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真的存在着“全球经济治理”,不管程度和趋势如何,中国其实还没有进入现存国际经济制度的核心和深层,还只是一个西方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和追随者,即“被领导者”。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第十个年头。加入WTO一度被认为是中国进入现存国际经济秩序的最重要一环。
10年来,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五个对世界经济具有系统重要性的经济体”,位于美国和欧元区之后、日本和英国之前;中国一反过去抵制“自由贸易”的立场而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支持自由贸易的国家力量。但是,中国连个“市场经济地位”还没有获得。美欧日一直拖着不要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且,在过去10年,中国越是要求美欧日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他们越是觉得可以使用这个条件牵制中国。
值得指出的是,WTO主要“用户”并非发展中国家,而是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他们利用世贸规则治理中国。中国要通过国际组织保护自己的利益,就要知道如何利用这个组织。当西方把中国告到WTO,中国才开始学着利用WTO打赢了一些官司。但是,一个国家真正进入国际规则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距离充分利用世贸规则维护合法权益,抵制其他成员的不合理条件的时代还很远。
近两年来,中国在世界银行和IMF中的投票权提高。但是,这些投票权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真正改善了中国在这些全球机构的治理和决策机构的地位。因为这些机构的变革还处在初期阶段,其原则仍然不是国际民主的,而是权力说了算的,也就是美国主控的、西方为中心的。中国在现存国际秩序中,并非是一个“最大的受益者”,实际上面对着许多深层困境。
举个例子来说,金融危机后中国提出要改革国际货币体制,比如让人民币加入IMF的特别提款权,使人民币也变成国际货币,即新的“储备货币”。但西方附加的不少条件,包括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实行弹性汇率政策等等,这实际上暂时降低了中国要求变革国际货币秩序的冲动和实际意义。之所以给中国设立苛刻门槛,近期目的在于压迫人民币升值,远期则是西方想拖延“中国崛起”。迄今,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国还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和穷国。若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成为“储备货币”国,对世界秩序的冲击会很大。我不认为西方真的做好了心理准备。
中国加入世界经济秩序,从来都不是“免费”的,今后更不可能“免费”。西方为中国加入IMF特别提款权被设置条件,如同当年中国加入WTO时设置的苛刻条件一样。这表明,西方从来也没有、也不可能许可中国“免费搭车”。中国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是“高票价购买者”。
我认为,如果真的存在着“全球经济治理”,不管程度和趋势如何,中国其实还没有进入现存国际经济制度的核心和深层,还只是一个西方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和追随者,即“被领导者”。目前的国际经济治理结构中,美欧日仍然处在核心和决策位置上,他们的非正式集体决策组织形式是“七国集团”,以及各种各样的其他辅助的多边机构,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国际能源机构。中国尽管进入了二十国集团(G20),但其实并不拥有任何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的否决权。我们必须认清中国与现存国际经济治理之间的实质关系,然后才能制定我们在未来全球经济治理中真正有效的远见、战略和政策。
评论(3)
请先 后发表评论~
这是是一个体系,就像“世界观”的定义,世界观就像个拼图,一种世界观这个“拼图”应该是由一系列“拼板”知识有机地(相关性、结合性等等)拼合在一起构成的。所以机械制造专业这个“拼图”至少是机械基本的物理理论下面的机械原理、设计原理、公差配合、制造工艺这四大部分下面的诸多”拼板“共同发挥作用的全过程。
本科教育“大众化”不应该是“大锅饭”。“工科不工,理科不理”的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比如工科,你不能全是“理论课”,而是要针对工科专业的基本需要来设置。例如,机械专业你大学没有对应的“制造工艺学课程和教材”算什么工科?设计和制造工艺是“一架马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一般来说,设计和工艺技术人才的比例至少在1:5以上,并且还要明确:“设计”和工艺都是有层次的。即在不同的阶段,设计和工艺也是有交叉的。也就是说设计师要懂工艺要求,工艺师也要懂得设计与工艺的衔接(比如设计文件上药有中药的工艺要求和标注、说明)。对于工艺师来说,设计文件下达之前要审核设计的细节,必要时可以要求设计是做出相应的“变更”或补充。问题是大学培养一个设计师可能还行,但培养一个工艺师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制造单位条件各不相同,所以制造单位的工艺师往往需要根据经验调整后补充一部分工艺文件。而这些要求在目前高等院校的师资、实习条件都不具备。这是目前的工科院校或专业普遍的现象。只有极少数老牌的工科院校情况还好一些。就基本的工艺学师资力量并不是很缺,因为这些“老人”在企业里有不少(尤其是在退休不久的人员中),这些人中有两部分:一是工艺管理方面的人才,另一部分就是一线的技师人物。二者组成了企业生产工艺管控的基本架构。 此前清华招录了一部分其他学校的工艺技术人才,那么大多数工科院校也可以从企业中获得这部分人才作为工艺学师资力量。 当下要做的就是要先把教材解决了。其实过去我们还是出版了不少有关制造工艺的教材。比如《钣金技术》、《锻压与铸造》、《粉末冶金与压铸》、《金属的表面处理》、《玻璃钢成型技术》、《钳工入门》、《金属热处理》····等等。尽管这些教材是中等技术或高职用的教材,但它又是工艺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基本常识。工科院校的学生如果掌握了其中的一部分,那麽就业就容易的多了——至少用人单位比较欢迎这样的大学生。
否则,只会说,不会做的问题会直接影响用人单位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