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吉鲁:缺乏想象力的政治与权力病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32 次 更新时间:2013-03-13 20:51

进入专题: 政治   权力  

亨利·吉鲁  

亨利·吉鲁 著 吴万伟 译

写作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但你很清楚可能什么也改变不了,不过你同时也知道写作在这个世界不可或缺。世界是随着人们的世界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只要你的文章哪怕仅仅把人们看待现实的方式挪动了一毫米,你也就改变了世界。

---詹姆斯·鲍德温

新自由主义暴力

我们生活在有一种被不祥预感所笼罩的时代,正义、民主和未来的话语始终萦绕在我们耳边。但是,这些词语中曾经为我们提供一种确定性和集体希望的所指对象如今都已经烟消云散了,现在所剩下的内涵意义只能越来越多地到超级市场驱动下的社会、大公司和腐败的金融服务业中寻找。美国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和文化机构已经运用大卫·古登堡(David Theo Goldberg)所说的“军事化的社会逻辑。”1 如今,市场原则主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市场背后的经济理性再次占了上风,公共利益、公共价值观和社会责任被牺牲掉,变成了廉价的消费主义梦想,与此同时还创造了一个用完就扔的社会,无论商品、资源、还是个人都被视为可抛弃的东西。2这种军事化逻辑已经不知不觉地闯入公立中学和大学,中学越来越像监狱,大学课堂则向国家情报机构敞开。3 大学认可惩罚性国家的基本体制的突出例子是佛罗里达州波卡拉顿的大西洋大学(Boca Raton),该大学已经与私人监狱公司GEO集团(the GEO Group)达成该公司命名足球体育场的交易,而“这家公司早已恶贯满盈,有侵犯人权、恶意诉讼、监禁中致人意外死亡等种种劣迹。”3 现在,除了武装起来的保安之外还出现了武装起来的知识。腐败、商品化、欺侮人的国家机构已经成为丛林社会的核心特征,这种社会的前提就是人们非理性地认为“市场应该主导和决定所有选择和后果,其他的一切考虑都统统被抛掷脑后。”4

如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后果不仅毁掉了美好社会的任何可靠设想,而且破坏了公众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它们鼓吹一种接近于病态的自恋式超级个人主义,破坏了社会保障,促成了美国向惩罚性国家的重大转变,即把所有违背适者生存社会法则的行为都视为犯罪,这样的社会对别人的痛苦不仅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否则,我们怎么解释大量出现的针对贫穷的少数人的惩罚性措施呢?比如“囚犯被单独监禁在狭小的没有窗户的牢房里很多年,每天要在牢房里呆23个小时”的监狱体制,5或仅仅因为穿的球鞋颜色违反了着装规范就把五岁的孩子戴上手铐并抓起来的警察国家。6 美国公众为什么能忍受这样一个社会呢?2009年,“位于社会顶端的百分之一的家庭拥有35.6%的净财富和42.4%的净金融资产”,同时许多年轻人则成为“全国无家可归者群体的新面孔。”7 美国社会沉溺于公民无知、残忍和堕落的文化之中。比如,大银行如巴克莱银行(Barclays)和汇丰银行(HSBC)通过为恐怖组织洗钱而骗走储户的数十亿美元以提高自己的利润率,但没有一个人为此坐牢。同时,我们重新恢复了穷人因为缴不起停车费罚款就被抓起来坐牢的传统。奥巴马总统随意性地决定,他能够忽略应有的程序听任无人机屠杀美国公民,而美国公众竟然全都熟视无睹。公民生活崩溃,就像生活在战争地区,而主流媒体愤愤不平的不过是没有被邀请去见证奥巴马和著名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Tiger Woods)之间进行的一场球赛。

