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思义:浅析中国流动性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83 次 更新时间:2013-07-05 23:07

进入专题: 流动性恐慌  

罗思义  

今年六月份,中国遭遇了十多年来最严重的流动性危机。中国央行最终对应承担责任的金融机构采取了一些缓解举措,从而扭转了形势。

部分西方媒体将中国此次的流动性危机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相提并论纯属一派胡言乱语,他们根本是犯了基本的经济学逻辑错误。美国在2008年遭遇的根本不是流动性危机,即立即偿付能力不足。美国当时面临的是资不抵债危机,即美国银行的负债超过其资产。虽然中国金融机构在2013年6月面临流动性问题,但没有任何一家主要银行倒闭。相反,2008年美国有为数众多的机构崩溃了。将中美这两次危机相提并论,就像是似是而非地宣称同为疾病的流感和黑死病是同样严重一样可笑。

然而,从医学角度而言,治愈令人不舒服的流感副作用是需要时间的。因而,预测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就需要分析中国此次流动性危机背后的原因,以及类似的事件将来是否再有发生的可能。这样的分析显示,没有人能提前预见经济危机发生的确切形式,但是有可能预测到经济危机的发生——如笔者在人大重阳授课时就曾预测的一样,中国的经济学们也预测到了中国可能发生的危机,比如我下文将要提到的林毅夫。在六月的问题得到处理后,中国是否再会发生类似的危机取决于造成目前危机的关键错误是否已经解决了。

银行间拆借利率飙升至13%的峰值是六月危机的主要征兆。支付意愿显示金融机构急需现金。分析潜在的疾病和其征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

导致此次流动性危机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国抛弃了创造过去35年世界最快经济增速的政策,转而主张“消费带动增长”——一个“扩大消费需求将会导致企业生产更多的消费品,进而带动民众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理论。不幸的是,事实上主张“消费带动增长”概念的这些人并不明白投资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也根本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注定只能是“利润带动增长”。产出不会因为‘需求’而增长,而只会为利润而增长。正是不懂这一点,此次经济才会发生流动性危机,原因是按照之前“需求拉动产出”的错误理念,主要的政策建议就是增加消费占GDP比重,而为了付得起高消费,工资在GDP中的比重就需提高。

提高工资占 GDP的比重必然意味着降低企业利润占GDP的比重。实际上“消费带动增长”理论的确提倡了挤占利润,因为企业以高于GDP增长的速度来涨工资了。很遗憾,中国今年第一季度就执行了此项政策,使得消费增长幅度显著快于投资——也就意味着工资增速远远快于GDP。远未达到积极效果,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这样做的唯一结果是——连锁反应后的经济危机,它在六月如约而至。

工资增速远快于GDP增速挤压了企业利润。截至2013年5月止,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整体利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增长了0%。因此,私企和国企都开始缩减投资。中国2013 年前5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前4个月回落0.2%,私人投资增速同比下降0.1%。

这反过来又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中国GDP增速从2012年第四季度的7.9%降至2013年第一季度的7.7%,这也给企业带来更大利润率压力。中国人民币汇率升值进一步挤压了企业利润,这加重了中国出口商出口难度。

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信贷市场。随着利润增长放缓,某些情况开始变得消极,企业需要贷款填补现金流动量的缺口。同时,因为企业正用现金去填补支付缺口,而非用于投资,贷款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减弱。由于大多数领域的利润被挤压,企业开始把他们拥有的投资资源转向更有利可图的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这也进一步推高了房地产市场价格。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表现在其贷款需求膨胀,徒劳无益的贷款加速了房价增长并提高房地产价格的上行压力。

为了遏制信贷激增,中国央行试图收紧流动性。但这只是指标不治本——就像按水痘来治天花,病还是没根治。事实上情况会更加恶化,企业的现金流受到两个方向的挤压——上文所述的工资挤压和央行的流动性收紧。双重压力再继续下去将会使企业财务崩溃。因而,中国央行不得不改变其遏制信贷激增的初衷而向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

然而央行注入流动性资金只解决了问题的一方面,燃眉之急可解,但根本问题没治,除非企业利润被挤压的局面完全被扭转过来。

如果中国最后还是发生了危机,那一定是中国银行体系的不完善所致。和每个国家一样,中国必须具备一个“大到不能倒”的银行核心体系。可是,这样的大银行永远不可能充分反映小企业的需求。在私人银行主导的英国,每天都能听到小企业对大银行没完没了的抱怨。中国目前尚未建立一套充分反应小企业需求的“小到能倒”的银行体系。相反只有像影子一样无法充分监督的大银行系统。

但是同样的因素保证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35 年,也让经济学家准确预测中国的这一经济奇迹成为可能,这显示克服这些问题对中国来说相对容易。因为事实上是他们自身的经济政策出了问题,而不是客观的经济因素约束所致。

中国2012年在世界银行关于中国报告的影响下,于当年的上半年实施了缩紧银根的类似政策,结果也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是此项政策在2012年年中被推翻了,中国在当时实施了投资刺激政策,因而阻止了金融危机的发生,中国经济增速也从7.4% 加速升至7.9%。但不幸的是,中国在2013年又同样实施了持续时间更长的错误政策,因而导致了6月的流动性危机。

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林毅夫最近曾表示:“那些倡导中国经济以消费为主的,都是公然地要求我国很快地陷入危机。”遗憾的是,从六月发生的事件看来,这简直是一语成谶。

中国有大量反对导致六月危机错误政策的力量。企业不想利润被挤压;经济放缓会导致生活水准的增速放缓,而这会引发消费者的不满。因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六月事件是流动性危机,而非偿付能力,而且中国的银行仍旧维持较高的利润,其资产也远远大于其负债,因而这未对中国银行系统造成全面损害。六月危机表明,即使是在拥有强大的宏观经济基本面的中国,混乱的经济理论也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消费带动增长”的不合理理论必然将挤压企业利润,也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经济危机。

六月市场信贷危机爆发纯粹是受市场经济影响。这提醒每个人,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永远不会是“消费带动增长”,而只会是“利润带动增长”。希望中国吸取这次适当的教训,不要再重蹈覆辙。

    进入专题: 流动性恐慌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542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