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祖陶:亲历武汉地铁2号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665 次 更新时间:2014-03-19 13:20

进入专题: 武汉地铁  

杨祖陶 (进入专栏)  

 

值得江城市民骄傲的是,10年前,武汉市就已成为中国内地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后的第5个拥有地铁的城市。人们记住了2004年7月28日这个值得庆贺的日子,第一条投入运营的武汉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通车了;6年后的2010年夏季1号线的二期工程也通车了!

更值得自豪的是,万里长江有了第一条穿越长江的地铁,武汉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终于在2012年12月28日试运营,长江两岸的过江交通瓶颈有了根本性的突破。

再接再厉,武汉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在马年春节前两天(2013年12月28日)也通了车,这样武汉市的3条地铁已形成了70公里的工字形的地铁网络骨架,使武汉市的三大火车站连接起来,三镇交通空前便捷。地铁,是武汉市雄心勃勃优先发展的系统工程,先不说辉煌的远景,就在不久将到来的2017年,武汉市将建成7条地铁线路,我相信我还能有幸看到的。

回顾武汉的市政建设,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是大大地加速了,特别是2008年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武汉市抓紧中央扩大内需投入的机遇,迎接挑战,努力争得不少份额,使武汉的市政建设迈进新阶段,鸿图大展,追求卓越,敢为人先。这也使得整个城市成了一个特大工场,5,000多个工地同时开工,来了个"满城拆"、"满城挖"、"满城堵",飞扬的尘土,轰鸣的噪声,出行难上难……人们叫苦不迭。

记得我们2002年从美国儿子家回来,一出天河机场不久,车经过的全是搓板式的土路,灰尘满天,车寸步难行,司机不停地设法绕道,不一会儿又堵死了,两小时后才"突围"。这次国际旅程是太辛苦了,从新泽西纽瓦克国际机场出发,经底特律到日本东京停留、换机飞往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再转到其国内虹桥机场飞回武汉天河机场,共经历了6个机场,好不容易到了武汉,谁知从天河机场回到珞珈山竟是如此艰难。时间一下子过了近10年,2011年,武汉与巴黎有了直航,我们从巴黎女儿家飞回来便捷多了。谁料一出天河机场,司机为了免交高速公路费,走一条途经热腾腾施工现场的线路,灰尘满天,路旁草地被厚厚的灰尘完全覆盖,两旁的树枝树叶灰头土脸地在挣扎。好不容易出了施工地段,才看到了繁华拥挤的市容。穿过长江隧道到武昌,又领略了新近开通的水果湖隧道,行驶到了建设一新的东湖大道,这是武汉市又一张最为美丽和气魄的崭新的城市名片。

武汉市政建设的速度和成就是惊人的。随着"万里长江第一隧"的建设、多座长江大桥的建设、长江两岸美丽江滩的建设、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系列宏伟建设,……武汉的城市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旧城区的改造任务还十分艰巨,现在还处在建设的高潮中,人们还要忍受"满城挖"、"满城堵"的代价。令人欣喜的是,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一大批具有标志性的大建筑从地下到高空,从中心到边缘,已经把武汉市长期以来戴着的"大县城"的帽子远远地甩掉了,向着最具活力的、中部崛起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大步前进。与此相适应的是,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市民都要树立捍卫城市形象的责任感,提高做文明市民的紧迫性与自觉性。

有意思的是,在武汉市现已运营的武汉地铁1号线、武汉地铁2号线、武汉地铁4号线这3条地铁线路中,只有2号线与我的生活与学术好像有一种不期而遇的特殊关联。虽然我对武汉的城市建设、包括地铁的修建和发展情况并不太关心,甚至像武汉地铁1号线全线贯通的大事我当时都没有注意,更不曾想过自己还能乘上武汉地铁。但在我86岁高龄时却实实在在地坐上了武汉地铁2号线,别说是与我周围的老人相比,就是初老者、中年人也不如我捷足先登呢。2012年12月28日,是一个多么特别的日子,这一天是我首译的《耶拿逻辑》(简称)首发座谈会的日子,虽然后来我才知道,这一天,也是武汉市地铁2号线通车的日子,因为有的首发式赴会者就是挤着地铁来的。首发式与2号线开通,这两件事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干,在日期上却又是如此巧合,对我来说,简直令人不可思议。这也使我想到那怕到地铁站看看也好,因为2号线在离武汉大学不远的地方设了站。

