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经验与前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59 次 更新时间:2011-10-17 12:39

进入专题: 政治体制改革  

李良栋 (进入专栏)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在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始终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放在重要位置,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0多年来,我国的民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历史时期。经过改革,选举制度实行差额选举;进一步健全人大的组织体系;加强人大的组织建设和工作制度建设。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党的领导下,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在立法工作、监督工作、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树立了应有的权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用加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82年宪法和1993年宪法为坚持这一政治制度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与协商不断加强。一是中共中央领导人邀请各民主党派主要领导人和无党派的民主代表人士举行民主协商会,就国家的大政方针问题进行协商。二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依照选举法和有关法律,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并占有一定比例。三是推荐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四是人民政协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

不断健全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的地方自治力度不断加大,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更加完善,有效地促进了民族自治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积极发展基层民主自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我国国情出发,我国积极在基层实行群众自治,由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基层群众自治,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两种。截止到目前,全国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民自治。同时,城市里的社区民主自治和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程度不断加强。近年来,乡镇一级和更高层面的干部选拔的民主选举力度加大,基层党内民主有了很大进展。

健全国家领导体制,推进机构改革。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取消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1982年到现在,我国先后进行了6次机构改革,特别是最新的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是适应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法治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前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加强立法工作,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立法,完善民事商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依法行政逐渐成为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原则。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的政党制度同西方政党制度产生的历史过程存在巨大差异。西方国家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先建立了议会制度,后来由于政治发展的需要在议会活动基础上产生了政党。因此,西方的政党要想获得组建政府的机会,必须遵守议会规则,通过竞争获得执政资格。而中国则情况完全不同。在中国,是先有了一个按照科学理论组织起来的先进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武装斗争赢得政权,进而在新中国的人民政权中成为执政党。因此,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执政地位是有着历史合法性的。同时,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在这样一个历史漫长悠久、现实情况错综复杂的国度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一个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善于总揽全局、有效协调各方的政治核心作为社会生活的中坚力量,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不断进步是不可能的。维护中国共产党这个政治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生活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对于维护各民族的团结,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政体和政党制度。作为我国政体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便利的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从中国国情出发发展民主,就必须坚持这些基本政治制度,不能简单照抄照搬西方的政体模式。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政治”是他们的历史、文化和国情的产物,与中国国情有着区别。如果简单地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实行立法、行政、司法平行设置,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政体就会改变,人民权力高于一切的现实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在中国发展民主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体和政党制度。

寻找适合自己国情的民主发展目标模式和实现道路。中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实现高度发展,受此影响,文化建设还不可能十分发达。因此,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不很发达的国度发展民主,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确定目标模式和实现道路。在当代中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经济结构不完善的制约,民主的发展进程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成熟直接影响民主的发展。人类民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表明,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民主的成长。现阶段市场经济的不发达和不完善,影响着社会成员民主意识的增强和民主机制的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只能从国情出发,在实际中探索中国民主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制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目标模式,从实际出发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开拓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道路。

实事求是地吸收西方民主的合理作法。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民主作为一种与封建专制相对立的政治制度,具有一些基本的要素,这些要素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共同具有的。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一般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发达阶段,同在经济上应当学习资本主义某些合理经验一样,在政治上我们也应当学习资本主义民主中某些具有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从政体的层面看,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在性质、内容上有很大不同,但它们都是代议制,因而,代议制中的某些作法,譬如选举制度中某些行之有效的作法,权力设置和权力监督中的某些有益成果,就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基础,始终注意维护政治稳定。我国新时期的改革实践昭示,要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全面改革,必须遵循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规律,先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有大的突破,再不失时机地展开政治体制改革;在进行各项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必须继续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并使之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发展民主过程中应当注意维护稳定。一般地说,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最终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民主作为政治上层建筑,它总是涉及一些敏感的问题。如果在推进民主的过程中操作不慎,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这是因为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政治参与的扩大,而政治参与扩大的不适当也会引发不稳定因素。譬如,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和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形式作补充的分配制度相联系的经济多样化必然产生政治上的多元要求。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还没有高度发展,政治组织系统和政治沟通渠道还不可能十分完善情况下,人们多元化的利益要求不可能都得到实现,这就容易使我们陷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不稳定”的两难境地。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又要实事求是,谨慎从事,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进行。

今后十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将会有一个较大的进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不移地领导人民发展民主政治的决心。我们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展望今后十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将会有一个较大的进展。

第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将进一步适应民主法治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关键在于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今后十多年,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一定会实现“党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目标和原则。党同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执行机关之间的关系将进一步理顺,党的政治领导将会上升到新的水平,党的执政方式将会更加科学、合理。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将不断扩大。党的十七大指出,“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未来十年,通过一连串的政治体制改革,这个目标将会得到充分实现。通过改革,一方面,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根本体现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其选举制度将逐渐完备,人民的选举权利能够得到切实维护;另一方面,党和人民能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民主形式,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实现。

第三,党内民主将会不断扩大。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在未来十年中,党内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将会上升到新的水平。党内民主政治生活公开化、透明化将进一步增强,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权利和地位将得到充分体现和保障。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员大会制度、党代表常任制和党委会制度将会在实践中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规范化、程序化、可操作化的具体运作机制。党内民主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切入点能够真正得到体现,从而有力地推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民主建设。(作者为中央党校政法部主任、教授)

延伸阅读: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政治体制改革论述摘录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1986年6月28日“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164页)

政治体制改革涉及的问题很多,比经济体制改革复杂得多,难度也大得多。每一个措施都牵动成百万成千万人,所以每一个措施都要慎重、稳妥。要加深改革,步子要放快,但也要一步一步地走。(1987年邓小平会见日本二阶堂进一行时谈到)

江泽民: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是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992年10月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

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诬蔑我们“不要民主”,实际上他们要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是“多党轮流执政”、“三权鼎立”、“西方议会”那一套,目的是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把广大人民群众排斥在民主之外,而由他们少数“精英”来统治。我们批判他们这些谬论,绝不是不要民主,而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990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参加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的党员负责同志会议上指出)

  

胡锦涛: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如果把28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仅仅归因于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这显然是不全面的,也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事实是,从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了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在内的全面改革。凡是对中国有比较深入了解的人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还是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中国都取得了重要成果。2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事实也表明,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基本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的。(2006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斯普拉格礼堂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出)

  

温家宝: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个政党取得政权后,应当把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宪法和法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这是党在夺取政权与执政时期的最大区别。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2010年8月温家宝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指出)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艰巨性,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2010年8月温家宝在深圳考察时强调)

来源:人民论坛

进入 李良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政治体制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527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