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万林:社会工作学生应该跨学科汲取营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50 次 更新时间:2014-11-11 11:07

进入专题: 社会工作  

赵万林  

10月31日到11月2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北京举行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20周年暨社会治理创新与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研讨会”。会上,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古学斌教授提到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社工越界”,二是“生态为本”。而在此次会议之前,华东师范大学的文军教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增强社会工作学科的理论自觉”的文章。更在此次会议之前,广西师范大学李林凤教授专门论述过“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如果仍对这些对社会工作学科发展举足轻重的文章熟视无睹的话,不妨看看社会工作的入门教材《社会工作概论》,不论是哪个版本都会专门拿出一个章节讨论“社会工作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然而,即使是在这种对学科关系的讨论已近泛滥的环境里,对于一些社会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尤其是作为尚未真正登堂入室的学生而言(或许笔者本人的学生身份,使得自己对这一群体更加了解),在学习社会工作的过程中还是极容易陷入“对专业的过度忠诚”,这种所谓的“忠诚”并非是指对社会工作专业/职业的认同,而是守着社会工作的一亩三分地,对其他临近学科的知识熟视无睹,有意或无意地避开了诸如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学习和借鉴。

诚然,在社会工作已经得到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工作学科的专业书籍正在不断地增多,可以供给给学生的阅读量越来越大,如果要读完所有的这些业已出版的书籍并非易事。但是,笔者认为,随着社会工作学科的分支逐渐增多,对于学习者来讲,并非需要将众多的分支学科书目一一读完,一则精力有限,二则实属没有必要。

可以发现,在众多的社会工作专业书籍中,多数为分支学科的经验总结和所谓的“理论提炼”,而对于社会工作理论以及从其他学科处借鉴相关知识并进行创造性转化还存在着很多欠缺。更甚至,关于中国社会工作自身发展历史的书籍也较为鲜见。据笔者所了解,目前彭秀良老师等正在致力于挖掘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思想,还有在本次研讨会上了解到刘继同老师在从历史中为社会工作发展寻解。当然,还有一些学者寄望于从欧美的社会工作发展史中寻找思路和参照。可能限于见识不够,笔者并未发现还有其他学者在做类似的工作。从这样一个侧面,或许可以武断地得出结论:对社会工作和其他学科之间关系重视不够的现象并不是学生群体的“独特病症”。

社会工作学生是中国社会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希望,除了需要前辈和社会工作事业先驱的引导之外,也需要根据自己对专业和专业发展现状的认知来加以反思,从而明确从何处着手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应该认知到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学习从来不是被动的接受。在接触到关于社会工作最基本的知识(或可简单地看成接受社会工作核心课程教育)之后,可以适当地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政策、宗教学、伦理学乃至部分自然科学中寻找思路。社会工作的本职就是为有困难、有需要或在发展上存在限制的个体和群体提供帮助,在与“案主”同行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和群体的功能修复,并通过这种“自下而上”“由个/群体到社会、国家”达到社会秩序的目的。在这种思路下,社会工作学生不妨也多多了解人、群体、社会、制度以及中国本土的文化。比如,对于农村社会工作来说,即使学生在尚未有实务经验的情况下,也应该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农村居民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逻辑(社会学),某一个村落有着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和文化风尚(人类学),国家的三农政策(社会政策)等。在此基础上,预估自己将在实务中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以及作出何种应对的备选方案,如何去了解村民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对于“性社会工作”而言,是否需要考虑到中国的“伦理本位”,是否要弄清楚为何“性与道德扯上了关系”,是否需要知道中国人对待性的态度,以及态度与行为之间出现不一致的原因?

用知网检索,关于社会工作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当然,这里面不乏也有社会工作学生的作品。从题目上便可以看到,很多文章都是有实务活动作为基础。但是,也可以发现,众多的专业文章中,在“形式上”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介入视角很多都是诸如优势视角、底层视角、社会工作视角,介入方法都被分成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几个主要模块,有时候会出现督导与社会工作研究等,最后的经验总结也大多是政府、社工机构、社工、学校、社区等构成主体相互协作,或者是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不高、行政化严重等(虽然这方面的困境最为突出)。这种形式上的相似和趋同不得不让人去思考我们的实务工作是不是在拿着这个“万能的框架和套路”去千篇一律的重复。社会工作理论和社会工作研究是不是需要从实务中提炼出更多的东西?而这些新的提炼和真正理论上的总结,更是需要社会工作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展开对话,在理论跛足的情况下,鼓励社会工作学生树立“跨学科学习”的意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故而,总起来说,作为社会工作的学生,不应该只守住社会工作专业教材或分支学科书籍的一亩三分地,而应将自己的视野适当拓宽到其他更多的学科上去,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坚持以发展社会工作为目的的“跨学科学习”,从中汲取更多的学术营养。

(作者: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

    进入专题: 社会工作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9920.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