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舟:做一个强大而谦逊的国家——中国急需新东亚战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26 次 更新时间:2010-12-27 16:12

进入专题: 大国关系   亚洲战略  

王逸舟 (进入专栏)  

美国的高调“重返亚洲”战略及行动,以及频繁展开的各种海上军演,让许多人感觉中国仿佛突然陷入敌意的包围,压力大大增加。

美国的动作会给中国带来诸多麻烦甚至危险,但并不意味美国已放弃同中国的多方合作、转向某种全面遏制方针。

现在的虚骄之气正在滋生,很多中国人在多种场合给人财大气粗、咄咄逼人的“新面目”,改革开放初期那种埋头苦干、虚心学习与努力提高的风气荡然无存。

中国的渔政船也要主动营救或帮助有困难的他国渔民、学会担当公海水域的“救生员”。

中国周边的烦心事

坦率地说,今年我国的周边外交亮点不多。

除开巴基斯坦这个“铁哥们”一如既往地全方位支持中国、变化中的朝鲜领导层强化了与中国的联系之外,几乎各个方向都出了状况:前几年还有声有色的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似乎一下子失去吸引力,处于停滞不前的胶着局面,而南北双方的对峙,由于天安舰爆炸和延坪岛炮击而更加紧张严峻;中日之间有关东海划界和钓鱼岛问题的争执急剧升温,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采取了以往罕见的强硬对策;印度与中国的关系虽没有大的波动,但这个急起直追的新兴大国显然加强了对华防范,特别体现在与美国签署的军事合同和印度国内关于中国威胁的更大噪声上;越南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针对中国的小动作频繁不断,拉美抑中的企图再明显不过;俄罗斯、上合组织及蒙古方向尚属安定,北方大邻国还不时有声援中国的举措,但阿富汗、巴基斯坦及中亚一带的内乱与不确定性有增无减,使我遏制境内三股势力蔓延的努力受到对冲;在缅甸国内政治变革、湄公河流域集团“联合争水”等看上去不那么迫急、但同样关乎我国战略利益的一些周边事态上,中国各种杠杆的选择比过去更加有限。

最让中国公众和高层焦虑的,当然是超级大国美国的高调“重返亚洲”战略及行动,以及美国主导、美国与日本和韩国甚至东盟国家频繁展开的各种海上军演;明眼人看得清楚,这些军演的主要目标是中国(较小程度上也防范并威慑朝鲜)。在国内许多人的感觉里,中国仿佛突然陷入敌意的包围,压力大大增加。

变化主因一:美国防范的布局

在我看来,造成这种变局的原因很复杂,但根本的有两个:一是美国的战略调整,另一个是中国自身的壮大;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激发与制约关系,而这一关系在对地区和全球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先分析美国。现在看得更清楚,“奥巴马新政”不光是对布什主义在军事和安全领域的纠偏,也不仅是对金融危机的深刻冲击和美国经贸地位不断下降局面的应对,更是抢占新时期国际政治和安全制高点的“先手棋”与“组合拳”,旨在重振超级大国在各个重要领域的主宰力和引导力。

在美国人根深蒂固、系统成型的意识形态和战略学说里,既有对本·拉丹、基地组织和各种极端反美势力的深刻担忧,也存在着对任何可能挑战美国主导地位的力量的强烈抵触。这是一种美国式的忧患意识,是美国国家利益的结构所致。

在经历过去十年的苦头后,美国的战略决策者和智库形成了某种共识:第一,要消除极端势力对美国人生命和国土安全的各种直接威胁,特别是主要集聚在中东和伊斯兰地区的国际恐怖主义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

对这些威胁的认知,与布什年代并无二致,但手法与策略方面有许多调整,比如更加注重软硬力量的兼备及“巧实力”的应用。

现在看来,这方面的调整与努力收效甚微,伊朗人、哈马斯及反美阵线的其他力量软硬不吃,让美国及西方盟友举步维艰、进退两难。特别是以色列与美国和阿拉伯世界的复杂关系,大中东地区在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宗教关系和地理政治位置上的重要性,今天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所谓“伊斯兰弧带”依然是美国的主要战略重心所在。

第二,中长期前景分析,要防范出现“另一个苏联”形成冷战时代对美国的那种挑战。中国越来越被认为是“符合条件”的对象: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巨大的幅员与人口,独特的历史和传统,快速的经济扩展及其全球影响,加上受到非西方世界青睐的国家成长模式,当然还有所谓“不那么透明”和“让国际社会担心”的军事力量迅猛发展(尤其是战略导弹部队和远投力量的快速进步)。最近几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盛会的成功,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大阅兵的力量展示,以及中国不断增长的海外投资和并购,非洲与中国关系的再度热络,带有“中国制造”印记的各种产品的畅销,中国对外能源需求话语权的提升,特别是今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的事实,更让处于金融和经济危机中难以自拔的美国心生烦恼与不安。

在这一切因素的推动下,美国充分利用了亚洲一些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不安或历史上存在的主权纠葛,主动替他们“撑腰打气”,布局防范中国的崛起。

说到底,在中国周边制造一些不大不小的“动静”,有利于美国的军事存在、经济利益和主宰地位。

全面、冷静地评估,美国的动作会给中国带来诸多麻烦甚至危险,但并不意味美国已放弃同中国的多方合作、转向某种全面遏制方针,也不等于其全球战略重心从大中东调至东亚,更不是说麻烦诸多、风光不再的山姆大叔真能像过去那样颐指气使。

变化主因二:中国“成长的烦恼”

