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心恒:潘光旦的位育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85 次 更新时间:2014-10-21 19:47

进入专题: 位育论   潘光旦  

杨心恒  

如今学习社会学的青年人,知道潘光旦(1899-1967)的人不多,知道他的“位育论”的人更少。其实潘光旦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1934年至1952年,他先后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任社会学教授共19年,讲授优生学、西洋社会思想史、中国儒家社会思想、人才论等课程。潘光旦是费孝通的老师,更是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一人,他的“社会位育论”是把西方社会学与演化论中国化的一个范例。

什么是社会位育论,这要从西方社会学理论说起。西方社会学里有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理论,这个理论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互相作用的,它包括互动模式(或方式),互动符号等。在孙本文编写、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社会学原理》中,把互动方式分为: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合作、适应与同化等,都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名词。对其中的“顺应”或“适应”所讲的内容,潘光旦用“位育”来概括。

什么是“位育”?潘光旦说:“位育是个新名词,但却是一个旧概念。”新名词,是因为以前没有这个名词;旧概念,是因为“位育”思想是从《四书》之一的《中庸》里提炼出来的。该书首章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中的“中、和、位、育”4个字,是中庸之道里的4个关键词。“中”,是指人的各种欲望感情在没有表现出来时,要有所控制,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允执其中,人要有守中的定力。“和”,是指在人的欲望感情表达出来时,要有节制,不要走极端,态度和行为要平和。所以“致中和”在人,是人应有的良好素养。人做到“中和”了,则天与地就各安其位了;天地各安其位了,万物也就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发育了。潘光旦从“中和位育”4个字中取“位育”两个字,来替代社会学里“顺应”(或适应)这个概念。

这样替代有什么意义?潘光旦说:“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所谓‘位育’。这是百年来演化论的哲学新发现的一个最基本最综合的概念。这概念的西文名词Adjustment或 Adaptation ,我们一向译作‘适应’或‘顺应’,我认为这译名是错误的,误在把一种互相感应的过程看作是一种片面感应的过程。人与历史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都是互相的,即彼此之间都可以发生影响,引起变迁,而不是片面的。说完全由人安排,是错误的;说历史与环境完全支配着人,也是错误。”他认为,世间没有人能把环境完全征服,也没有人会完全迁就环境,结果总是一个协调,就是各自让步多少的问题。人与环境是互相作用的,不是一方总是迁就另一方,或者完全征服另一方。所以用“顺应”来解释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不全面的。

潘先生用“位育”解释人与环境的互动,不仅仅是个概念的转换,而且是理论上的一大创造。“位育”虽然来源于《中庸》,但《中庸》里的“位”,是指天与地各安其位,“育”是指万物在天地间生长发育。潘光旦的“位育论”是“社会位育”,其中的“位”是说每个人都要各安其位,即“安其所”,待在自己应该待的位置,这样社会就有了秩序。“育”是“遂其生”,即在自己的位置与环境中发育成长,社会就有了进步。简言之,安其所是秩序,遂其生是进步。个人与社会都是在一定的秩序中进步的。没有秩序,何来社会进步?潘光旦的“位育论”不仅适用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也适用于民族和国家,乃至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他说:“位育是一切有机与超有机体的企求。位育是两方面的事,环境是一事,物体又是一事,位育就等于二事间的一个协调。”后来潘光旦把“位育论”扩展应用于思想、文化、教育、政治等各方面。

对“位育论”,潘光旦从1926到1946年这20年间,在不同场合与不同对象有许多讲解和著述,笔者学习得还很肤浅,所以不能详尽论述。但是有一点是明确无误的:潘光旦国学知识深厚,又留学美国学习生物学、社会学,学贯中西。他创立的“社会位育论”(英文似可译作Social Theory of Position and Growth)是中国独有而外国没有的,是中国社会学家的独创发明。因此中国后学者不应该忘记它,应当继承它,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中国社会学理论,以丰富人类社会学理论。

    进入专题: 位育论   潘光旦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学人与经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912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南开大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