在虚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崇尚暴力现在呈现相互促进的态势。像《虎胆龙威》(A Good Day to Die Hard )等电影中宣扬的残杀场景完全可以与芝加哥和新奥尔良等城市上演的致命暴力相媲美。年轻人尤其容易遭受暴力侵害,在2006年到2010年之间在武装交火中丧生的12岁以下儿童有561名。8即使疯狂的枪战连续在康涅狄格州纽顿(Newtown)和加州塔斯廷(Tustin)等城市发生的情况下,企业力量连同那一帮无耻的游说者和知识分子专家学者仍然在赤裸裸地鼓吹更多的枪支以满足最低标准。与此同时,主流媒体把美国步枪协会(NRA)执行副会长维恩·拉皮埃尔(Wayne LaPierre)的疯狂胡扯作为值得听一听的一家之言。在桑迪胡克小学(Sandy Hook)20名孩子和6名成人被枪杀后,这个家伙却声称阻止更多悲剧发生的唯一办法是给市场投放更多的枪支,为学校配备更多的武装保安。为学校配备更多的警察并没有阻止屠杀的发生,但确实提高了孩子们尤其是贫穷的黑人孩子辍学的比例,也提高了人们仅仅因为微小的行为不当而遭惩罚和逮捕的比例。虽然很清楚这个事实的存在,但美国公众在此问题上大多保持沉默。

与此同时,美国对暴力的痴迷被不惜任何代价追求利润和个人利益的达尔文主义市场社会进一步强化。在此场景下出现了一种把经典电影《疯狂麦克斯》(Mad Max )和《美国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的特征和价值观结合起来的社会和经济秩序。物质贫困、不平等加剧、公共福利遭到削弱、 找不到可靠的工作,没有头脑地盲目竞争和消费,肆意破坏环境等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出这个社会不仅充斥着军事化的暴力,而且盛行一种相应的价值观,这种原子化的自私的价值观蔑视社会纽带和公共利益,把一切行为都视为理所当然。在此情况下,美国社会现状呈现出鼓吹自恋的超级个人主义的市场文化,其中弥漫着对他人缺乏任何兴趣和求助于暴力和犯罪行为的强烈倾向的新社会病态。正如间谍小说大师约翰·李·加里(John le Carré)曾经说的,“美国已经进入其历史疯狂的年代。”9 虽然加里对美国政治的尖刻攻击写于2003年,但笔者觉得我们说现在的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并不算冤枉,美国已经进一步堕入疯狂的深渊,因为一种致命的历史和社会遗忘已经牢牢控制了这个国家,正源源不断地再生产逃离记忆和社会责任的民众。在这疯狂中,缺乏想象力的政治包括了穆米亚·阿布·贾迈尔(Mumia Abu-Jamal)所说的“心理自杀”(mentacide),即年轻黑人遭遇的一种历史遗忘,那是“体制系统性地抹去和否认黑人革命历史的活动而强加给他们的遗忘”。10

美国陷入军事化的疯狂

数百万美国人因为腐败的银行做法而丧失家园,更多的人因为美国缺乏充足的工作机会而失业,与此同时耳边充斥着华尔街贪婪和腐败的故事,人们如何解释在此情况下为何没有人发出任何反抗的声音呢?11 比如,2009年,对冲投资基金经理大卫·泰珀(David Tepper)就赚了40亿美元。12 正如迈克尔·叶茨(Michael Yates)所说“这个收入如果去掉任何利息的话,若他一天花销一万美元,花完这笔钱需要他和他的后代1096年。如果我们假设泰伯先生2009年工作了2000小时(每周40小时,工作50周),那么他每小时赚200万美元,每分钟赚3万美元。”13 这种抢劫大亨的权力和贪婪很少被主流媒体谈及,更不会与包括工人、孩子、失掉工作的公务员和年轻人在内的数百万家庭经历的痛苦和折磨相提并论。对已经成为新的“朝不保夕阶级(precariat)”的年轻一代来说,他们的确是零一代,14 被无情地抛弃在社会和经济的荒原之上,没有工作,没有未来,没有希望。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定义的社会条件是更多“流动性”,更不容易辨认,更多惩罚性,更多死亡遭遇。15

