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钧一发的时刻----加勒比海危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053 次 更新时间:2008-07-11 15:10

进入专题: 20世纪重大事件  

孔寒冰 (进入专栏)  

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事件。这场危机将两个大国最大限度地拖到了核战争的边缘,因此它成为人们推断两个大国的对抗究竟达到何种程度的界石,同时也告诉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防止核战争。

----[苏]阿纳托利·多勃雷宁

当时我们有权利接受导弹,我们没有违反国际法。为什么要秘密地进行呢?

[古]菲德尔·卡斯特罗

“冷战”开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对峙和斗争的主要场所是在中欧和远东地区,也就是说阵势始终摆在苏联的大门口。对此,苏联人,特别是赫鲁晓夫一直是愤愤不平,于是便决心寻找机会改变这种局面。50年代末古巴革命胜利后,苏联终于有一次机会,试图将“冷战”推进到西半球美国人的眼皮底下。赫鲁晓的这次冒险不仅没有成功,而且引发了美苏在“冷战”期间一场最大的较量--加勒比海危机。然而,这场几乎将世界推到了热核战争的危机缘何而发又怎样得以解决等问题,长期以来若明若暗,并不为人所清楚了解。

1992年6月,也就是在加勒比海危机30年之后,美国和俄罗斯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同时首次公布当时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赫鲁晓夫当时来往的25封信件全文。这些信件的大多数此前都是保密的,只有极少数人道。美国《共产主义问题》杂志1992年6月专门出版了春季号特刊,用英俄两种文字将它们刊登出来。在为美苏首脑这些信件写的序言中,美国前国务卿J·贝克说:“30年前,古巴的导弹横亘在美国和苏联中间,我们两国的分歧几乎将我们带入战争。我们两国从来没有如此接近战争,从来没有如此清楚在核时代这种冲突有多么危险。我认为,任何生活在那个时候的人都忘不了当时的紧张状态和恐惧。”俄罗斯外长A·科济列夫也在写道:“在1962年10月的日子里,人类站在核战争灾难渊薮的边缘。苏联的核导弹部署在古巴,美国的肯尼迪总统要不惜一切代价将它们除掉,军事冲突似乎难以避免。”除了他们俩以外,曾是肯尼迪总统助手的A·施莱辛格,俄罗斯的著名历史学家V·祖波克等也在同期发表了评论文章。

这些信件,以及1990年苏联外交部公布的赫鲁晓夫与古巴部长会议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危机期间的6封密信,使长期以来明暗参半的加勒比海危机内幕昭然若揭,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走出了因缺乏第一手资料、依靠想象和推测所造成的误区。它们向世人展现了赫鲁晓夫和肯尼迪这两位几乎编排出将人类带入热核战争悲剧中的大导演的心态和幕后交易,揭示了这次空前绝后的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牵扯到的更为广泛的世界性问题。

古巴革命与美苏两国态度的易位

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南美洲和北美洲之间是著名的加勒比海;在烟波浩渺的加勒比海中,从西北向东南与连接南北美洲平行地分布着许多岛屿,其中最大的一个就叫作古巴岛。它与周围1600多个大小不同的岛屿就构成了今天的古巴共和国,领土面积有11万多平方公里,首都是哈瓦那。

古巴岛上的最早居民是印地安人。1492年航海家哥伦布到达这里后将古巴宣布为西班牙所有,1511年西班牙人D·贝拉克斯建立了第一个殖地点后,古巴逐渐成了西班牙人的殖民地。1868年和1895年,古巴曾经爆发过两次独立战争,但都被西班牙军队残酷地镇压了下去。1898年,因停泊在哈瓦那的“缅因”号美国军舰发生神秘爆炸,美国和西班牙之间爆发战争,结果西班牙战败,根据同年12月签署的《巴黎和约》,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但是,美国并没有撤兵,古巴于1901年被迫接受丧失主权的《普拉特修正案》,虽然于次年建立了古巴共和国,但实际上又沦为美国的殖民地(名义上是保护国)。

美国离古巴很近,佛罗里达半岛写它隔海相望,只有180公里。在以后的岁月中,美国基本上控制了古巴的政治和经济,而且还获得了在关塔那摩建立海军基地和干预古巴外交权力。然而,古巴人民为了争取独立自主的斗争也一直没有停顿,1940年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议制立宪代表大会还通过了古巴历史上最民主的宪法,并建立起了多党的政府。为了维护美国在古巴的特权,1952年3月美国支持被赶下台的独裁者巴蒂斯塔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再度上台以后,巴蒂斯塔实行军事独裁,废除1940年的宪法,解散议会,迫害进步和民主力量;与此同时,他还出卖国家主权,允许美国指挥古巴的军队。结果古巴人民生活在国内反动独裁和美国垄断资本的双重压力之下。在这个以盛产庶糖闻名于世的“世界上最甜的国家中”,人民却过着最苦的生活。

不堪忍受的古巴人民也不断地起来反抗。其中最著名的是1953年卡斯特罗带领一批青年学生发动的武装起义。

菲德尔·卡斯特罗1926年8月出生于一个甘庶种植园主兼木材商人家庭,1945年进入哈瓦那大学专修法律,1950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读书期间,卡斯特罗曾于1947年和1948年离校到多米尼加和哥伦比亚参加反美斗争。巴蒂斯塔重新上台不久,卡斯特罗就公开号召人民起来推翻这个独裁政权,同时秘密地为武装起义做准备。1953年7月26日夜里,卡斯特罗带领着100多名爱国青年进攻位于圣地亚哥市的政府军第二大重要据点--蒙卡达兵营,以便抢到武器,进一步夺取政权。由于力量对比相差悬殊,这次起义行动以失败而告终,70多人牺牲,少数幸存者也都被捕入狱,卡斯特罗也被判刑15年。不过,卡斯特罗并不服输,同年10月16日,在法庭上发表了一个很有名的《历史将宣判我无罪》的自我辩护词。他说,这次行动不是一次旨在推翻为美帝国主义服务的专制政府的冒险,而是革命的第一个澎湃的浪涛,这一革命将为整个拉丁美洲的生活开创一个新的解放的时代;攻打蒙卡达兵营的行动在军事上虽然失败了,但从古巴革命运动的政治和思

想方面来说则是一个胜利。

过了不久,在民众的强大压力下,巴蒂斯塔下令大赦了所有政治犯。卡斯特罗获释后,就和当时已经是秘密共产党员的弟弟劳尔·卡斯特罗等人一道流亡到墨西哥。1955年7月,卡斯特罗在墨西哥创建了小资产阶级性质的组织,以攻打蒙卡达兵营的日子命名,称“七·二六运动”。

