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宇:傅斯年的性格与人格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729 次 更新时间:2013-05-23 09:20

进入专题: 傅斯年  

李新宇 (进入专栏)  

1

傅斯年逝世后,胡适在致傅斯年夫人俞大彩的唁函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孟真的天才,是朋友之中最杰出的,他的记忆力最强,而不妨害他的判断力之过人,他能做第一流的学术研究,同时又最能办事,……我每想起国内领袖人才的缺乏,想起世界人才的缺乏,不能不想起孟真的胆大心细,能做领袖……”

大约两年后,胡适在《〈傅孟真先生遗著〉序》中又说:

孟真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他的情感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这都是人世间最难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而我们的孟真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

孟真离开我们已两年了,但我们在这部遗集里还可以深深地感觉到他的才气纵横,感觉到他的心思细密;感觉到他骂人的火气,也感觉到他爱朋友,了解朋友,鼓励朋友的趋势亲切……

胡适生性不走极端,知人论世,不说过头话。在这里,却一口气用了这么多的“最”。他还说过:“他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发挥其领袖的才干。他有学问,有办事能力,有人格,有思想,有胆量;敢说话,敢说老实话,这许多才性使他到处成为有力量的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傅斯年才能和人格的推许。胡适与傅斯年,是师生关系,又是多年的朋友,他对傅斯年,可谓知之甚深。

傅斯年的人格很值得研究。因为那是一个时代的某种精神结晶,也是一个进步的时代所造就的文化标本。

傅斯年外号“傅大炮”。所谓“大炮”,往往意味着“粗”和“直”,也意味着“猛”和“烈”。傅斯年的确耿直倔强,刚烈果敢,疾恶如仇,直言不讳,然而,正如胡适所说,他有细致严谨的一面。他坚持原则决不妥协,具有一丝不苟的彻底精神;他方正刚直,体现着一种正义感和责任感,而且他能把正义感直接化为责任感,使伸张正义成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蒋梦麟说过:“他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其中毫无夹带别的意思,但有时因此会得罪人”。(蒋梦麟《忆孟真》)这正是他的耿直之处。他的耿直使他不愿隐瞒自己的观点,不会做那种八面玲珑的乖巧之人,甚至对于自己尊敬的长者,也不只说奉承的话。蔡元培和胡适都是他的前辈,但在纪念北大五十二周年的会上,他曾公开批评蔡元培和胡适:“这两位先生的办事,真不敢恭维。”他认为自己的学问虽然比不上胡先生,但办事却比胡先生高明。他说的是老实话,的确如此,他意识到了,就这么说,他的前辈也是愿意承认的。胡适就说只有傅斯年敢骂他,而傅斯年死后,就听不到了。

1919年5月4日,上午的游行筹备会议是傅斯年主持的,下午开始的游行,总指挥也是傅斯年,他扛着大旗走在队伍前列,后来又率领队伍冲进赵家楼。从那时,他已经显示了敢做敢为、敢负责任的精神。九·一八之后,他振臂高呼,大骂国民党军队无能和汉奸走狗的无耻;抗战时期,他向发国难财的贪官污吏发出怒吼。一直到台北,他仍然保持着那样一种精神,并以此维护教育的独立和尊严。国民党败退台湾之际,因惊恐而高度警惕,在学校肆意逮捕师生。傅斯年挺身而出,不准军警入校捕人。国民党政府下令实行联保制度,他拒绝在台大实行,说:“台大师生由我一人担保。”因此,有人撰文攻击他在台大优容共产党,傅斯年著文反驳,义正辞严地宣称:“我不是警察,也不兼办特工。”

因此,有人说他是台湾唯一可以在蒋介石面前跷起二郎腿放胆直言的人,有人说他是敢说敢骂的山东好汉,其实,他并不傲慢,而所谓好汉,绝非往昔者可以相比。他所体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现代性转化在那个时代所结出的果实。

