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祖陶:在高端影院看贺岁档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894 次 更新时间:2011-03-07 17:20

进入专题: 集结号   让子弹飞  

杨祖陶 (进入专栏)  

一、从露天电影场到高端影院

在我平生有关看电影的记忆中,不论在学校,在农村,风雨无阻地看不收票的露天电影似乎是最多的。其中,最最难忘的还是1978年重返珞珈山后的头两三年在武汉大学小操场看露天电影的情景。每到周末一家四口,早早吃完晚饭,各人自己拿着小板凳,随着人流匆匆前行,儿子先行一步抢着买了很便宜的4张电影票,大家争先恐后地赶快占据小操场山坡上一块有利观看的地盘。新时期谢晋导演的脍炙人口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 等电影就是那时看的。孩子们当然不会很理解这些电影。如“天云山传奇”是第一部涉及反右斗争的电影,艺术地再现了粉碎四人帮后对反右扩大化以后的整个历史过程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现实主义作品;“牧马人”也涉及划成右派的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以及在那个扭曲的时代中剧中主人公的所固有的那种感人的人性真善美的光辉。这些电影与以往的电影是多么地不同,是那样地激起我这样的过来人的共鸣与思索。以后,孩子们更大了,各奔自己的前程,再也没有机会与我们同看露天电影了。

上世纪80年代我与肖静宁一道步行到附近的洪山艺术影院看过一些感受深刻的优秀影片,如“人到中年”、“城南旧事”、“十六号病房”等等。后来那一带夷为平地,盖起了成群的高层商业大厦,电影院没了,再没有上过电影院,也没有兴趣再去露天电影场了,以至在很长的时间内几乎成了影盲,对许多非常流行的金庸片、功夫片、探索片、进口大片及其巨星所知极少。当然在家看看电视剧、看看“电视电影”已经很满足,与过去的大斗争、大批判时期的不时下放的动荡岁月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2008年秋季,肖静宁偶然发现经常去的亚洲贸易广场大大变了样,原先第六层的礼品与工艺品馆不见了,整层改造为一个新型的高端影院。在大楼的顶层建影院,过去从没有听说过。这个影院结构独特,向上看,顶部穹隆是玻璃盖的很为壮观,采光充足。6层与5层并未完全隔绝,中间留有一个敞开的大正方形的空档,周围的环形走廊很有气魄,向下看是第5 层繁华的服饰馆,这就极大地延续了影院的纵深空间,整个影院给人以开阔的感觉。购票兼休息大厅宽敞明亮。从入口处进去,内面设有6个独立的放映厅,蓝色玻璃灯箱显示出的白色巨大数字1、2、3、4、5、6,非常醒目,还有着装统一的彬彬有礼的工作人员为你导航。每个放映厅并不大,只有100多个座位。厅外空间大而明亮,巨大的海报牌在向你召唤。肖静宁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她回来兴奋无比,赞口不绝,说那个影院设施如何好,我也就有机会随着她来到所谓的高端影院了。我们从亚贸一层乘直达电梯到6楼影院。一踏进影院层,果然就被琳琅满目的明星张扬的电影巨型海报所吸引。原来,高端影院是随着电影产业化出现的,大大提升了影院的档次,大大增加了屏幕的数量,有利于在电视普及的情况下振兴电影。在高端影院看电影整个视听感觉与往昔经历非常不同,逼真而强烈。影院从上午到晚上场次不断,一天可以同时放映多部电影,任你选择,一般均可随到随看,软坐宽大舒适。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完全没有以往看电影散场时数百上千人流的拥挤和令人窒息的空气,感到很从容。当然票价不低,一般是60元,有的大片要70元,我们有老年证可享受半价。自从发现附近的高端影院后,大大丰富和改善了我们的单调的老年生活。更为方便的是,亚贸负一层有汇集南北东西的价格不算贵的美食快餐小吃城,在那里吃一大碗北京手擀面才12元,还能钩起对往昔的回忆。然后再到同处负一层的生活超市购物,满载而归。这样,出门一次,一举三得。

