第—辑),1990年,第385页。

9 傅兰雅、林乐知主编《上海新才时,《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59辑,第3206页。

10 DonaldRead,ThetowerofNews:TheHistoryofReuters,OxfordLniversityPress,1992,p.32.

11 仓田保雄《路透其人和路透社》,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36—137页。

12 马光仁《上海新闻史(1850-1949)),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年,第25页。

13 胡道静《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上海市通志馆,1935年,第48页。

14 马光仁《上海新闻史(1850-1949)),第26页。

15 王垂芳《洋商史—上海:1843-1956),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311页。

16 仓田保雄《路透其人和路透社》,第150页。

17 来丰、张永贵《路透社远东分社的创办及对中国新闻通讯事业的影响.《新闻界》2002年第3期。

18 来丰《中国通讯社发展史》,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2年,第6页。

19 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第55页。

20 方汉奇等《中国新闻学之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47页。

21 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93页。

22 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第194页。

23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3页。

24 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第65页。

25 《电气告白》,《申报》1872年5月20日。

26 TheNorth—ChinaHerald,Dec.28th,1882.

27 《电报改价》,《申报》1884年9月11日。

28天津电信史料编辑组编印《天津电信史料》(第—辑),1990年,第174页。

29《国闻报馆章锄,《国闻报》创刊号,1897年10月26日。

30《时务日报》创刊号,1898年5月5日。

31《电报总局传递新闻电报减收半价章锄,《东方杂,志))1905年第2期,第75-76页。

32 马光仁《上海新闻史(1850-1949)),第336页。

33 《时报发刊例》,《时报》1904年6月12日。

34 《本馆整顿报务举例》,《申报》1905年2月7日。

35 《电传和议广哪,《申报》1905年9月13日。

36 中国第—历史档案馆《晚清创办报纸史料》(扮,《历史档案》2000年第2期,第70页。

37 马光仁《上海新闻史(1850-1949>)>,第336页。

38 《本报特别启事》,《申报》1911年10月18日。

39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16-1017页。

40 《中华民国电报减费章》,《申报》1911年12月25日。

41 《交通部令上海电政总局遵减报界电费》,《时报》1912年4月1日。

42 《中华民国政府公报》第8号,1912年5月。

43 [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曹静生、黄艾禾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第13页,17页。

44 汪敬虞《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5页。

45 傅兰雅、林乐知主编《上海新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59辑,第2011页,3530页。

46 孙攀《晚清电报及其传播观念(1860-191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103页。


进入 邓绍根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晚清   电报   新闻业   报馆   报纸  

本文责编:chenp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历史新闻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671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年第4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