 

2012年12月28日是一个雨雪交加的严寒的日子,然而在人民出版社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为我的首译《耶拿逻辑》首发召开的座谈会的会场却暖意浓浓,老中青学者济济一堂,充满了学术气息和感人情怀,令我无限感慨和难以忘怀。感谢人民社的创意策划,诺大的宣传牌上写着醒目的两行字:"耄耋心愿躬身行,恩师重托付梓成"勾划出了我作为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学术执着。我与贺麟师的巨幅照片与展台上排列巧妙的样书争相辉映。展台的深绿色台布是哲学学院书记临时从自己家中拿来的,衬托出译著的大气的浅色调。由于首发式借用的会场前一天下午还另有会议且结束较晚,哲学学院的领导和会务同志为布置会场忙碌到深夜,我在这里不得不表达真诚的谢意。有意思的是,展台上的40本样书在会议刚刚宣布结束、还来不及收拾,就被闻风而来赴会的研究生们不打招呼全拿走了。

这次首发座谈会不是一般地走形式,哲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郭齐勇教授担任主持人,机敏、亲切、周到,与会嘉宾、领导、学者发言精彩,气氛很好。特别要提出的、令我感到意外的是,由于座谈会时间有限,我当年的硕士生、博士生,如今也是知名学者的来不及发言了,会后写成了很感人、很有深度的文章,都挂上了《爱思想》网。如段德智教授首发的《一个为学术而学术的学者》一文受到头条推荐;紧接着是从东北赶来的卿文光博士的网文真情畅述《耶拿逻辑》翻译的意义。除网上发文外,陈默教授的《绝对精神的追求,生命之花的绽放》;何卫平教授的《不求虚名,但求心安》连同我的《﹤耶拿逻辑﹥的历史地位》都收入了乐黛云先生主编的《跨文化对话》第31辑(三联书店出版),并认为是该辑的亮点。早些时候何卫平的文章还在《读书》上发表;邓安庆教授的《感受纯粹思想的力量》、赵林教授的《﹤耶拿逻辑﹥与"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学术文章分别在《光明日报》(摘登)和《武汉大学学报》上刊用了。这一切令我感慨,我一辈子除了当学生就是当教师,在我86岁高龄的时候,能与自己的学生在一起是何等幸福。当看到当年的学生们用"润物细无声"、"淡泊名利"、"为学术而学术"来赞叹我的为人为学的品格时,我感到无比欣慰,真情无价。这是对我从事教师职业的最大的回报与收获,我想并非每个教师都能享受到这种内心的幸福的。不仅如此,我还觉得这并不是对我个人而言的。因为弘扬学术,维护学者、学术的尊严这本身也是对当下学术界盛行的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学术不端成灾的一种有力的鞭笞!

 

《耶拿逻辑》是我的收官之作,能在暮年实现自己的学术宿愿的确是一件幸事。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这与肖静宁的支持与不知疲倦的电脑操作是分不开的。这里我要插一句,上海籍同事王志华教授在得到赠送的《回眸--从西南联大走来的60年》后,发表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口头"读后感",他说:"什么名呀,利呀,没啥意思,最重要的是'平生第一邂逅'"。其实"平生第一邂逅" 是收入《回眸》中的一篇随笔,讲的是我与肖静宁在汤用彤先师家偶然相遇的姻缘故事。王志华的朴素话语真是说到我的心坎上了。远的不说,多的不谈,就我亲历地铁2号线这件事就是最好的说明。

武汉地铁2号线是往返于武昌光谷与汉口金银潭的穿越长江的轨道交通线,是万里长江第一条过江地铁,地质条件异常复杂,沿线有大量历史建筑要保护,位于长江底的地铁长度达3公里,江南江北地铁出口往江底走坡度很大,如何做到安全稳定,施工难度属全国地铁建设之最。从2006年11月16日正式动工,经过6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到2012年12月28日一期工程终于建成通车。在初通车的日子里,人如潮涌,个个笑逐颜开,运行井然有序。2号线最高时速可达80公里,6节车厢最高载客可达2000人。

