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太林:阶级结构的新变化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06 次 更新时间:2014-09-16 21:10

进入专题: 阶级结构   资本主义   经济全球化  

石太林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金融领域。在金融 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形式没有改变,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 削和统治关系没有改变,但资本的增殖形式发生了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变 化主要表现在国有部门的私有化以及股权分散化的进一步发展。雇佣劳动者对资本的间 接从属关系随着工人持股而加深,进一步掩盖了劳动者受资本剥削和奴役的地位和程度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没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发生根本性变化, 它们之间不是淡化而是强化了控制与被控制、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愈合的伤口。

【关键词】阶级结构 资本主义 经济全球化

一、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变化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有多种说法,诸如"新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 、"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后福特社会"等。但是这些提法并不能完全揭 示资本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

在这个阶段,继国家垄断资本之后,金融垄断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逐步占居主 导地位。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可以说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克服自身危机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结果。信息革命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技术和生产力基础,而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则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金融资本全球化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早在20世纪初,列宁从他所处的时代出发,对金融垄断资本现象及其本质进行了精辟分析,指出:"金融资本的密网可以说确实是布满了全世界。在这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的,是设在殖民地的银行及其分行。……金融资本是一种存在于一切经济关系和一切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力量,可以说是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注: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第395页。)在列宁时代,金融资本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资本输出,国际卡特尔从经济上分割世界,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掠夺。

在当今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形式并没有改变,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和统治关系也没有改变,但是资本的增殖形式却发生 了变化。在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货币资本是资本价值的主要形式,它对资本使用价值的 生产起着决定性的、支配的作用,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和货币的 增殖。但是货币资本的这种作用有一定局限性,在经济危机时期它可以充分发挥,而在 经济膨胀时期却容易遭到削弱和破坏。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的价值形式演 变为货币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二元结构。金融资本的发展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金 融产品是最抽象的商品,它不同于其他商品,其区别在于它只有价格而没有价值。因此 ,金融产品是虚拟产品,金融资本则是虚拟资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金融领域。由于金融及其衍生 产品的发展,金融资本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本使用价值的生产实现了全面的、不间断 的、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了资本的增殖,即资本利润的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金 融垄断资本把生产的社会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是金融垄断资本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 。但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金融垄断资本又建立起了金融专制统治, 成为加强和扩大对国际国内进行掠夺和剥削的工具。同时,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离 现象日趋严重,金融投机造成了金融和经济的不稳定并频频引发危机。这是金融垄断资 本主义固有矛盾的结果。

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信 息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二是 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调整的需要。在私有化浪潮中,大量私营企业的融资活动以及股权 分散化等推动了金融资本的发展。三是资本对外扩张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 了世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2000年,全世界直接投资超过1万亿美元,是1990年的5倍、 1982年的17倍。到2001年6月为止,国际贷款已达7.5万亿美元,是1990年的10倍。1998 年,世界汇兑市场每天的交易额为1.5万亿美元,是1989年的3倍。在资本扩张中,跨国 公司的发展十分引人注目。1980年,跨国公司的营业额为3万亿美元,占世界国内生产 总值的5%,而1999年则达到14万亿美元,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0%,为世界出口贸易 额的2倍。(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跨国公司的发展更需要便捷、可 靠的金融工具,从而对金融资本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信息革命对资本主义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简单地说,这些影响可以概括为:一是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生 产力的发展。二是信息革命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第三产业的发展缓和 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矛盾和危机。因为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另 一方面,服务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大大低于物质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 ,从而延缓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阻止了利润率的下降。三是信息革命为未来社会准 备了要素。任何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发展的直接结果都是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社 会生产力的大发展。这种发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必然导致多方面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科技革命成果的应用加剧了资本的积累和集中,但大量的生产资料却掌握在少数资本家 手中;科技进步为单个企业实行组织管理、计划管理提供了便利,但却加剧了它与整个 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社会再生产过程比例关系失调,特别是生产和需求之间的比 例关系失调;科技革命成果的应用创造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可能性,但在使这种可能 性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却受到有限消费能力的束缚;资本主义生产追求更多剩余价值的动 机,使得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发生矛盾,等等。资本的"每一个这样的限制都是同资 本的使命相矛盾的,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是在矛盾中运动的,这些矛盾不断地被克服,但 又不断地产生出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92-393页。)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面貌,也使 得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有了新的内容,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首先,国际关系阶级化,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有了全球性。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 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生产的社会 性逐步扩展到国际的范围,由它引起的资本家和工人以及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也因经济 的全球化而扩展成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而且这一变化的根源仍然还是资本家对财富的 无限追求,变化以后的各种矛盾所反映的实质上仍然还是资本家无限膨胀的物质欲望与 其所遇到的阻碍。