可以说,是高端影院把我们这样的古稀耄耋老者召唤到大屏幕前啊!从此一年总要看上3、4部电影,特别是每年11月到次年3月隆重推出的贺岁片,统称贺岁档,更是牵动我们的心。贺岁片这个称呼是从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传来的,泛指元旦春节放映的电影,原本是指寻求欢乐与放松的喜剧片、动作片、科幻片、动漫片等;实际上超悲壮的“集结号”、“投名状”由于在这一时段火爆上映也纳入贺岁片了。

我们一般都是看上午的第一场,人很少,最少时全场只有6个人,最多时也只有20来人,基本上是年青人,像我们这样的老者罕见,当我们进场时人们都投以诧异的目光。在这里,我仅就观看‘叫座又叫好’的电影《集结号》和《让子弹飞》的感受作一点散记,这是我在自己的文字中第一次接触有关电影的事,不是写影评——我深知自己不俱备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必要。

二、不曾吹响的集结号

2008年岁末看的“集结号”其感染力与震憾力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本来过年嘛想看点轻松的,像我们这样年纪的人几十年主要是看受教育的战争片、英雄片走过来的,如今,可以说对战争片没有太大的渴求。看了“集结号”海报的简介,因集结号有没有吹响构成的电影的重重悬念就使我们毫无疑义地走进了放映厅。这个电影非常紧凑,一开始就能抓住你的心,它完全颠覆了我们原来关于战争片的认知和感受模式,第一次看到战争片可以拍成震撼人心的、追讨和捍卫人的尊严的精神大片,令人赞叹不已!影片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艺术家的良知,以全新的视角、大胆的手法刻意探索残酷战争中的个性独特、形象鲜活的众多的小人物英雄、战士的自然的人性表露,让你看到了战士个人在战争中是怎么回事,取得了新的突破,被人视为战争类型片的一个转折。这部表现战争的大片场面宏大逼真,战斗残酷激烈,硝烟迷漫,炮声震耳欲聋,死伤不计其数,令人有点恐惧。顺带提一下,由于电影多用中景、远景处理,对于炸开脑袋、人被炸成两截这样的惨烈场面,避免用近景特写作过度渲染,虽有暴力血腥镜头,像我们这样的老年人还是可以承受的。

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是根据当代作家杨金远的的短篇小说《官司》改编而来。这个片名改的好,一下子就抓住了影片的主线。故事说的是三年内战中某野战军连长谷子地和他剩余的47个弟兄们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奉命打狙击战,连长与团长约定,以集结号作为撤退的号令,一定要坚持到明日中午12点。战斗非常残酷,9连战士在一座废弃的旧窑场里进行血战,奋勇厮杀,以大无畏精神,最大限度地建立奇功,打退了敌人三次进攻,炸毁两辆坦克,歼灭敌人无数,可是时间到了12点、远远过了12点,集结号一直没有吹响,排长焦大鹏说自己听见了号声,也有人附合,但谷子地不能肯定真有号声,他死咬住不能撤退,死守阵地等待集结号的吹响。最后全连的弟兄全部阵亡,只有谷子地奇迹般地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战斗结束后,谷子地非常震惊和内疚,他怀疑是不是自己没有听到号声,而葬送了战友的生命。为了弄清楚号到底吹没吹响,为了给死去的弟兄讨一个身份的证明,讨回本应属于他们的荣誉与尊严,谷子地踏上了传奇式的漫长的求证之路。

首先,影片围绕谷子地本身身份的证明,展开了非常符合情理吸引人的戏剧性历程。谷子地发现全连兄弟都没了,他疯了似的携带炸药包、换上敌军的衣服冲出窑场,前往敌军战壕为弟兄们报仇。他受伤后被解放军当作敌军俘虏,被转到后方医院,由于战争环境的复杂,紧接着又是抗美援朝战争,部队番号的不断改编,寻求真相谈何容易,谷子地自己的身份都成了问题,谁能为他作证?像他这样屡建奇功的英雄,在身份未证实前,在寻找组织的过程中所受到的种种非议、怀疑的一系列审查非常可信,虽然审查是绝对必要的,谷子地受不了这份委屈。由于爱冲动 ,曾受过记过处分,当有的部门对他怀疑盘问时,有的态度傲慢冷漠,他忍无可忍,骂粗话,拿起椅子想猛砸过去,对这种鲁莽行动观众都为之叫好!后来几经周折,阴差阳错,他设法加入了解放军炮兵部队,以后巧遇当年的团长,他的身份才算解决,但是当他得知那47位英勇的好弟兄全都列为“失踪”时,他再也坐不住了,他始终不得安宁,他今生生存的唯一动力就是为战友找回应有的尊严与荣誉……。