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1956年11月25日,卡斯特罗兄弟带领82人携带武器乘“格拉玛号”游艇漂洋过海,花了10昼夜最终在古巴东部南岸贝利克附近的科罗拉多斯滩登陆,但遭到了政府军的伏击。除了牺牲的和被捕的,只有12个人带着7条枪脱险,进入了东南部的马埃斯特腊山,成立了起义军,在那里开展武装斗争。1957年7月12日,卡斯特罗发布了“七·二六运动”的政治宣言,重申了该运动的宗旨是实现自由、民主和正义,要求实行民主选举。到了1958年初,起义军就在马埃斯特腊山区建立起了根据地;同年7月,“七·二六运动”同另外一些进步党派一起组建了革命民主公民阵线,制定了进行武装起义的共同纲领,卡斯特罗当选为起义军总司令。在卡斯特罗领导的“七·二六运动”在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的同时,古巴人民社会党(也就是当时的共产党)和另一个革命组织“三·一三革命指导委员会”的

成员,也分别组建了游击队,共同与巴蒂斯塔政权作斗争。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斗争,以“七·二六运动”为核心的起义军大举进攻。在革命力量联合打击下,独裁政府分崩离析,摇摇欲坠。美国政府为了维护它在古巴的利益,放弃了对巴蒂斯塔的支持,企图通过换马来缓和古巴的国内矛盾。但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在四面楚歌中,1959年1月1日,巴蒂斯塔乘飞机逃亡多米尼加,独裁政权宣布崩溃。巴蒂斯塔逃亡国外后,国内由三人“军事委员会”组阁,任命法官卡洛斯·皮埃德拉为临时政府总统,但卡斯特罗拒绝承认,号召起义军继续战斗下去。1月9日,起义军攻占了首都哈瓦那,建立了临时革命政府。2月16日,卡斯特罗出任政府总理,其弟劳尔·卡斯特罗任武装部队总司令。

至此,古巴革命取得了胜利。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次革命不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由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独裁的民族民主革命。

正因如此,美国不仅没有干涉古巴革命,而且驻古巴大使在1959年最先照会古巴,承认古巴临时政府。由于巴蒂斯塔政权已失去人心,美国不愿受其牵连,从1958年初就停止了对它的援助。另外卡斯特罗当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领导的“七·二六运动”也不是共产党组织,美国对此比较放心。赫鲁晓夫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讲述了一则笑话,非常形象地描述出卡斯特罗当时的政治倾向:

“古巴革命领导人到了天国,圣徒彼得以上帝的正式代表身份出来会见他们并命令他们全体排队。接着他下令:‘所有的共产党员,向前三步走!’格瓦拉向前走了;劳尔向前走了;另一个人也向前走了。但其余的人,包括菲德尔,仍旧留在队列里。彼得向菲得尔瞪了一眼高声叫道:‘咳!你这个大胡子的高个儿!到底怎么回事,你没有听见我的话吗?所有的共产党员向前三步走!’”

古巴革命胜利后,卡斯特罗没有立即断绝同美国的经济联系。同年4月,卡斯特罗带领古巴财政部长、经济部长到美国进行“私人”访问,虽然没有见到艾森豪威尔总统,却同副总统会谈。这期间,卡斯特罗声明古巴尊重包括出版自由在内的各种权利,保护美国在古巴的投资,其目的是希望美国能给予经济援助。

但不久情况发生了变化。卡斯特罗允许古巴共产党合法化、镇压巴蒂斯塔分子等政策引起美国政府的不满。不仅如此,古巴从1959年夏天开始实行改革。其中包括维护民族利益,打击美国垄断资本的措施。古巴政府颁布石油法。矿业法,废除一切租让地,对在古巴的外国企业收税,将几百家美资公司,部分美资的企业收归国有,收归的美资企业价值大约12亿美元。在土地改革中,古巴征收了美国大庄园主的土地。卡斯特罗的政策为自己树立了政敌,许多人不赞成社会主义改革,反对卡斯特罗把企业国有化,限制地主的政策,反对没收美国富豪的财产。在这种形势下,这些人虽然在推翻巴蒂斯塔政权、争取独立的斗争中与卡斯特罗并肩战斗过,可现在背离了他,逃往美国。卡斯特罗的措施,损害了美国利益。美国十分恼怒,与古巴的关系开始恶化,非但不给古巴经济援助,而且在经济上对其施加压力,特别是在对外贸易上封锁古巴。

卡斯特罗虽然不是共产主义者,但是接近共产党人,他的弟弟劳尔·卡斯特罗和战友切·格瓦拉都是共产党员,。而且在1958年接受了古巴人民社会党总书记拉斐尔·罗德里格斯的建议,与该党合作,一起为推翻巴蒂斯塔政权而斗争。古美关系的恶化,促使卡斯特罗寻找一个强有力的后盾。为了抗拒美国,卡斯特罗选择了苏联。其实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苏联人不了解古巴,更不了解卡斯特罗。赫鲁晓夫说:“当菲得尔·卡斯特罗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并率领他的部队进入哈瓦那的时候,我们对于他的政权将要奉行什么政治路线是没有概念的”,“菲得尔这个人当了总统,但他的名字我们还从没的听到过。而且,古巴没有承认我们的政府,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和这个政权没有外交关系”。

说起来也有意思,古巴和苏联的最初接触还与美国有很大关系。

1960年2月,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率团访问美国。此时已与美国搞得很僵的卡斯特罗向米高扬发出了访问古巴的邀请。据说赫鲁晓夫派米高扬访美的目的之一就是想与古巴做试探性接触。所以,米高扬很快就来到哈瓦那访问古巴。在访问期间,米高扬同卡斯特罗于2月13日签署了公报,宣布苏联给古巴1亿美元贷款,在5年之内购买古巴500万吨糖。5月8日,苏联与古巴恢复了外交关系,与此同时,美国国务院宣布停止对古巴的一切经济援助,并加紧武装干涉的准备,企图将年轻的古巴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面对美国的威胁,古巴并不软弱。苏联也发表声明说:如果美国政府干涉古巴,苏联将会支援。有了苏联的允诺和支持,卡斯特罗于7月3日宣布,古巴今后是社会主义阵营的组成部分。9月2日,在有百万人参加的群众集会上,卡斯特罗向800万古巴人民及全世界宣读了著名的《哈瓦那宣言》,强烈谴责美国对拉丁美洲的侵略扩张政策,提出“拉丁美洲是拉丁美洲人的拉丁美洲”,同时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吉隆滩事件