2

傅斯年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他那一往无前的勇猛和倔强,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是他炮轰孔祥熙和宋子文两任行政院长。这两位权贵的背景和势力众所周知,即使在国民党的党国军政高层,人们也往往敢怒而不敢言。傅斯年却毫不顾忌其“皇亲国戚”的身份,敢于只手“揭龙鳞”,历数其危害国家的罪状,怒斥其贪污腐化的罪行,直接要求他们下台谢罪。而且,他揪住不放,弹无虚发,最后都以告捷收场。

40年代初,蒋介石几次费尽心思,要把他请到政府里任职。蒋知道他不肯做,还让陈布雷发动一帮人去劝他。如果换了另一些人,不知要怎样感激涕零,高呼委员长万岁。但傅斯年不肯就范,他给蒋介石写信说:“斯年实愚憨之书生,世务非其所能,如在政府,于政府一无裨益,若在社会,或可偶为一介之用。”(《上蒋主席书》)

傅斯年抨击孔祥熙,其实早说开始了。他在1940年8月14日给胡适的信中说到“先生去年来信,以为我怪先生前年劝我不攻孔之电”,可见1938年胡适已经劝他不要攻孔。据岳玉玺《国民参政会期间的两件事》一文抄录的两封致蒋介石的信,他在1938年已经系统地整理了孔祥熙的罪状和人证物证,并认为孔祥熙“身兼多职皆不能胜任”,要求罢免孔祥熙的职务。但信到蒋介石手中,都入泥牛入海。

后来,一件事为傅斯年的倒孔提供了新的材料。1942年,国民政府从美国贷款中提取1亿美元为准备金,发行“同盟胜利美金储蓄券”,规定20元购买1美元储蓄券,抗战胜利后凭券兑换美元。开始发行得并不好,但后来行情迅速看好,黑市价已经是110元兑1美元。在此情况下,孔祥熙下令停止出售美元储蓄券,由其部属利用职权将尚未售出的350万美元储蓄券按原价购进,归入他的私囊;还有799.5万美元的储蓄券则由中央银行其他人员购进私分。

傅斯年在参政会上向行政院院长孔祥熙发难,揭发其贪污舞弊行为。会后,蒋介石亲自请他吃饭,为孔说情。席间,蒋介石问:“你信任我吗?”傅斯年答曰:“我绝对信任。”蒋介石说:“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该信任我所任用的人。”傅斯年立刻说:“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么,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屈万里《傅孟真先生轶事琐记》)他抓住孔祥熙贪污的劣迹穷追不舍,最后,终于把孔祥熙轰下台。

当时,傅斯年是中研院史语所所长、知名学者,世俗的浮名和利益应有尽有,他还是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从个人利益考虑,犯不着为此得罪最高当局蒋介石。但傅斯年就这样做了。他这样做,出于一种良知,出于理性的选择。1940年,他在给胡适的信中历数孔祥熙的腐败行为,接着说了这样的话:“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哉?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思无惭于前贤典型,大难不在后来在参政会中,而在最初之一人批逆鳞也。若说有无效力,诚然可惭,然绝非无影响,去年几几干掉了,因南宁一役而停顿耳,故维持之者实倭寇也。至少可以说,他以前是个taboo(禁忌),无人敢指名,今则成一溺尿桶,人人加以触物耳。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纲常者也。”(《胡适来往书信选》)

宋子文上台之后,傅斯年在《大公报》公开为他说过好话。但是,很快发现仍然不行。他给胡适写信说:“子文去年还好,今年得志,故态复原,遂为众矢之的。尤其是伪币比例一事,简直专与国民党的支持者开玩笑。熬过了孔祥熙,又来了一个这样的。”(《胡适来往书信选》)打倒一个贪官,结果又来了一个贪官,傅斯年无法容忍这样的现实,他只有继续战斗。

