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嘉健:重建我们的“敬畏之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837 次 更新时间:2015-10-22 10:43

进入专题: 郝相赫事件   敬畏之心   自尊   社会尊严  

吕嘉健 (进入专栏)  


一、没有敬畏之心的势利眼


9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郝相赫用尖刻的语言发了一条微信,说有人在微博上骂北大历史学教授阎步克是垃圾,他很高兴,说阎步克还有点水平,唯一就是名高于实,没多少水平就俨然魏晋南北朝史的代表一般,他都成代表了,中国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就真完蛋了,还说有人特别崇拜阎去蹭他的课,真是奇闻,读了其他人的著作以后,就觉得阎步克的作品是小儿科。郝还称阎步克、韩树峰两教授为庸才。在其他微信言论上,郝相赫对人大和北大历史系的狂妄臧否同样十分过分。——

郝的出位言论引来了他的导师孙家洲教授的愤怒,立即在网上发布了公开信,表示与郝相赫解除师生关系。


孙、郝师生观念冲突事件引发了又一起舆论大战,我看了很多来来往往的争论,都没有从“敬畏之心”来认识此一问题的。许多人用师道尊严、学界规则、同门忌讳的道德和道理,甚至不惜揣度孙家洲教授撇清自家嫌疑的心理来解释此一事件。我想很多人都忽略了很重要的平常心感受:假如是你的弟子对学界其他重量级人物大不敬,即使你自己的水平和该学界大佬各有千秋(何况看来阎步克的学术名声在孙家洲之上),你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你的这个弟子同样会用轻蔑之心来看待你这个导师,至少阳奉阴违也会使人不能接受。在这样令人齿寒的心理感觉下,你还有诚挚之心继续做他的导师么?——许多学院中人说孙家洲教授道德绑架,这类议论缺乏感同身受的理解力,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真正体验到孙教授所厌恶的那种没有敬畏之心的势利人格。


这里引发出一个人人绕不过去的普遍的道理:郝相赫佩服李凭教授,以李凭作为否定阎、韩的标准,作为学生,不能够只是敬仰你认定为高水平的教师,而对你认定为不及者嗤之以鼻。正如你的父母很可能比不上你的邻居叔叔阿姨那么英俊美丽,那样有智慧和成功,你不能以仰慕邻叔邻姨来蔑视自己的父母。人有要对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负责和忠诚的义务,虽然父母和子女不能解除关系,但是如果对父母大不敬,父母同样可以在合法的前提下让你独立。那么你的导师让你自大独立,也是合适的。作为学生,总会遇到不同水准不同风格而不合己意的教师,那么必须要在所有学生的心里建立一个基本的道义原则。既要善于广泛地向一切高明者学习,甚至成为他的私淑弟子,但不妨碍你必须心悦诚服、踏踏实实地向你的导师学习有价值的东西。只有首先尊敬天下学者和师长,才会尊敬自己的导师。只有尊敬师长,才会尊敬学术。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是在比较、计较的角度来表示个人自己狭隘的敬佩感情的,同时泛滥了轻蔑排斥之心,这种敬佩随时会发生转移,只要他发现有比李凭教授更高水平的,他就会毫不犹豫如弃敝屣般贬斥李凭。这样的敬佩之心是伴随着蔑视之心的斤斤计较之势利眼,是一个江湖社会只论武功决胜的价值观,也是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简单逻辑。值得郝相赫反思的是:你喜欢李凭教授,为什么就要踩低和否定阎步克教授呢?


很多学院派人士参与了这个讨论,好像都不大追究郝相赫所代表的势利眼,却去批评孙教授的“道德绑架”,证明大家都不自觉沾染上了武侠江湖斗狠争胜的文化心理。郝相赫对李凭的敬佩,并不是对“道”本身的敬畏之心,尊重“道”者,是敬畏之心中有普世价值在,敬畏之心与善良之道紧密连在一起,没有胜负计较的狭隘观念,因为学术有时不能比较,术业有专攻,各人擅胜,风格不必计较,作为学者,要有广大尊重之心,向一切前辈谦逊学习。阎步克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提出自己的制度史观,认为“两千年来秦政法”是中央集权官僚制一以贯之,不同意经济史观、文化史观、六朝贵族论和唐宋变革论之片面解释,这是中国历史循环论和停滞论在制度史方面的证明,这是他的贡献。阎步克学问深厚,未必才气飞扬,创见无数,李凭同样学问扎实,可能创建迭出兼以才情灵活,但李和阎之间难分伯仲,无需鼓励排座次的梁山泊江湖气。敬畏之心和平等视之才会有公道之心和宽容气度,这正是中国社会目前最需要提倡的心性文化气质,郝相赫沾染了黑社会风气和一个势利社会的狭隘排斥作风,无辜打击自以为不足者,损不足以奉有余,只服赢家,对不及者极尽侮辱之态,很容易就会变成以残酷态势趋炎附势,归根结底还是权力心理在作祟。在他的背后,事实上有很多人具备同样的心理,这是我们不可助长的社会心理趋势。敬畏之心是向善之心的基础。