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下,古巴人的反美情绪高昂。美国于1961的1月同古巴断绝了外交关系。古美关系紧张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当圣诞老人向人们招手的时候,美国国内竞选发生了重大变化。1960年11月9日,约翰·肯尼迪经过激烈的角逐,当选为第35任美国总统。1961年1月21日,年富力强的肯尼迪入主白宫。然而,这并没有改变美国政府对共产主义运动及古巴的态度。早在忙于竞选的时候,肯尼迪就明确表示美国不能让苏联把古巴变成它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基地。肯尼迪在进入白宫那天,便接下了艾森豪威尔支持古巴流亡分子,颠覆卡斯特罗政权的计划。1960年初,艾森豪威尔政府批准在中央情报局的指导下,训练和武装一支由古巴流亡分子组成的部队。这年7月,古巴流亡分子在美国的支持下,曾是民主革命阵线领导人的安东尼奥·德尼罗纳与危地马拉总统伊迪戈拉斯商议后,在雷塔卢累乌省建立训练营,修建小机场,招收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古巴流亡侨民,在尼加拉瓜海岸附近的天鹅群岛设置“自由古巴”电台。这支部队由美国中央情报局组织训练并且还提供武器、船只、B-26轰炸机等装备。肯尼迪在棕榈滩听取中央情报局的汇报后,决定支持这一计划。正如

苏联资深外交家多勃雷宁所讲的:“中央情报局和五角大楼已经制定了一项被称为‘曼古斯塔’的秘密计划,目标是削弱和彻底推翻菲德尔·卡斯特罗政权。”

1961年4月15日,三架带有古巴空军标志的B-26型轰炸机用炸弹、火箭和机关枪袭击了哈瓦那附近的自由城、巴尼奥斯、圣安东尼奥以及圣地亚哥的几个主要机场。然后,其中的两架在美国佛罗里达着陆,飞行员自称是古巴空军的叛逃者,要求政治避难。另一架被高射炮火打伤了,降落在牙买加。其实,这些轰炸机与古巴空军所使用的飞机并不一样,实际上是从危地马拉境内的基地起飞逃亡者驾驶的飞机。它们想完全消灭古巴空军的飞行力量,但未能如愿。

与此同时,由古巴流亡分子组成的1200多人远征军突击队已经从尼加拉瓜的一个港口乘船出发,他们的船队共有4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旧油轮和2艘登陆艇。这些携带着反坦克炮、迫击炮、75毫米大炮和5辆坦克古巴流亡者于4月17日凌晨在古巴中南部吉隆滩(也称猪湾)登陆。另外,古巴流亡者还用飞机还空投了大约175名伞兵。然而,令这些人没有想到的是,它们一登陆,就遭到早已埋伏在这里的古巴军队迎头痛击,入侵者死亡82人,将近1200人被俘,只50人从海上被美国军舰救走。

这就是“吉隆滩事件”,也称“猪湾事件”。这的产生的后果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吉隆滩事件更加坚定了卡斯特罗同苏联一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5月,卡斯特罗正式宣布古巴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7月,把“七·二六运动”、人民社会党和“三·一三”革命指导委员会合并,建立革命统一组织(1965年改称古巴共产党),自任第一书记,劳尔·卡斯特罗任第二书记。与此同时,卡斯特罗宣布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成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其次,美国政府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谴责。这次惨败对于刚刚执政的肯尼迪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事发之后,肯尼迪立即派遣施莱辛格和伯利作为私人使者到佛罗里达州看望已被中央情报局禁止与外界接触的愤怒的古巴流亡分子政治领导人。不久,肯尼迪又与古巴流亡领导人达成谅解,答应美国在1962年圣诞前夕用5300万美元的物品赎回了被俘的流亡者。另外,美国还以大量的物质援助为代价,鼓动1962年1月举行的美洲国家组织会议将古巴排斥出该组织。

最后,古巴军民英勇反击流亡者的颠覆行动并取得了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社会主义阵营。苏联政府于18日立即发表声明,宣布给予古巴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英勇斗争以坚决的支持,要求美国停止对古巴的侵略。赫鲁晓夫后来也写道:“在卡斯特罗对反革命分子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之后,我们加强了对古巴的军事援助。古巴军队能吸收多少武器,我们就给多少。”

如果把这三方面结合起来,那就是古巴离苏联、离社会主义阵营越来越近;以古巴为载体,美苏之间的争斗也越来越激烈。加勒比海危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加勒比海上神秘之船

“冷战”开始以来,美苏两大阵营剑拔弩张,秣马厉兵,持续了8年多。其结果是,德国一分为二,东西方各自组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集团,各方的势力范围基本上维持在雅尔塔协议的水平上。可以这样讲,两大阵营在战后斗争的第一个回合上打了个平手。在这种情况下,美苏都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都试图另辟蹊径来战胜对手。

从美国角度说,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杜勒斯取代马歇尔成为国务卿之后,单纯的“遏制”政策被“遏制与解放”政策所代替。所谓“遏制与解放”,一方面依靠军事上的核优势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威慑效果,通过核威慑和建立军事包围圈继续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另一方面,依靠秘密行动和心理攻势来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用和平的方法将东欧人民从“共产主义专制压迫下解放出来”,也就是以后所说的和平演变。调整了战略之后,艾森豪威尔便以热爱世界和平人士的面目出现,1956年将美国军事预算从460亿美元下降到406亿美元,把军队从148万人裁到100万人。

从苏联角度说,斯大林去世后,马林科夫当选了部长会议主席。在就任此职的两年多时间里,马林科夫实行了以宽松为特征的“新方针”,其中在对外方针上就是缓和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强烈对抗。1955年马林科夫辞职后,赫鲁晓夫并没有因与马林科夫在国内问题上的诸多分歧而改变苏联的对外政策,相反,在与西方的缓和上走得比马林科夫还远。比如,苏联结束了与德国之间的战争状态,承认奥地利中立并撤出苏联军队,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寻求裁军、禁止原子弹、缓和国际局势的途径,提出以和平共处为主要内容的对外政策“总路线”等等。

美苏对外战备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冷战”以来非常紧张的国际局势。但是,无论美国,还是苏联改变对策主要不是为了退却,而是采取的新的进攻手法。首先,美苏这时都面临着窘困的局面。美国因为没有能在朝鲜战场上得手而动摇了其西方阵营盟主的地位,苏联则因国内经济发展困难大,东欧对它的离心倾向也露端倪。其次,美苏又都以自己的军事实力作为新战备的坚强后盾,实际上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肯单方面作出让步。因此,“冷战”的严冬虽然过去,但缓和的春天并没有到来。在这个季节转换的时刻,便出现了几股美苏之间、两大阵营之间、两种制度之间对抗的寒流,如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墙事件、U-2飞机事件、巴黎首脑会谈的流产等等。但是,最大的一股寒流则来自加勒比海。

