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学俊:环球的“贪官身边环境论”荒谬而有害

——驳《环球》社评:官员身边环境是反腐败第一道关口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07 次 更新时间:2013-07-13 09:54

进入专题: 反腐败  

应学俊  

反腐败"至关重要"的是营造官员"身边环境"的净化纯化,还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制度建设和强化民主监督?《环球时报》社评一味强调官员"身边环境论",刻意淡化和掩盖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抓小放大,这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在设置反腐败的陷阱。对此必须予以揭穿和批判。

读《环球》社评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7月9日《环球时报》发表社评《官员身边环境是反腐败第一道关口》。题目、提法颇为新颖而怪异--官员"身边环境论"。不由耐住性子读下来。于是明白了《环球》主旨。而那"主旨"却是不大能立得住的,称为"谬论"未尝不可,不得不予以评说,以正视听。

一、刻意淡化习总书记强调的制度建设对反腐败的重要作用

《环球》社评说:"很多人提出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这方面的制度建设正在加紧探索。"看,《环球》在这里对这一重要理念并未给予肯定性置评,且绝口不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习总书记履新时的重要宣示,而以莫名其妙的"很多人"代之--诚然,习总书记也就包括在这"很多人"之中了。《环球》为何做如此怪怪的表述?淡化!从修辞而言,同样一句话,强调是总书记的宣示,其意义、份量自然与一般而言的"很多人提出"其效果明显不同。那么,《环球》为何要回避或曰不愿提及这是习总书记的庄严宣示或重要讲话呢?用意何在?不是表示对此不以为然的淡化又是什么?

而且紧接着《环球》笔锋一转,对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的作用更加表现出"平看"和不屑置评:"然而从世界范围看,制度反腐也不是反腐败的句号。"请问《环球》,国内外有哪一位人士说过"制度反腐"是反腐败的"句号"呢?这不是用自设标靶方式再次蓄意淡化、弱化"制度反腐"的重要作用吗?

但是,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法治和制度建设对于反腐败的重要意义,明明白白郑重指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可是,习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和阐述,到了《环球》这里就变得轻描淡写而不值一提了--从不引用,也从未解读过,不信登录"环球时评集"网页目录找找看。

二、别出心裁抬高官员"身边环境论"--难避为贪腐官员开脱之嫌

淡化反腐败法治、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突出和抬高《环球》别出心裁推出的的腐败官员"身边环境论",乍看似乎有"综合治理"的味道,但其实在转移公众的视线,且难避为官员腐败开脱罪责。我们岂能被忽悠。

请看,《环球》根本不论及权力少有制约及有效监督而导致腐败这一根本原因,却将公众视线引向另一边:"现实中,围绕腐败常有'利益半径'现象,也就是说,离腐败距离近的人,对其痛恨程度有时反而不如远观者。比如某单位来了一位'一把手',假如他非常能干,创造了单位的好福利,即使他贪一些,单位的人未必像一旦东窗事发社会上的人那样愤怒。"

各位看官,读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对贪官隐隐产生了一丁点同情呢?--是啊,"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谁个不想得到点个人好处?如果你得到了利益,你就不一定那么恨贪官了;换言之,对贪官憎恨的都是因为没有得到个人好处而已。而且,从下面《环球》言论中,我们更可看出他对官员腐败罪责的开脱和对群众及贪官"下面一些人"的责难:"有的贪腐官员甚至并不刻意隐瞒他与收入不相称的奢靡生活。但周围环境并未给他强大压力,人们对他的态度更多取决于自身利益是否受到损害,给周围人带来了什么,而不是出于无条件痛恨腐败的原则。"

《环球》说到这里,强调形成官员腐败原因之荒谬归纳--"身边环境论",淡化"制度建设、法治"重要作用的逻辑演绎就完成了。也就是说,如果官员"身边环境"不能做到"大公无私,嫉恶如仇,坚决抵制",纵有制度限制,官员腐败也无法遏制。呵呵,是啊,围绕着官员,有多少美女、金钱上杆子送过来啊!官员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难免会动心的嘛!官员的"环境"真是太"险恶"了啊!所以,净化官员"身边环境""至关重要"啊!呜呼!如此《环球》!

然而,此论不仅无法成立,而且至少在客观上是在为腐败官员开脱罪责,为他们做"心理精神按摩"。无疑,雷振富、范悦、伊俊卿、刘志军们听到这样的论调是颇感安慰的。

诡辩者欺骗忽悠人的伎俩之一就是"似是而非"。《环球》以上言论,不能说完全不符合事实。一方面,腐败官员身边确实会有一些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者,这无可否认,也不奇怪;但同时也一定有许多嫉恶如仇,却因为官员权力在握而无可奈何者。君不见,为揭露一个腐败官员,其同仁或公民往往是要冒着极大风险的,甚至会被抓、被劳教乃至突然发生不测。《环球》能否认这一点吗?这还用得着笔者举例吗?朱瑞峰揭露腐败官员经历过哪些险情?阜阳"白宫"案的举报者是怎样在狱中"被自杀"的?揭露贪腐官员的上访者遭遇过怎样的残酷打压?《环球》为何对此避而不谈呢?当《环球》为腐败官员用"身边环境论"来开脱时,怎么就忘了那些勇敢揭露腐败的公民是处于怎样险象环生的"环境"呢?在这样艰险的"反腐败环境"中,《环球》却把官员"身边环境"是否净化纯化视为反腐败"至关重要"的因素,其用心和良知何在?