郝相赫对阎步克、韩树峰的无故蔑视,是基于现代中国社会对教师、医生、专家及其种种专业人士失敬心理的背景,也是基于现代中国社会普遍没有敬畏之心的社会心理。所谓普遍的“失敬”,是指现在的人们,已经不懂得什么是节制性尊重和情感敬重了,随时随地对不认识的人就滥施尖锐打击的语言暴力,甚至对正派之士也给予无情贬斥,在蔑视的态度下,让人读出许多居高临下的势利意思。这是严重缺乏平等、宽容和人权观念之社会里任性损人的心性习气。郝相赫可以用认真严肃的态度就事论事地讨论阎步克和李凭的学术异同甚至具体水平差异,就学术而言,有一分事实讲一分话,就事论事非常重要,做学问的人假如没有做过完全性的证伪,就不能随意否定一个学者的成绩,至于用上“垃圾”、“真的完蛋了”和“庸才”这样带侮辱性的轻率骂人话,是不可容忍的。没有严肃详尽的证明,就必须学会沉默,在朋友圈中背后发出绝对性的否定议论,更是人品的严重缺陷。为什么作为求学之士,在最基本的问题上轻率狂躁,大有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气魄,莫非是权力心态泛滥到普通人心理,尤其在学术界也盛行流氓脾气了?正因为在网络上人人都如此任性和轻薄,世风浸染之下,郝相赫才不以为然自己已经沦为市井妇姑勃谿的层次了。沉默是表示自己的无知或不够知己,不够充足的资格臧否他人,越是有重要影响的人,对之议论越要慎重,越是不能下绝对性的结论,学者和文化人有分寸,表明这是有思想有知识和有教养的标志,这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规则。何况他是自己本行业内的重镇人物,不卑不亢的常识郝根本不懂。


郝相赫要为自己的失敬失畏负责,小惩大戒,孙家洲教授解除师生关系并无过分之处,我实在教不了你,劝诫无果,道不同不相为谋,你可以另就高谋,天下之大,那些同情他的学者完全可以接受这样的狂人,将来或者在你门下教出一个新一代的陈寅恪也未可知。但是这种没有敬畏之心的风气,必须予以反思。



二、任性臧否语不惊人死不休之社会习性


我最近几年回国,和许多学院人士一起聚餐,满座教授副教授,我的感觉是,他们文化人的气质越来越稀薄。人人只热衷于觥筹交错肉食饕餮,殷勤于人情世故,交谈内容不是人事纷争和权力分配,就是房子车子女子银子以及市井故事,所有人的口气都语带轻薄,夸张侮蔑,很像江湖哥们,关键是对自己的专业再没有敬畏之心,没有斟酌谨慎和尊重敬畏的态度,仿佛表示对事业对专家某人尊重和敬畏就表示自己低人一等。除了敬畏有权势的人物,我看到一般人谈论任何问题人物,失去了慎始敬终之心和节制性尊重的态度,我认为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和流行风习的严重缺陷。


在宴席上人们高谈阔论,讲到世界秩序仿佛是毛泽东再世纵横捭阖,论大国战略恍如高级参谋部人员指挥倜傥,说野史秘事好像亲身经历,谈养生之道俨如协和高手出入中西医道,生理学营养学遗传学左右逢源,针砭社会人心犹如鲁迅第二辛辣无情但与我无关,演绎艳情风月已然是道上熟手直令王婆逊席,讲股论金则是袖里乾坤神机妙算,等等,一知半解粗枝大叶乱棍打死老师傅,好作绝对性断语,粗鄙狠辣无所不用其极。总之今日中国人的语言带着夸张的刺激性和流氓性,不是没有尊重的问题,是任意偏激和过度挥霍的消费性语言使人完全忘记了尊重和敬畏究为何物,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郝相赫对学界师长的鄙夷否定正是这种语言作风的自然流露。如果学术界人员将自己沦为市井人物,那么违反禁忌,亦应是咎由自取。


