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华兵 周俊: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传统文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20 次 更新时间:2025-03-24 21:12

进入专题: 唯物史观   传统文化  

毛华兵   周俊  

 

从发生学的维度审视,人类的实践活动相较于文化而言,有着不可辩驳的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实践活动构成文化生成的基石,同时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与杠杆。这深刻揭示了文化的生成性与历史性,也意味着文化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即文化由传统迈向现代。

传统文化是与现代文化相对而言的,但现代文化并未完全摒弃传统,而是内含传统文化的精髓。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并非指历史上形成的一切文化遗存,而是特指那些至今仍活跃于人们现实生活之中的文化形态。那些未能转化为传统或已消失的文化,仅能被视为历史文化,而非传统文化。作为历史上流传至今、存活于现在的文化,传统文化并非僵化不变的存在,它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与过去截然不同的面貌与内涵。尽管任何观念或范畴均是其历史时代与特定关系的产物,但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时间轴上的简单平移或复制,而是基于现实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积极引导与改造。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历史性的糟粕,主要是其中落后、消极或保守的成分。马克思曾指出,“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这里的“传统”即指传统文化,也即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思维成果与思维习惯。当文化成果积累并内化到一定阶段后,便形成了传统。传统文化中之所以存在消极成分,是因为一旦形成并内化为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与强大的历史惯性。那些拥有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其文化成就越辉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信仰感与崇拜感便越强烈,文化恋旧与保守的情结也便越根深蒂固,所背负的文化包袱也就越沉重。

当然,传统文化中同样蕴含着璀璨的瑰宝,蕴含着积极、优秀的因素。“古代的观点和现代世界相比,就显得崇高得多,根据古代的观点,人,不管是处在怎样狭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规定上,毕竟始终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通过对古代生产方式的比较研究,马克思揭示了前现代文化对资本主义异化逻辑的批判维度:古代社会将人视为生产的目的性存在,这与资本主义将人降格为生产工具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历史性的价值错位,使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要素具有解构现代性困境的批判功能,特别是传统文化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现实功能。

因此,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应坚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与文化复古主义两种极端倾向。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对传统文化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也不能对其盲目崇拜与痴迷。正确的态度是,遵循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原则,对传统文化给予充分的尊重与科学的辨识,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同时,我们也应遵循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要求,以时代的现实需求为参照,践行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对于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容,无论其源自何种经典,拥有多长的传承历史,或在历史上曾发挥过何种重大作用,只要其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或对社会历史发展构成阻碍,就应该果断摒弃。对传统文化的取舍应该服务于现实需求,而不是相反——以传统的文化观念,尤其是传统的价值观念来评判现实的正确与否。当现实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发生冲突时,我们首先要审视的应该是传统文化观念是否适应时代要求。

文化是一个系统或有机体,任何一个文化系统或有机体都具有自己的性格与特质。文化的性格与特质就是它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或多或少影响甚至决定着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作为文化基因的主要来源,传统文化影响着现代文化精神与气质的塑造,也影响着当今人们思维模式的形成,因而其对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从先辈那里继承而来的传统材料是精神文化生产的特殊规定与条件。“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换言之,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通常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发展、扬弃基础上的创新。这些“已有的思想材料”是文化的历史成果,也是文化的历史基因,对“已有的思想材料”的继承是进行文化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历史方面的意识形态家在每一科学领域中都有一定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从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它们如同联结精神文化生产活动的“过去”与“未来”的“历史关节”,是进行精神文化生产活动时不可回避的直接前提。

传统文化中的积极要素能够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发挥重要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决定了落后意识形态的解体不意味着所有观念要素的消亡。恩格斯曾以平等观为例,指出平等观念是一种历史产物,它可以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并非仅存在于某种社会形态而与其他社会结构截然对立。相反,任何形式的平等观念都以长期的历史为前提。例如,“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虽然从未被明确表达,但实际上是氏族社会的根本原则。这证明了观念文化可以跨越社会形态存在。

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优秀成分可以成为发展先进与进步文化的宝贵资源。或者说,先进文化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哲学为例,恩格斯指出,“英国自然神论者和他们的更彻底的继承者法国唯物主义者都是真正的资产阶级哲学家,法国人甚至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家。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哲学中始终显现着德国庸人的面孔——有时积极地,有时消极地。但是,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些“先驱”与“前提”构成了文化发展的基石。它告诉我们,文化的发展并非从零开始,而是有先行者的;文化的发展也并非无条件,而是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思想材料”为“前提”才能前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3&ZD20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进入专题: 唯物史观   传统文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6080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评论(0)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