自恋和不受任何约束的贪婪已经不再是仅仅用来描述边缘化的少数人的性格缺陷的心理学范畴。这样的词汇现在已经用来揭示市场驱动下的社会症状,其中暴力、军事化、残忍和不平等等极端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贪婪和自恋并不新鲜,新鲜之处不过是1980年代以来出现的贪婪思潮获得了社会空前的认可。16 同样新鲜的是军队力量及其价值观成为美国社会的骄傲而非令人警惕的来源。反恐战争不仅侵犯了众多公民自由权利,甚至赋予军方在美国社会的核心地位,影响到从市场、教育到大众文化和时尚等所有领域。艾森豪威尔总统离开总统宝座时警告军事工业联合体的崛起和它对国防工业、军队和政治权力造成的不良影响。17 但他低估了从军事化经济到军事化社会的转型,文化本身也受到军事力量、价值观和利益的影响。在当今美国,越来越清楚的是生产暴力的公民社会组织不仅生产军事化的技术和武器;而且还将生产军事化的战争主体和永久性的战争经济。正如阿龙·道格拉斯·奥康奈尔(Aaron B. O'Connell)指出的:

我们的文化自艾森豪威尔时代以来已经相当军事化了,主要原因是平民而不是武装部队。从立法者常常使用“支持我们的军队”来为国防开支辩护到电视节目和视频游戏如“海军犯罪调查处”(NCIS)、《家园》(Homeland)和《使命召唤》(Call of Duty)再到全国广播公司(NBC)丢人的虚假真人秀节目“明星爱比武”(Stars Earn Stripes),美国人天天都要耳濡目染吹捧军队的故事,而讲故事者则一心追求自身机会主义的政治和商业利益。18

战争想象和暴力指导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从主流媒体对战士文化的吹捧延伸到利用大学来教育学生去接受“国家安全国家”(national security state)的逻辑。军队部署现在要保护“自由贸易”,提供工作岗位并且从公共资金中获取利益。比如,在华盛顿决定购买2443架F-35战斗机时,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从中获得数十亿美元的利润,该公司的售价是每架飞机9000万美元。被称为“万亿美元的小事”的飞机工程的总成本已经被期待超过“澳大利亚的整个国民生产总值(9240亿美元)。”19 但是,美国政府在削减穷人的食品补贴、低收入学生的幼儿补贴、或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者的食物券时却没有任何顾虑或不安。这种优先选择错置的做法代表的不仅是军事工业联合体已经失控,而且表明美国社会已经跌入惩罚性国家的黑暗深渊,无论在政策、优先选择、还是在价值观上都围绕暴力生产和漠视道德组织起来。

约翰·辛克森(John Hinkson)认为这种制度化的暴力决非短命的或异常的历史时刻。实际上,他正确地指出“我们拥有一种新世界经济,一个基本缺乏所有实质内容的经济,暗含的意思就是完全虚空。要点是这并非因为战争命令形成的暂时情景:而是与过去格格不入的结构性破裂。”20 这种转变的证据非常明显,不仅财富和收入大幅度向上集聚,结果造成权力相对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且伴随着缺乏想象力的政治,人类的痛苦和困难被推向前所未有的程度。

“缺乏想象力的机器”的兴起

笔者借用法国艺术史批评家乔治·迪迪·于贝尔曼(Georges Didi-Huberman)的术语“缺乏想象力的机器”是想表示这种政治指的是形象,机构、话语和其他表达模式破坏了个体的潜力,使他们不再具有不同的批判意识和记忆,失去能动性、伦理思考和集体抗议的能力。21 “缺乏想象力的机器”既是涵盖从学校到主流媒体到屏幕文化新场所的一套文化机制又是一种公共教学法,其首要任务就是破坏个体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想象不可思议之事的能力和进行深刻的批判性对话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剥夺他们成为有批判能力的知情的世界公民的能力。