肖静宁在体验2号线后,回来赞口不绝,她说有把握带我去坐地铁。因为离我们家不远的广埠屯有一个很大的地铁站,设有10个出入口,四通八达。转眼到了2013年1 月,她选择了我们金婚有6的日子坐地铁到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的、三楚第一佛地"宝通禅寺"去。记得上一次去宝通寺是2005年春节的事了,我还能与她坐公共汽车去,那时新建的大雄宝殿刚刚落成,香客如潮,我还登上了寺中的高7层的洪山宝塔。以后由于腰疾缠身、神经压迫症状日益加重,我的行走受到极大的限制,走不到几十米、上百米就要歇下来缓冲一下。

天无绝人之路。2011年肖静宁发现我在巴黎的超市里,躬着身子推着购物车好像很自如,转多久也没事,受到启发。从巴黎回来后,她就到汉口医疗器械集中的商店去,终于找到一架轻便助行车,由于不送货,自己打的运回来了,效果相当理想。由于在家中有时也需要推着用用,她又再买了一辆专门放在地下室出门用。这样我的活动空间就大大扩展了,我可以自己去医院取药,自己去理发,到校内超市买点东西,这样我对晚年生活的信心也增加了。这还不够,这二辆车虽可躬身推,可坐下休息,可购物,后轮是3个轮子的可上下台阶,但不能折叠,出门打的还是不方便的,肖静宁又为我找到一辆可以折叠的更轻便的助行车,专门到校外乘车用的。全了,我有3台小助行车,我是多么富有啊!

从家里出发,我推着可折叠的小车,出校门从广八路走到广埠屯地铁站,边走边聊,中途不需要坐下休息,比常人要慢一些也不超过半小时,当我走到地铁站口,看到巨大的武汉地铁的M字标志,绝对想像不出地铁站是什么样子。肖静宁把车折叠起来提着放在电梯上,照顾我下电梯时扶好,电梯很陡,肖静宁说她数过有77级,如果有恐高症怕是受不了的。下到车站,有如地下宫殿,那么宽敞、明亮,车站为线间地下岛式,两层结构,我们先来到的地下一层为站厅层,我们凭"武汉市老年人优待证"免票进入乘车区,直达电梯下到地下二层为站台层,设施人性化,站台与车箱在同一平面无缝对接,车一会就来了,车门大开,我推着小车进入非常顺利,由于人还是很多,我就坐在小车上,有个年轻人要给肖静宁让座,肖静宁连连谢谢说要照顾我。我们只有两站就到了宝通寺站,把车折起来电梯上行,在平坦的新修的路上推了十几米就到了宝通寺,我是一个不太容易激动的人,我还是禁不住内心的激动。

我们在宝通寺参天的古树下的石板上坐着,回忆着往昔,想着我们的现在,觉得自己真是不容易,难料的世事,强势的压力没有把我们击倒,反而自强不息坚定不移地做自己的事,内心无比充实。我们共同走过的风风雨雨的56年的生活道路多么值得回味与珍惜。我们的金婚是在汉阳归元寺度过的,这次来到宝通禅寺著名素餐馆吃素面和拼盘,我们是非常愉快和满足的。

从宝通寺经电梯下行到地下一层的站厅的和地下二层的站台,与来时反方向坐地铁到广埠屯站是那样方便,只需要按指示牌进行就行了,对我而言,不存在任何困难。有了这一次亲历地铁的快乐享受,促使我盼望再次与地铁亲近,下次我要领略穿江地铁了。

 

武汉市是我国中部的一个特大省会城市,长江、汉水交汇,将武汉市分为三镇(汉口、汉阳、武昌)四岸,长期以来,过江交通成为三镇间交通的最大瓶颈。众所周知,1957年修建的第一座长江大桥,是一座质量过硬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雄伟的铁路公路双层桥,桥墩间巨轮自由航行。但长期以来,就只有这一座过江大桥,此外就只有靠武汉轮渡过江了。

说起武汉轮渡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在长江大桥建成前,轮渡是最重要的过江工具,谁听说过火车也要轮渡载呢。在我的无数次过江记忆中,最难忘的是带两个小孩往返于汉口的武汉关与武昌中华路码头搭轮渡的事。那时的码头长期以来破烂不堪,沿江边马路的近于棚户的建筑简陋而杂乱无章,岸边堆满各种建筑废料、垃圾瓦砾,下行的石阶缺损不平……船半小时一趟,上座率惊人,人们争先恐后上到驳船上等候,总是满满的,见船快靠岸了就开始阵阵骚动,那时还有大量自行车过江与人争道,我们只能紧紧保护好孩子。轮渡分为两层,上层有坐位可以观景,下层主要是自行车和动作不够快的人。但是,那时拥挤不堪的人们似乎没有这般心情,只是为了快点过江,船靠对岸了,拥挤的人群,陡峭不平的上坡路,还要防止自行车的碰撞。想想那时过一次江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也算是一种历炼吧!

