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之:政治剥离与超稳定政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37 次 更新时间:2012-04-11 20:02

进入专题: 政治剥离   超稳定政治  

陈行之 (进入专栏)  

文化大革命中有“十次路线斗争”的说法,即中国共产党是通过十次路线斗争才走到今天的,所以也可以认为,“十次路线斗争”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史的一种概括、叙述方式。据说最先提出“十次路线斗争”的是毛泽东的南巡谈话(1971年),而正式提出“十次路线斗争”概念的则是周恩来,他曾经归纳说:“反映这些矛盾的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将长期存在,还会出现十次、二十次、三十次,还会出林彪,还会出王明、刘少奇、彭德怀、高岗这一类人物,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全党同志在今后的长期斗争中,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不论阶级敌人怎样变换花样,都能因势利导,夺取无产阶级的胜利。”(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73年)

“十次路线斗争”都牵涉到了具体的个人,依次为: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斗争(第一次),与李立三(第二次)、瞿秋白(第三次)左倾冒险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与王明先左后右的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第六次),与罗章龙(第四次)、张国焘(第五次)分裂主义路线的斗争,与高岗、饶漱石反党集团的斗争(第七次),与彭德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第八次),与刘少奇资产阶级司令部的斗争(第九次),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第十次)。

197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沿例将与“四人帮”的斗争定名为第十一次路线斗争,自此之后,就基本上不再用这种说法了。1980年,邓小平主持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最终废弃了“路线斗争”的概念,邓小平说:“一说到不同意见,就提到路线高度,批判路线错误”,“用得并不准确,用得很多很乱”。“党内斗争是什么性质就说是什么性质,犯了什么错误就说是什么错误,讲它的内容,原则上不再用路线斗争的提法。”

然而历史有这样的特点,凡是存在过的事物都是涂抹不掉的;凡是没有终结的事物即使该换了名称也会在时间的延续中显现。所以,说到中国共产党历史,所谓“十次路线斗争”仍旧白纸黑字地摆在那里,而此种事物的机理也在时间的延续中不断显现。

什么机理呢?从社会学角度说,一个封闭的权力体系往往依靠两种东西实现它的稳定和延续,一种是需要不断地剥离异己力量;二是需要给这种剥离一个理由,这种理由往往因历史条件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名称,既可以归结为路线斗争,亦可以归结为与“分裂中央分子”、“腐败分子”、“生活糜烂分子”的斗争之类,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这个权力体系的稳定和延续。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说,在一个权力体系中,政治对异己政治力量的剥离,是这个体系实现稳定并得以延续的最终目的,其他都处于从属的可有可无的位置。

正因为这样,用正统话语体系表述:我们这个党,我们这个国家,才不断地战胜艰难险阻,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今天如何了呢?说句不让人开心的话,由于这个权力体系运转的机理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今天发生的事情在本质上与“十次路线斗争”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沿用“路线斗争”的概念,我们实际上正处在“第N次路线斗争”的过程之中,就连斗争的方式也与过于没有什么不同:先是进行封闭的政治运作,继而在支配社会的权力体系中依照行政级别层层传达,最后才作为公众有权利享受的信息公之于众(并且是极为粗略的),最终的结果是:将不负责任的谣言变成了必须相信的真相,从而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过程。

完成一个政治过程当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然而历史的法则有时候却让我们很不高兴:在权力体系的生命机理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所谓的政治剥离只能导致超稳定的政治,而超稳定政治一定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孕育下一次的政治剥离,进入另一个循环。这种无止境的循环会不断地把人带到原点,使人丧失空间和时间的感觉,就好像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如果你真的产生这种感觉,我建议你相信你的感觉是真实的——你随后就会看到,很可能真的什么都没有发生,“路线斗争”而已,你仍旧站立在原来站立的地方。

2012-4-10,午夜

进入 陈行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政治剥离   超稳定政治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2143.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