中国人可能习惯于狂妄清谈和放言无忌,自己是否有资格谈论此一问题不在考虑之列。所谓资格者,是对问题的判断是否应该考虑自己的能力和责任?是否质疑自己做出断语时的可证性和可信性?还要考虑这样的议论是否合乎议论对象的实际情况?不能抱着“生活在别处”的态度,对自己存在的社会情境完全否定而仿佛与我无关,不能放纵爽朗的大嘴巴之后可以当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反思不能只对他者而将自己摘除。要下一个严厉的判断时,要想想自己是否曾经做过严格经得起证伪的思考研究,否则随便下断语做结论,是不负责任的。中国人放言无忌之没有敬畏之心,都与不负责任的大话有关。如果深入反复思考过要负责的话,人就会形成谨慎的敬畏之心。我们并不知道陶渊明的名言:“语默自殊势”。


人们肆意进入各种专业领域,敢于在严肃的知识领域发表妄语,一般人大胆到可以充当任何一行专家而不会重视真正专业人士意见的地步,这和当今网络信息社会资讯过度有密切关系,但是也与我们一向缺乏严谨逻辑、并不尊重知识之严肃性的心性有同样密切关系。充分运用信息和信息嫁接的优势,一面是灵感的活泼,有勇气放肆的生动,聪明感性的吸引力,一面是只求表面的轰动,满足虚荣心的关注。对知识和专业成就的敬畏之心告诉我们,知识和专业结论不是一蹴而就的东西,没有经过长期严格的经得起推敲的反复验证的有充足事实证据的研究,不能随意下判断。任性否定他人的成果和批评他人的成就,是首先对知识和专业的轻薄之心。


不尊重和不畏惧一切的心理来自什么呢?其背后心态就是觉得一切都不值得尊重和畏惧了,没有价值了。钱有了,地位有了,享受充足了,于是就任性。除了对权力的畏惧,什么都可以糟蹋。任性免不了粗鄙,可以带来快感和宣泄,把正常规则和潜规则混合下体会到的压力、冲突、侵犯所感受到的伤害都转移到粗鄙的口淫宣泄去。郝相赫等作为学生平时得不到尊重,心已经硬化,充满反感和厌恶,甚至不断受侮辱,受轻视和受压制,都可以想象得到,便会将吸收到的负能量反应出来,久而久之成了心理习惯。


不要忽略中国社会失敬失畏的社会心理问题。只有一个混乱无序的社会,很多事情失效失范,才会导致很多人失去敬畏之心。中国社会在大的政治秩序上是精明待动的,但在社会公共空间则通过肆无忌惮的过度行为加以宣泄,包括过街的无序,在地铁出入口根本无视进出的规则,一面是水泄不通的熙熙攘攘,一面是人人如入无人之境般地进出;各大网站上的博客和言论、微信传播着不加节制的惊人之论,走极端的语气表明很多人都心怀反感和厌恶,都时刻扩张不能消解的粗暴伤害。横冲直撞的语言和横冲直撞的街头行为同样反映为无序的标志。在无数人拥挤和恶性争夺中,有敬畏之心者就会失去瞬间的机会,成为一个失败者。是这个粗粝的社会培养了我们失敬失畏之心。


于是不敬畏和厌恶反感紧密结合在一起,人们不满这个社会,也不满自己,因为对自己的粗鄙不再着意,不着意自己的形象是否失范和高雅。言语是否恰当,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合乎事实,是否会唐突他人,是否尊重社会规则,等等,都无需关怀。在今日的人们看来,谨慎便是踌躇,谦让便是无能,尊重便是服从,敬意便是奴才气。无序的社会和没有敬畏之心来自于社会心理的失效失范。三者是互为生成的。社会和人心的失效失范会加剧潜规则的泛滥。



三、重建我们的敬畏之心


中国人值得反思现在的任性心态。现在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一个越来越多人成为“恶性批判性公民”的社会情境。“批判性公民”(critical citizens)是一个政治学术语,指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众权利和尊严意识提高,他们会变得越来越饶舌,基本特点是对社会问题大惊小怪、小题大作,不依不饶,一哭二闹三上吊。批判性公民是一些“忘恩负义”的民众,看到的总是社会的问题,对政府只看到你做错了什么,而不是你做对了什么。而所谓“恶性批判性公民”,他们扩大了批判面,对社会中的一切人和事都看不顺眼,甚至对正派有为有价值的人物事物,施以打击性的攻击,给予极端性的恶评甚至否定。他们不敢对政府有尖锐深刻的批判,但对一般人却毫不留情,显示出批判选择上的势利性。因为习惯性地恶性批判怀疑一切,以至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公正心理和嬉戏了人们的敬畏之心,不自觉地养成了恶劣的贬抑心理,过度否定有价值的事物。