“缺乏想象力的机器”的例子很多很多。仅举几个例子就足以说明问题了。比如,德克萨斯州教育委员会和美国其他地方的保守派教育委员会正在重新编写美国教科书以推动和向美国公立学校学生灌输凯瑟琳·斯蒂沃特(Katherine Stewart)所说的“基督教民族主义美国史”,其中耶稣基督已经“入侵”公立学校。22 在这种版本的历史课本中,删掉了“奴隶制”,取而代之的是“大西洋三角贸易”,地球有6000年的历史,启蒙是教育的敌人等。杰斐逊、托马斯·潘恩、本杰明·富兰克林等宗教观点可疑的历史人物“被无情地删掉了,”23 当前,46%的美国人相信上帝造人论的人类演化观,越来越多地把科学证据、研究和理性视为“学术争论”或缺乏宗教信仰的观点。24

茶叶党的兴起和战争文化的复兴让共和党现在被成为反科学的政党。类似的,右翼政客、媒体、脱口秀主持人和其他保守派专家不遗余力地广泛传播一种观念,即质疑的文化就是反对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而且,该信息还被保守派团体如2013年创立的“美国立法交流委员会”(ALEC)的推波助澜,该委员会鼓动要求公立学校系统讲授否认气候变化的“模范法案”25。否认气候变化的机器也得到强大的保守派团体如“中心地带研究所”(the Heartland Institute)的推动。正如最近在亚利桑那州展示的,无知从来都是与压迫相伴产生的,该州议员共和党茶叶党新人鲍勃·索普(Bob Thorpe)提出一个新法案要求学生在接受毕业证书的时候进行忠诚宣誓。26

“缺乏想象力的机器”比从前更强大了,因为保守派思想库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培训和物色了一批反公共的虚假知识分子和宗教极端主义者,同时在保守派媒体如福克斯新闻、基督新闻网、右翼电台、党派偏见明显的社交媒体和博客上发布政策声明。这种越来越多的信息/无知泡沫已经成为更大的文化中的公众教学法,不仅应该为反对科学、理性和批判性思考的战争负责,而且也是针对女性生育权、贫穷的少数民族青年、移民、公立学校和其他边缘化群体和机构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因为它们挑战新极端主义者的反智主义、反民主世界观和基督教民族主义支持的叙述。当然,自由民主派对“缺乏想象力的机器”的形成也“功不可没”,因为他们也通过死记硬背的填鸭式学习和考试的令人窒息的教育政策为新自由主义培养了脑残劳动力。

约翰·亚奇森(John Atcheson)指出,我们正在“见证社会政治世界的时代转型。我们在一步步退化,正返回到农奴和贵族老爷的过去,返回到巫术和迷信盛行的过去,返回到根据法令而非事实制订政策的时代。”27 我们也跌入一个黑暗世界,反智主义盛行,公民愚昧无知,还有支持专制国家的构成性文化。拥抱无知成为当今政治的核心,这种反动的公众教学法形式已经成为专制主义政治的最强大因素。推行愚民政策是创造去政治化的臣民的惯技(modus operandi),这种人相信消费主义是公民素质的唯一义务,他们认为观点比理性辩论更重要,天真地相信无知是一种美德而不是政治和公民生活上的缺陷。在任何教育水平高的民主社会,占据当今政治生活的大部分辩论如智慧设计的创世论、否认气候变化的论调,质疑奥巴马美国出生证明的“出生论者”的种种言论很快会被当作魔法思考、迷信、或明显的无知而不屑一顾。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Mark Slouka)正确地指出,“无知给我们一种共同体意识,它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公民身份,民意代表要么与我们一样无知,要么向它屈服要么面临激怒我们的风险。在美国智慧地交流,你将马上成为遭人怀疑的人。”28 缺乏想象力的机器的政治和由此产生的愚昧无知盛行支配了美国社会,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它催生了不知情的消费者、不幸的职工、去政治化的臣民、无知的公民,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去追究公司和政治权力的责任。这里有重要的因素不仅仅是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力越来越危险地集中在超级富豪、大公司和金融服务机构等少数人手中,问题还在于社会教育、批判性教育、公共利益和民主本身已经遭到普遍的扭曲,走上了邪路。