其次,与自然界发生严重冲突,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在新科技革命以后,生产力飞 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大提高,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其中最 突出的是生态问题和资源问题。

最后,人的极度异化。在马克思时代,异化主要表现为工人的劳动产品以及劳动活动 、人与人的关系对人的异己化。这些异化现象在今天依然存在,与过去所不同的是,人 的消费活动、日常生活乃至科学技术,都与人相异化了,都在支配和压抑人。

比利时经济学家曼得尔在《晚期资本主义》中,把新科技革命中的资本主义称为"晚 期资本主义"。他以科技革命的发展为基点,通过对晚期资本主义及其特征的分析,论 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并且把这种危机看作是在整个晚期资本主义时期 起作用的全部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衰落的危机。

三、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国有部门的私有化以及股权分散化的进一 步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条件下,资本社会化迅速发展,金融资本为了把社 会闲散资金充分利用起来,以充实和加强金融资本的经济实力,大量发行小额股票,因 而出现股权分散化现象。随着股权分散化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了诸如"劳动的终结 "、"工人阶级消失"、"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过时"、"人民资本主义"等各种观点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货币所有者转变为资本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必须掌握可以当作资本来运用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必须在不参加劳动的情况下,生活比 普通工人好许多倍;必须能够使资本不断增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尽管持有小额股票 的劳动者增多了,但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种储蓄性的投资,无论从职能还是从数量上看 ,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不可能作为资本投入再生产,同时这些小额股票也不占有 相应的生产资料,不可能同资本分享企业的任何决定权。"股权分散化"现象并不表明 资本权力的真正转移,而只是资本控制方式的部分改变。

但是,"股权分散化"现象对雇佣劳动者的影响是明显的。一是劳资关系发生了变化 。由于雇佣劳动者部分地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使他们更多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同时劳动力相对稳定,劳资冲突也相应减少。根据美国对3000家企业的一项调查,1987 年实行雇员股东制企业人员的更新率为13%,而全国的平均更新率则为21.6%;1977年美 国企业罢工298次,涉及120万人,损失劳动日2120万个,占全年劳动日总数的0.1%,而 1997年仅发生罢工29次,涉及40万人,损失劳动日450万个,占全年劳动日总数的0.01% 。二是雇佣劳动者的政治行为和思想意识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说,雇佣劳动者对政府减 税政策持反对态度,但在他们成为持股者后,认同政府减税政策的明显增多。1999年美 国6400名雇佣劳动者的调查显示,持股的雇佣劳动者赞成政府减税政策的人员比率为65 .7%,而不持股的雇佣劳动者中的这个数字为45.9%,说明持股者更加关注自己的经济利 益。(注:见《西方左翼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1 期。)萨缪尔逊认为,"在典型的大公司中,全部管理人员--职员和董事--仅持有 全部普通股票的3%左右……这种低微的比例被认为足以维持'有效的控制'"。(注: 萨缪尔逊:《经济学》上册,第159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事实上,工人持股仅仅是一种分配方式,工人的小额股票也仅仅是他们所获得的劳动 报酬的凭证。股权分散化与金融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是同时进行的。雇佣劳动者的个人金 融资产不能脱离金融垄断资本而独立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雇佣劳动者对资本的间接 从属关系随着工人持股而加深,并且进一步掩盖了劳动者受资本剥削和奴役的地位和程 度。列宁在分析和揭露所谓的"资本的民主化"时指出:"虽然资产阶级的诡辩家和机 会主义的'也是社会民主党人'都期望(或者要别人相信他们期望)股票占有的'民主化 '会造成'资本的民主化',会加强小生产的作用和意义等等,可是实际上它不过是加 强金融寡头实力的一种手段而已。"(注:《列宁全集》,第2卷,第614页。)

