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三点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828 次 更新时间:2008-07-21 11:08

进入专题: 节约型社会  

王建 (进入专栏)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瓶颈,使中国社会各界深感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性,但是应当怎样建立节约型社会,首先需要从认识上搞清楚一些问题,所制定的政策才会有较强针对性。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在生产而不在消费

节约资源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生产,二是消费。从生产方面节约资源,主要是要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从消费方面节约资源,则是要求人们要减少对各种产品的消费。对于生产和消费这两个方面,哪个应该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呢?

我认为是生产而不应是消费,因为追求消费水平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从消费入手要求居民减少各种产品的消费,从另一个方面看,无疑于是在提倡“清心寡欲”的生活,这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抵触的,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也不符合我们要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从国外看,日本是发达国家中资源利用程度最高的国家,是“节约型”社会的典型代表,但这并不排斥日本每千人的轿车拥有率超过600台。所以,不能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与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目标对立起来。

当然还是要培养居民的节约意识,鼓励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水、节电的习惯,但这属于道德和教化的范畴,与采用税收、信贷、价格、法规等手段,强制限制居民消费的水平和领域是不同的。有人说为什么不可以用税收等经济手段限制对大型住宅和大排量汽车的需求呢?由于税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加大对消耗资源多的消费品的税收,当然能抑制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但是,如果市场价格已经可以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消费者自然可以从自己的收入水平和与产品价格对比中作出理性选择,例如最近由于汽油涨价,有关调查已表明,许多消费者认为如果每升价格超过4•5元钱就会放弃买车的打算,或者是选择小排量车型。所以只要市场价格机制是有效的,政府就没有必要通过干预价格形成来影响消费。

中国目前在生产中的浪费随处可见,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使用中的设备技术落后以及企业规模过小,致使中国在钢铁、水泥、电力,机械、建筑等等许多生产领域,每单位实物产出量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水平,都大大高出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节约潜力。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绝不仅仅是个观念问题,更重要的是个物质基础问题,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强制报废一批落后的生产设备,采用财政补贴和国家对贷款贴息的办法,以及加速折旧的办法,支持企业尽快淘汰和更新设备。还要严格限制企业所使用设备的技术水平与规模水平,大力提倡规模经济。

有人提出为了节约资源使用,应通过税收等手段提高资源的价格,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工具,资源稀缺程度是通过市场价格自动反映的,没有必要人为拉高。以中国自身的资源禀赋不足以实现现代化,中国已越来越深的融入世界资源与市场体系之中,如果中国对世界资源的需求增加,则世界资源产品市场的边际价格就会上升,等于所有从世界市场进口资源的国家都在共同分担这个价格上升水平,中国的负担就小得多。但是如果中国在国内单独拉高资源价格,等于在自动放弃充分利用国际便宜资源的好处。同理,如果因为印度等其他国家对世界市场的资源需求度上升,中国也要为其分担资源产品价格上升的结果。所以,只要资源价格是正确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中国就没有必要主动拉升国内价格。

二、生产节约的重点是“增量”节约

生产节约可以分成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新资源,“增量”节约就是指如何提高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效率,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存量”节约则是指已经被加工成产品的资源,如何回收与再利用的问题,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循环经济”。

发展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都需要政府和社会投入大量财力,在财政和社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也需要选择重点。而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看,至少在未来10年内,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增量节约方面,因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社会产品积累,才有较大空间。以钢铁为例,建设工业化国家一般可以用两个钢铁指标来衡量,一个是钢铁生产能力的人均占有量,一个是人均钢铁蓄积量。从工业发达国家看,当基本上完成工业化时,人均钢铁生产能力大约为700公斤到1吨,人均钢铁蓄积量则在10吨左右。当人均钢铁蓄积量达到10吨,钢铁的的生产能力就会逐步衰退,这是因为在工业化完成阶段,居民对物质产品的消费的已经基本上满足,消费开始转向服务业领域,钢铁工业主要是负担居民对原有产品更新的要求。但是由于更新产品是“以新顶旧”,被淘汰和报废的产品例如汽车和房屋建筑中,都包含着大量金属材料,而在报废的金属产品中,金属回收率一般都可以达到80%,这样就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发达国家的钢铁工业之所以会是以电炉炼钢为主,占到全部钢产量的80%,就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炉料是以废钢为主。

对比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直到去年,人均钢产量也才刚过200公斤,人均钢铁蓄积量只有1•5吨,所以中国在目前的钢铁生产中,仍是以使用铁矿砂炼钢为主,要占到粗钢产量的85%,其余15%用废钢炼钢,其中还有60%的废钢是靠进口。

