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中 黄妮:越南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革新及其民主效应探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19 次 更新时间:2015-07-31 01:07

进入专题: 越南共产党   党内选举   政治效应  

陈元中   黄妮  

摘要:越南共产党六大以来,重视党内选举制度革新,改间接选举为直接选举,改等额选举为差额选举中央委员,改逐层选举为大会直接选举基层党委领导人,党内选举民主制度呈现出授权法制化、形式多样化和程序制度化的基本特点,在党内外产生了强烈的民主效应。

关键词:越南共产党;党内选举;政治效应


加强党内选举制度建设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任务。越南共产党建党以来就重视党内民主选举制度建设。革新开放后,其积极探索党内民主选举新形式,丰富了党内选举制度,保障了党员的民主权利,推动了党内民主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民主革新效应。


一、越共六大以来加快推进党内选举制度革新

(一)越共六大以前党内选举制度建设

20世纪20年代末,越南革命运动不断高涨。为了结束越南当时国内三个共产主义组织的彼此分立、各自为政的现象,使革命力量团结起来,1930年2月3日,阮爱国(胡志明)受共产国际的委托,在香港九龙召集越南当时的三个共产主义组织的代表开会,并将其合并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并命名为“越南共产党”。这次会议通过了由阮爱国起草的党的党章、简要政纲和简要策略并选举陈富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这次会议为越共党内选举制度奠定了基础。1935年3月27日至31日,“印度支那共产党”(即越南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国澳门召开。十三名代表出席大会,代表着国内及在国外活动的六百名党员。大会选举了由黎鸿丰等十三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一致推选当时正在苏联工作的阮爱国(胡志明)为“印度支那共产党”驻共产国际的代表。从发展历程看,越南共产党具有党内选举的历史传统。1945年胡志明颁布了第14号敕令,对选举制度的内容,如选举权、被选举权、选举动员、选举单位、选民名单、候选人等等,作出了规定,为公民参与选举和作为选举权主体创造了条件[1]。1976年,越南劳动党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改名为越南共产党并通过了新的党章,选出了由101中央委员和32名候补中央委员组成新的中央委员会,在党内和国家政权运行中实行民主集中制,民主选举成为党内授权的基本方式。

(二)越共六大以后党内民主选举制度革新

越南全国统一之后,越共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越共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国内建设中,越共不顾南方实际而用北方的模式对南方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加速公有化进程,以高度集中的管理机制运行经济,这不符合越南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政策,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1976-1980年,越南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为1.4%,国民收入增长只有0.4%,物价水平则年均上涨120%,1986年通货膨胀率竟高达774.7%,商品和物资奇缺,人民生活极其艰难。”[2]同时,越共党内官僚主义盛行,严重束缚着越南经济的发展。面对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1986年12月,越共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决定实行革新开放,明确提出将“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系统作为革新目标。越共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探索党内权力结构和运行形式,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探索高层差额选举和基层党委直选的新形式,从而保障党员的基本权利。

1.改间接选举为直接选举

越南共产党党章和相关制度规定了党内选举范围,即党内各级领导职务和各级党组织机关,从党中央总书记到党的基层支部书记,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到基层党的支部委员会,都要经过选举产生[3]。越共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进行行政体制改革,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匹配。阮文灵在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指出:“与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我们逐步实现政治体制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采用能够广泛反映选民意志的选举方式,于是,1992年的越南国会选举中开始实行改革,国会代表选举由原来的间接选举改为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相结合的形式,候选人由选举人直接选举产生,且必须获得超过半数的选票才可以当选,使选举国会代表成为每个越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2011年,越南国会的选举中,鼓励自荐候选人和党外人士参选国会代表。为了进一步推进直接选举在党内的开展,越南在国会实行了直接选举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成功,为党内选举民主打下了基础。

2.改等额选举为差额选举中央委员

引入差额选举的竞争机制,有效地提升了选举的民主化程度。越南革新开放以来,不断加快革新步伐,六大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实行任期制,中央委员由差额选举产生。从越共九大开始,越共中央委员会选举改变了以往的等额选举方式,实行差额选举方式选举中央委员等重要领导职务,并规定在选举前,将中央委员会的所有候选人的简历、政绩、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监督,从而激发了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在党内选举中更好地体现了广大党员的意志,为党代会选出符合广大党员意志的中央委员提供了制度保障。越共十大在选举总书记之前,通过差额推荐后再进行等额选举,充分地表明越共实行差额选举的决心,对越共党内选举具有重要意义。

3.改层层选举为大会直接选举基层党委领导人

在革新事业中,越共认识到党内基层民主对党内民主的重要作用,健全党内基层民主制度是发展党内民主制度的基础性工程。六大以来,越共坚持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并将党的基层领导机构选举改革作为重要任务。2009年3月6日,越共中央组织部颁布了《关于在基层党组织全体大会上直接选举常委会、书记、副书记的指导意见》,改变由党代表选举委员、委员选举常委和常委选举书记及副书记的做法,规定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机构需由广大党员民主选举产生。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发挥基层党组织集体智慧,增强基层党组织整体责任意识,同时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广大党员的民主意识和素养,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越共党内选举制度革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越南共产党在政治革新中,初步建立起了将代议制民主与直接民主有机结合、扩大党代表和高层领导的差额选举比例、直接差额选举党的基层领导职务等党内民主选举制度,内容丰富,特点鲜明。