改革开放后过江的这种状态长时间以来并没有改变。在1957年万里长江第一桥建成通车38年后的1995年,武汉市迎来了"武汉长江二桥",这是一座现代化的拉索桥,从此,推着自行车过江的这种苦差事就很少了。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与肖静宁到新建的大型汉口动物园去,果然非常不错,我们又把过去没有机会去的汉阳的一些景点如威武的"铁门关"参观一番,都不知道怎么回来了,经打听,最近便的方法还是坐公交到码头轮渡过江。这一次过江印象非常深刻,与往日的体验乃天差之别!不仅上下码头的阶梯修筑了一番,特别是人很少,很从容,诺大的那一班船,往年不下数百人,肖静宁数了一下一共只有25人,没有一辆自行车。我们直接上楼找一个最佳位置坐下,尽情欣赏江之美,水之灵,遥望长江姐妹大桥,好像是第一次来观光一样,此时又不得不思念喝长江水长大的远方的儿女,希望他们的胸怀如长江般的广阔,不间断地扬帆起航。

围绕着过江这一主题,不得不赞美"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人的又一创举--"万里长江第一隧"于2008年12月28日通车了,这是在武汉长江大桥和长江二桥之间修筑的一条穿江公路隧道。次年五一节前,非常感谢朱哲博士百忙中自驾车带我们穿过这万里长江第一隧的江底隧道,平稳舒适,面对这一现代化建设成就,感觉太不可思议了,太辉煌了。地面建大桥、江底建隧道为解决过江交通瓶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相匹配的大手笔建设,首推两江四岸的江滩建设了,这是集防洪、绿色生态、旅游、休闲文化、运动健身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亮丽的亲水园艺景观区,是武汉市独特的城市名片。热爱生活的肖静宁总要克服我的惰性,让我也有幸置身其中了,由于汉口江滩范围太大,游览车转一圈也要不少时间呢。不用多说,只消说一点就行了,汉口江滩比著名的上海外滩大8倍,从2002年起坚持至今的每年在此举行的"武汉国际旅游节"竟达10万人,这在过去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现在我要回到我第二次乘坐武汉地铁2号线的事了,武汉的过江交通,大桥,隧道,轮渡我都经历过了,记录了城市的沧桑与巨变,感慨万千。有了第一次坐地铁到宝通寺的经历,再到江汉路是顺水推舟的事,就在上周一个空气质量良好、风和日丽的春日,我像第一次坐地铁一样出行了。肖静宁记录了从广埠屯站进入地铁车厢到达江汉路出站的时间仅仅30分钟,这是何等惊人的数字。地铁在江底行进非常平稳,丝毫没有感觉到实际上存在的地铁从江南江北地面往江里穿行的陡峭坡度。只是发现,由于地势的差别,从江汉路地铁站出来,要经历3次电梯才到街市,也就是说,与广埠屯站不同的是,站台在地下3层,上了一级电梯到了地下二层的站厅,再上一次电梯并不能到达街道马路,而在一个宽大的通道里第3次上电梯才来到真正意义上的中山大道--江汉路。肖静宁长期在汉口工作,江汉路就是上海的南京路,文革中我下到农村武汉大学襄阳分校,她经常带着两个孩子到江汉路逛逛,到新华书店买点他们喜爱的图书……旧地重游,变化太大了,借助于坚实的依然高高耸立的水塔才找回那熟悉的、承载着太多记忆的江汉路。

亲历武汉地铁2号线,我不由得向穿江地铁的建设者们艰苦卓绝的奉献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感激!从我的轮渡过江到地铁过江,这漫长的岁月,巨大的反差,我深深地感受到时代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巨变,我庆幸自己在87岁高龄的时候,能目睹这种巨变,激励自己享受美好的晚晴,不倦地做一点自己还能做的有益的事。

(2014-03-16)

进入 杨祖陶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武汉地铁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百姓记事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3117.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