吉隆滩事件以后,美国对古巴实行了更加严厉的控制与封锁政策,除了全面贸易禁运,继续使用孤立的办法阻止卡斯特罗式的共产主义拉丁美洲发展;同时也没有放弃武装干预的打算,为此常常派U-2高空侦察机对古巴进行监视,并且征召15万预备役军人,允许古巴流亡者加入美国军队,在加勒比海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等等。

卡斯特罗深知自己力单势薄,为了同美国抗争只好求助于苏联。赫鲁晓夫在吉隆滩事件之后也两次写信给肯尼迪,明确告诉美国苏联要给予古巴一切必要的援助。1962年7月,卡斯特罗派以劳尔·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率领的古巴代表团访问苏联,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求苏联采取措施使古巴免受美国侵略。其实际,自打吉隆滩事件以来,赫鲁晓夫一直在认真思索对古巴问题的策略。按照他本人的说法,美国人不会容忍卡斯特罗政权的存在,如果苏联不采取决定性步骤保卫古巴,那么将很容易失去它。如果古巴倒了,其它拉美国家会抛弃苏联,将大大降低苏联在全世界的地位。按照这个思路,苏联决心将古巴作为伸向西方纵深处的桥头堡。

就在这次访问中,古巴和苏联达成了一顶军事谈判协议。根据这项协议,苏联要向古巴提供军事援助和派遣军事专家。这项协议的具体内容没有公布,但是,此后美国人发现,在海轮穿梭、格外繁忙的加勒比海海面上,满载苏联物资的船只骤增,7、8两月有100多船次,而且到港后由苏联人卸货。这引起了美国人的猜疑。美国国内当时也传闻,16艘货轮运来了3000至5000名苏联技术人员、大量秘密军事技术部队和大量导弹构件来到古巴。一些报刊甚至刊登出了这些传闻。虽然这些传闻未得到证实,但已引起美国的不安。于是,美国加强了对海面及古巴的空中监视,用海军船只和飞机对驶入古巴的每艘苏联船只进行拍照。肯尼迪更是关注这些情报,从8月初开始,苏联人员和装备进入古巴一直是他在白宫主持的一系列会议的主题。美国共和党的强硬派对此反映更为强烈,严厉批评肯尼迪政府的对外政策软弱。

8月底,由切·格瓦拉率领的第二个古巴代表团访问莫斯科,9月2日发表的两国代表会谈公报提到,苏联同意古巴要求,提供军火和技术专家以训练古巴武装人员。这个公报无疑证实了美国怀疑。所以,9月4日白宫发表声明:关于苏联在古巴设防空导弹、载运导弹的汽艇。运来苏联技术人员的传闻已经得到证实;美国不会容忍古巴部署地对地导弹及其它进攻武器。针对美国的激烈反应,赫鲁晓夫当天致函肯尼迪,向他保证苏联在美国国会选举之前,不会做任何使国际形势复杂化或两国关系增加紧张的事。11日苏联政府发表的一份声明宣称:苏联没必要把抗击侵略的武器转移到别国,例如古巴,以此来进行回击……苏联有从本国领土给予任何酷爱和平的国家以支援的能力.

事实果真如此吗?

不然。60年代,美苏在进行停止核试验及裁军谈判的同时,各自加紧核试验。195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将领估计,1962年底苏联的远程导弹在数量上可能以3比1领先美国,而苏联在1962年8月也宣布进行一系列百万吨级以上核爆炸,冲破停止三年核试验的禁令。肯尼迪对美苏之间这种“导弹差距”问题十分关注, 在就 任三年中追加军事经费170亿美元。1961年3月,肯尼迪指令加强由潜艇发射的北极星导弹和地下发射的民兵式导弹的研制和生产。美国利用西德、奥地利、希腊和土耳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包围。1959~1960年问,北约部队和西德军队多次进行军事演习,无一不是以苏联和东欧为假想敌的,美国的导弹从上耳其发射只需5、6分钟,而苏联从本国发射导弹到美国则需20~30分钟。与美国毗邻的古巴,对于改变苏联核布局无疑是最好的条件。

这种不利的局面令赫鲁晓夫十分不安。在劳尔·卡斯特罗访苏之前,1962年5月份,赫鲁晓夫访问了保加利亚。一天,他与苏联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一起在黑海之滨的沙滩上漫步。马林诺夫斯基说:“拥有在几分钟之内就可毁掉基辅、明斯克和莫斯科的核导弹的美国军事基地就在对岸的土耳其。”赫鲁晓夫问:“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美国附近建立军事基地?”赫鲁晓夫决心样做。而恰值这时,古巴与美国关系紧张,先后派两个代表到莫斯科,请苏联帮助抵御美国的侵略。为了取得与美国对峙上的平衡,赫鲁晓夫当然乐于支持古巴。但怎么做呢?提供坦克、大炮等常规武器只能起到一般的防御作用,构不成对美国的威慑。赫鲁晓夫认为:“一定要想出某种对付美国的实际办法。我们一定要建立一种具体由小的遏制办法来对付美国对加勒比海的干涉。”最后的决定就是在古巴建立军事基地,部署核导弹和伊尔?8飞机。

赫鲁晓夫当时的打算是:在古巴秘密部署核导弹,并且力争在美国发现之前做完这项工作。这样即使美国发现并采取措施摧毁它们也不怕,因为只要有十分之一导弹留下来,就能给予纽约以致命的打击。在古巴部署导弹的结果,不仅可以抑制美国对卡斯特罗政权采取轻率的军事行动,而且可以起到核均势的作用。赫鲁晓夫不无得意地说:“美国人用军事基地包围我们,用核武器威胁我们,而现在他们就会知道敌人的导弹对准你的时候是什么滋味,我们干的也不过是小小的回敬他们一下。”

苏联政府批准了赫鲁晓大的计划,根据与古巴达成的秘密协议,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提供伊尔-28喷气轰炸机,所有这些于当月就开始实施。苏联把运往古巴的货物改由苏联船只运送,将几十枚导弹和几十架飞机拆开分别放在集装箱里运往古巴。大约3500多名军事技术人员也同船前往。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每一枚导弹都可以携带比爆炸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威力大几十倍的核弹头。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了,到9月2日古巴和苏联两国代表会谈公报发表时,苏联的武器和专家的运输计划已经基本完成,导弹部署工作也近尾声?将核导弹安在美国佬的鼻子底下,赫鲁晓夫似乎出了一口恶气。到底是在在美国人门口埋了一颗地雷,将世界的视角从东半球转到了西半球。可是,他没有料到,一场轩然大波也由此而起,战争危机同样威胁到苏联。赫鲁晓夫实际上为自己出了一道难题。