然后,他要为弟兄们讨回公道,只有他谷子地知道九连47名生命为大部队的转移作出了最大的牺牲,怎么会是“失踪”,失踪包括战死、被俘、逃跑,这是对英烈最大的不公平。他发誓找到老部队,但所有的讯息都石沉大海。即使时过境迁,历史早已淡忘,谷子地刻骨铬心的那种兄弟谊情却丝毫不减,这是何等感人的情怀!谷子地如何为他们讨公平,看来只有找到他们的白骨才能证实了。这谈何容易?谷子地回到当年发生血战的旧窑场遗址,已经面目全非,他知道弟兄们就在下面,他每天疯狂地挖掘堆积如山的煤矿,被人认为精神不正常而制止,但是观众非常懂得他的心。最后在建设时期大修水利时发现了这个窑,里面的47具遗骸揭开了故事的秘密,上级确认他们是中原野战军某师某团九连的战士,最后,连长谷子地和47名英烈一道被授予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集结号不仅战争场面宏大,真实好看,往后的为了争回固有荣誉的遭遇和追究也非常出色,悬念丛生,过程曲折,扣人心弦。弟兄们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他们本应是光荣的英雄烈士,可是都列入了“失踪”,这不仅对弟兄们不公平,还对他们的家属的命运和生存状态构成严重的伤害。经过谷子地执着的寻根刨底的艰辛历程,最后终于得知当时集结号根本没有吹响,这原本就是一项有去无回的任务,是一条不归路。最后谷子地和当年团长在“正名”的烈士墓前,让当年的司号员吹响了这“不曾吹响的集结号”,这迟到的集结号,成了烈士的安魂曲,这强烈的安魂曲在我们的心头引起深深的回响。

冯小刚的《集结号》摆脱了以往的主旋律战争片只突出高大全英雄的情节,写了战争中的有血有肉的众多小人物英雄的经历,突出了勇敢,突出了正义,也写了在残酷战争中生死一线时的人性的表现,合理地隐含或流露出对战争的无奈、厌恶、恐惧和控诉。人们看到战争留下的不仅是残酷和伤痛,而且是一种精神的反思。在高端影院看《集结号》我们的思想情感始终随着片中主人翁的命运展现而激荡起伏,看的如此投入,如此揪心,的确是我们进影院前始料不及的。还有一点,演员的表演非常出色,冯小刚大胆启用名气不是太大的演员担纲,不负众望。让人觉得他就是九连连长谷子地,而不是穿着军装的某明星大腕。

总之,集结号是我国战争类型片的一个转折,关注战争中的小英雄人物的群体风貌,关注战争中普通个体的命运,特别是尊重他们的生命价值。为了神圣的人的尊严而奔波、呐喊,赋予战争片的人性内涵吸引着观众的心。看《集结号》深深地感受到我国电影事业大发展的令人鼓舞的态势。

三、让子弹飞一会儿

2011年元月15日是我84岁的生日,一般民间都认为七十三、八十四是老年人的两个坎,我虽然不在意这个,能平安地又过了一年,满了84岁,总是好事。我的海外的3个孙儿孙女特地为我制作了温馨的个性贺卡,在我的心头洒满幸福的阳光。2010年是令人难忘的。2009年春夏之交原先由出版社编辑善意提出的为我出回忆录的一个模糊的意向已经变成现实,我在2010年12月31日收到出版社寄来的沉甸甸的《回眸——我从西南联大走来的六十年》,算是给自己的一个新年礼物吧。岁末又赶紧完成了一篇《黑格尔耶拿逻辑初探》(感谢《哲学研究》2011年第2期刊用)。老年的生活也还有几分意义,心中踏实。这一天,肖静宁和我高兴地来到电影院,目的就是要观赏好评如潮,票房直线飚升,姜文的国产超热大片《让子弹飞》,这个片名就激起你的好奇心。

