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岱:生存形态:从现代人到后(期)现代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03 次 更新时间:2012-08-15 22:30

进入专题: 生存形态   现代人  

金岱 (进入专栏)  

专业人

传统封建社会里的人,吃饭的根本,也就是生存的基础,乃是土地。

传统社会里其实只有两种人:农和士。所谓三十六行,所谓士农工商,实在是除了农与士外,一切都是枝节与末梢,不足挂齿。而农者,亦只有两种:一是有土地的农民,一是没土地的农民,即地主与佃农。士亦只有两种;一为没做官的读书人,一为做了官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做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实是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也是因为做了官才会有的。而做官又不过是为了成为一方土地上的牧民者,得到的实在还是土地。更不用说,大部分做官的,攒了小钱或贪了大钱,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样的大钱,最后多半都是要用来买土地的。所以,传统社会里的人,说到底,都只是农民,都只是土地人。

现代社会里的人,我以为,那吃饭的根本,或曰生存的基础,却是专业。腰缠万贯,不如身有薄技,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里的生存之道。

当然,人们要反驳说,如果传统社会里的人是土地人的话,那么现代社会里的人就应该说是资本人。

说现代社会里的人是资本人,这自然是不错的。不过,法国文化研究学者,社会学家布迪厄已在他的著名的现代社会资本形态研究中,把现代社会资本的复杂性指明了出来。布迪厄认为资本可分为四种形态:物资资本、社会资本、象征资本与文化资本。其中文化资本就是一个人在他的长年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以及相应的文凭与学位等,也包括一个人在长年的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与成果以及相应的职称之类的社会评价等。

我想,文化资本在四种资本中是处于最基础,最稳定,最可靠的层面的,在形态分析上很有点象传统社会的土地。文化资本的实际质料(也就是说不是它的外在凭据)一旦获得,就不容易被轻易剥夺,也不能轻易转让,它作为身体塑形内在化地与人本身融为了一炉。不能作为遗产留给后代。而物资资本、社会资本与象征资本,在现代社会的市场机制,民主政治与文化形态中,其变数都是很大的。亿万富翁也有可能一个晚上破产,民选的总统也不过一届当几年,一般的顶多连任个两届,而名望,品牌之类象征性的东西则同样容易潮涨潮落,转瞬即逝。虽然习得的知识与能力在发展急速的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里,也很容易过时,退化,但比起其它四种资本来说,还是要稳定得多。也许可以这么说,文化资本不是最有效益的资本,却是最基础的资本。

拥有一定文化资本的人,便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人,所以,现代人从根本上来说,是专业人。

做现代社会里的专业人,比起做传统社会里的土地人,无疑是要优越得多。其优越处,一是自由,二是平等。

土地人的自由是十分有限的,因为要受到土地的束缚。土地是不能随身带的,土地人因而不容易自由迁徙。建立在土地基础之上的社会体制,更让人受到家庭、家族、家国等的群体关系的束缚,而失去人的个体性,不易形成个体的自由态。现代的专业人由于其专业知识与能力被塑形成为与身体同一,所以至少在理论上,那自由是可以大得多了,一双脚,两只手和一颗脑袋,跳槽、移民、迁居,满世界都应该可以去留。建立在专业人基础之上的现代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只要发育足够成熟,也给现代人的个体性与个体的自由度以很大的开发。

土地人的生存状态是绝对一元的,比较的维度仅仅只是土地,谁土地多,谁就是这个社会里的人上人,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的皇帝是最大的地主,是一切人之上的人上之人。而现代社会,真正的现代社会则不同,专业人的生存状态是非常多元的。市场的分工与交换机制,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的分科而学机制,使现代社会里的专业人能够获得多得多的平等的可能与感觉。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在传统社会里只是理想,在成熟的现代社会里,却是基本事实。物资资本虽然有垄断效应,但会受到专业人状态的制约,例如,一个亿万富翁的遗产继承人,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那他就只能成为该项遗产的所有者,而没法同时也成为经营者或使用者(除非他不再投资,只用作个人享用,但这是不可能的),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使用权的分离,就显然地会制约物资资本垄断或长期垄断的趋势。所以,现代社会的形态更容易形成为一种高原状的东西,即使最高的阶层,也可能是一种较为广阔的平台,而传统社会的形态则是那种山峰状,是山头尖尖的,或金字塔型的东西。

