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刚:微公益连接社会的可能途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76 次 更新时间:2015-04-03 14:40

进入专题: 微公益  

李永刚 (进入专栏)  


大家晚上好,我是抛砖引玉,直奔主题。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作为一个观察者的小小心得。我的这个题目是《微公益连接社会的可能途径》,大体上就从我们研究的角度上说,一个非常好的复杂的大规模的公共生活,从来都离不开三种有生力量的相互支撑,其中一种呢是国家或者叫政府,一种呢是市场,它的主体是企业,还有一部分是社会,它的主体是个人。相对于国家和市场的强大而言,社会是最无助的,在大多数的时候呢,它自生自灭,又表达着一种非常简单的自组织状态。政府因为有权力的缘故,经常变成一个强大的机器,市场由于逐利的空间,发展出一张看不见的手。我们要发展的微公益要这样非常散乱的提供一种社会连接的可能,在过去一般的说法,就是一个政府需要是民主的,一个市场是自由的,一个社会最好是充满善意的。

在中国这样一种特别的文化情境中,我们社会还有一种和一般社会不一样的状态,我们经常把它叫做熟人社会,这种熟人社会用费孝通先生的说法是差序格局,或者呈现为一种蜂巢结构,形成一个小小的共同体。在这个小小熟人社会之中,人们用伦理、人情关系、面子维持着非常高的道德水准,但是在熟人之外……就是对待熟人和朋友像春天一样温暖,对待陌生人像秋天一样凄凉。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这样的社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温暖和慈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技术的发展和变化,非常有可能改变这样一种格局。在这个格局中间,所谓当社会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它有非常多的弥补途径,那典型的说法就是:一种途径是国家来办慈善,它是官办的行为,当然它拥有巨大的资源,拥有非常好的力量,所以要来办一定可以办得轰轰烈烈,但是它希望收获的是民众极大的认同,所以我用了一个不是非常恰当的说法是展现皇恩浩荡,今天官办慈善遭遇了非常大的问题,是公信力的危机,当人们不太相信它的时候,它就算有很大的力量,可能也发挥不了那么大的作用。第二种传统的力量就是市场,来自于非常重量级的企业和好的企业家,他们在向社会表达爱心的时候,经常是财大气粗,他们也作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从企业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企业慈善理解为一种名望税,他们树立了形象,进行了非常好的投入。

此外在民间社会更多是一种邻里相望,这样一种状态在一个非常小的世界中间是很好的,可是遭遇了毁灭性的灾难,像2008年的地震,邻里相望这个东西就很难维持。人们需要的是“大爱无疆”,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爱”从哪里来?“八方支援”从哪里来?过去这个东西不太容易发现,今天我们要讲微公益故事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要讲的是新的平台、新的技术传播方式和新兴的一种凝聚的途径正在改变公益的做法。

这是简单的一些示意图。这是从2009年开始,就是一个“多背一公斤”,是乡村助学的一个人,他提出来在旅行中间可以通过多背一公斤的方式,带到很多旅行的地方。到了2010年微公益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展现出在个案层面上的复杂案例,到其中一个非常具有传播色彩的故事,就是梁树新先生的“铅笔换校舍”。一个很小的东西,最后不断不断换更大的,最后成功变成了广西一所学校的校舍。那一年一个重要的公益机构,将它的年度公益人物授予了似乎并不存在,但是实际上无时不在的微民,是很多人都做了很好的事情。到了2011年微公益就呈现出了非常大的井喷景象,像在座邓飞先生的“免费午餐”,还有早期开始的“送宝贝回家”变成大规模的“微博打拐”,最后直接促成了公安部挂牌重点案件,变成了以后的很多活动,他们都在不断改变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公益表达形式。这时候新浪和腾讯他们作为新的传播平台,将微公益植入到了这种人们最喜欢用的技术方式上。

按照这种微公益的说法,非常重要的就是将公益从强势那里拿回来,将它从高富帅那里拿回来,让每个人都能够成就他们的爱心和表达。这是非常简单的截图,上面展现出他们的参与数字。这是腾讯的公益平台,非常好地实现公益本来的梦想。这是一个有趣的网络叫“茶缸”,它通过人们在那儿转发一条微博就可以捐一粒米的方式,他们献出的米很多很多。还有一个是叫“小题大作”,和公益企业进行合作,你答对了相应的题就可以由企业进行捐助。这是一个NGO 2.0的地图,他们通过新的技术形式,把各地的这种NGO非常好地展现在一个平台上,让那些共同付出爱心的人们能够互相看得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平台,是爱盟的获奖项目,他们给民间公益提供了非常好的财政透明的技术支撑,从此人们试图通过自我监督的方式将官办慈善的某种不透明,让变成人们有信心的透明运作。