在高端影院看 《让子弹飞》经历了一次密集的高潮迭起的感官视听轰炸,观众情绪亢奋,笑声不断。三大影帝姜文、葛优、周润发在一个戏中斗志斗勇,竞相献艺。张麻子霸气外露,汤师爷心怀鬼胎,黄四郎老奸巨滑,还有妩媚多姿的刘嘉玲扮演的县长夫人……这都是票房号召力啊!这样的电影我们是第一次看到,它究竟属于哪一类型的电影都说不清,想看个明白、问个究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说是老观众遇到了新问题。电影看完了,我们又在电脑屏幕上看了两遍《让子弹飞》,虽然效果与高端影院大屏幕差之千里,但对于弄清一些情节是必要的。

1.姜文《让子弹飞》的魔幻性

由于导演搬出十八般武艺,可以说是不拘一格拍电影。戏剧冲突如子弹密集发射,大屏幕画面花哨华丽怪诞,台词机巧幽默极具现实感,影片的暗线隐喻巧妙地埋在笑料之下。姜文善于调动和借用各种表演艺术元素,多种似曾相识的电影、文艺表现类型熟练地揉在一起。现实与历史魔幻般交错,还有他亲自主演的张麻子形象,怎么看都是姜文自己。姜文的电影总是喜欢说些革命、政治什么的。《让子弹飞》究竟是一部什么影片?综合看来,可以说是姜文式的政治隐喻魔幻片。

魔幻手法就成了《让子弹飞》的一个特征和标签。在魔幻般的演绎中,在马戏、枪战、巷战动作片功夫的外包装中,影片狂野洒脱,箭在弦上,非常迎合观众的口味。通过魔幻性的变幻,还有非常创新的姜文式的麻将面具,以吹口哨联络下属指挥战斗,呆滞的肥大鹅群与光脊梁的汉子们相继招摇过市,大街上一会儿满是财宝,一会儿又是枪支满布,三辆无人操作的空马车一下子就把财宝和枪支分别席卷而去。还有县府几十年从来不办案,门前专门为冤案时敲击的大鼓被树木古滕层层掩蔽,死死缠绕,好不容易让它暴露出来,大鼓竟靠着魔力飞舞乱串,鼓面破了从空中掉进一个人,哎呀!这种超现实的想象多么猎奇。鸿门宴后,汤师爷带着黄四郎交出的大批银子离开鹅城中了埋伏,汤被炸成两截,下半身挂在树上,上半身埋在银子堆里还会说话,说裤子兜里还有5张委任状,魔幻地反映了官场丑恶。周润发和替身扮演的真假黄四郎,冯小刚、葛优的真假师爷,葛优、姜文的真假县长,姜文、胡军的真假张麻子(黄四郎以为张真的有麻子,让胡军装成假张麻子脸上真的整了成堆的麻子),这真真假假叫人那能一下子弄的清啊?这无疑是姜文式的现代政治魔幻片,人们难免要问:姜文是怎样把一个民国时期官匪传奇的老套故事与90年后的现实魔幻般地联系起来的呢?