傅斯年发起倒宋之战的前夕,蒋介石于1月15日请他吃饭。傅斯年毫不客气地对蒋介石说:“宋与国人全体为敌,此为政治主要僵局之一。”2月15日,傅斯年在《世纪评论》周刊第7期发表《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文章开篇就明确指出:“古今中外有一个公例,凡是一个朝代,一个政权,要垮台,并不由于革命的势力,而由于他自己的崩溃!”文章从宋子文的黄金政策、工业政策、对外信用、办事作风、文化修养和态度等五个方面对宋子文进行了评说,最后说:“我真愤慨极了,一如当年我在参政会要与孔祥熙在法院见面一样,国家吃不消他了,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该走了,不走一切跨了。”

关于这篇文章的发表,何廉有过回忆:“1947年春季的一天,我收到傅斯年赞扬《世纪评论》的一封信,……我回信约他给《世纪评论》写稿子。不久,我在南京遇到他。他告诉我说,他要给《世纪评论》写稿子,但有一个条件,就是按原文发表,不能有一字改动,我立刻表示同意。过了两天,他把稿子交给总编辑张纯明。”由这“一个字也不能改动”,也可以看到傅斯年的性格。

紧接着,他连续发表《宋子文的失败》、《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两篇文章,追问“自抗战以后,所有发国难财者,究竟是那些人?”直言孔、宋代表的权贵势力“断送中国的经济命脉”。在《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中,他指出中国的国家资本已被权门资本侵吞,包括铁路、银行、航运等在内,都被“豪门把持着,于是乎大体上在紊乱着,荒唐着,冻僵着,腐败着。恶势力支配,便更滋养恶势力,豪门把持便是发展豪门。”“小官僚资本托庇于大官僚资本,大官僚资本托庇于权门资本。……无论如何是必须依靠大势力的,尤其是豪门资本。”他认为当时的官僚资本首推孔宋二家,而两家又有不同的特点:“孔氏有些土货样色,号称他家是票号‘世家’,他也有些票号味道,尤其是胡作非为之处。……这一派是雌儿雏儿一齐下手,以政治势力,垄断商务,利则归己,害则归国,有时简直是扒手。”“宋氏的作风又是一样。……他的作风是极其蛮横,把天下人分为两类,非奴才即敌人。这还不必多说,问题最重要的,在他的无限制的极狂蛮的支配欲,用他这支配欲,弄得天下一切物事将来都不能知道公的私的了。”他指出,从电厂到煤矿,说是“国营”,实为“宋营”。“古人说‘化家为国’,现在是‘化国为家’。”因此,他要让宋子文走开,而且提出国家征用孔、宋二家财产的建议,“最客气的办法,征用十五年。”

他知道这样的文章是要负责任的。“我想,他该告我诽谤罪了,我却有事实证明。……所以他如以我为侮辱,必须告我于法院,我很愿对簿公庭。”他的确为此做好了一切准备,一只皮包随身带着,深怕里面装的证据材料丢失。

1947年3月1日,宋子文被迫辞职,离《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发表不过半个月。我从头不能说宋子文下台是傅斯年把他赶下去的,但由此可见,书生凭借“知识的傲慢”干预官场,并非完全没有作用。早知道这样,孔、宋二人应该致力于进行知识分子改造,或者早一点组织人制造舆论,解构知识分子。

1947年3月8日出版的《观察》2卷2期发表一篇题为《傅孟真的文章》的读者来信,信中说:“欧美报纸,常常一篇社评可以影响一个内阁或一个部长的去留,中国的言论界则很少有这种力量。这当然非谓言论界本身的不努力,实际上这是中国的社会情形与欧美各国不同的结果。然而我们总希望中国的言论界,能够一天一天发挥更大的威力。我认为言论自由是要言论界自己去争的,决不能期望政府来给言论界以‘言论自由’。言论界争取‘言论自由’,自然要联合起来争,全体起来争,但是在这争取‘言论自由’的过程中,也得要有几个硬骨头的人物来领导一下。但是这种领导言论的责任,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负得起来的,还要看这个人的学问识见及声望地位如何。譬如抨击宋孔的文章,假如那三篇文字是像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写的,恐怕未必能引起这样大的注意,甚至大公报或贵刊都不登,亦未可知。此外,要是一个普通的新闻记者写了像傅先生那样激烈露骨的文章,恐怕他就要遭到许多困难了。我认为傅先生发表了这样几篇的文章,言论界的风气,很可为之一变。假如中国能够有十个‘傅孟真’,挺着胸脯说硬话,则中国的言论界也不致于像过去那样的萎靡不振,政治上的风气也不至于像过去那样太不像样。”