2004年,中国城市房屋面积达到149亿平方米,而1995年只有57•3亿平方米,说明目前超过60%以上的中国城市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不超过10年。2004年中国民用车拥有量为2821万辆,而1999年为1453万辆,说明接近一半的车辆使用年限不超过5年。中国目前的金属切削机床保有量约300万台,而2000年以来国内生产加进口量约为200万台,说明约有三分之二的机床使用年限不超过5年。在中国目前的钢铁消费中,房地产业约占了60%,机械工业占20%,汽车工业占了4%,以房屋平均50年使用年限、机床和汽车平均15年使用年限计算,至少在未来10年内都不会有大量蕴含在房屋、机床和汽车中的金属进入报废期和可回收期。而且中国的城市化才刚刚起步,汽车也才刚开始进入家庭,中国离居民主体已经基本满足了对物质产品需求的目标还差得很远,如果中国是在2030年前后才能基本上完成工业化,则在未来20年内,中国的钢铁业都可能不会进入以废钢铁循环为主的阶段。其他如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和塑料等资源的使用,也与钢铁的情况相当,都有一个在蓄积量达到一定程度,居民对以这些资源为原料的产品基本满足的时候,这些资源的循环使用时代才会到来。

所以,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对增量资源的使用效率方面,即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促进提高资源的开采率,和支持企业对落后的生产能力进行大规模技术更新与换代,使中国的采矿业与制造业能尽快转换到节约资源的新的技术轨道上进行生产。

当然,由于中国经济规模已经很大,例如从金属蓄积量看,目前已经等同于日本,发展循环经济还是有很大空间,也应该从现在就开始起步了。

三、最大的节约是土地和水

生产要素由劳动力、资本、土地、水、能源和各类矿产资源组成。生产的节约,就是要节约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

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的天然禀赋条件不同,在生产中各类生产要素使用的密集程度就不同,这是因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会比较高,会引起生产要素间的价格替代。由于国际贸易的存在,对某些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可以通过贸易方式获得,但是有些生产要素不能通过贸易,例如土地和水资源,所以,不可贸易的资源才是经济发展中真正难以逾越的瓶颈。

中国虽然号称“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而且平原面积狭窄,目前人均平原面积只有不到1000平方米。日本也是国土和平原狭窄而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均平原只有700平方米,比中国还少,但是也搞成了现代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可是由于日本的人口规模比中国少得多,可以从世界市场大量进口农产品,把农业问题放到国际市场去解决,从而可以把农业用地大量转到工业和城市化方面。而中国人口太多,世界市场养不起,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留足农业用地,所以中国在工业与城市化过程面临的土地矛盾,比日本还要尖锐得多。

因此,节约土地是比节约其他可贸易资源更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同时也是以较少生产要素投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最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的实践说明,一国的财富形态约有三分之二是房地产,食品吃了就没有了,衣服穿旧了得扔,汽车也是减值的耐用品,只有房地产是可以保存财富的最主要形态。

经济增长表现为当年新创造的GDP总值,发展则是财富的累积,这是增长与发展的根本区别。一个经济体可以有很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是如果一个社会无法将新创造的价值有效保存下来,或是保存率很低,社会发展不是停滞就是缓慢。

对中国来说,由于土地资源极为稀缺,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很容易使中国经济走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歧途。例如,中国近年来新建的许多建筑物容积率都很低,以城市“毛容积率”来说(即城市建筑物面积与城市建成区面积之比),全国平均只有0•5,最高的上海也不到0•8,而东京为2、香港为1•6,台北为1•2。即便在“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土地资源已经极度紧张的地区,在大城市中心区内,五、六层的建筑物也是随处可见。我最近到浙江的一个城市,听说这里的土地开发都已经碰到“红线”,但是在最近城市改造后新建的房屋,大多还是6层左右的建筑。今年国家给浙江审批的土地利用指标只有23万亩,其中还有40%是给中央项目预留,分到一个地级市只有2~3万亩,再分到县只有不到1000亩,这是造成今年浙江投资增长率猛烈下滑的重要原因,也是福建、广东和上海面临的同样情况,以致于有人说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格局正在“变脸”,出现“东冷西热”的情况。东部要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得不从土地的存量空间寻找,这就得提高现有用地的土地容积率,具体做法就是得“拆旧盖新”。近5年来,中国城市正在出现“拆迁热”,平均计算,拆迁面积大约相当与当年竣工面积的20%。我做了一个粗略估算,如果拆迁面积的价值是新房屋面积的一半,则近些年由于拆迁所损失的房地产价值,全国每年都在五、六百亿元。近些年拆迁的大多还是老旧房屋,如果未来由于土地紧缺,不得不对城市中许多新建房屋也进行大规模拆迁,造成的财富损失就太大了,就会进入到“有增长,无发展”的境地。

水的情况也是如此。中国北方水资源不足,但是在北方许多地区,却把发展许多高耗水的钢铁、化工和建材等工业作为本省或本市的支柱产业,在大搞许多新的投资项目,当水资源不能支持的时候,即使这些项目使用了节约能源与矿产资源的新技术设备,投产了也不能正常发挥生产能力,还是会造成投资浪费。

所以,从中国国情出发,把中国建成世界上对土地和水资源最节约使用的国家,就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最重要方面。

2005年8月10日

进入 王建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节约型社会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592.html
文章来源:燕南首发(http://www.yannan.cn)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