U一2飞机的高空侦察

当苏联人紧锣密鼓地向运送导弹和飞机的时候,美国人也没有闲着,而是利用各种手段来了解详情,制定对策。在这方面,曾使美国丢尽脸面的U一2高空侦察机这回为肯尼迪争了口气。

U-2飞机是美国中央情报局耗资1200万美元研制出的一种单座喷气式高空侦察机。早在50年代初,中央情报局提出研制、开发一种苏联导弹打不着并且能够南北飞越苏联的侦察机,1954年艾森豪威尔同意了这一建议,1955年由洛克希德公司董事长拉伦斯·L·约翰逊设计的第一架U-2飞机在加州伯班克的一个秘密工厂制造出来。这种飞机很像滑翔机,机翼大,结构轻巧,可以在2万1千多米的高空中飞行,超过了一般截击机的飞行高度和一般地对空导弹的射程。不仅如此,它涂着防雷达电波的特殊涂料,还可以关掉引擎无声地飞行,其续航能力可达4000~6000英里。这种飞行最奇特的功能在于,它装配有高性能的915毫米特殊镜头的红外线摄影机,能够将125英里宽、3000英里长的地面景物拍摄成 照片。这种照片经过放大,人们可以清楚地辨认出地面上50厘米大小的物体。1956年5月,4架U-2飞机首次部署在土耳其,有一架还飞越过苏联领空抵达挪威。

可是,正当美国人因此而踌躇满志的时候,1960年5月1日清晨,弗朗西斯·加里·鲍尔斯驾驶U-2飞机穿越苏联领空时被防空炮火击落,他本人也被俘。苏联政府利用这一事件大作文章,同美国进行讨价还价,美国则强词夺理,不肯认错,由此爆发了一场苏美之间的外交战。这一事件不仅给正在升温的苏美关系泼上了瓢冷水,而且直接导致苏、美、英、法四国首脑于5月中旬召开的巴黎会谈流产。

吉隆滩事件后,肯尼迪批准U一2飞机重新飞行计划。9月14日,U一2飞机进行因气候原因推迟了5天的侦察飞行。在那个万里无云的星期日凌晨,以南向北飞过了古巴西部高空,拍了大量的照片。 当晚,技术人员对经过处理的一长卷胶片进行审查、分析,并同以前拍的照片比较。直到第二天,他们终于在圣克里斯瓦尔地区的胶片中发现了第一个苏联中程导弹基地的形迹。10月16日上午9点左右,中央情报局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总统安全事务特别顾问麦乔治·邦迪。邦迪感到事关重大,不敢耽误来到总统的卧室,把所有情况汇报给肯尼迪。肯尼迪对赫鲁晓大欺骗他的行为十分恼怒,但考虑到事情重大,还是镇定地听完了汇报。上午11点,中央情报局送来放大的并附有说明的照片。照片上显示出存放导弹的帐蓬。圣尤里安栗地正在装配的伊尔-28飞机。美国情报人员分析,苏联的这些中近程导弹能击中1100海里以外的目标,华盛顿,达拉斯。卡纳维拉尔角。圣路易以及这些地方的所有城市和战略空军司令部所属基地都在其射程内。据估计,这个由16枚到 24枚导弹组成的综合发射场在两周内可以投入作战使用。

这一下子,美国人再也坐不住了,五角大搂马上拟定了有针对性的军事训练计划,并以此为借口向佛罗里达和接近古巴的美军基地集结部队。大约有4万名海军陆战队参加了这次行动,其中5千人部署在古巴东南部的关塔那摩基地上。美军王牌的101空降师也处于战备状态,驻扎在佛罗里达的几十万美军随时都可以向古巴发动进攻。

16日中午11点和下午6点,肯尼迪在白宫两次召开秘密会议,讨论对古巴的行动计划。五角大楼的“鹰派”提出了两种强硬措施:一是美国武装部队直接攻击古巴。在具体的做法上,先派飞机对古巴进行空袭,摧毁其防御设施、仓库和机场。然后派海军陆战队登陆,一举将苏联的导弹、技术人员和卡斯特罗政权消灭;?是动用500架飞机对古巴进行地毯式的轰炸,当然主要目标是导弹发射场。不过,这些公开的,赤裸裸的侵略计划遭到一些持重稳健人的反对,他们认为这些做法对美国是很危险的。如,肯尼迪总统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美国驻苏联大使汤普森都主张谨慎从事。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施莱辛格更认为,马上进攻古巴很可能挑起美苏之间的战争。

肯尼迪对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目的也并没有完全摸清,这到底是诱使美国对古巴采取军事行动,从而招致国际舆论谴责,还是迫使美国参加全球性的讨价还价,以撤出在古巴的导弹为条件,要美国在柏林问题上作出让步或澈出在土耳其的导弹?还是要试探美同人的反应?由于捉摸不定,肯尼迪也认为对已经加强防御的古巴进行大规模的海陆空攻击,对美同来说过于冒险了。于是经过反复权衡并与同僚们多次协商,肯尼迪组织了两个秘密小组,要它们进一步向白宫提供对付古巴的详细计划。为了保密,他照常参加竞选活动,履行日常公务。表面好象风平浪静,可实际上一个更大的军事行动正在密谋酝酿之中。

危机的开端

对加勒比海危机时间上的限定,史书基本是从1962年10月22日美国宣布封锁古巴开始,到28日美苏达成协议、苏联停止在古巴建造导弹基地并将导弹撤走为止,历时一周。这期间,美苏围绕导弹在古巴的进退问题剑拔弩张,展开较量。正因为如此,人们才索性将这次危机直呼作“古巴导弹危机”。的确,这是极不寻常的一周,肯尼迪总统的弟弟,当时任美国司法部长的罗伯特·肯尼迪把它称作“黑色的星期”。

就在美国紧锣密鼓地研究制定决策的时候,苏联加快向古巴运送武器的速度,加紧了导弹基地的建设步伐,在外交上也采取了强硬的态度。10月18日,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在纽约先后会见了美国总统和国务卿腊斯克,向他们软中带硬地说:“美国对古巴采取敌视行动,同时也敌视那些对同古巴保持良好关系、尊重其独立并在古巴困难的时刻给它援助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不会袖手旁观。20世纪60年代不是19世纪中叶,不是把世界瓜分为殖民地的时代,也不是被侵略国家在遭到进攻几周后都不能呼救的时代。苏联是伟大的国家,不论是由于古巴问题还是由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局势而出现爆发一声大战的威胁时,它不会只是一个旁观者。”

