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之元:中国GNH可以“人类发展指标”为主干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06 次 更新时间:2010-08-07 16:46

进入专题: 人类发展指标  

崔之元 (进入专栏)  

《21世纪》:现在人们普遍意识到,以GDP的增长作为唯一评价目标,有其局限性。目前学界呼吁建立国民幸福指数体系,即GNH体系,您认为它的意义何在?

崔之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现任重庆市国资委主任助理(挂职)):美国第一个国民生产总值是1933年西蒙·库兹涅兹计算出的,英国第一个国民生产总值是1944年米德和斯通两人计算出的。库兹涅兹、米德和斯通三位经济学家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国民生产总值概念的提出和计算,是20世纪经济学的重大成果,理论上和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学有密切的联系。但值得注意的是,美、英两国正规计算和定期发布国民生产总值的最初动力,都直接来自战争动员的需要。在1940年法国被德国占领后,凯恩斯正式向英国战时内阁提出建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以便能准确估计英国的战争生产能力。他建议米德负责这一工作。美国总统罗斯福1942年1月建立了“战争生产局”,而为该局工作的西蒙·库兹涅兹把1933计算美国第一个国民生产总值的工作进一步发展,直接为罗斯福提供美国的战争生产能力的估计。在接到库兹涅兹估算1942年美国通过“民转军”能生产5万架飞机的第二天,罗斯福即向国会宣布他的目标是1942年生产6万架飞机。

我之所以回顾这段历史,是想说明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带有战争动员的出生烙印,它的着重点在于总产值的增量,以便估算经济体的生产潜力。这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它不直接涉及国民收入的分配,也不直接涉及和人民幸福感密切相关的健康、教育等指标。随着一国的经济增长超过温饱,向小康甚至丰裕的水平前进,以GDP的增长作为唯一评价指标的不足日益显现。国际学术界近十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人均GDP增长和幸福感的增长的相关性是一个对数曲线形,即在人均GDP较低的阶段,GDP增长能带来较大的幸福感的增长,但在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3000-5000美元),GDP的进一步增长,并不能带来同样比例的幸福感的增长,甚至会带来幸福感的下降,即所谓对数曲线形变成抛物线形。现在学界呼吁建立国民幸福指数,即GNH体系,它的意义非常大。我认为国民幸福指数的一个初步形式,就是联合国在1980年代末开始发表的“人类发展指标”(Human Development Index), 它并非完全排斥GDP,因为“人类发展指标”的构成中包括人均GDP、预期寿命和教育指标三大项。

《21世纪》:您认为中国的GNH体系,核心价值应该是什么?

崔之元:中国的GNH体系的核心价值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仍然要求发展,但这个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要统筹兼顾。

《21世纪》:您认为应如何基于本国文化历史传统,创造性地建立中国的GNH体系?由于GNH是对于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这个GNH到底应包括哪些指标,如何反映多元化、个性化、差异性的复杂的幸福感?比如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幸福往往会有冲突,这一矛盾如何处理?

崔之元:GNH对于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必然遇到多元化、个性化、差异性的难题。最早提出GNH的不丹,其国民幸福指数有70多个分量。现在国际上已有《幸福研究》这一学术期刊,有多种测量国民幸福指数的方法被提出。我个人认为,现阶段我国可以“人类发展指标”为主,它的三个分量(人均GDP、预期寿命和教育指标)基本上是幸福感的客观基础。

《21世纪》: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最近提出要全面提升国民的幸福感。在民生领域,重庆也做了一系列努力,如打黑除恶、城乡统筹、户籍改革、两翼农民万元增收,等等。您认为重庆的做法对GNH指标体系的建立有何借鉴意义?

崔之元:我认为重庆比较好地处理了GDP和GNH的关系。重庆提出的两翼农民万元增收计划,还属于GDP增长,但在对数曲线的初步阶段,对提高两翼农民的幸福是很必要的。

同时,薄熙来书记又明确指出:“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并不简单取决于人均GDP或人均收入。一个城市在人均GDP和GDP总量比较低的情况下,也可能有更高的居民幸福指数。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量,还取决于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居住条件、安全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市民气质、精神状态、主人翁感觉等,甚至一些很具体的指标,比如塞车不塞车,树种得好坏,都可能有所影响。一个城市的幸福指数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尽管重庆目前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比较低,还远远落后于某些大都市,但如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得法,也完全可能在较短时间后来居上。这包括环境、住房、安全、祥和等诸多因素,如果做得到位,让人民群众有亲切感,有主人的感觉,这个城市百姓的幸福感就会大大提升。”

在中国社科院新近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重庆的“教育环境竞争力”居于全国第一。“教育环境”包括三个指标:“人均中小学数量”,“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普通高校人数”。重庆在西部甚至全国率先实现了教育支出达到GDP的4%的目标。最近,重庆又率先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户籍改革,将在2011年底前,给338万农民工转为城市户口。这将大大提高薄书记所说的“市民气质、精神状态、主人翁感觉”。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进入 崔之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人类发展指标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531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