2,从《盗官记》催生出一颗惊人的子弹

这部电影是根据健在的96岁高龄的革命老作家马识途的《夜谭十记》的第三记——《盗官记》改编的。 其实,早在198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已将其改编为揭露社会黑暗官场百态的电影《响马县长》,当时据说也是很轰动的。姜文再度改编《盗官记》,决不会故伎重演,他是借《盗官记》破天荒地催生出一颗惊人的子弹——《让子弹飞》,不仅如电影里的台词说的站着就把钱赚了,而且实际上冲刷票房如愿以偿站着把钱大大地赚了,这是叫座;还有电影专家、艺术界名流、观众纷纷密集叫好。这叫座又叫好的双重效应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催生这样一颗惊人的子弹,6个编剧花了两年时间才精心整出个剧本。首先是片名“让子弹飞”太奇妙了,与“盗官记”表面看来已毫无联系,熟悉国外电影的网友说,片名容易想到可能是借鉴了伍迪•艾伦的《百老汇上空的子弹》。编剧的改动大胆而彻底,最大的改动是打时间差,原来的《盗官记》的时间是上世纪30、40年代,现在改为1920年;主要人物原只是一个穷科员,现在特意埋下辛亥革命暗线,张牧之成了有着革命经历的土匪,一个落寇英雄,保留了原著中的硬气,不兴下跪的特点。古老的故事改编为充满了时代鲜活特色的电影,张麻子实际上不再是一个真正的土匪,而是有革命经历的、在电影中以县长身份出现的、还有一番抱负的正义力量的化身。张牧之懂音乐,流过洋,还很崇洋。小六子不知道留声机怎能放出音乐,张说“你去留完洋,回来就什么都知道了。”黄四郎不只是一方恶霸,土财主,会英语,穿洋装,而黄四郎也在辛亥革命中出现过,于1900年与张还有一面之缘,这种背景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黄四郎在鹅城是官府代言人,还是老资格革命党,有理由认为是腐化的前革命者,辛亥革命胜利后用权利敛财,以鹅城为中心,控制民国小半烟土生意的一方霸主,冠冕堂皇革命得利者。原县长、现师爷大骗子马邦德穿梭于张黄之间,阴阳怪气,诡计多端,对催生《让子弹飞》这颗惊人的子弹也是至关重要。

原著张黄背景很简单,现在成了你死我活的对立的、代表公平正义的革命一方与恶霸势力的斗争。先是埋下张黄的辛亥革命经历暗线,把时间定格在1920年,这还远远不够;然后在对话台词上下功夫,对白彻底疯狂,面对当下现实,这可以说是一绝招。人在20年代却口口声声讲着2010年的流行的话,看似荒诞不可思议,从对白中恰恰可以拈出许多意象和隐喻,也就赋予影片见仁见智的隐喻、讽刺和不尽的联想、猜想。正是这巧妙的双管齐下的安排造就了这样一颗惊人的子弹。

3,马拉火车的怪胎奠定了全剧荒诞的基调

电影讲的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姜文放言一定要让大家看的懂故事。北阀年间火车劫案。民国年间花钱买得县长官职的马邦德携夫人及随从走马上任,途经南国某地,遭遇劫匪张麻子一伙伏击,只有夫妻二人侥幸活命,马县长为保命谎称自己只是县长的汤师爷,于是二人联手造假,张麻子顶替县长,马当师爷,赶赴鹅城, 假县长一心想着一上任就能把钱赚了。一方霸主黄四郎不把新来的县长放在眼里,张痛打黄的武教头,黄则设计害死张的义子小六。原本只想赚钱的下山劫匪,怎么也不会想到会卷入这场土匪恶霸的腥风血雨之中。

影片一开始,银幕上打出8个大字:“北洋年间 南部中国”。紧接着出现八匹白马拉一辆蒸汽火车,这诡异的一幕为这部呼啸而至的大片开了个怪头。更诡异的是,火车烟囱冒出来的蒸汽来自车厢内走马上任的买官县长马邦德与夫人及师爷吃的火锅,三人正起劲地唱着“长城外,古道边”的送别歌曲,刹那间,火车遭遇绿林悍匪张牧之的劫持,张麻子向马拉火车开枪,枪声已响,人们什么也没有看到,人问,是不是没打中?张说,不要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就会有结果。片中反复出现的台词“让子弹飞一会儿”前后呼应,独具匠心,喻意深远。这不仅是幽默诙谐的处世态度,也是人们心里的一种期待。凡事总有一个过程,让子弹飞一会儿,就能看到预料中的落点,一句“让子弹飞一会儿”,果然,除了假师爷和夫人火车上所有的人死个精光,火车车厢翻了,白马惊蹄四处奔跑,后面的一车士兵全死了。这看似荒诞的一幕,却颇能折射现实中的种种荒诞,县长上任专列火车,一车士兵保驾,又有何用?乐极生悲,一支步枪就把火车劫了,画面拍的精彩好看。张麻子冒充的假县长与假师爷一到鹅城,县城好不气派,城楼是欧式风格,鹅城两个大字分外彰显,最有意思的是,迎接县长的是一群疯狂地打着大鼓的白脸白衣女子,其中花姐最抢眼,这场面似曾相识,原来在各种开幕式上是常见的,相当夸张好看。初到鹅城气氛渲染已达极致,与后面的腥风血雨形成鲜明对比。马拉火车亏编导想的到做的到,还有什么比马拉火车更魔幻的事吗?以后故事的所有荒诞也都是小巫见大巫了。