现代的专业人比之传统的土地人,乃是一种更优的生存状态,但却远非理想的生存状态。专业人体制更可能会滋生出许多可怕的情景与问题来。

问题之一是,专业人很容易被囚禁在"学习"中。

专业人作为一种人才的特征,从根本上来说是学习型的。专业人基本上是受教育的结果,专业人的身体塑型是由现代教育完成的。现代教育与科学研究以一种较为恒定的的专业区划体制,用专业知识与能力不同类别的武装了现代人,使他们完成教育后,拥有进入相应场域并在此场域中具有一定话语权力。因此,一个典型的专业人对自己多年习得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是视如命根的,也因而,一个典型的专业人在人才特征上是学习型的。

学习,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事;学习型人才,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一个后发展的现代社会来说,那重要性更是首当其冲的。

日本现代化的一个很长的时间里,着重起用的正是学习型人才,他们用学习的,搬用的,而不是基础的,创造的方法,从西方已发展的现代国家直接将技术与经验拿来,迅速武装迅速推进自己,使日本在现代化之路上突飞猛进,后来居上。所以,学习显然是日本走向现代化的一条便捷之途。二十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我们中国的现代化,走的基本上也是这条路,向苏联学,向日本学,向西方学,今天我们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恐怕比之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要多很多,特别是在广和细的维度上是如此。

但学习,单单是学习,却是有很大毛病的。

单单是学习,容易造成机械搬用;单单是学习,会造成既崇洋媚外又固守妒外的坏毛病;由于传统惯性与某种利益考虑交织成的复杂原因,单单只有学习的意识还容易造成只学枝末,不学根本,从而形成为畸形发展的现代化;而长期只有学习,不会创造,后发展的现代化就会永远是后发展的现代化。在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这样的可能性更是越来越大。

问题之二是,专业人体制很容易导致名实分离状况。

专业人是由内外两面构成的,内者乃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习得、练就;外者则为专业人专业水平外在标志的符号认定;文凭或学位以及职称等。专业人体制的正常状况自然应是所有专业人内外的一致。但是,当专业作为人的吃饭的根本,生存的基础在一个社会里突显出来时,外在符号很可能就会变得比内在实际更为具有明显的效应。而在一个官本位严重的社会状态下,在一个知识分子缺乏内在良知,内心尊严,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缺乏对于他人成绩或成就的内心承认基础上的公认与共识的良好的软环境的情况下,一切社会评价只能依凭官僚机器式的所谓硬件来度量,那么专业符号这样的硬件就会比专业实际这样的软件紧俏得多了,专业之名实就会出现分离失衡的虽无理却也令人无奈的情景。

专业人的名实之分离又有两种情况:

其一是唯文凭或唯学位的倾向。我们曾经历过文化革命中唯成份论的可悲可笑境遇,今天我们又在遭遇一个质异构同的唯文凭或唯学位论的现实,"知识化"的号召在这样的现实中正在越来越变成"文凭化"或"学位化"。许多学者,甚至是著名的,著作等身的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去拿博士名头的故事,恐怕很能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对于学术成就,专业成就的认定是多么的无力,人们向往硬件而无视软件的心态是如何焦灼。

其二则是文凭的假冒伪劣现象。这里且不说制售假文凭的恶劣现象,只说由正规教育单位"生产"出来的假冒伪劣专业人。由于专业符号这类硬件的走俏,由于国家教育投入的有限以及办学途径的单一,更有"教育产业化"口号的适时提出,由正规教育单位"生产"假冒伪劣专业人的现象就实在是很难避免的了。

