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关于教育中立自主的构想与建议

——教改会第十次委员会议书面报告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76 次 更新时间:2009-06-22 14:20

进入专题: 教育中立  

许倬云 (进入专栏)  

教育的中立与自主是当前教育改革最关键问题,本会教育理念小组经多次讨论,特提出对此一议题的基本构想与建议。

教育,永远充满了争议,永远充满了话题。 教育问题的困惑,其实与教育本身的使命不可分割,因为从古以来人类的教育既是要求延续,又要求创新。 成人将经验传授给儿童,是知识的延续,因此,教育的主题,经常由上一代决定。 延续与保守,常相伴而至。 另一方面,人类发挥其智能,又不断将前人的经验推陈出新,突破原有知识的领域,人类遂能不断继长增高,开拓新的境界,增加新的生活资源。 因此继承之中,又常有创新。

知识的突破与创新,规范的崩解与再造,这两种趋势是人类文化日新又新的能源。 于是,教育中的传承与持守,是人类社会的安定力量,却又必须保留足够的空间,让创新与再造有发展的机会。 教育应有领导风气的功能,亦即在稳定与进步之间,求取平衡;一方面在学习之中持守一定的秩序,另一方面经由理性、慎思明辨,寻求日新又新的方向与动力,这当然是理想的境界,但人类社会却常因传统各异而教育方式乃有不同。

中国的儒家文化,「教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为世木铎,因材施教给予学生多种多样的教育。 荀子以礼规范,将个人的自我完成,转为「社会化」。 在儒家定于一尊,与政治权威相表里之后,儒家的更新,即转而由民间的一些支派挑起了质疑问难的功能。 中国历史上,「政」与「教」往往合一,「政」对于「教」的干扰,却实在大于扶翼。 在基督教的世界,教化原是教会的功能。 近古政教分离时口号却在于「政」的一端,要求脱离教廷的权威。 今日美国的政教分离口号,内涵又不一样了;那是为了人民的信仰自由,不愿只有基督教独擅胜场,其后面的理念,是人民有选择信仰的自由,公立学校是公民纳税设立的,基督教虽是许多可以选择的宗教之一,但是基督教不应占有在公立学校传教的特权。

政治对教育的干预,在于经费与人事两方面,以建立其对于教育的控制。 秉持这种控制,政治权力亦可以主宰教科书内容,排斥不同的主张与意见。 在民主政治之下,政党更迭执政乃是常规,那时,不再有任何政党能永远以公权力为利器,侵害教育的自主。 但是政党的更迭执政时,也许出现了在朝在野的力量,不断进出校园,争夺其对于个别学校的控制。 这种拉锯战的情势,对于校园也许会造成更大的不安与更多的干扰。 甚至地方派系及不肖民意代表,也可能对于中小学校施加压力,在选取教材及人事安排方面,多所干扰。

为了保障教育的独立,比较合理的方式,当是公权力分配资源时,教育部门取得的资源,经过适当的隔绝,尽可能脱离政治因素的影响。 公众资源,不外经费与人事,若在这两个方面,教育部门能获得较完整的自主,而不必受命于任何当政的政治势力,教育当可避免许多来自政治的干扰。

有关经费方面,目前中华民国的制度,各级公立学校的经费,都在教育经费项下,由各级教育行政单位(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分配给各校。 学校经费之运用,所遵循的法规,也与政府其他部门遵循的法规相同,并接受同样的审计制度监督,于是教育单位就如同政府业务单位一样,失去应有的弹性,也不能做长程的规划。 行政系统的牵制与议会的压力,甚至个别民意代表的关说,都使办教育的人不能不时时有政治的考量,而不得单纯的从教育角度处理专业的问题。

兹为避免政治与行政的干涉,我们谨建议设置有如英国及香港的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以及地方级的教育委员会。 拨款委员会与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必须尽可能具有专业性,以保证理性和自主。 兹建议,中央级的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由教育部、国科会、及全国性大专教授之学会,分别推荐学术界人士、民间领袖,及海外特聘人员,由立法院教育委员会选择其中若干人士组成第一届委员会。 该委员会组成后,每年更换委员成员三分之一。 至于地方级教育委员会,则以县级为委员会,执掌中等教育之审议。 乡级学区之委员会,执掌小学教育之审议。 地方级教育委员会须由各校家长会与教员团体推荐人选,由县(市)议会在侯选人中选择组成,执掌遴选校长,审核教科书及监督经费运用情形为主。 地方级教育委员会成员亦每年换新三分之一,以避免少数人士之长期把持。

在人力资源的分配方面,教育所用的人力,质的要求,大于量的分配。 中华民国的现行制度下,公教人员等量齐观,都纳入同样铨叙考核的文官体系内,叙薪升迁,教学人员虽有些特定法规,整体说来,仍是齐头的平等,而年资又重于实际的表现,因此缺乏良性竞争之道,且政治与派系诸多干涉,是以,教育人力资源不得良好使用,其诟病又与前节有关经费的问题性质大不相同。 疏解之道,不但须与政府一般公务人员的人事制度隔离,更须教育界自己树立审核检定人材的专业尺度。 这两桩事可以合着处理:亦即将教育人力资源释放给自由竞争的市场原则,如此才能导致教育的真正自主中立。

总之,隔离政治,教育可以获得自主的天地。 上述防堵外力干预及开放竞争的两项建议,或有可行之处。 倒是隔离当时的社会风尚,却不是制度上的设计可以奏效。 教育应有领导风气的功能,不幸,今天是风尚带着教育走。 在延续与保守之中,力求创新,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功能;同样重要的,则是如何在迅速的变化中,教育仍能保持相当的品质,做到两者的平衡,让一代又一代有远见的人,能够开拓新的视野。 多元与开放,即是向未来发展的空间。

进入 许倬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教育中立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历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829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