当然,书生干政之所以成功,还在于宋子文的脸皮薄,如果脸皮厚一点,坚决不辞职,大概事情就很难办;同时,也在于蒋介石也还要脸,如果蒋介石坚决维护私党,面对国家权力和百万大军,傅斯年大概一点办法也没有。不过,如果那样,傅斯年就不会说话了。

3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北京大学复员,作为代理校长的傅斯年一面派人去北平筹备。一面在重庆发表声明:为保持北京大学的纯洁,不录用伪北京大学的教职员,但学生经过甄别和补习,可以接受。

11月中旬,傅斯年到达北平,陈雪屏等人到机场迎接。傅斯年走下飞机的第一句话就是问陈雪屏与伪大学的教师有无交往,陈回答说仅限于一些必要的场合。傅斯年:“‘汉贼不两立’,连握手都不应该。”陈雪屏解释自己的难处,北平学生很多,而北上的教师太少,只好录用了伪校一些教授。傅斯年坚持伪校教职员一概摒弃,不予录用。

北平那些在日本占领时期任职的教职人员,尤其是那些已经在补习班任教的人员,听说傅斯年坚决不录用他们,便四处活动,还联合罢课,向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请愿,但傅斯年毫不妥协。他在声明中说,教师为人师表,应该先正己再正人,真正为学生做志节的表率。他承认由于长期战乱,高校缺乏师资,但是不能因缺乏师资而放弃最基本的原则。他申述说:“人才缺乏是事实,从别的方面考虑征用未尝不可,但学校是陶冶培植后一代青年的地方,必须要能首先正是非,辨忠奸。否则下一代的青年不知所取,今天负教育责任的人,岂不都成了国家的罪人?”

为此,他曾经怒称金石大家罗振玉为“老贼”,曾经当面怒骂多年的老朋友容庚。当容庚登门拜访的时候,他毫不客气,当面指斥说:“你这民族败类,无耻汉奸,快滚,不用见我。”容庚只得退出,后来再去拜访傅斯年,表示谢罪改过,傅斯年才接见了他。

“正是非,辨忠奸。”正是他如此严厉的目的之所在。如果放在今天,大概有不少人会认为傅斯年不够宽容,不通情理。因为这是一个所谓宽容的时代,人们会说: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之下,活着不易,他们有种种无奈,为了生存,就任伪校教职,应该得到理解……傅斯年不是不理解,他也知道北京大学他的那些亲朋故旧生活得不易,但是,他认为,不能没有基本的是非标准。试想,一个经过八年抗战而在战后复员的北大,与一个留在北平为日本人支撑门面的北大,岂可同日而语?现在,人们对于这些已经不再讲究,但在1940年代末,抗战八年中毕业于北平那个所谓“北京大学”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学历,是羞于启齿的。

4

傅斯年有一段名言:“我平生的理想国,是社会主义与自由并发达的国土,有社会主义而无自由,我住不下去,有自由而无社会主义,我也不要住。”(《评英国大选》)

其实,这是一个矛盾,直到今天,人类仍然没有找到完美结合的道路。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试图寻找第三条道路,但事实证明,所有的第三条道路都是一厢情愿,结果是不自觉地通往奴役之路。当时的傅斯年,思想中也有第三条道路影响的痕迹。但是,他的这种理想并不出于调和,在他这里,“社会主义”一词其实是平等。他的理想,是一个自由而平等的社会。

