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恩虎:师责初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03 次 更新时间:2016-01-05 22:44

闫恩虎  


无论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之誉也好,或者是"臭老九"之蔑也罢。总之在这行当翻腾已有近十个年头。从中专教到大学,换过近百张讲台,送走了成千上万的学生,熟悉的学生面孔也次次对比。已经没有初为人师"爱上层楼"的轻狂之慨,剩下的只有时间积淀的沉思与自省。我向来不喜欢将教师比作"蜡烛",这种拟苦的夸张往往惹人难近难敬。我赞成"园丁"之说,具体而有使命之感。有时我在文本中也有"精神保姆"之喻代,其内涵意义同"园丁"差不多。当然,教师作为育人职业,古往今来源远流长,也绝非个把个词就能概括得了。


自检,首先要识得职责标准。关于师道之说,古有"师道尊严"、"师者,传业授道解惑也"等观点,以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圣训,近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及"生本说"之类;西方惯于主张平等爱心等,我自己出于对现时教师"照本宣科"现象的反感和蔑视,主张"大教师":即将教学教科研揉为一体,向学生提供生动而系统的可应用知识。"大教师"重在"立德"和"立言"的结合,以健全人格引导学生、以丰富学识教导学生。对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尚有待于他人论识,重要的是自己的实践,是否做到言行一致?是否真实地付出并认真努力过?我非常认可陶行知先生给域内百侯中学题的校训:"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应对了孔子的强调:"惟其乡愿,德之贼也"。

(孔子:"修己安人""诲人不倦")


就职业而言,有两个职业必须以德为基础,即教师和医生。这两个职业,中国人历来以"先生"尊称之。师德,首先应该是爱心公心。"立德",便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凭心而论,对学生的爱心,我是作得差了一点。虽然有无数理由可以自我开脱,比如:"生活窘迫""时间精力有限""难免过失"等等,然而重要的是我毕竟没有作好!有时缺乏耐心,对学生的疑问敷衍了事;对于上面不合理的收费,明知学生苦不堪言,也竟不敢为之代言;对上司显贵的子女显然迁就,而对贫困学生常常漠视;假大空的违心话,有时强迫学生听;自己讲课讲到枯燥,还不许学生"开小差",常常自己心情不好,却拿脸色给学生;收受学生节日礼品,有时竟忘记说"谢谢",似乎习以为常,更没有去想过这礼品后面是家长辛劳的血汗!其中包括下岗职工和贫困农夫;对学生的偶尔不礼貌很计较,却对自己的行为粗鲁自以为是;……。所有这些,是不能以小节之名而化之的,它是师者的切肤斑点,应醒而去之。教师无疑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成年人,是公德标准的化身。自己的偶尔闪失,也许就会通过几十或几百个学生的感应而扩散到社会,无论如何,是应该严于律己的。教书多年,名气是有点越来越大,然而上门的学生却越来越少,问他们原因,说:"怕你!"听后一阵茫然和苍凉!我之教书,从不求职称待遇,只愿化泥护花,闻此言,不得不识得失败!学生大多本是天真的,绝少虚伪,问题只能在于自己的不够尽责。

(韩愈:传业授道解惑)


"立言"之道,虽说数年间亦有著述多多,头上也竟有"学者""作家"之类小帽,然而所写所传都真吗?都能让学生悟而应用吗?扪心自问,至今尚未作过跟踪调查,这首先是一失也!课堂之上,自己侃侃大谈遑论古今,然而学生是否都能接受都能应用!蔡元培潘光旦先生都主张教师和学生相互探讨,教学相长,然而自己很少注重学生的反馈。"言"不就是为了"用",学生若未掌握应用,再精彩的课堂讲述都无异于街市说书。自己教授经济学科,首先应自问传给学生的到底是多少僵化教条多少是狭窄经验多少又多少是域外杂音!敢说,恐怕真正能让学生学而有用的比重很少。以考试作为栏杆,赶鸭子上架式的将学生的视野收限于几个原理和定义,自己也是作学生出来的,效果自己很清楚,作为教师,数年间未有实质进展性教改,应该说是未尽好职责。对于讲给学生的理论,自己是不是都实践过?或者是论证过?也许大多数都只是在书本上打旋。于此,不禁想起先辈陶行知先生教导,自己确有失责!

(蔡元培:"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生计中人,难有圣人之境。然而数年一省,师责之道,竟只有"惭愧"二字了得!


1999年1月2日晚于梅州听雨轩书斋


(原文载《社会科学报》1999年4月8日第4版,《教师报》1999年9月5日第4版、《教育时报》2000年3月15日第4版转载)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598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