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晨 杜永梅:社区信息化在公共服务平台中应用方式研究综述(2009年—2011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56 次 更新时间:2012-04-29 15:41

进入专题: 社区信息化   公共服务平台   应用   研究综述  

刘成晨   杜永梅  

社区信息化在公共服务平台中应用方式研究综述*(2009年—2011年)

刘成晨[1],杜永梅[2]

(兰州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社区信息化的本质在于社区的自治与自洽,与此同时,进行社区信息化的建设,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平台中的社区信息化过程将无形的为社区居民营造一个“网络空间”,以此来加快社区居民办事、购物、问政等一系列的生活问题。而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社区信息化在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应用方式所做的研究综述。

[关键词]社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研究综述

一、导 言

2007年,民政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共同起早了《关于推进社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此文件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的社区信息化定位为满足政府、公众、企业与社会多重要求。作为电子政务的延伸结果,社区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对于网络服务平台的需求。

首先,在建设模式上,广泛采用的模式大多数都是由政治主导、公众、企业等各方共同参与建设。(李盛竹 2009)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积极的引入了各方的力量参与,很好的解决了诸如建设主体、投资主体、运营主体、服务主体等方面的问题,并最大程度的贴近服务对象,使社区信息化成为了政府主导的社会行为。其次,社区信息化的构建直接决定了其

能否持续的解决和满足社区以及居民的需求与问题。(杨莉,张红星,张俊国 2009)并且社区信息化建设要满足普通百姓对信息的实际需求,要实现住宅小区与城市公共服务网互通、资源共享、住户通过网络终端实现医疗、文娱、商业等公共服务和费用自动结算。同样,杨莉等人在社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提到了要预留接口,为将来的升级做准备。当然,这样的一种建议是基于技术层面的。再次,社区信息化不是基于自我存在的,也就是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依赖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而发展。因为社区信息化是通过小区网站、论坛、博客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将社区居民链接起来的一个社区公共平台。(宋煜,王颖 2010)

笔者认为,无论是那一种对社区信息化的研究,特别是社区信息化的建设与模式探索,都是基于这样的一个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宗旨来构建和完善社区自治。这种自治的主要目的在于社区信息化能更好的为社区居民“便捷”的服务。于此同时,在理解社区信息化的建设时,我们还需要肃清一个本源性的问题:社区信息化的概念。

二、关于社区信息化概念界定

“社区”本身就作为社会学的专门术语,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Tonnies·F,1855—1936)于1887年在其著名的专著《共同体与社会》(Gemeie schaft andGesellschaft)一书中提出。至今,关于社区的定义已经超过了140多种,在其内涵通常是指在一个共同的生活区域内,由地理要素,环境要素,心理要素,经济要素和经济要素等共同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关系共同体。而按照《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定义,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于此,这也直接决定了社区信息化的主要含义。

李盛竹认为,作为社区信息化以服务居民生活的一种体系,在国外多数社区是通过中央,地方两级政府的电子政务体系,实现面向社区居民的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但是,并没有社区信息化这一称谓。而在国内,诸多学者和研究人士对于社区信息化的概念,已经完全贴近“社区网络化与公共化服务”这一层面,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对于社区信息化的定义也是异同的。宋煜认为,社区信息化的目的是服务社区居民,因此必须结合社区业务的分析来了解需求。并且,社区信息化还是和谐社区的技术支撑,因此,满足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技术需求应当成为推动社区社区信息化的首要目标。而邹凯,马葛生(2009)等认为:社区信息化就是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在社区范围内为政府、居委会、居民和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中介组织和机构搭建互动平台,建立沟通服务渠道,从而管理更加高效,服务更加优质,最终使得居民满意,进而不断的提升生活质量。杨莉,张红星,张俊国等人认为,社区信息化是城市和全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是城市和整个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核心,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同时社区内部交通和城区的规划应该有序结合,建筑,绿化,道路组合也要相协调。王颖,宋煜等人在《中国社区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思考》中认为:社区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建设一个沟通包括社区居民,组织在内的公共平台,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庸能够化解矛盾和纠纷,并在广泛参与的前提下实现社区自治。关于社区信息化的基本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基于它是一个基本的“技术平台”,其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这一平台来实现“沟通”,最终达到“和谐社区”或者是“社区自治”的目的。当然,这样也实现了社区信息化的本质“社区自治”的要求。

三、社区信息化在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

社区信息化所涉及面宽,内容广,必然会涉及到如何操作的问题,而社区信息化是面向基层组织。这个基层组织从根本上说,主要有:①城市社区;②农村社区。并且如今的社区信息化不仅仅是起到一种在沟通社区居民与居委会,或者其他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且还有为缩小城乡差距起到一定的作用。(李盛竹 2011)但是,社区信息化的基本原则就是“惠及居民,服务基层”。这也是社区信息化的基本方针,“政府主导,合力建设”,“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因地制宜,务求实效”,从而从根本上体现社区信息化的特性。

宋煜认为(2010)认为,社区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它的应用基本上存在以下几个特征:①提供综合服务的信息平台;②集中和分散相结合;③消除数字鸿沟。而王颖等人(2009)认为,社区信息化在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应用方式有很多,既有统一的社区门户网站,呼叫中心,也有短信平台和有线数字电视,甚至包括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自助终端,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服务。同时,她还强调,在利用社区信息化进行社区自治的时候,还需要将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利用起来。采取什么技术,如何操作,还需要看社区居民的经济实力和接受水平。

(本图为县级社区的社区信息化应用模式;来源:中国社区在线http://www.47365.com/)

诚然,还有类如农村社区的ICT 基础设施,以此来满足和运行农村社区的社区信息化,但是无论怎么说,社区信息化无论是在城市社区还是在农村社区,都应该是基于“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的社区信息化原则,以此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要求。(邹凯,2009)

四、余 论

1999年以来,作为国家社区信息化的重要领域和突破口,电子政务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相比之下,社区特别是农村社区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纵深发展的薄弱环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社区最为脆弱的一环就是社区信息化的技术跟进与社区居民利用网络服务平台来完成“社区生活需求”。而公共服务平台所涵盖的社区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以居民的需求为先导,无论采取何种的应用模式,都应该是将社区居民“拉入”到网络平台中,以“便捷,可靠,实惠”的信息化策略来让社区居民对于这一公共服务平台达到“满意”的体感与对归属感的感受。这样,社区信息化在完善自身的同时,才会真正的达到“和谐社区”的最终目的。

五、参考文献

[1]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M].1999.

[2]李盛竹.促进城乡统筹的社区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情报研究[J].2009.

[3]宋煜.基于“差序格局”理论的家庭和社会化应用策略.学习与实践[J].2009.

[4]邹凯,马葛生.基于多乘此灰色评价模型的社区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情报杂志[J].2009

[5]杨莉,张红星,张俊国.我国社区信息化建构模式研究.改革与战略[J]2009.

[6]王颖,宋煜.中国社区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思考.社会[J].2010

[7]程时林.构建农村公共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平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以广州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2011.

*本文为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从居住型社区到参与型社区的探索—社区网络平台建设及意义》(项目编号:10YJC8400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此,对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魏淑娟副教授的帮助与指导深表谢忱。

作者简介:

[1]刘成晨,男,生于1988年, 汉,湖北荆门人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1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社会学理论。

[2]杜永梅,女,生于1988年,汉,甘肃靖远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0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社会保障。

(本文刊载于《改革与开放》2012年04月·下半月 总341期)

    进入专题: 社区信息化   公共服务平台   应用   研究综述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组织社会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280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