问题之三在于,专业区划与"计划思维"关系密切。

在一个历史阶段里,我们这些东方国家将现代性简单地理解为科学技术加工业化。而科学从某一维度说乃是分科而学,因此,政治头脑们便以一种绝对理性主义的态度,一种"计划思维"的方式,极端人为地对专业进行区划与管理,并集中力量于某些有利于推进工业化的专业。这样一种人为区划与管理的专业形态,使专业与专业之间竖起了铜墙铁壁,使活动于专业壁垒之中的专业人失去了适应社会需要变化的能力,更失去了创造的活力。反过来,这样的专业人因为养成了对专业壁垒的依赖,对绝对理性主义和"计划思维"的人为区划与管理的依赖,又会构成对政治头脑集权的推进与巩固。

即使仅就科学而言,也有两个面,一为实证,一为理性。西方海洋国家的思想家们拓展了实验、实证、实用等的思路,而西方大陆国家的思想家们则拓展了理性主义的思路,结果影响到更东一些国家的人们,发展出一种绝对理性主义的(其实也就是绝对形而上学)的"计划思维",并通过推进专业化与工业化,以图实现现代化。可结果却发现,现代化并不如此单面,而传统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没有被全面与有效地超越,官本位的积习倒有可能是更大的扩张了。

总的说来,专业人比之土地人当然已是现代人了,但专业人与土地人也存在相似之处。专业区划之变化相对于社会需求的板滞多少有点象土地的固若金汤,不易移动,专业人对待专业的态度亦多少有点象土地人对待土地的态度。而专业人体制也不容易更完全地超越土地人体制。

不过,专业将永远是现代人的生存基础,专业人将永远是现代人的基础形态。

职业人

如果说,专业是现代人吃饭的根本,生存的基础,那么,职业则是现代人当下的饭碗,生存的现实。

我们的职业有时也就是我们的专业,职业人有时也就是专业人。但更多的情况是,职业并非专业,职业人并非专业人。而且从对现代人生存形态的文化分析来看,职业人与专业人的区别是相当明显的。尤其在当代中国。

专业的区划,可以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性的,计划性的,对科学、教育、生产、管理等的制度性区划;专业人应该说是更多生存于一种较为固定,相对稳定的行政性体制之内。而职业的区划,则恐怕主要是由社会需要,特别是市场需要所推动,由交易、经营、生产、创设的现实所形成的,一种自下而上性的社会自然区划;职业人更多生存于一种或由微而著,或突然发生的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组配分化的自然流程当中。

事实的确是,由市场或社会需要制约着的职业的涌现与消失迅速灵活,甚至难以捉摸,例如网络经营职业的出现,传销职业的出现,居室设计职业的出现,流行歌手职业或音乐谜底职业的出现,节目主诗人职业的出现,在它们的出现之时,恐怕都是计划性的专业区划没有准备好的,而另一些职业却正在无声无息地消失。

专业区划当然也不是对由社会需要或市场需要所制约着的职业的组分没有跟进,但这种跟进总是滞后的,总是有一个相当的距离的。

从现代人掌握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角度看,专业人如果只是为了做好他的专业工作,通常只要掌握属于他的专业的知识与能力,尤其是计划思维状态下的专业人,他们甚至会害怕并讨厌别的专业人随便越过既定的专业之边界。而一个职业人,为了做好他那一职位上的工作,他很可能需要多种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他往往需要超越边界,甚至在发展的导引下,自然灵活地重新区划边界。

从形态特征的角度看,专业人的形态特征是窄而齐,职业人的形态特征是特而活。说专业人的形态特征是窄而齐,首先是相对于土地人而言的:一个农民,从喝水到吃饭,从碗里的菜到锅里的肉,从穿衣到住房,从床呀桌呀到点灯的油,几乎样样都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个农民便是满足自己生活之需的全能者,一个农民之家,则几乎就是一个小社会。而专业人之窄而齐,是说体制对于专业人的专业要求几乎是尽可能的窄,对专业人身份的外在凭据则是尽可能的齐备。例如一个教师评职称,专业论文必须是本专业的,不越界的,可各种外在凭据,如从文凭、学历、学位,到教学分、科研分、工作分,从著作到论文,从课题经费到各级获奖,等等等等,都需一应齐备,且不怎么能以此长补彼短。职业人之特而活,是说的社会对于职业人的要求,首先是独特的能力,能力的独特,独特的能力能满足独特的社会需要,便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口水比别人吐得远些也有饭吃,美国NBA球员中助攻也能成王,都说明"特"的意义;然而市场与社会的需要是此消彼涨,此去彼来,变化莫测的,所以,职业人除了需要独特的能力外,还需要能较快适应变化着的需要的灵活的能力,缺乏灵活地适应需要变化的能力,哪怕你有世界上所有的文凭学位,也不太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人。