三、官员"身边环境论"不仅不着调,而且是反腐败的"陷阱"

请看《环球》的论调:"对贪腐的'零容忍'不应只存在于媒体和互联网上,而应成为每一名官员秘书、下级、亲人以及朋友的真实态度。"乍看,此言似乎不无道理,但仔细一想,实在很不着调。

我们明明要打击的是权力在握的腐败官员,而腐败的根源明明是权力少有制约和有效监督,可《环球》矛头不对准应然目标,却对准所谓贪官的"身边环境"--官员腐败了吗?那他身边的人为什么不制止?为什么不批评教育?为什么不举报?你们为什么不大公无私、大义灭亲?你们为什么贪小利?为什么给腐败官员造成这样的易贪易腐的"身边环境"?哦,这简直这无异于一些小青年问:毛泽东当年文革中许多明显错误的做法和说法,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指出?各位看官,《环球》的如此逻辑,着调吗?

《环球》此论不仅不着调,而且为反腐败设置了一个"陷阱"。因为,成为具有"大公无私,大义灭亲、一身正气"的恰恰首先应当是官员本身,而不是他们的下级、亲人。此其一。其二,官员下级受领导约束,自有家小,要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公而忘私、嫉恶如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这并不不现实;而要官员的亲人都能"大义灭亲"就更加不现实了。这样的例子也会有,但难以做到普遍。因此,《环球》把一个明显不大可能实现的目标作为目标--要求官员"身边环境"净化纯化到"都成为反腐败的积极分子",并将此视为比"制度反腐"更为"至关重要"的"第一道关口",这不仅有悖情理,而且本身就是一个蓄意设置的美丽而空洞的"陷阱"。

《环球》在弱化、淡化制度反腐,强化官员"身边环境论"的同时,还弱化和轻视网民反腐,请看:"来自互联网的追究表面上无处不在,其实是真正的低概率事件。如果官员身边的人都成为反腐败的积极分子,情况才可彻底改观。"

多么有趣!不知《环球》此推论从何而来?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想到,从"九五至尊天价烟"算起直到"雷振富、伊俊卿、范悦、房姐房叔"等等,多少腐败官员在网民监督反腐中落马!仅朱瑞峰一人就揭露了49名腐败官员!《环球》却刻意淡化之、弱化之,而要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不着调的所谓官员"身边环境"上来!

《环球》社评的撰写者坐在空调房里按《环球》逻辑想着、写着,却唯独没有想想那些在市长、书记、地方纪委领导手下工作的人是怎样常常两股战战挨训斥!却唯独没有去想想那些位高权重享受着人民给予的各种俸禄者为什么不能带头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真是"屁股决定脑袋"!

理论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成为"反腐败积极分子",这不错。可当有人蓄意要把我们的注意力从嗜肉舔血的老虎身上移开,蓄意引导我们一个劲儿去研究老虎身边的牛蝇、小鸟为什么不勇敢地团结起来向老虎进攻时,这难道不很滑稽吗?他们的力量成比例吗?《环球》就是这样滑稽--尽力淡化"制度反腐",弱化"网民反腐"和民主监督,却高调唱起"打造官员身边的反腐败小环境将是至关重要的"!反腐败,至关重要的究竟是什么?岂容《环球》任意混淆!

如果顺着《环球》逻辑,中国的反腐败将落入怎样的"陷阱"?《环球》预言了:"要让舆论的廉政标准真正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现实追求,每个人的眼里都揉不进腐败的沙子,我们想一想就能体会到,这样的社会动员同样是不轻松的长期工作"--呵呵,是啊,那该是多么长的"长期工作"啊,那样的境界几乎是共产主义才可能实现的--既然官员"身边环境"就是如此"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又怎能一味苛责官员腐败?于是,"适度腐败"就是一种必须承认的现实--《环球》逻辑就这样通了!看来,万变不离其宗!

四、《环球时报》社评作者,你错了!

国际反腐败的历史经验和习总书记的分析阐述已经很清楚:反腐败,舍制度建设、民主监督与法治--无解!绝对权力必导致绝对腐败。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和民主监督与法治--虽不可能是反腐败的"句号"(反腐败永远没有句号),但它绝对是令官员时刻警醒的"惊叹号",这才是官员身边的"第一道关口"!唯有人人都能在制度规范和保障下负起责任来,唯有制度能保障公民的监督权和举报者的人身安全时,官员身边所谓反腐败"环境"才可能形成。而舍去或淡化、弱化"制度建设"、民主监督和法治的重要作用,一味强调腐败官员的"身边环境"净化纯化"至关重要",这不仅是缘木求鱼,而且无疑是抓小放大的反腐败陷阱,是蓄意误导反腐败入歧途。反腐败需要系统工程、综合治理,这不错,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混淆矛盾的主次。别想忽悠我们。

《环球时报》,你错了!全世界确实没有哪个国家腐败绝迹,但并非没有程度深浅之分,其程度有的相去甚远,有的是天壤之别!岂可浑水摸鱼,混为一谈?凡是腐败现象很少、极少的国家和地区,无不主要缘于民主与法治健全、制度设计科学,执行铁面无私。这有无数事实可以作证。

《环球时报》该清醒清醒了,请不要对"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的反腐败制度建设、广泛的民主监督、网民反腐这一系列反腐利器讳莫如深避之不及,请不要对习总书记强化反腐败体系、制度建设的系统阐述不屑一顾,自以为是地推出荒谬的"官员身边环境论"来转移公众的视线。这必将是徒劳的。

    进入专题: 反腐败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564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