(一)越共党内选举制度革新的主要内容

1.中央委员和重要领导职务实行差额选举

越共自九大以来的党内选举中,实行中央委员等重要领导职务差额选举和候选人信息公开化,允许党员个人自荐。具体要求是,现任中央委员有权利表明自己是否有进入下一届中央委员会的意愿,有权对其他现任中央委员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作出是否同意、不同意、不确定或不清楚的表态,还可以推荐其他人选;其次,新一届中央委员的人选名单,还要经过中央组织部、中央纪检委、中央内部政治保卫部、中央办公厅、中央党建和整顿委员会五个部委审核,以及中央政治局的投票表决,才能算做是初步人选方案;最后,在代表选举前,越共还会向全社会公布所有代表候选人的基本情况,便于党员和群众进行监督[4]。越共十大选举时,在农德孟和阮明哲两位候选人中差额推荐后选举产生总书记。越共十一大选举中央委员继续采用差额选举方式,从218名中央委员候选人和61名候补委员候选人中选举出175名正式委员和25名候补委员,组成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此外,中央政治局委员也是由中央委员会差额选举产生。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越南党内高层领导和重要领导实行差额选举已成为一种规定,并不断地产生民主效应。

2.先试先行,探索基层党委直接选举

为了进一步推进党内选举制度的发展,越共实行了基层党委领导人直接选举的试点。为使基层党组织大会选举常委会、书记、副书记的试点顺利推进,确保客观公正,克服形式民主、极端民主和小团体现象,2008年12月,越共中央政治局颁发了《关于基层党组织大会试行选举各级党委、常委会、书记、副书记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基层党委要做好下一届基层党委领导班子的任用计划”,“党委汇总各直属支部推荐结果,征求基层祖国阵线以及其他政治社会团体代表对下一届党委、常委会、书记、副书记人选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与各地方、各机关、各单位的具体情况相符合”。《意见》还明确基层党组织大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选举基层各级委员会,但在党内还没有基层党组织大会选举党的常委会、书记、副书记的先例,因此需要进行试点。2009年3月6日,越共中央组织部颁布《关于在基层党组织全体大会上直接选举常委会、书记、副书记的第24号通知》,要求党的代表、委员和常委都必须以最少不低于15%的差额进行选举;每个省选取20%的县作为试点,开展常委、书记和副书记的直选工作。到2010年5月,越共基层党组织直选试点工作全面铺开,为在越共党内实行基层党组织直选奠定了基础。2010年,中部—西原地区的广南、多乐,承天—顺化及嘉来、平定、广义、广平、广治、庆和、岘港、崑嵩、富安、多农等省市,在214个基层党代会上展开试点,并顺利地完成了常委会、书记、副书记的直接选举工作务,为党内更大范围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5]。基层党委领导人直接选举的举措,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保障了基层党员的民主权利,进一步推动党内民主制度的发展。

(二)越共党内选举制度的基本特点

1.民主选举成为权力授受的重要手段

自越共六大以来,民主选举成为实现党内权力授受的法制化形式。根据越共党章及其颁布的相关规定,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内所有领导职务,都要经过选举产生。为促进选举的顺利进行,2009年4月,越共第十届政治局220-QD/TW号决议附件第三条的选举形式中规定,“在选举表决上实行两种形式:(1)选举支部、党委、常务委员会、书记、副书记以及上级党部大会的代表实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2)在选举大会后勤部门,党会(大会主席团、秘书处、会议主席、代表资格检查组、验票组等)实行举手表决的形式”。这一系列制度从选举的形式到程序上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使选举能够真正体现选举人的意志,使党内选举制度成为越共党内权力授受的合法手段。

2.民主选举形式多样性

越共根据党内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体现民主精神、适应不同层次领导班子建设要求并与人民民主互相促进的党内民主选举形式。从九大开始,越共开始实行中央委员和包括总书记在内的重要领导职务,都由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方式选拔,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对这一做法作出了高度评价。2010年,越共基层党委直选试点在全国各省全面铺开,与此同时,越南10个省开始尝试由党代表直接选举产生省委书记的直接选举方式。革新以来,逐步形成了适应党代表和不同领导职务要求的间接选举、直接选举、差额选举等多种选举形式,而这些选举形式在不同领域和层级又有不同要求。