当时,肯尼迪、腊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罗伯特·肯尼迪、副国务卿乔治·鲍尔等人都表示,美国不想武装进攻古巴,但决不容许苏联将这个岛屿变成"进攻美国和拉丁美洲的军事基地。葛罗米柯针锋相对地回答:美国在土耳其、日本设置军事基地并派驻大量的美军顾问,至于在英国。意大利及其他一些西欧国家就更不必说了。既然美国可以在上述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可以同这些国家签订军事条约,难道苏联就没有权利帮助古已发展经济和巩固国防吗?苏联的强硬态度,犹如催化剂,促使美国政府在采取强硬行动的决策中走得更快。

9月16日白宫秘密会议之后,秘密小组(后来称之为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小组)成员度过了极度紧张繁忙的4个昼夜,一次一次地召开会议,汇集各种意见,提出多种可能采取的方案。经过反复讨论和进行可行性论证,秘密小组的成员大都倾向于在古巴周围海域建立一个防止苏联原子装备运入的特殊封锁圈。9月18日,肯尼迪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小组具体拟订行动的细节,并在次日制定出了一套系统的方案。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由总统批准实施了。

20日下午,肯尼迪借口身体不适从芝加哥返回华盛顿,然后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举行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505次会议。肯尼迪向与会者展示了导弹照片,并把实行封锁的方案告诉给大家。经过讨论,在听取了委员们意见并向空军战略司令部进行了询问之后,肯尼迪批准了对古巴进行海上封锁的方案,不过为了减少火药味,在称谓上采用“隔离"一词。

在这一重大决策公布之前,美国政府紧张地悄悄地进行着周密的准备。比如起草船只隔离检查声明,与美国驻外使馆联络,起草给美洲国家组织的通知,给各盟国首脑发信,给西柏林市长发信,准备对古巴和其它拉丁美洲国家进行24小时新闻连播,下令做好军事准备,组织增援古巴关塔那摩美军基地兵力等等。白宫发言人宣布,肯尼迪总统在晚上将要发表《国家处于最紧急状态》的电视讲话。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10月22日华盛顿时间下午6点,即在美国宣布封锁古巴前一小时,腊斯克紧急约见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将肯尼迪致赫鲁晓夫的一封信和即将播发的告美国人民书的文本转交给他,但拒绝对这两份文件作任何解释和答复。多勃雷宁看到这两份文件后对腊斯克说,美国政府正蓄谋制造一项严重的危机。这意味着美国拒绝就美苏任何双边问题进行谈判。肯尼迪在信中说,如果发生了某种事件,美国为了保卫自己及其盟友的安全将做我们必须做的一切。古巴已经出现了苏联的导弹基地和进攻性武器系统,因此,"我必须告诉您,美国决意一定要铲除这种对西半球的威胁。我们将要采取的行动仅仅是消除这种对西半球国家安全威胁的最低程度的需要。”

1962年10月22日华盛顿时间下午7时整,神情严峻的肯尼迪坐在电视摄像机前面,发表电视讲话。他说:“政府正象它许诺的那样,一直严密监视苏联在古巴岛的军事活动。上星期,许多无可辩驳的证据说明,在这个大海环绕的海岛上,正在修建一个进攻性的导弹体系。这个导弹基地,除了提供一支进攻西半球的武装力量以外,不可能有其他的目的……有了这种具有大规模杀伤力的远程和显然是进攻性的武器,古巴将立即变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这就对所有美洲人的和平和安全构成了明显的威胁……苏联人第一次突然秘密地决定在他们的领土以外安装这种战略武器,说明他们蓄意改变‘现状’,这是无法自圆其说的持久挑衅。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勇气和我们的诺言将来能被我们的朋友或者敌人认为可信的话,我们的国家决不能听任他们这样做。”

紧接着,肯尼迪命令美军进入临战状态,24小时之后又签署了《第三千五百零四号文件》,宣布自格林威治时间24日14点起,美国对古巴全岛实行全面封锁,任何开往古巴的舰只都必须接受美国军舰的检查,否则就将其击沉。美国的大型海军编队集结在加勒比海,一半以上的战略轰炸机已准备起飞,配备“北极星”导弹的核潜艇已经进入作战阵地。肯尼迪的演说同时用38种语言播往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美国开始行动,朝鲜战争以后,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最严重的战争危机爆发了。

美军的拦截行动

美国的行动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在国内,有84%的美国人赞成,反对的只有4%;在国际上,美洲国家组织20个成员国中有14个同意肯尼迪对古巴的军事隔离,西德、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政府或首脑都发表声明支持美国政府的行动。一时间,西半球形成了与苏联对抗的联盟。在这种气氛中,肯尼迪于23日又发表了《禁止进攻性武装运往古巴》的公告,宣布:"归我统率的部队从1962年10月24日格林威治时间下午2时起,根据本公告包含的指示禁止进攻性武器和有关物资运往古巴。”公告中规定的被禁止物资包括:地对地导弹,轰炸机炸弹,空对地火箭和导弹,用于上述武器的弹头,维持和操纵上述武器的设备等。肯尼迪还授权国防部长,可以发布必要的条例和指示,包括对古巴在适当的距离以内划定禁区或限制区和规定的路线,对可能前往古已的任何舰船可予拦截并命令它说出名称、货物、停靠港口接受检查。

在美国咄咄逼人的气势面前,苏联也不甘示弱。苏联政府23日发表声明,针锋相对地指责美国实行海上封锁是“"史无前例的海盗行为",是“朝着发动世界热核战争走去"。苏联表示,如果侵略者发动战争,那么决心给予最强烈的回击,“苏联有必需的一切”。掌握着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两个超级大国剑拔署张,一场空前的较量开始了。加勒比海上骤起风暴,几十年后,科济列夫说:“在1962年10月的日子里,人类站在核战争的灾难边缘。苏联的核导弹部署在古巴,美国肯尼迪总统要不惜一切代价将它们除掉。军事冲突似乎难以避免。”

大西洋上,美军16艘驱逐舰。3艘巡洋舰,一艘反潜航空母舰和6艘供应舰、150艘后备舰形成了严密的海上封锁线,虎视眈眈地面对着敢于靠近它的一切船只。23日晚间,苏联货船队也浩浩荡荡地驶近隔离线,次日上午苏联6艘潜艇与18艘货船汇合在一起。美方已经准备下令击沉任何干扰隔离的潜艇。就在千钧一发之时,距离古巴较近的几艘船已经停驶并且调转船头。双方避免了一次冲突。至于其中的原因,有人说是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各自显现出的谨慎;也有人认为,转回去的船只大约是因为携带了运往古巴的“进攻性”装备;还有人推测,苏联不能冒险让导弹、核弹头。电子设备等秘密技术落入美国人手中。从多勃雷宁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后退的船只运载的是核武器。