这类批评家既败坏社会的敬畏之心,又对国家主义感到无比的骄傲和强大的尊严。这种自我不感到矛盾的社会心理很奇特,前者表明对全社会的不信任,“他人即地狱”,后者表示对国家和政府的崇拜。其中不合逻辑的在于:如果讲到政府官员,几乎没有人会对他们表示信任认同,人人认定他们是腐败分子;但是在潜意识和感性中却认可在他们的领导之下,我们的国家、省市、地区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的国力和富裕已经震惊了世界,我们的军队行进在长安街上,隆隆之声使全球敛声匿迹,如果谁不为之注目便沒有资格做一个中国人!——这就是“恶性批判性公民”不合逻辑的社会心理。


没有敬畏之心,正是恶性批判性的心理基础。人没有了尊敬和畏惧,还有什么价值观坚守呢?还有什么法治制度的规则意识呢?大家都可以任性涉错、轻率指责和随意否定,就像学生郝相赫一样,连本专业的重镇学者都看不上眼的,当然会对自己的导师在心中嗤之以鼻,那么他还会有学术信仰和认真态度吗?如果你对本国文化和普世价值没有敬畏之心,那么你还会对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有爱惜的态度和尊重的感情吗?没有经过自己认真负责任的讲究品质的努力就随便批判一个对象,唯独对自己不加反思,这是以失敬失范的态度缘木求鱼地追求失效的结果。


敬畏之心是虔诚地敬重和畏惧,我们需要人们保持适度的诚惶诚恐,在公共空间内保证有规矩、有节制的自重。有尊严感的人群才会遵守制度。敬重文明价值和宗教信仰,尊重神秘境界与未知世界的深邃内涵,敬仰人类千百年来精神智慧文化积淀的高峰,敬佩他人以毕生生命极认真专注追求和积累的深厚业绩等;畏惧有广大价值而谦逊的权威,畏惧终极惩罚,畏惧无知的遮蔽,畏惧天道和规则等等。在道德范围的敬畏之心是对有恩于己者的尊敬和感恩。有敬然后有畏,有畏也会有敬,“敬畏”二字不可分离。


最值得坚守的敬畏之心是对常识的冷静把握,只要你对常识傲慢,你就容易过度和猖狂,恶性批判就是忘记了基本的分寸。常识太广大,是潜在的底线,平常得隐蔽真身,人容易感情用事和不够清醒,最容易让自己违背常识,不知深浅、狂悖自负地触犯,一不留神会使自己失去了基本的尊严。常识是与普通人融合在一起的,甚至是社会习俗规则的一部分,要知根知底而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平常,尊重和敬畏常识就是敬畏普通人,不逾矩。很多人只对权势人物有敬畏之心,俯首称臣,却成为普通人的傲慢公敌。历史上人类对教师、医生、专家、杰出成就者和有功之士有敬畏之心,因为他们整体上是有益于世的基石,是人类所有发展的起点提供者、生命保护者和解决难题之纾困者,对他们恭敬慎如,既是对知识价值的敬畏,也是对智慧能力的崇拜,表明我们将学习和成长看作自己生命的根本,也是对恩情的回报,对未来可能求助之预付。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作为被人们尊重和敬畏的社会中坚人物(如师、医、学者、专家、制度管理监督者、军人等)自我失范,导致社会对他们的蔑视,丧失了他们本应有的尊严和纯粹力量,这也是恶性批判舆论泛滥的部分原因。一旦社会失去了对权威的信赖,会导致全社会没有敬畏之心,社会心理便会恶化,就会大规模产生失效、失范现象。没有敬畏之心的社会是人人不要自尊的社会,因此成为一个粗鲁混乱的社会,人们肆无忌惮,没有章法,失去了内心自控的意志,不负责任。本文的结论是:期待一个良知良治的社会,除了法治公正的制度,也要从人人珍惜自我尊严开始,重建我们的敬畏之心,是不可或缺的出路。


进入 吕嘉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郝相赫事件   敬畏之心   自尊   社会尊严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众生诸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2540.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