3.党内民主选举制度化

越共在探索和创新党内民主选举形式时,配套以规章制度来促进党内民主选举制度的实施和完善。越共九大实行党内高层领导差额选举后,其制度和内容不断完善和规范。如党章第十二条规定了选举名单必须有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第十七条、第二十条明确了从中央到地方和基层各级党组织都必须通过选举产生;政治局颁发了《关于基层党组织大会试行选举各级党委、常委会、书记、副书记的指导意见》(政治局2008年12月22日210-TB/TW号通告),对试行的内容、步骤和实施方案都作出了制度性规定:越共第十届政治局2009年4月17日还颁发了220-QD/TW号决议附件,对党内选举原则、范围、权限、机构和各级党代表和领导机构选举作出了具体规定,使党内各级选举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在各级党代表和领导机构选举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如在越共十一大的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的换届选举中,就对如何推行公开差额选举制定了严格的选举程序,包括由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第十一届党中央委员会正式委员为175名、候补委员25名;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大会表决通过218名中央委员会委员和61名中央委员会候选人的提名名单;通过差额选举产生175名中央委员(差额比例为24.57%)和25名中央候补委员(差额比例为144%)。越共十大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的差额率分别为29.4%、119%。十一大还就如何确定候选人的标准和名单、选举人数以及差额比例等制定了一套规定,使高级领导人的选举不断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促使党内选举制度贯彻落实,保障党员的选举权利。


三、越共党内选举制度革新的民主效应

(一)党内选举保障了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权利

党员是党的主体,越共不断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保障了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从1992年起,越共中央改进中央委员和重要领导职务的选举方式,实行中央委员和重要领导职务的差额选举和信息公开化。同时,越共还允许党员个人自荐参选。在历次党内选举之前,都将所有候选人的简历、住址、电话等向全社会公开,使党员能够方便了解和认识候选人,同时也使候选人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直接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党员的知情权。在基层党组织民主选举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民主表决方式,一是投票人列队向带有金黄色党徽的全透明票箱中投入印着红色党徽的白色选票,一是参加会议的代表手举红色党员证举手表决。前一种方式通常用于在差额选举时,后一种多用于需要“整体打包”表决的事项,如会议决议以及对整体领导班子的信任等问题[6]。无论是举手表决还是投票表决,都充分尊重了广大党员的民主权利。

(二)党内选举促进了党内民主发展

作为一个三百七十多万人的大党,想通过直接的形式处理党内一切事务显然是不能实现的,代议制民主就成了保障党员权利的重要手段。在当今世界上,选举已被民主国家公认为权力移交的唯一合法形式,而党内民主选举制度的完善与否是衡量和检验党内民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党内选举制度的建设状况,直接影响着党内民主的发展进程。首先,选举制度促使越南政治体制增强了分权制衡关系。党和国家分别选举产生的越共总书记、国家总理、国家主席、国会主席之间有较强的制衡性。其次,民主选举促进了民主监督工作。为了更好地履行全体党员托付的重任,2001年,越共重新修订了越共中央的工作制度,明确了中央委员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方式,加强了对政治局、书记处的监督。要求所有中央委员以坦诚的态度对有分歧的问题开展讨论。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监督与制衡,越共规定在重大政策主张、大型工程计划、重要干部任免等事项上,须由中央委员会进行充分的民主讨论,然后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2006年,越共进一步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个人职责、权限作了明确规定,从而避免权力行使的随意性[7]。最后,越共基层党委实行直接选举,使基层党组织党员能够直接行使自己的权利,对党内民主决策和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党内选举民主对人民民主起到了示范作用

越南共产党是越南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党内民主制度的发展程度对于人民民主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党内选举就是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衔接的一个关键环节。越南共产党是越南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越南劳动人民和越南民族的先锋队,其先进性决定其在政治生活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党员是普通人但更是先进分子,同时党员是越南国家干部中的主体,党员干部必然会把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培养的民主精神和作风带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从而对越南政治民主建设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党内民主建设直接影响到国家民主政治发展。越共在党内实行高层差额选举和基层党委直接选举等一系列措施也必将对于人民民主起到示范作用。2006年,越共十大总书记实行具有差额性质的选举,然而国家主席、国会主席和政府总理的选举并没有实行差额选举,在此后的记者招待会上,阮晋勇总理也对此事表示遗憾,这表明党内民主选举已经得到人民的认可。越南共产党党章中指出允许人民群众对重大决定发表个人意见,参加党的监督工作。此外,越共还完善组织与个人、组织与组织、个人与个人和个人与组织之间的检查、监督机制,包括完善对上级组织和主要领导人的监督机制,推进党内监督与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相结合。还建立了监督机制和祖国统一阵线辩论机制,引导和组织各政治、社会组织和群众对党确定的路线、主张、政策、重大决定和组织实施,包括组织和干部工作等进行辩论[8]。这些促进了人民群众与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互动,从而带动了人民民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阮方氏.革新越南选举制度

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需求[J].米良,译.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3).

[2]李家忠.越南革新开放的创始人——阮文灵[J].国外理论动态,2005,(5).

[3]蒙夺,陈元中.越南共产党六大以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3).

[4]凌锐燕.越南共产党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主要措施及启示[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5]吕余生.越南国情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越共十一大是如何炼成的[EB/OL].http://view.news.qq.com/a/20110622/000040_9.html,2011-06-22.

[7]袁文峰.越共党内民主伴影[J].政法论坛,2013,(6).


    进入专题: 越南共产党   党内选举   政治效应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比较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090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