渴望激进的想象力

在缺乏想象力的政治背景下,进步论者、工人、教育者、年轻人等需要找到一种激进改革的新语言,创造新的公共空间以便为批判性思考、对话和深刻探索提供教学法条件。这里,关键是教学法概念,不仅指导思想,而且要创造发挥能动性的条件,让人有批判能力,能做出知情的判断、参与讨论、承担社会责任。激进的想象力可以通过把批判和希望融合起来而产生,即有能力把私人的麻烦与更广泛的社会考虑结合起来,并能产生替代构成性文化的其他选择,为政治参与提供前提并推动民主运动带来社会变革。这种运动的思维不仅仅限于孤立的斗争和野蛮的全球资本主义的藩篱。斯坦利·阿诺维兹(Stanley Aronowitz)和彼得·布拉提斯(Peter Bratsis)在激进想象力宣言中指出了这种工程。他们写到:

该宣言期待创造一种新的政治左派群体,他们能克服碎片化,为当今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中能影响各行各业的人的多面干预提供坚实的基础。左派必须再次向年轻人、有色人种、女性、工人、积极分子、知识分子、新移民提供认识资本主义体制如何工作的场所,揭露它实现对个人的、政治上的、经济上的种种剥削的方式。我们需要重建反对资本的平台。在美国全球霸权的时刻必须提出问题:有什么其他选择可以改变统治我们和世界大部分人生活的残酷权力。左派群体需要提供建议,阐述如何重建好斗的民主的劳工运动,如何巩固和转变社会运动;更笼统地说,为他们提供被官方机构拒绝的广泛教育机会。我们需要一个投身于激进理论建设和参与相关实践的政治团体。没有行动的知识是无能的知识,没有知识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29

正义、平等和政治参与问题是任何民主发挥作用的基石,但是承认它们必须扎根于充满活力的构成性文化非常重要。在这样的文化中,民主被理解为不仅是政治和经济结构而且是让正义、平等、和自由欣欣向荣的公民力量。虽然公民社会的机构和实践和充满活力的民主在此工程中是最关键的因素,但必须指出公民教育和批判性参与的原则和模式,这些才是民主文化的根基。位于这种工程核心的是发挥新的激进的想象力,通过学界公共知识分子的教学法和工程,也通过新媒体等其他教育场所的工作来完成。利用因特网、社交媒体和其他数字文化和屏幕文化的元素,公共知识分子、文化工作者、年轻人和其他人能够向更广泛的民众发言,传播挑战种种压迫、剥削和排斥的任务,这些是创造激进民主的更广泛努力的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创造一种能够释放想象力,并把学习与社会变革结合起来的教学法模式,创造一套人人都相互承担责任的社会关系。这样的教学法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参加考试,也不是灌输一种严格的约束性的行为以成为压迫性的当局的顺民。相反,它是一种道德和政治实践,有能力让学生和其他人变得更有知识,同时创造条件产生新的未来设想,在这种设想中,人们能认清自己,能表达愿意为激进民主奋斗的人的欲望、梦想和希望,并把这些与未来结合起来。美国人需要重新认识公民素质、教育和参与,有能力开发新的对话,也有能力开启有关民主、不平等和财富及权力再分配的新政治工程,有能力论述这样的话语如何为民主设想、管理模式和政策制订提供条件。美国人需要拥抱和开发公民素质教育模式,批判性教育和把公共利益作为乌托邦想象的民主社会运动。这个模式包括了意味着为旧的和新的公共空间辩护的踪迹和设想,正是这种空间的存在提供了产生异议者、确认公共价值观、和赋予对话以意义和拥抱高尚理想的批判性思考的机会。