就这样,电影在一个荒诞的背景下进展着,悬念多,或真或假的人物,中间一场戏鸿门宴很有看头,三位明星演技对决,气场极具杀伤,谈笑风生,黄四郎炫耀着英语,暗藏杀机语带玄机,汤师爷左右逢源,说“酒要一口一口地喝,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人人都会联想到改革的步子不能太大,政治体制改革只能碎步走。鸿门宴后,汤师爷丧了命,张牧之未听师爷劝告,还是回了鹅城,凶险的战斗拉开了。

攻打黄四郎的盘踞重镇雕楼是一场虚实结合的攻坚战,黄有四百人,张麻子只有四个人奇迹般地打下了鹅城黄家的天下。开始时,黄四郎雕楼固若金汤,张麻子用步枪密集子弹射击把黄家铁门打穿,只看到片中的百姓都是光着脊梁的、毫无主动性的、整齐划一的汉子,时而一齐奔跑,时而一齐跪下,时而一起站立,具有似曾相识的晚会表演性。给百姓不论是发银子,还是发枪,不足以跟着张麻子干,点不起革命的烈火。百姓不敢出来,张麻子把没收财主的钱扔进穷人窗户都不敢要,这时银幕上只有一群肥大而呆滞的鹅跟上来,这象征性的一幕,入木三分地提示出,千百年来的百姓人性扭曲的劣根性。

后来,张麻子把无辜的黄四郎的替身杀了,并斩首示众,众人以为黄四郎真的死了,大势已去,于是,一起欢呼革命成功,群众才冲进黄家,疯狂抢财,把黄家搬个空,连革命者的椅子也搬走了。由此可见,张麻子充其量是激情仗义的一个草莽英雄,绿林好汉。他是把砍杀无辜替身的人头作为完成这场革命的最终转折的着力点,从而把故事走到底,这是发人深思的。特别是砍头的那一场戏,战刀飞扬,鲜血飞溅,血腥暴力令人阴森透骨,充分暴露出以暴制暴劫富济贫的所谓革命的巨大历史局限性。

影片以马拉火车开头,也以马拉火车结束。片尾,张牧之的弟兄和花姐乘着片头一样的火车让白马拉着去浦东,浦东就是上海,居然搁到民国早年来讲,这又在埋下隐喻。马拉火车奔向浦东的结尾非常耐人寻味。

令人困惑的是,一边是马拉火车奔上海,兄弟们和自己喜爱的花妞离他而去,快乐地去了浦东,音乐照旧唱着“送别”的歌曲,张牧之目送他们远去;一边是大赢家张牧之最后一无所得,戎装依旧,骑着白马,孤零零上路,夕阳西下,怅然若失。此时,画面显示张牧之那种知交半零落的落寞,什么也没说,将要表达的事深藏起来,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的空间。不得不引起联想,是不是张麻子的革命神话该说破和终结了,没有人再跟随他干了。他并没有去浦东,他在思考什么,追求什么?他向何处去?据说编剧导演将率原班人马再拍“让子弹飞”的续集,答案可能在续集中,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4.观众心目中挥之不去的“让子弹飞”

