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长贵:“毛选”文章不是毛泽东写的吗?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856 次 更新时间:2011-11-15 10:18

进入专题: 毛泽东  

阎长贵  

近年来,在网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曾经联合向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一个书面报告《关于〈毛泽东选集〉中著作原稿的审核、考证意见》,现藏中央档案馆。该意见称,经过中央有关部门的审核、考证,发现在《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的160余篇著作中,由毛泽东执笔起草的只有12篇,经毛泽东修改的有13篇,其余诸篇全是由中共其他领导成员、中共中央办公厅以及毛泽东的秘书等起草的。这个说法,也被一些研究者采信,比如《炎黄春秋》今年第9期《官越做越小的吴亮平》一文的注释中就援引了此说法。

必须指出,这完全是一个谣言。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已经发表声明,表示了态度。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2011年)5月25日电(记者刘倩):近日,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新闻发言人就所谓“毛泽东选集真相”,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的提问。

记者:前一段时间,一些网上流传一篇题为“毛泽东选集真相”的文章。文中说,1995年6月,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就《毛泽东选集》中著作原稿的审核、考证联合向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过书面报告。请问有此事吗?  

新闻发言人:你说的这篇文章,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篇文章,全篇都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根本不存在什么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就《毛泽东选集》的原稿审核、考证联合向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的书面报告。

可以看到,中央文献研究室等三个单位的新闻发言人,已经说清楚根本不存在。

毛泽东作为活跃于中国革命历史和政坛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领袖人物,不管他犯有多大错误,包括给中国人民造成极大灾难的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这无疑应该和可以批评、批判,甚至严厉的批评、批判,但没有能否认他会写文章,并且是写文章的高手即大手笔。就毛泽东会写文章和勤写文章说,在同辈的诸多领袖人物中恐怕无出其右者。编造毛泽东不会写文章,而贪他人之功,掠别人之美,来贬低毛泽东,缺乏对历史事实的基本尊重。

关于写文章(以及怎样写文章),毛泽东不知讲过多少次,做过多少次指示。就拿他自己写文章来说,1964年他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曾经讲过:“有的人,自己写东西,要秘书代劳。我写文章从来不叫别人代劳,有了病不能写,就用嘴说嘛。1947年写《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时,我病了,就是我说别人记的,写了我又改,改后发给大家传阅,提意见,又作了修改。现在北京当部长、局长的都不写东西,统统让秘书代劳,秘书只能找找材料。如果我们的一切都要秘书去办,那末,部长、局长就可以取消,让秘书干。这也是劳动,要亲自动手。当然,不是一切都要自己写。周总理出国,一出三个月,到哪个国家也要发表公报,都叫他写不行,要自己出主意,让别人去写。”(转引自《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谁都知道,毛泽东1948年1月7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党内指示中,规定各中央局和分局定期向中央写综合报告,其中就特别要求:“由书记负责(自己动手,不要秘书代劳)。”

不能否认,在以毛泽东名义发表的讲话和文章中也有例外,虽然那是比较个别的。比如,毛泽东在“八大”所作的开幕词就是别人替他起草的。在“八大”会议上,毛泽东所致开幕词,受到代表们的热烈欢迎,篇幅只有2000多字,多次被掌声打断,会议中间休息时,许多人都还对开幕词啧啧称赞。毛泽东高兴、坦率地公开告诉大家:“开幕词是谁写的?是个年轻的秀才写的,此人是田家英。”也有文章,如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就是毛泽东在延安和几个同志合写的,这在该篇题解中有说明。毫无疑问,《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的文章绝大部分(恐怕还不止六分之五以上)都是毛泽东自己写的或起草的,或根据他的报告和讲话整理的。《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的文章(不说编辑出版问题——众所周知,有个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主任是刘少奇,成员包括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等不少人;现在我们只说文章本身),不能说每一篇,但无疑有很多篇都是吸收很多人(包括中央负责人)的意见写成的。比如,毛泽东自己前面说过的收入第四卷的1947年写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就是因为他生病,他说别人记的;他还说:“写了我又改,改后发给大家传阅,提意见,又作了修改”。——应该说,文章的这种写作过程,是所有写文章的人都懂得的。同时,应该指出,一至四卷《毛泽东选集》收录的是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并引导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和基本的著作,是中国革命胜利经验的结晶,但现在(特别是现在)看来,并不是每篇文章的观点都正确,还可能有写作方面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过要说,这和毛泽东会不会写文章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所谓“毛泽东选集真相”谣言的流传告诉我们,搞研究,写文章,在使用资料上,不论国内的,还是境外和海外的,都要慎重审视和辨别,看它是不是接近和符合事实;如果拿不准,宁可不用,千万不要上那些花言巧语的当。我觉得有的严肃的学者有时在这个问题上也做得不够谨慎,轻信这样的流言和谣言,这是一个教训我们应该记取。

    进入专题: 毛泽东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共和国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652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炎黄春秋》2011年第11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