傅斯年最后跟国民党去了台湾。但是,他对国民党并不满意。1932年,他就曾直截了当地发表言论:“今日国民党的领袖,曰胡(汉民)、曰汪(精卫)、曰蒋(介石)……胡之人格坚固,汪之人物有吸引力,蒋之意志有强力……然而说汪先生之政务精练,或蒋先生的近代知识充分,似乎不能言之成理,而政务之精练,近代知识之充分,确是今日主持一个国家所应有的。”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无论哪一个,都不是合格的领袖。但是,后来的情形却使他别无选择。

他对一些问题感觉敏锐,而且进行过深入思考。比如,十月革命以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曾经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从而获得了国人的好感;但众所周知,后来又发表的对华宣言就不一样了,所以才有了中东路的中苏共管和赎回政策。因此,如果说傅斯年在五四时期对苏联还没有认识的话,从这时开始,对沙文主义的苏联已经不再信任。

抗日战争前期,苏联曾经援助过中国,因而在中国进一步赢得了人心。然而,恰恰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苏联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并发表《共同宣言》。《条约》以中立为名,纵容日军对华侵略。《宣言》则无视中国的主权,宣布“苏联誓当尊重‘满洲国’之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性”。苏联以此换取日本对蒙古“独立”的承认。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签订秘密协定,以苏联对日宣战为条件,答应了苏联的许多无理要求,其中包括承认蒙古独立,管理东北地区的铁路,和租借大连旅顺两个海港等。后来,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有关附件,苏联红军本来应该在日本投降后三个月内撤离东北,但直到1946年2月还无动静。正在这时,雅尔塔秘密协定的内容也全部公开,于是爆发了以大学生为主的反苏运动。为此,《大公报》曾以《东北的阴云》为题发表社评,认为中国人民赌国运,拼存亡,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主要就是为了收回东北。如今抗战胜利了,我们却不能顺利地收复失地,这是一个外争国权的大问题。

几天后,傅斯年与20位著名学者联名在《大公报》天津版以“星期论文”的形式发表声明,表达他们对雅尔塔密约的抗议。声明说:这一秘密协定“违背了联合国共同作战的理想和目标,开创今后强力政治与秘密外交的恶例;影响所及,足以破坏今后世界的和平,重踏人类罪恶的覆辙。这一秘密协定,实为近代外交史上最失道义的一个记录。”为此,傅斯年还为《大公报》重庆版写了《中国要和东北共存亡》的“星期论文”,分析东北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指出这就是日俄两国对它垂涎已久的原因。他表示:“若东北竟失掉了,或者名存实亡”,中国就“永为贫民窟,永为困乏、疾病、愚昧之国”。傅斯年为此而对英美两国极为不满,对苏联的行径更无法接受。

他既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所谓“国粹”,反对读经、反传统而追求个人自由的文化路线,竭力维护独立人格;又继承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的基本精神,坚定抵御日寇侵略,坚决抵抗苏俄沙文主义政策,竭力维护国家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确是五四的产儿,全面地代表着五四的真精神。但他的现代化仍以人类文明主流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为蓝图,不愿接受因为种种怀疑而随意修改的图纸。

正因为这样,他虽然向往他的社会主义,却对苏联持有自己的看法,也对以俄为师有自己的看法,不愿跟着苏联跑。

离开大陆去台湾,傅斯年心情很复杂,他曾反复吟诵陶渊明的一首诗:“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这实在是很无奈的事。在时代潮流面前,个人往往真的很渺小。

傅斯年死在台大校长任上。在台大行政大楼的对面有一口钟,称为“傅钟”,当上下课都会敲响,每次都响21声,这是台大的特点之一。究其来源,是因为校长傅斯年说过:“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作为大陆人,我们听不到“傅钟”的响声,但我们仍然需要沉思。

进入 李新宇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傅斯年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422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