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三匝:中国文艺复兴不能缺这三种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87 次 更新时间:2017-10-19 16:31

进入专题: 中国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  

萧三匝 (进入专栏)  

——致刘军宁先生的公开信


(刘)军宁先生:

大作《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写在即将到来的新人文运动前夜》2006年12月7日在《南方周末》发表的时候我就认真拜读过了,当时感觉相当震撼,明显感到你这篇文章是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倡议书和宣言书。近日,因为别种因缘,我编辑整理了你在山东大学“天人讲堂”就此一主题的演讲,没想到将近10年过去了,你的倡议仍使我感佩非常。我曾与你谈过你当年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你告诉我,你从酝酿到写作再到定稿花了很长时间,这篇文章引起的反响也让你比较满意。

但在我看来,这些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急剧转型,你所呼唤的中国社会的个人意识虽然在迅速成长,但整体上看,中国仍然处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前夜,文艺复兴运动并未成为一场正在蓬勃发展的运动。

事实上,有几个群体缺席了这一运动,致使这一运动陷入了相对停滞的状态。

第一个缺席运动的群体正是你所期待的文艺界。你说过,面对大众,文艺作品的社会功效远远大于学术著作,因为它们更加便于大众理解。但是,文艺界并未加入文艺复兴运动的多声部合唱之中。单以作家而论,中国作家价值观的普遍老化和缺失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除极个别作家有把握现实的意识和能力,大部分作家都过于高蹈、疲弱了。如果我们找不到几个个性、风格极度张扬的作家,我们怎么能说中国作家已经具备个人意识?如果作家本身并不具备个人意识,我们怎么能认为他们正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奋力前行?

第二个缺席运动的群体是企业家。众所周知,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之所以深入、持久地开展,其中一个重大原因是有像美第奇家族这样的财富阶层的鼎力赞助。但在中国当下,作为财富阶层的代表,中国企业家群体整体上处于一种怨妇状态,他们为自己的财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屡发怨词,但他们并未在争取自己的个人权利方面迈出切实的步伐。他们也做公益,但他们更愿意为那些根本不缺钱的大学和寺庙捐钱,却很少赞助人文思想和艺术领域的研究、创作。他们没有像美第奇家族那样的远大抱负和公共精神。所以我赞成吴晓波先生的判断,严格意义上讲,中国企业家群体的阶层意识尚未形成。

基于此,我近日写了一篇文章《我不卖身,不卖艺,你还愿意包养吗》,看似愤激之辞,其实是呼唤中国企业家阶层向美第奇家族学习,做中国人文思想和艺术领域的赞助人。原因很简单,真正的思想、艺术精品未必就能在短期内赢得大众的青睐,但思想者和艺术家要吃饭、要发展,否则创造活动是无法长期持续的。一个社会要进步,应该是有钱的人出钱,有力的人出力,大家共襄盛举。

这就要谈到我的一个观点——精英的大联合,我在山东企业家俱乐部演讲时谈到了这个观点,后来整理了同题文章。我们应该承认,在任何社会,提撕整个社会向上的主要是精英阶层。但精英阶层需要联合起来,否则一盘散沙,大家都做钱理群先生所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社会就没有希望。联系到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精英阶层的联合显得更为重要。但就目前的情形来看,精英普遍缺乏联合起来推动公共领域(包括文艺)变革的行动。

在我看来,他们或许并不是缺乏联合的意愿,但社会上缺乏联合精英的活动家,社会活动家的缺席是文艺复兴运动未能形成声势的重大原因。我们缺乏法国式的思想文艺沙龙组织者和美国式的公益基金组织者。当然,那些以赚钱为目的的沙龙和针对某一具体领域的公益基金也不少,但你知道,我在这里说的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甚至认为,文艺界和企业家缺席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情,真正的社会活动家的缺席更让人遗憾。因为,只要有极具公共情怀的社会活动家大量出现,文艺界和企业家包括其他社会精英就可以联合起来。我给你写这封信,当然不是为了向你指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仍然处于前夜的现实,我的目的大概与你当年的那篇文章差不多,也不过是一种呼吁和倡议。

希望五年、十年后,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已经走过前夜。

萧三匝顿首


进入 萧三匝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638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共识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