贯穿全部片子的“公平”诉求传达出一种时代精神,触摸了观众的脉搏。例如,张麻子以县长身份一来到鹅城就宣布:“我来鹅城只办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他妈的公平”。影院顿时群情激昂。但是,实现公平谈何容易,紧接着黄四郎加害县长,诬告其子小六子吃了两碗凉粉只给一碗的钱,小六子为了自身的清白,荒诞而残酷地“开腹验粉”,当众剖腹,清白是还了,小命也丢了。“你们看看,是不是一碗凉粉”?小六子临死时这样哀嚎,令人震惊!那时,就连吃一碗粉给一碗钱,这样简单的公平离人们都很远。继而引发一场复仇恶战。眼下现实中就有河南耐磨材料工人张海超的尘肺病——“开胸验肺”的实例,荒诞又悲惨。何其相似乃尔?影片通过荒诞反而写实了,直击现实的不公平。姜文的台词意向丰富而吊诡,比比皆是。前述张麻子与黄四郎的斗争,为了唤起民众,当众荒诞地割下无辜的黄四郎替身的头以掀起革命的高潮,这也表明张麻子讲革命也违背了自己宣布的公平原则。

在经历一场腥风血雨的匪霸斗争后,张大获全胜,可是他什么也不要,金钱、美女都不要,黄四郎非常不解,问他你要什么,张说“没有你,对我很重要”。这句经典台词道出了在战场、在商界人与人进行军事、经济争斗的一条法则。但是,把它放在学术界使人们对学术腐败者的面目就看的更清楚了,抄袭也好,剽窃也罢,都是要把被抄袭、被剽窃的一方隐匿起来,一切才好化为已有。抄袭、剽窃者身体力行“没有你对我很重要”的法则,但是他们恶劣的行径总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就算可以长久隐瞒下去,谁能保证自己在最后的时刻逃得过自己良心的拷问?

电影留给人们挥之不去的是它的片名《让子弹飞》,好一个“让子弹飞”,它已成为人们捕捉刹那印象、拉长瞬间精妙的热词。让这个飞,让那个飞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潮语,它可能与人们心中的某种期望相暗合,开人大了,人们会说“让民意飞”、“让民生飞”;看着物价在涨,人们就希望“让工资飞”;高中生毕业要高考了,会说“让成绩飞”、“让好运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电影中反复出现的“让子弹飞一会儿”,寓意更是深刻,饱含哲理。子弹已经射出,怎么没有动静,让子弹飞一会儿吧,子弹命中一个目标也有一个过程。别着急,“让子弹飞一会儿”,子弹总会达到它的落点。这就告诫我们,我们办任何一件事,首先要选中最佳目标,然后等待它的实现。不可操之过急,不可只追求数量而不讲实际的价值。例如,我们国家的科技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论文被引用率却排在100名之外,这是何等地不协调?我国科学研究的评价机制是反省的时候了,至于文科方面的问题更糟。真希望“让子弹飞一会儿”对于浮夸、浮燥的学术界是一付清醒剂。

这个电影虽然好看,130分钟看的相当紧张,高潮迭起,阴阳怪气的台词都有隐喻。制作者把他要表达的电影世界就这样摊开给你看,任你看出什么算什么,看出多少算多少,见仁见智,就看观众个人的视角和态度了。6个编剧折腾两年改编的剧本,决不仅是逗乐的,是下大功夫设有地堡暗道的极富政治隐喻的大片,通过有些荒诞的不合逻辑的浪漫想象,魔幻手法,通过急转弯,抖包袱的方法,将马上见分晓的话点到为止,让你去联想,去猜测,对现实世界进行魔幻般深刻折射。一时间,网络成了影院的延续,思想交锋的阵地。各种评论蜂拥而至,这正是影片成功的地方。只是影片为了突出自身的特点,有点忽视人们习惯欣赏的电影的叙事性的风格,转折太快,高潮满布,精彩台词太多,来不及回味就过去了。希望在“让子弹飞”的续集中能给观众多一点从容,多一点直白。

(本文由肖静宁提供初稿,杨祖陶修改定稿。2011-03-04)

进入 杨祖陶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集结号   让子弹飞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百姓记事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9191.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