但是在25日,美海军第一次拦截了苏联货船--"布加勒斯特号”。这艘苏联货船于9月份从苏联黑海敖德萨港装载了9000吨货物驶往古巴。24日,美国一艘航空母舰驶到大约距其300米的地方,25日晨几架美军飞机在它的上空盘旋。美舰只盘问船上装载的是何种货物,并未派人上船检查。上午8时多,“布加勒斯特号”降低了速度,在距美舰很近的距离内迎面开过。美官方称该船只是一艘普通油船。第二天一早,在黎明的曙光中“布加勒斯特号"到达古巴哈瓦那,受到了古巴码头工人的热烈欢迎。船长和50名船员接受了献花、古巴国旗和卡斯特罗肖像,因为他们“不顾美帝国主义威胁”来到古巴。

然而其它船只就不这样幸运了。26日,美国建造但在黎巴嫩注册的巴拿马货船“马鲁普拉号"被苏联租用,当时是从波罗的海的里加港驶往古巴。当到达巴哈马群岛的拿骚东北约180海里地方时,美军“凯尼第号"和“皮尔七号"驱逐舰前往拦截,并派人登船查看了货单,搜查了船只,检查了货物,询问了船员,直到确认了装载的是卡车及其零部件后,才予以放行。27日,古巴商船“西瓜纳湾"号在离古巴50海的地方同样受到拦截。美方事后说,美军拦截苏联船没有搜查,却搜查了一只苏联祖用的船只,这是有意的选择。其目的是既想避免与苏方不必要的冲突,又要显一下他们拦截是认真的。美苏双方却不愿示弱,也不愿接火。苏联已被迫停止“进攻性”装备的运送,但在占巴的核弹储备库的建设,导弹发射场的安装都在紧锣密鼓地加紧进行。与此同时,美国继续进行空中核实验。美苏双方也是在进行相持不下的心理较量。

赫鲁晓夫同肯尼迪之间的通信

加勒比海一触即发的紧张状态,成为全球的关注中心,核大战的阴影也宠罩在各国人民的心上。作为东西两方阵营的首领,美苏两国巨头都想在危机的处理上,为自己的一方争得更多的利益,至少要尽量减少预想的利益损失,都做出了一副决战的架势,然而,他们在内心深处对核战争对自己一方的危害又顾虑重重。因此,两国首脑亲自出马,开始在第二战线--外交斗争中,明争暗斗,打开了笔墨官司。这期间,赫鲁晓夫在克里姆林宫部长会议办公室的睡椅上,和衣而卧,随时准备应付紧急事务。在大西洋彼岸,肯尼迪也昼夜守在电话机旁边,不想离开,即使躺在吊床上同客人谈话,咖啡桌上的电话机也可信手拈来。

在加勒比海危机的第一周里,赫鲁晓夫与肯尼迪之间交换了9封信件。前者写了4封,后者写了5封。这9封信都是通过两国大使传递的,其内容大多数也是公开的,个别信件如赫鲁晓夫27日致肯尼迪的信全文是在1972年公布的。概括地说,肯尼迪给赫鲁晓夫的信是以最后通牒的口吻,带有威胁性;赫鲁晓夫的信则用谴责的语调,涂着辩解的色彩。

10月23日莫斯科时间下午3时,苏联向美国大使馆转交了一封口气强硬的信,这是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第一封信。信中写道:"我坦率他说,您在声明中提出的措施是对各国人民和平与安全的严重威胁。美国已经公开走上了粗暴地违反联合国宪章,违反在公海上自由航行的国际准则的道路,走上了反对古巴和苏联的道路。”针对美国所讲的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是为了进攻美国,赫鲁晓夫声明:“目前在古巴的武器,不管属于什么类型,都是用于防御目的,是为了保卫古已共和国不受侵略者的攻击。” 最后,他警告肯尼迪:“我希望美国政府能表现出慎重,放弃正在采取的可能导致对全世界的灾难性后果的行动。苏联会作出最强烈的反应,回击美国。”

肯尼迪看到信后,马上给赫鲁晓夫回了一封具有最后通碟性质的信。该信于华盛顿时间当日下午6时51分由美国驻苏大使馆交给苏联外交部。肯尼迪告诉赫鲁晓夫,造成目前危机局面的原因是苏联秘密地在古已部署进攻性的武器。他要赫鲁晓夫立即对苏联驶往古巴的船只发布必要的命令,遵守美国颁布并且得到美洲国家组织批准的检查条例。

苏联外交部于莫斯科时间24日早7时收到肯尼迪信件的俄译本,随即转给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匆匆看完,便怒气冲冲地回信给肯尼迪:“您向我们提出这些条件,就是向我们挑战。谁要您这样做呢?苏联决不能同意美国的作法。你们提出了一个最后通碟并且威胁说,除非我们服从你们的命令,否则美同就使用武力。想想看,您在说些什么!同意你们的要求就意味着在国家关系上不是遵循理性,而是纵容专横。你们不再求助理智,而是要胁迫我们。……你们想迫使我们放弃每一个主权国家都享有的权利,你们在践踏一般公认的国际法准则。这一切都是出于对古巴及其人民政府的仇视。美国对古巴的行动完全是强盗式的,是堕落的帝国主义的愚蠢行为。”

赫鲁晓夫在信的最后明确告诉肯尼迪:"苏联政府认为违反自由使用国际水域和国际空间的行径,是一种要把人类推入世界核大战渊蔽的侵略,所以,苏联政府不能指示开往古巴的苏联船只服从美国海军封锁古巴的命令。你们对苏联船只的命令应当严格遵守一般公认的在国际水域航行的准则。如果美国方面违反了这些规则,它必须认识到自己会承担什么责任。苏联也不单纯是美国船只在公海中海盗行为的观望者。那样的话,我们将被迫采取我们认为是必须与合适的措施以确保我们的权利。”赫鲁晓夫不无威胁他说,“对此,我们拥有必需的一切!”双方的火药味非常浓,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不过,25日肯尼迪给赫鲁晓大的信及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长篇复函中,各自的口气都有缓和。他俩都争辩自己的作法有理并指责对方,但同时都表示应当克制,避免爆发战争,赫鲁晓夫对肯尼迪说:“如果你们发动战争,那很明显,除了接受你们的挑战,我们别无选择,但是,如果您没有失去自控能力并能理智地认识到这会导致什么后果的话,那么,我们不应当拉紧系在战争上面的绳索。因为我们越拉,这个结就越紧,当它紧到连打这个结的人都无法解开的时候,那就必须砍开。这意味着什么,不用我对您解释。您本人也知道我国所有准备的武器有多么可怕。”