因而从社会对于专业人或职业人的评价角度看,人们对于专业人更看重他的外在标志,文凭,学位,职称,职务等,而人们对于职业人,则更重视看他的能力,看他的能力是否适合需要。对于一个职业人来说,文凭不可少,能力更重要。

最后从人才特征角度看,如果说专业人是学习型的,职业人则可以说是生产型的。职业人是生产者,必须具有尽可能大的生产能力,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广大的需要。

典型的专业人,尤其是我国当代的典型的专业人,我想,实际上是我们从传统向现代转换时,实行了单项因素如工业化、技术理性等的转换而造成的现象;典型的职业人,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在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的典型的职业人,则是从传统到现代逐渐有了综合因素的转换的结果。所以,职业人比之专业人,有了更完备的现代性特点,是更完全的现代人。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职业人身上,也就有了更多的,更明显的现代性缺陷。

职业人的缺陷之一是,他们有可能过于"聪明"。职业人是社会需要,特别是市场需要的产物,职业人的能力总体上可以说是适应能力,职业人也可以说是适应型的。为了适应需要,他们特别能够审时度势,察颜观色,看风使舵,见缝插针。他们的心智是如此外向,外向到很容易形成一种强烈的媚俗倾向,媚俗,迎合数量上尽可能多的人群,是获利的最佳途径。而媚俗,迎合数量上尽可能多的人群,则意味着丧失个性,丧失个性又意味着与职业人能力的独特性要求正相悖谬,恰好抵消。

职业人的缺陷之二是,他们的生产性有可能疲软掉他们的创造性。为了媚俗,为了迎合数量上尽可能多的人群,便需要生产,现代化生产,批量生产,批量复制在无穷无尽的生产与复制中,人的思想的活力与创造的灵性是很容易被疲软掉甚至消泯掉的。

职业人的缺陷之三是,他们有可能会异化为利润人、工具人,或曰猎取利润的工具人。为媚俗而生产,以生产而媚俗,这本身是一个循环的流水线,整个市场,整个社会也是这样的一架如此循环往复的流水线的大机器,人一旦进入这样的一架大机器,便有可能成为这架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与螺丝钉,成为只专注于利润,为利润而生而活而工而作的工具人,从而丧失人的生趣,以及人生的许多更宝贵的东西。

创造者

如果说,专业是现代人的生存基础,职业是现代人的生存现实,那么,创造就应该是现代人的生存理想。创造者是有着充分自我展开可能的现代人。

创造者也可以说就是事业人。一个人的事业有可能就是他所从事的专业或职业,但也有可能并非他的专业或职业;创造亦有可能发生在他的专业或职业内,但也有可能与他的专业或职业并无多大关系。从这一点说,创造者也就是事业人。不过,从更完全的意义上说,事业人却不一定就是创造者,创造者才能够最明确清晰地标示出现代人之自我展开的渴望:独立,自由,生命尽情地闪烁,对高峰体验有充分觉受的人生之境。

创造,在很多情况下无疑是发生于专业或职业之内的,也就是说,创造性地解决本专业或本职业之内所遇到的问题,乃是创造的重要的呈现之所。但是,创造性思想的萌生却往往也在专业或职业界线的范围之外突现。它常在专业与专业,职业与职业的边缘处析出;或常因触类旁通的原因由此一专业或职业的经验而悟出了另一专业或职业中的问题的症结;亦常因人文素养的优秀,对生存之根,创造之根有所把握,具有形上领悟,化而大之的潜质,在许多领域内都有所创思。