再来分析中国方面。中国不仅是全球经济和贸易领域增长最快、影响巨大的国家,同时是当今世界政治和安全格局深刻变动的主要变量之一。

过去的国际秩序,不管全球层次还是地区层次,无论政治规则或是安全体制,基本上是在中国及非西方世界不活跃、缺乏实力的背景下建立和实施的。今天,这种情形正在改变。

以中国为突出代表的一批非西方大国的快速崛起,对传统的全球和地区安全格局、能源格局、经贸格局、政治格局和话语格局,形成迄今难以精确估量的深刻冲击。

在我国周边地区,譬如说,中国对于海洋权益的重视和维护海洋资源能力的增强(海军从近海走向远海、新型渔政船的出现所体现的中国海疆主权宣示),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东亚海洋国际关系和规则的再塑造趋势。

考虑到中国与近十个国家在不同方向存在的岛礁、大陆架、海湾、沿海经济区等历史遗留的争议,中国力量的成长与中国声音的增强,自然会带来这样那样的躁动与不安,引发中小邻国的猜忌与防备。

我的一个批评是,中国软实力的提升远远落后于硬实力的扩展,对外宣传和增信释疑的工作没有跟上,加上美国的介入间隙、拉此压彼,与周边国家关系出现了不如人意的波动,显现某种“安全困境”。

东亚地区整体的安全环境与军备形势,不仅没有随着中国的发展而改善,反而出现这样那样针对我方的反制行为。从内部检讨和反思,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外交部门一再宣示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外交大目标,在涉及主权争议等问题时如何理解和落实,并不清晰明确和前后连贯;在少数人士那里,前些年中央强调的睦邻友好方针已被抛诸脑后,取而代之的是满脑子的“突破封锁”和“拔钉子”的测算;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建国六十年大阅兵等等大获成功之后,媒体和公众更加热衷谈论中国的下一个“大手笔”或“力量闪光点”在何方寻觅。

对比美国深陷伊阿两场战争泥潭、国内社会经济问题重重的状况,许多人不仅对中国经济不受外部危机困扰、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景乐观唱好,更心生有朝一日超越美国、敢与任何对手“掰手腕”的豪气。说得严重一点,我觉得,现在的虚骄之气正在滋生,很多中国人在多种场合给人财大气粗、咄咄逼人的“新面目”,改革开放初期那种埋头苦干、虚心学习与努力提高的风气荡然无存。在这种局面下,一些邻国的敬而畏之、畏而远之甚至“远交近防”是不难想见的。

这是一个取得巨大成功、但显然没有完全成功、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的中国巨人故事。

新东亚战略:创造性的地区主义

与中小国家不同,大国的成败,主因在自身。在所有的大国兴衰中,外部的霸权或集团博弈,只是强弱差序的诱因或加速器;真正的大国不会被击倒,除非自己犯下致命错误。1949年以来的历史也证明:当自己迷失方向、内耗不休时,纵使世界科技革命一日千里、泽益众多,中国依旧社会停滞、人民贫穷;改革开放启动后,虽然外部不时阴晴难卜、险象环生,中国始终保持着国家强盛、社会进步、人民安康的升势。所以说,切不可被美国制造的气场和烟幕弹所迷惑,不要误以为中国已被美国的阴谋所包围、束缚,更不可现在就摆出一副跟超级大国血拼到底的架势。成为真正的发达国家,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经济政治、内政外交概莫能外。盛世情怀太重,虚骄之气太浓,通常预示危险转折点的逼近。曾几何时的超级大国苏联,提供了这方面生动的事例。

近期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和外交领域有关大战略的大争论,包括中国是否仍是发展中国家,是否坚持邓小平的“韬光养晦”路线,中美两国是否仍是战略对话伙伴,中国在区域层面是否继续睦邻友好方针,在全球层面是否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战略等等,既有理论意义,更有现实作用。在不断壮大的同时,对外保持谨慎和开放的心态,对内保持进取和革新精神,中国才能彻底杜绝苏联的悲剧。

就周边外交和战略而言,我们一定要想清楚:只有安定邻国、稳固周边、深化本地区的合作进程,中国才能见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良好环境,才有迈向全球强国高地的坚实台阶。

现阶段,更多的不是对抗与争论,而是积极释放善意和提供公共产品。在中国海军冲破传统岛链、走向更大水域的同时,国防与军事外宣工作要加强增信释疑的努力,让世人感到中国海军的到来,有利于共同打击海上犯罪和保持海上通道畅通。

中国的渔政船不光要在某些国家无理施压的时候不退缩,也要主动营救或帮助有困难的他国渔民,学会担当公海水域的“救生员”。

即便对于主权纠纷这类棘手复杂的争端,也要千方百计避免使之激化和摊牌,出现危机时要有防止对抗失控的意识与手段。

在此意义上讲,“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意味着:中国一方面不称霸、不扛旗、不挑事,另一方面根据自身利益的扩展和国际呼吁的增强,主动建设本地区的安全架构与经济规划,创造性介入各种争端的缓和与安置。

我深信,当周边国家看到一个强大而谦逊的中国时,他们会更愿意亲近中国,更少理睬那些挑唆离间,在面对各种难题时,会更多与中国商议而非寻找域外大国的背书。毕竟,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让它们感受到与我们建立更紧密关系的好处,现在缺乏的仅仅是中国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亲和力、感召力。

中国需要认真思考新东亚战略,一种创造性的地区主义。

进入 王逸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大国关系   亚洲战略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801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南方周末,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