大体上在今天互联网平台上所呈现出来的公益,基本上有这样的几种形式,一种是募款,你捐一块钱也是募集,我们别的东西,我们的书和衣服,我们志愿者和义工,我们付出自己的时间;还有就是转发,转发也是力量的支持,体现在助学上面,表现在辅助儿童上面,在大型的环保以及非常重要的领域。

整个微公益的理念呈现出这样的一个平民公益的特征,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它要知道在我们身边发掘非常小的善的需求,同时又把整个公益的关注从个体的层面扩散开来。另外特别在意的就是这种创意的表现和实时的互动,在意的是微是轻,背后同样是有分量的爱。最后它希望的是这样一个非常好的一个聚焦、一个表达。

此外微公益的一个实现的途径。它怎么样把一个散沙模样的组织连接起来呢?我们从这几个角度来说:第一个途径就是中国的经济在这么多年积累之后,就一部分社会的中间阶层已经基本改变了短缺和贫困的状态,他们开始变得心有余力,有能力付出爱;第二个有非常好的爱的普及,有社会的责任和向社会传达善意的心愿;第三个呢,就是这样一种技术的途径,就是终于可以把人们连接起来,大体上他们有能力、有意愿也有途径,所以这时候就是心可以让人看见,爱也可以让人看见。大体上他们这样一种连接,从技术上角度上来说,呈现这样几个特征:第一个,打破了过去的信心不对称,以前是说什么人需要帮助,我不一定知道,我想要帮助什么人,人家也不一定找到我,所谓供和需两方彼此都处在看不见的地方,现在有微博这样的新平台上,什么样的人需要被帮助可以浮现,什么样的人可以提供帮助可以进行聚集。技术极大的降低了爱心表达的成本,过去要捐钱可能要跑很远要找邮局,要捐物可能要包扎,今天有支付宝随时就可以捐,转发和传递都可以表达爱的力量。最后一个它创造了非常好的氛围,在这样的平台上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看着很多人在做的时候,很多人被投入了、被感动了,于是从一个小的东西变成了非常大的力量,所以创造了休戚与共的社会感觉,这是跟以前非常不同的特征。

还有一个非常强烈的行动型,今天大家看到的微公益很可能是从社会上的意见领袖,或者说出色的代言人,或者是我们的偶像明星,从他那边发端,可是就他们的这样一种号召呼吁或者自己的行动表达,可以带动万千微观者的粉丝聚集,于是从一个焦点开始向四方弥漫,这种弥漫很快打破了阶层也跨越了地区,在互联网平台上我们终于可以看到公益像焰火一样四处绽放。

将来这种微公益要继续走向更好的平台,我个人一点想法就是,可能要在另外三个环节上更多地激发人们的成就感。

今天人们拥有非常多的自由时间,这是一个国际统计,全球人们拥有的自由时间已经高达一万亿小时,过去人们的生活都是为了活着,人的工作也是为了活着,今天在工作之余人们有大把的时间,从前人们无聊,现在人们可以干有意义的事情,这大把自由时间用在互联网上,可以参考出非常好的价值。另外一个东西叫做认知盈余,我们每个人都有在某一个方面认识的强项,比如说他可能对乡村了解比较多一些,过去他的这些知识不容易变换成某种可以共享的财富,现在一个人在互联网上,哪怕他可以同他原来的工作绝缘,他可以扮演侠客等等,他用他的自由时间,用他多余出来剩余的知识,用他的关注与热情,非常好地展现出社会聚合带来社会连接的巨大作用,我们看到像豆瓣和果壳展现出很好的这样的动机,将来微公益如果非常好地激发这些东西,极可能把公益推向另外一个高点,当然我们能够看到的微公益已经呈现出一个好的面貌,而且我们也相信它有非常好的明天,但是它仍然要面对一些重大的挑战,其中这些挑战呢,很可能是透明度,很可能是工薪,但愿微公益在它前行的路上越走越好。谢谢各位。

进入 李永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微公益  

本文责编:黎振宇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616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