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任伍:四大社会鸿沟加剧民生之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92 次 更新时间:2012-12-24 09:10

进入专题: 社会鸿沟   民生  

唐任伍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落实这一精神的关键在于消除制度、收入、阶层及区域四大社会鸿沟。

制度鸿沟:各类社会鸿沟的根源

制度鸿沟是指各地区、各群体或阶层在制度、政策及其实施绩效上的明显差异。制度鸿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这种障碍也可以理解为制度歧视。制度歧视可能是由国家的正式规则所形成或被国家的正式规则所接受和保护的歧视,也可能由于体制转轨、制度不衔接而凸显出来的歧视。制度鸿沟表现为一个社会中的种种歧视性制度安排,这种歧视性制度安排既可能来自于统治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又可能来自于因为路径依赖所致的利益格局锁定在特定状态,这种状态并不是政府刻意维持的,还可能是受错误的经济发展观和宏观调控理论的指导。

制度鸿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系统性、制度化有差别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即制度化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比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欠缺、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性不平等、基本公共服务结构性失衡。第二,行政权力介入的行业垄断。这集中体现在土地、银行业、能源、运输、通讯、电力等领域。在这些领域,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资源获得、信贷支持、准入上使用不同的制度,即在不同所有制的经济成分之间存在大量看得见或无形的行业垄断或行业歧视,比如:设置准入限制、制定垄断高价、低价获取生产要素等。

制度鸿沟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多种社会后果与危害。首先,降低政府效率,导致寻租和腐败;其次,加剧贫富分化及社会鸿沟;再次,影响中央和地方建立正常关系;又次,导致发展无效率和社会不公正;另外,构成收入鸿沟、区域发展鸿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基础,是各类社会鸿沟的根源。

收入鸿沟:“中等收入陷阱”的罪魁祸首

收入鸿沟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或阶层之间、行业之间因收入获取机会、获取过程及结果不平等而形成的显著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收入不平等程度越来越严重,收人鸿沟成为一个重大经济社会矛盾。世界银行研究指出,全球收入不平等程度高于中国的只有29个,其中27个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亚洲只有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两个国家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高于我国;中国基尼系数一直呈上升态势,2011年达到0.5。

中国收入鸿沟主要表现在:第一,城乡收入分化严重,城乡收入差距达到历史高位。比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值差距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6倍扩大到2011年的4.6倍;城乡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差额在2000到2010年的10年时间扩大了3.82倍。第二,城镇和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分化严重、城乡不同阶层收入差距扩大。比如,按照收入水平十等份划分,城镇居民内部最高收入群体与最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从2000年的1万元年扩大到2010到4万元,十年扩大了4倍;农村最高收入组居民与最低收入组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中国贫困人口数量在国际上仅次于印度位于世界第二位。第三,不同区域居民收入分化严重。收入最高与最低省份收入之比1990—2011年一直在2倍以上。第四,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化严重。2010年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达11倍,尤其是垄断性行业与竞争性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差距拉大。

收入鸿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停滞、社会不稳定、政局动荡等问题,被称为“拉美现象”或“中等收入陷阱”的罪魁祸首,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历来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收入鸿沟滋生民粹主义,民粹主义增加政府管理的成本。

阶层鸿沟:形成新的制度及社会歧视

阶层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区分的社会群体;阶层鸿沟是指阶层之间的疏离与断裂日趋扩大的趋势。中国阶层鸿沟分为两类,即一般及市民内部阶层鸿沟。一方面,一般阶层鸿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底层碎片化,中国社会底层被切割为无数片断,社会结构由此碎片化。第二,社会断裂化,城乡逐渐陷入了断裂的困境,一部分人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第三,利益集团化,新的利益集团日趋固化,强势集团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利益联盟,对中国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产生影响,形成有利于自身利益联盟的话语权力及公共舆论。另一方面,市民内部阶层鸿沟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合理导致社会阶层鸿沟、阶层固化使正常的社会代际流动受阻、阶层自我认同偏下引发社会结构紧张。

阶层鸿沟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及后果。首先,使进城农民长期处于“半城市化”之中,产生人为社会排斥、认同危机,潜伏社会危机,扩大城乡差距。其次,导致市民社会内部利益分化,激发社会矛盾,产生社会危机。另外,形成新的制度及社会歧视,加剧社会鸿沟,增加社会管理成本,降低政府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

区域发展鸿沟:降低全体国民的整体幸福感

区域发展鸿沟是中国东、东北、中、西部等4大地区之间、31个省级地方政府辖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人居环境水平等方面的明显差距。

区域发展鸿沟主要表现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社会发展差距扩大、人居环境差距扩大、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产业分工不合理、地区之间缺乏有效合作等。其中,地区之间差距扩大是最主要的表现,具体包括区域之间、省级政府辖区之间经济总量差异、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第三产业构成与比例差异等。这种差异包括区域发展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两种。

区域发展鸿沟不利于国民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及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社会后果。首先,加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导致区域之间GDP总量、人均GDP、GDP增长率、三次产业发展差距增大;其次,降低全体国民的整体幸福感,扩大不同地区居民在基本生活、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无法满足居民享有相同的国民待遇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求,恶化社会各阶层鸿沟;另外,区域发展鸿沟会恶化部分地区的人居环境,不利于改善全体居民福利,难以保证一国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提高政府效率,消除社会鸿沟

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就要求效率与公平兼顾、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并举、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并重,全面提高政府效率。当前需要从以下方面着力:

第一,转变政府政绩观念有助于消除社会鸿沟。在长期以 GDP 增长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政绩观下,中国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弱势群体日趋增多,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我国要转变政绩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才能消除社会鸿沟。

第二,重构政府效率评价体系,有利于规避政府效率悖论。首先,强化公民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其次,改变传统 GDP 评价指标,建立绿色 GDP 新体系;再次,建立经济与社会并重、并逐步偏重社会发展的多元政府绩效指标体系;最后,完善立法保障,使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化、法治化。

第三,创新社会管理,有利于化解阶层鸿沟及制度鸿沟。这就要求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合力;强调绩效导向,引领社会管理创新。

第四,培育中产阶层。加快培育社会中产阶层,促进社会阶层结构向“橄榄型”转化,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调节与缓和社会阶层矛盾、促进政治民主化、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凝聚社会认同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进入专题: 社会鸿沟   民生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分层与流动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013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总第389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