这种乌托邦想象的元素可以在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写给妹妹安吉拉·戴维斯(Angela Davis)的公开信”中找到,他在信中说“我们生活在沉默不仅是犯罪而且是一种自杀的时代”30 乌托邦想象也充分体现在小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来自伯明翰城市监狱的信”中,金在遭受监禁的严酷环境下指出“任何地方的不公正都是对任何地方的公正的威胁,我们必须询问自己是做保留不公正的极端主义者还是追求正义事业的极端主义者?”31 在金看来,“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利用时间,认识到做正确之事的时间永远是成熟的。现在就是让民主承诺真正兑现的时候。”32 我们听到哈佛大学前校长詹姆斯·柯南特(James B. Conant)的话,他充满热情地呼吁“美国需要激进分子---他们是这个伟大民主国度中把过去和未来联系的政治环节。”33 我们也在美国各地的年轻人中听到了这样的声音,这些新激进分子在为美好的社会而奋斗,在那里,正义得到尊重,社会保障得到确认,人人平等,教育是一项权利而不是一种资格。激进的想象力有待揭露社会不公的社会运动的释放,而公民素质、经济正义、集体斗争将再次成为能动性、希望和民主运动的先决条件。

原文注释:

1. David Theo Goldberg, "Mission Accomplished: Militarizing Social Logic,"in Enrique Jezik: Obstruct, destroy, conceal, ed. Cuauhtémoc Medina (Mexico: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 2011), 183-198.

2. See, for example, Colin Leys, Market Driven Politics (London: Verso, 2001); Randy Martin, Financialization of Daily Life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ierre Bourdieu, Firing Back: Against the Tyranny of the Market 2. Trans. Loic Wacquant (New York: The New Press, 2003); Alfredo Saad-Filho and Deborah Johnston, Neoliberalism: A Critical Reader (London: Pluto Press, 2005); Henry A. Giroux, Against the Terror of Neoliberalism (Boulder: Paradigm, 2008); David Harvey,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Manfred B. Steger and Ravi K. Roy, Neoliberal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Gerad Dumenil and Dominique Levy, The Crisis of Neoliberali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Henry A. Giroux, Twilight of the Social (Boulder: Paradigm, 2013); Stuart Hall, "The March of the Neoliberals," The Guardian, (September 12, 2011). online at: http://www.guardian.co.uk/politics/2011/sep/12/march-of-the-neoliberals

3. See most recently Kelly V. Vlahos, "Boots on Campus," Anti War.com (February 26, 2013). On line: http://original.antiwar.com/vlahos/2013/02/25/boots-on-campus/ and David H. Price, Weaponizing Anthropology (Oakland, CA: AK Press, 2011).

3 A. Greg Bishop, “A Company that Runs Prisons Will Have its Name on a Stadium,”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19, 2013). Online: http://www.nytimes.com/2013/02/20/sports/ncaafootball/a-company-that-runs-prisons-will-have-its-name-on-a-stadium.html?_r=0

4. Ibid. Goldberg, pp. 197-198.

5.Jonathan Schell, "Cruel America", The Nation, (September 28, 2011) online: http://www.thenation.com/article/163690/cruel-america

6. Suzi Parker, "Cops Nab 5-Year-Old for Wearing Wrong Color Shoes to School," Take Part, (January 18, 2013). Online: http://www.takepart.com/article/2013/01/18/cops-nab-five-year-old-wearing-wrong-color-shoes-school

7. Susan Saulny, "After Recession, More Young Adults Are Living on Street,"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8, 2012). Online: http://www.nytimes.com/2012/12/19/us/since-recession-more-young-americans-are-homeless.html?pagewanted=all&_r=0

8. Suzanne Gamboa and Monika Mathur, "Guns Kill Young Children Daily In The U.S.," Huffington Post (December 24, 2012). Online: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2/12/24/guns-children_n_2359661.html

9. John le Carr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as Gone Mad," CommonDreams (January 15, 2003). Online: http://www.commondreams.org/views03/0115-01.htm

10. Eric Mann Interviews Mumbia Abu Jamal, "Mumia Abu Jamal: On his biggest political influences and the political 'mentacide' of today's youth." Voices from the Frontlines Radio (April 9, 2012).