创造者不一定是高文凭,高学位的人士。文凭或学位所标示的通常是语言工具掌握的程度与专业知识掌握的多少。创造当然可能发生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并不完全依赖于这个基础。

创造者也不一定能够与高职称者划等号。职称所来,如果不是创造性的成果或成就,而只是学富五车,或只是某一方面技术与能力的强项所得,即使再高的职称,再大的名头,也都未必与创造有直接的关系,他们未必都能是创造者。

创造者也不一定与年龄有比例关系。不一定年龄越大,经验越多,越有创造性;当然,也不一定年纪越青,欲望越高,干劲越大,精力越旺,便越有创造性。

学习型的人士,心向通常较为客观,象海绵一样善于汲纳外界的信息,或者说象磁铁一样,善于按一定序列吸附、整理、归纳各种各样的知识。创造者们心向通常比较主观,他们不见得特别聪明,但较多智慧。

能力型的人士,总是有明确的目标,强烈的功利心,对所从事的工作反复训练或操作,精益求精,日臻纯熟与完美。而创造者们则更愿意将他们的创造看作一种游戏,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戏。

真的,创造就是游戏,就是自由;创造人就是游戏者,就是自由人。

创造就是爱智,热爱依循着孩童般的好奇心在头脑中创设各式各样的异想天开的世界。

创造是一种高峰体验。真正的创造是难得的高峰体验。奇迹般的创造总是在激情与智慧,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等等的交融状态中,在整个生命的完全投入中涌现出来,升腾起来,让我们享受到豁然开朗,飞身跃入一个全新境界的奇妙之感。

创造有如神灵的恩赐,神灵可不管你的年龄,你的职称,你的学位,你的官阶,你的职业,你的专业,神灵不管所有这些俗世的壁垒人为的条条框框。

"神灵恩赐"的高峰体验,不可能象吃饭一样天天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也不太可能老在一个点上反复出现它需要机缘,需要风云际会,一切的因缘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里甚至是一霎那间融成。因此,我们要特别珍惜创造性的思想,特别尊重创造;尤其不要让专业、职业或年龄等的壁垒扼杀了我们的创造。

当然,创造也并非是一种来无踪去无影,全然无迹可求的东西。创造既是一种风云际会,一种多样因缘的融成,那就自然有作一些为其准备条件的努力的可能。"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为伊消得人憔粹,衣带渐宽终不悔";"暮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拈出的这样一个三部曲,实在是极精当地勾画出了创造发生的完整过程。虽然"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与"为伊肖得人憔粹"并不能保证一定有"暮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一天,但有"暮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这样一日,却绝对必须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和"为伊消得人憔粹,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那许多年月。

不过,为创造的准备,还不是这种有目标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人本身的成形。

说到底,创造的意义,创造的全部欢乐,并不在创造的结果,而主要在于成为一个创造者,乃是人,尤其是现代人的一种至为理想的生存境界。

后(期)现代性与创造者

创造当然不仅仅只是现代的事,创造是随着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而来的,也许应该说,正是有了创造才有了人类,例如说正是因为发明了火或发明了第一件石器,所以才有了人。创造是人的根本特征,我甚至要说,"人是创造的动物",或者"人是会创造并会享受创造的动物",乃是一切关于人的定义中的最美妙的定义。因为真正而充分的创造是人的个性发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这一至高理想的完美实现。

但我还是要说,对于现代人类来说,创造比前此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席勒认为,现代世界是一个破碎的世界;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性的突出特征就是祛媚,就是价值理性的失落与工具理性的病态发展;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是一种致使人片面发展的社会;海德格尔认为现代人类由于技术阱架的作用,进入了一个诸神隐去的漫长的黑夜时期;马尔库塞则认为现代人是一种单向度的人……

所有这些思想家们其实都是在从不反复指明同一个问题;现代性病症的最根本之处,就在于丢失了人作为生命的整体有机性,丢失了生命力本身。

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自身的异化。

人类之成为地球上的霸主,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逐渐发展出了一种分工互用的社会形态。而进入现代之后,由于工业革命、市场经济和工具理性的作用,人类的分工互用的社会形态空前发达,因此它的负面影响,它对人自身的异化可能也突现出来。