四、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是控制、剥削和压迫 无产阶级的统治阶级,而无产阶级则处于被控制、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地位。这仍然是当 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主要的或基本的方面。这两大阶级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随着经 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发生本质变化。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这两大阶级内部发生了部 分改变,至于这两大阶级之间并不是淡化而是强化了控制与被控制、剥削与被剥削、压 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这些变化集中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国家垄断资本和金融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在资产阶级中产生了新的 社会集团,这些集团凭借自身的强大经济实力,通过各种手段垄断国家政权,主宰国家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强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这些垄断集团愈益加深国际垄断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一个强大无比的国际垄断金融资 本体系。在作为国际垄断金融资本载体的资产阶级内部,由于资产阶级与国家政权的密 切结合而出现了所谓的"政治精英"、"技术官僚"阶层,由于资本所有权与资本管理 权的分离而产生了新的经理阶层。这两个阶层人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 作用,是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部分,而且大多是资产阶级政党的上 层人物和政府高级官员。同时,知识分子中的上层人员,如高级律师、高级教授、高级 专家、高级顾问等,在资产阶级中具有特殊地位。他们进行着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研究与咨询,为当政者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和建议,提出维护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理论和主张,充当着统治阶级的"智囊"和"思想库"。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经理阶层作用和地位的日益突出,西方一些学者由此认为资 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场"经理革命"。最先提出这个判断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白恩汉。他 于1941年出版了一本书《经理革命: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认为现代工业社会中经 理集团的出现,使资本权力发生转移,从而导致一场将社会的统治阶级由资本家阶级转 变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社会革命。1967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出版《新工业国》 ,进一步论证了权力由资本家向"技术结构阶层"的转移。他指出,在科学技术知识日

益成为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的今天,资本家必然要把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权力交给技术 阶层,而原来意义上的资本家则成为"正在消失的现象"。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也一再 强调,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决策权和管理权已变得比所有权更为重要。他认为,经理 阶层虽然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掌握着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因而成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主要 力量。上述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客观存在的财产资本与职能资 本分离、资本所有权与资本经营权分离的现实,但是却割裂了它们之间内在的、不可分 割的联系。经理阶层无论在多大程度上拥有对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权力,仍然从属于资本 ,并没有丝毫改变资本的本质,相反却实现了资本对企业更为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雇佣劳动 者阶级也发生了部分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于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量减少,工业劳动人数增长缓慢,而从事教育、 文化、医疗保健、通讯、交通运输、银行等服务性部门的劳动者大量增加,使得现代雇 佣劳动者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由于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缩小,古典意义上的产 业工人也同步减少,只占整个工人阶级队伍的1/3左右,而第三产业的服务工人队伍则 不断扩大,占2/3左右。

二是由于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时间的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参与生产过程 ,使得劳动者阶级的素质不断提高。工人阶级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提高,并没有改变工 人阶级的本质,他们仍然处于经济上被剥削和被压迫、政治上被统治和被奴役的雇佣地 位。一些西方学者由于工人阶级出现的某些变化而据此认为"工人阶级队伍缩小了"、 "工人阶级本质发生变化了"的观点,并不符合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实际上,由 于产业结构调整中部分产业的转移以及移民劳动力的竞争、临时用工制度的推行、社会 福利和保险的减少,都使发达国家工人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趋于恶化,而工会力量的削 弱又使工人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正如巴西学者多斯桑托斯所揭露的,"掩盖国内冲突 和国际冲突的阶级性乃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固有的东西。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一直把这 种冲突描绘成主张自由的或不主张自由的、有效率的或没有效率的、精英的或群众的政 治制度之间的对抗,企图从基本上是形式主义的、一般性的和反历史的人道主义角度来 分析国内和国际冲突,甚至用一些抽象的模式把它们框起来,但从来没有公开接受其阶 级内容……行政和技术官僚利益集团掩盖国际关系阶级性的方式更加复杂。"(注:多 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第2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但是, 不论资产阶级怎样地加以掩盖,也不管它寻找多少理由和借口,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工人 阶级的被剥削则是基本的和绝对的事实,因为这是阶级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离开了这

个基础,资本主义社会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和意义。

五、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产阶级一方面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总是要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使生产 和资本不断集中,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本和 财富的集中化程度的加深,也就使得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 加深。这种矛盾的发展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容许的范围之内对生产 关系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其实质是在保持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不变的条件下,适当 改变资本占有的具体形式以及剥削形式和统治方式,使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适应社会化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暂时缓和了矛盾,使资本主义社会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也就不可 能消除,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还会不可避免地积累起新的矛盾。恩格斯指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由于自己的起源而固有的矛盾的这两种表现形式中运动着,它毫 无出路地进行着早已为傅立叶所发现的'恶性循环'。"(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第431页。)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驱动,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并 不断从一国范围扩展到世界范围。与此同时,社会财富也进一步集中到极少数垄断资本 家手中。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资本主义的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也 愈益不平衡。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依附国的不发达状态日趋严重,导致一种不可能 改变其经济依附性特征的扩大再生产。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资本主义发达 国家与依附国家之间的深刻矛盾更加尖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 本身所无法愈合的伤口,它们终究会发展到在资本主义框架内无法调和和缓解的地步。

    进入专题: 阶级结构   资本主义   经济全球化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793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政治学研究》(京)2003年0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