11. See, for example, Charles Ferguson, Predator Nation: Corporate Criminals, Political Corruption, and the Hijacking of America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12).

12. Michael Yates, "The Great Inequality," Monthly Review, (March 1, 2012).

13. Ibid.

14. Guy Standing, The New Precariat: The New Dangerous Class (New York: Bloomsbury, 2011).

15. Zygmunt Bauman, Liquid Times: Living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7).

16. This issue is taken up brilliantly in Irving Howe, "Reaganism: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Selected Writings 1950-1990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90), pp. 410-423.

17. I take up this issue in detail in Henry A. Giroux, The University in Chains: Challenging the Military-Industrial-Academic Complex (Boulder: Paradigm, 2007).

18. Aaron B. O'Connell, "The Permanent Militarization of America,"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4, 2012). Online: http://www.nytimes.com/2012/11/05/opinion/the-permanent-militarization-of-america.html?pagewanted=all&_r=0

19.Dominic Tierney, "The F-35: A Weapon that Costs More Than Australia," The Atlantic (February 13, 2013). Online: http://www.theatlantic.com/national/archive/2011/03/the-f-35-a-weapon-that-costs-more-than-australia/72454/

20. John Hinkson, "The GFC Has Just Begun,"Arena Magazine 122 (March 2013), p. 51.

21. Georges Didi-Huberman, Images in Spite of All: Four Photographs from Auschwitz, trans. Shane B. Lilli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 pp. 1-2.

22. Katherine Stewart, "Is Texas Waging War on History?"AlterNet (May 21, 2012). Online: http://www.alternet.org/story/155515/is_texas_waging_war_on_history

23. Ibid.

24. See, for instance, Chris Mooney, The Republican Brain: The Science of Why They Deny Science - and Reality (New York: Wiley, 2012).

25. Steve Horn, "Three States Pushing ALEC Bill to Require Teachng Climate Change Denial in Schools,"Desmogblog.com (January 31, 2013). Online: www.desmogblog.com/2013/01/31/three-states-pushing-alec-bill-climate-change-denial-schools

26. Igor Volsky, "Arizona Bill to Force Students to Take a Loyalty Oath," AlterNet (January 26, 2013).

27. John Atcheson, "Dark ages Redux: American Politics and the End of the Enlightenment," CommonDreams (June 18, 2012). Online: https://www.commondreams.org/view/2012/06/18-2

28. Mark Slouka, "A Quibble," Harper's Magazine (February 2009).

29. Manifesto, Left Turn: An Open Letter to U.S. Radicals, (N.Y.: The Fifteenth Street Manifesto Group, March 2008), pp. 4-5.

30. James Baldwin, "An Open Letter to My Sister, Miss Angela Davis,"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January 7, 1971). Online: http://www.nybooks.com/articles/archives/1971/jan/07/an-open-letter-to-my-sister-miss-angela-davis/?pagination=false

31. Martin Luther King, Jr., "Letter from Birmingham City Jail" (1963), in James M. Washington, The Essential Writings and Speeches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1991), pp.290, 298.

32. Ibid, 296.

33. James B. Conant, "Wanted: American Radicals", The Atlantic, May 1943.

译自:“The Politics of Disimagination and the Pathologies of Power”by Henry A. Giroux

http://www.truth-out.org/news/item/14814-the-politics-of-disimagination-and-the-pathologies-of-power

    进入专题: 政治   权力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思想与思潮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2036.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