分工越来越细,分学越来越专。在现代社会里,隔行如隔山的说法都远不能形容今天人类的分工分学景象。今天即使在同一行业,同一专业内,不同门类,不同方向,乃至于不同零部件的生产,不同课题的研究等极细微的区划之间,都显然有着重重壁垒。而在我国,由于受到苏联式计划思维那样一种特别人为,特别僵化的工具理性的影响,行业的分工,专业的分学,就更是固结板滞。例如我国今天的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我们且不说自然科学,分科而学是其本然;也不说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之分,虽不象自然科学那样的似乎理所当然,但所研究的对象之边际,如法律、经济、政治等的学科区分,还是可以相对清晰的;我们只说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最不应该学科专业过细过实过死的领域,中国文化的传统是文史哲不分家,即使现代西方的人文研究,较之我们现在,也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往来纵横,灵活不拘的。例如在西方浪漫哲学,或曰诗性哲学流向中,哲学的文学性乃是不争的事实;而在西方新历史主义那里,历史的本质被认定是诗性的,历史与文学没有根本的界线。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领域里,今天我国人文研究与教育中的壁垒真可谓是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就好比是各自圈地一样,不许也不敢互相有任何越界。如我国的现当代哲学史中,就没有一点文学的影子,我国的现当代文学史中也没有一点哲学的影子。而即使是在文学这样一个更小的领域之内,研究与创作的壁垒,研究中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的壁垒,文学史研究中,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壁垒,乃至于中国文学中古、近、现、当代文学之间的壁垒,古代文学中先秦、唐宋、元明清三段之间的壁垒,都似乎是非常难以穿越的。这样的学术体制与教育体制实际上是把人弄成了知识抽屉。

人成为知识抽屉,人在创造活动中的个性与自由就有被窒息的危险。人在现代社会中,由于长期处于专业或职业的壁垒之内,思维很容易被专门的知识、经验与技能所凝固,很容易被片面信息所封锁,这种凝固与封锁使人对待事物,接受事物的前理解形成越来越强化的定势,片面信息的封锁还会使人面对变化万千的世界落入麻木的陷阱。人接受事物不可能也不能没有前理解,但不可有定势太强的前理解;人面对的信息不可以太杂多,但也不能太单一,片面。没有前理解也就没有接受,过分杂多的信息会使人葬于信息之海,但定势太强的前理解和过于单一片面的信息则会使人的心灵的独特性与自由度受到严重的制约,心灵的独特性将被思维的机械复制所泯灭,心灵的自由将被思维的牢笼所囚禁

人类的生产劳动分工,学术与教育的专业区划,无疑是人类生存,尤其是现代人类生存的必需,是人类历史的巨大成就,也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主要标志。从社会生产角度来看,它对生产力的有效利用,合理流布,极限发展或极大提高;从社会中的个体或生产者本身来看,术业有专攻,产品有专营所构成的成功与收益的可能性;从消费者或接受者的角度看,分工分学形成的符号性标志所提供的选择的巨大便利性;从整个人类角度看,分工分学造成的巨大合力所推动的对自然认识的深入掘进和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的飞速变化,所有这一切,相对于传统社会来说,毫无疑问都是现代文明的伟大进展;所有这一切所构成的生存状态下的现代专业人或职业人,相对而言于传统土地人来说,也无疑是可能有更多的人生享受的,如物资的,民主的和社会自由的享受。我不能同意说,现代性比之传统性是一种更糟糕的东西,现代社会形态比之传统社会形态是一个更黑暗的历史时期,无论如何,现代性是对贫困与专制的很好克服。而在我们中国,现代性还才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不应该看到现代性的可怕的另一面,现代社会形态对人的异化的严重后果,现代的专业人或职业人在某些方面被窒息的痛苦情形。在我看来,事实上,从中世纪以降,举凡浪漫主义的哲学与文学思潮,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潮,今天的后现代主义尤其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潮,都是在孜孜以求一种完善的非异化的现代社会,一种完善的现代性。就现代社会并没有完结这一点来说,我以为哈贝马斯还是对的。所谓"后现代",我想,不应是"现代之后",而只是"后期现代"。

