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刚:互联网民意的草根传播模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76 次 更新时间:2015-04-03 14:52

进入专题: 互联网   草根传播  

李永刚 (进入专栏)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分化并催生了新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认同群体,不同行动者的政治表达和利益保卫活动重新浮上了台面。按照某种学界的说法,与西方民主国家的社会运动有别,中国的诸多群体事件呈现出要争利(利益或是权利)、不争权(权力)的“抗争政治”的特质。在各类集体行动中,相对新颖且难以琢磨的是“无直接利益诉求”的“社会泄愤事件”。此类事件爆发偶然,参与者飘忽不定,但规模可能很大,主要以路见不平和借题发挥的方式强烈表达不满,放大社会创伤。

各方都已注意到,在这种无组织的集体行动中,互联网等新媒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表明,其中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望》新闻周刊甚至将其直接命名为“网上群体性事件”。

互联网激活群体事件,是当下中国的一个特殊景象。在参与者层面,超级数量的网民凭借 “无所不在”的时空分布,展开“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让“群众雪亮的眼睛”得以探照灯式扫射社会问题;在技术层面,互联网朝着社会交往网络的技术变革,使得信息和情绪的交流都更加通畅,提升了集体行动的能力;在管制层面,政府传统的压制模式遇弹簧式抵抗,在显示巨大威力的同时,也埋下了不小的风险。

必须承认,中国互联网的信息供应和意见表达还是权力主导、资本合谋。网民则在权力与资本双重把关的旧模式中努力突围。那么,纷繁的民意究竟是怎样绕过管控,在网络平台上表达、扩散,继而聚集井喷的呢?

1990年代之前,中国大体上处于国家权力垄断的单一“喉舌时代”。此后,传媒的改革历史,可以部分地视为权力和资本互相博弈的历史。互联网兴起以后,媒体环境有更大的变化,早期它被视为技术天才和民间财团的天堂,继而国家权力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部分夺回了信息发布的主控权,但商业资本并未简单束手就擒。尤其是在非关政治的一般选题上,商业门户网站还是拥有较大自主空间,他们擅长制造民生议程,以尽可能吸引眼球的方式捕获民众注意力。

互联网发展至今,和以往传播机制最大的不同在于,遨游于信息海洋中的网民未必被权力和资本设置的重心牵引掌控,他们仍可能按照各自的兴趣发言评论。当网民的反应达到一定强度时,他们的意见或情绪,就会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几何级数的震动与共鸣。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一种类似草根投票的信息筛选和放大机制正逐渐形成,它透过热帖、跟帖、转帖等形态来有效地汇聚民间偏好。

一是BBS的热帖机制。按照《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的数字,中国有上百万个论坛,网民们每天通过各种渠道发表的言论超过300万条。大型BBS的管理者为了吸引用户浏览,设置好首页的热点或者滚动的精华话题至关重要。但很多时候,编辑没有足够信息或能力来判断网民的阅读喜好,于是就研发出了依据点击数和回帖量来判断内容热门与否的技术程序。当一个话题被不同的网民反复点击,或者被许多网民回帖评论,该内容会自动推送到首页,从而被更多后来的网民点击评论。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也倾力在网民的信息中寻找新闻线索。

二是新闻的跟帖机制。尽管门户网站发表的新闻本身是经过把关的,但对网民发表读后感的控制则相对松弛。显然,在不人为干预的情形下,跟帖的多寡与网民的关注度明显相关。跟帖不单是网民对新闻的简单态度和评议,它还可以相互取暖,可以不断追问,可以谐谑现实,可以一针见血,可以表达诉求,可以呼唤正义。跟帖呈现出的民意,貌似散乱,却显然更接近真实世界的原生态,它还在无意中聚集了散户的偏好,彰显了草根抱团的力量。2003年开新闻跟帖风气之先的网易网站几年后向网民致敬,其创意标题就是“无跟帖,不新闻”。该网站还公布说,2008年他们总共发布了2,397,339条新闻,却收获了41,658,635条跟帖。

三是蚂蚁搬家的转帖机制。互联网缓解了网民的信息饥渴,但也制造了无数噪音,造成了信息超载的巨大焦虑。转帖并不是简单复制,而是不同背景的人对不同信息和意见的个性化筛选和再传播。一些可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很快就会被无数专业网站、社区BBS、QQ群、个人博客、SNS好友圈转载。尤其是最近兴起的微博客,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分众广播模式。以“关注”为中心的人际建构,保证了普通的写手也有规模不等的固定听众。一传十、十传百的古典交头接耳模式,借助信息技术无损耗低成本的“群发”功能,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将事件或意见传递到广阔且纵深的地带。

热帖、跟帖和转帖,形式有别,功能各异,但其发挥作用的核心原理,却十分接近民主社会中的投票模型。单就个体网民而言,他的每一次点击、回帖、跟帖、转帖,其效果都小得可以忽略不计;他在这样做时,也未必清楚同类和同伴在哪里。但就是这样看似无力和孤立的行动,一旦快速聚集起来,孤掌就变成了共鸣,小众就扩张为大众,陌生人就组成了声音嘹亮的行动集团。

几年前风靡全国的 “超级女声”选秀活动,其策划者已经意识到可以通过大众投票的方式,来改变“精英认证精英”的小圈子权力结构,事实证明,这种让“天才民主化”的草根认证模式,还能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因而被反复临摹、效仿,并产生巨大的跨界效应。

互联网草根投票所表现出的民意取向,确有可能迥异于精英自以为是的判断;其聚合爆发出的能力,偶尔也会改变信息市场的力量对比,进而改变事件的结局。


进入 李永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互联网   草根传播  

本文责编:黎振宇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616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