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全球化时代的华夏文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45 次 更新时间:2009-08-11 13:06

进入专题: 传统文化  

周有光 (进入专栏)  

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

人类曾经开创多处文化摇篮,后来渐渐融合成为少数几种地区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彼此学习交流,到全球化时代融合成为国际“共创、共有、共享”的现代文化。今天世界各国都生活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双文化之中。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一方面求同、一方面存异,一方面一体化、一方面多样化,相辅相成,协同前进。

现代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学术科学化,生活电气化,信息网络化。现代文化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主流。民主原理已经得到世界公认,神权国家也自称共和国,专制国家的国名中也写上民主主义。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穿透国界,整个世界将变成透明。

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文、史、哲、艺术、宗教以及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都在自求完善、适应世界潮流,也都在保留特色、丰富生活情趣。

宗教最难改变,但是也抵当不住时代的冲击。西欧兴起科学,跟基督教发生激烈冲突,经过一再的宗教改革,基督教终于成为发展现代社会的重要力量。佛教和印度教与世无争。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跟现代文化格格不入,这也决非永远不变。

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无价的历史财富。例如,印度的泰姬陵,中国的万里长城;印度的瑜伽健身术,中国的少林寺武功;印度的吠陀文化,中国的华夏文化。传统文化的瑰宝不因时代而磨损价值,晚近得到特殊保护,当然在实用上要除旧布新。

在全球化时代,地区的传统文化没有陨灭,而是除旧布新,重放光明。

华夏文化的复兴

改革开放,“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变为“不问姓社姓资”,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大跨越。文化大革命既不要现代文化、又不要传统文化,中国变成文化的荒原。以儒学为核心的华夏文化悄悄地填补了这个文化真空。

“粉碎四人帮”的前后,一度发生精神寂灭现象,万马齐喑,人人呆若木鸡。后来渐渐苏醒过来,重新思考一切间题。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阿弥陀佛,无人再听。外来理论不合国情,强行灌输激起反感。这时候,华夏传统,自然复苏,儒学哲理,记忆更新。

儒学曾经为两千年封建专制服务,稳定社稷,功在竹帛。儒学不仅能为封建专制服务,也能为现代社会服务。儒学中有跨越时代的箴言哲理,适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例如,反对迷信,重视现世;反对愚民,重视知识;反对暴力,重视和平。

儒学历经磨难,屹立自如,这不是“以不变应万变”,而是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秦始皇“焚书坑儒”。朱元璋把孟子逐出孔庙。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污蔑孔子,秕糠儒术。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这一切都未能动摇儒学。面对无理攻击,泰然处之;听到合理批评,欣然反省。真金不怕火,烧去杂质、更加真纯,扬弃糟粕、方显精华。孔子从容不迫,走出孔庙,步入现代社会,跟德先生和赛先生握手,“封建儒学”于是发展为“现代儒学”。“孔子,圣之时者也”。儒学,学之时者也。

1984年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1986年出版《孔子研究》期刊。1998年出版《中国儒学百科全书》。四小龙(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起飞,都以儒学为文化背景。“与时俱进”、“和谐共处”,这些概念都取自儒学。国外设立四百所“孔子学院”,传播汉语和华夏文化,学院取名于先师孔子。

最近(2007),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宣讲《论语》,爆出意想不到的视听热潮,两百万册讲稿抢购一空,媒体纷纷报道“于丹现象”。这是什么一回事?原来,群众需要实在的真理,贴近生活的真理,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适应时代思潮,孔子显灵了,儒学再生了

“宣讲论语”的前奏是“正说历史”。《百家讲坛》本来担心冷场,想不到热潮一个接着一个涌出。起初是2004年阎崇年的“正说清史”;接着是2005年易中天的“正说三国”;2006年于丹的“宣讲论语”,从历史扩展到哲学。热潮一个比一个强烈,说明群众的知识渴望是何等真切。群众要求知道本国的真实历史,要求了解本国的传统哲学。文化寻根与小儿女找寻亲生母亲同样自然。失去“母亲文化”很久了,自发的理性追求当然特别强烈。

视听热潮,不是偶然现象,不是孤立现象,而是群众的文化觉醒,民族的精神复兴。思想的催眠,逻辑的诡辩,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中国群众的心灵起飞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这是时代思潮,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于丹的《论语心得》请出孔子跟群众见面,受到热烈欢迎,使知识饥民吃到一碗文化甜粥,功德无量!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是复古,而是更新,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势利导,发扬光大,这是当前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

2007-02-14,时年102岁

进入 周有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传统文化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心灵小语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966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选举与治理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