现代性问题或曰现代性病症,如果概而言之的话,大约有四:一为终极价值问题;二为美德或良心问题;三为生态问题;四为创造问题。在这四个问题中,创造问题是最为综合性的问题,关涉到现代人整体性的生存形态问题,同时也是可望通达前三个问题的解决之途的生存方式问题。

创造,并不仅仅只是对于某一具体产品,具体知识,具体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或发展;创造在对于具体产品,具体知识,具体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或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创造人生,创造世界,创造生存,创造生命。

创造,真正充满个性与自由的创造,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生命活动,它对于人类分工分学,尤其是现代人类极度发展的分工分学引起的信息与知识阻滞,理性压抑而造成的创造性,实际是生命力的消退,是一种根本的平衡。

创造者,真正充满游戏感的创造者,享受着高峰体验,生命整合那样一种生活欢悦的创造者,对于被拘禁在专业或职业壁垒或曰囚笼之内,被捆缚在现实功利之中的现代人来,是一种根本性的超越。

当然,创造者是必须建立在专业人与职业人基础之上的,现代社会无疑必须超越传统社会读书做官那样一种单一无分的人才观念与制度,着力培养专业人与职业人。然而,一个理想的现代人却应该既是专业人与职业人,同时也是创造者,一个理想的现代社会,在培养专业人与职业人的同时,更应该涵养真正的创造者,一种理想的现代文明,必须是最高度地尊重创造者,十万分地珍惜人类全部生存史发展出来的作为人的根本属性的创造这一结晶,这一生命现象。

中国文化传统的精华之一便是注重人的涵养,或曰作为生命整体的人的达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基础,("诚心敬意格物致知"其实都不过是修身的内容)。而所谓"赤子之心","后天返先天"等,则是指的修身的向度。人是在成年进入社会,参加社会分工,理性成熟,功利心增进之后,才异化为远离整体人,亦即理想人的,所以,修身的向度就应该是回到赤子之心,回到先天之状。对于这种赤子之心与先天之状的自小养成,中国文化传统则力行文史哲不分的学习,琴棋书画诗无所不晓的融就,认为这种文史哲均通,琴棋书画诗皆晓的人的涵养过程,会自然导出人的灵性与德性来,并称这种灵性与德性并生的高素质的人才为"君子"。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理想正是"君子治人"。"君子治人"的社会理想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几千年的封建中国,应该说是具有非常的合理性的,它使封建中国成为文化大国,使这一文化大国在无数外族入侵甚至屡遭兵刀灭国的境遇下,终以文化复国,反败为胜,令人不可思议地化敌为我。

当然,"君子治人"所形成的等级制官本位和政治专制,在现代文明的社会形态下,已成为让我们深恶痛绝的民族劣根性,文化劣根性,国民劣根性,直至今天也仍然是我们更快更稳更好地走向更成熟的现代文明的根本障碍。但人文修养的融通,作为生命整体的人的祈求向度,灵性并德性的人的孕生,却无疑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精彩的部分,这一精彩的部分绝不应该在倒脏水时被一起倒掉了。且去毒取精,作为疗补今天人类所罹患的现代性病症,显然也是一种极佳的路径。

人文素养的融通圆整,灵性与德性的共生,作为生命整体的人的有机状态的始终葆有,个性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心灵永远独特而自由的飞翔-…………这样一种赤子般的,游戏着的,自由的创造者,在今天无疑不能再是治人的君子,但却不能不应该是理想与完善的现代文明中的现代人的形象。

从这样的意义说来,如果真有一个所谓"后现代"的话,那么,创造者一定是"后现代"的人的根本特征。而且说不定还可以表述为是对现代之前的否定之否定。

(发表于《东方文化》2002年第3期,发表时题为《土地人之后--现代人生存形态的文化批评》;收入金岱思想随笔集《千年之门》,花城出版社2004)

进入 金岱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生存形态   现代人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610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