联合国的斡旋

就在美苏两国首脑的笔墨官司打得热火朝天的同时,各自的代表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也唇枪舌剑,打个不可开交。

10月的纽约,气候温和,秋高气爽。然而设在市中心的联合国大厦里,却气氛燥热灼人。22日晚,美国大使史蒂文森便向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当月份主席的苏联副外长佐林,递交了美国政府的一封信和一份决议草案,要求在次日上午召开安全理帘会紧急会议,讨论古巴局势。这份决议草案要求从占已拆除撤走所有导弹和其它进攻件武器,派联合国观察小组去古巴确保决议执行以及在上述要求实现后结束隔离措施。苏联也正式要求安理会讨论“美国违反联合国宪章并危害和平"的问题。古巴更是要求安理会使美国侵略部队立即澈出古巴沿海,并停止非法封锁,要求美国有组织的特务停止在关塔那摩的一切挑衅行动,一切干涉和侵犯古巴领土领空的行动。

在美国,苏联和古巴三国的要求下,联合国安理会于23日晚举行了紧急会议。佐林首先说:美国要求召开会议所提出的理由是完全虚妄的,这是一个企图掩盖美国对古巴空前未有的侵略行动,掩盖横蛮无理的对人,已封锁的拙劣手法。美国代表史蒂文森发言,重申了美国政府决议案中的要求,为美国对占巴实行海上封锁辩解。他说:“因为我国政府认为,古巴最近的情况发展,诸如冷战输入美洲的心脏、构成对个个球和平的威胁,而且无疑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苏联代表指责美国政府没有通过谈判和百接接触,以便清楚地解苏联在古巴的行动的自卫目的,而是在加勒比海采取了违反公认的国际法准则的侵略行为,从而使世界面临着一一场热核战争的威胁。只有取消封锁,才能使局势正常化,进而避免爆发战争。古巴代表更是义愤填膺,指责美国的封锁是战争行动,是大国用武力反对古巴独立,同时声称:古巴将反抗这种“北美帝国主义的非法措施”,反对关于派联合国观察员去古巴的建议,决不会接受联合国新的类似刚果的那种行动。

24~25日,安理会继续就加勒比海地区局势展开激烈的辩论。罗马尼亚。加纳等国支持苏联和古巴的立场,认为古巴有权独立选择本国的政治制度和为捍卫本国自由与领土完整而采取的必要防范措施,谴责美国封锁古巴是对和平与普遍安全的严重威胁。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则支持美国对古巴和苏联采取的封锁行动。英国代表迪安、法国代表赛杜、委内瑞拉代表索萨·罗德里格斯、智利代表施拉泽尔等发言支持美国提案。辩论十分激烈。至于佐林和史蒂文森吵得更是不可开交。

美苏两国及其盟国之间的尖锐对立,在会上不可能吵出什么结果来。于是,人们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联合国出面调停。当人类生存系于千钧一发之际,全世界几十亿人的眼睛注视着联合国代理秘书长吴丹,看他有何锦囊妙计将这场核战危机地雷的引信取出,保证世界和平的安全。美苏双方分别给吴丹写信,陈述自己行动的理由,都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一个代表了7个中立国家的代表团于23日安理会讨论前拜访了吴丹,要求他对美苏提出不采取危险行动的呼吁。

10月24日,吴丹在安理会上宣读厂他给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信:“一大批联合国会员国政府的常驻代表,要求我在目前严重局势中,向你们发出紧急呼吁。”他要求卷入冲突中的双方保持理智,为了国际和平与安全,一切有关方面应当不采取可能使局势恶化和带来战争危险的任何行动;双方应自愿停止向古巴运送一切武器,自愿停止包括搜查驶往古巴船只在内的隔离措施。吴丹以庄严而郑重的语调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17年中,从来没有发生像这样危险和紧迫的大国对垒情况。联合国面临着重大责任,“在这个严重的时刻,可以使全世界和平的唯一途径是谈判和妥协。”

此时此刻,赫鲁晓夫和肯尼迪之间的信函口气仍然强硬,苏联的船只仍向古巴行驶,古巴导弹基地的建设正在加紧进行,美国正在组织拟定古巴重点轰炸方案。所以,吴丹的紧急呼吁,并没有立即得到积极的响应。肯尼迪在接到吴丹的信后,当即复信表示不接受并重申了美国暂停隔离的条件,即史蒂文森递交提案的条件。

25日,吴丹再次致函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在给赫鲁晓夫的信中,吴丹说:已经驶向古巴的苏联船只只可能对美国实施的隔离行动提出挑战,希望赫鲁晓夫能指示已经在驶向古已途中的船只不要进入拦截地区。在给肯尼迪的信中,吴丹说自己已对赫鲁晓夫提出苏联船只不进入拦截区内的要求,要肯尼迪向美国军舰发指示,尽可能在今后几天内避免同苏联船只的遭遇。

美国首先对吴丹的建议作出积极反应,答应只要已经驶往古巴的苏联船只不进入拦截区的话,美国军舰将尽力避免同苏联船只在加勒比海遭遇。赫鲁晓夫不甘落后,也作出姿态,在给吴丹的信中表示:“我接受您的建议,已经命令驶往古巴但还没有进入美国军舰的海盗地区的苏联船只的船长,不进入拦截区。”26日,吴丹谨慎地分别同佐林、史蒂文森和乔斯特会谈,各方对会谈的内容不透声色,采取了“静悄的外交”。

其实,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在开始互相威胁的时候都是气壮如牛,竭力以自己的军事实力迫使对方让步,然而,在热核战争真的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它们又都极为谨慎,的确,美苏比别国更明白核大战会带来什么结果。赫鲁晓夫明智他说,只有那些疯子,那些想臼杀之前先毁灭别人的狂人才发动核战争。这样,美苏两国彼此恐吓一、阵于之后,见对方不能就范,都开始寻求退路。

10月27日,赫鲁晓夫致信肯尼迪,表示愿意通过谈判解决危机。他以很理解的口吻说,关心美国人民的安全与世界和平是美国总统的首要职责。作为苏联政府首脑,他同样也肩负着关心苏联人民的安全和世界和平的使命。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仅仅是为了加强古巴的防御能力,而不是为了进攻美国。因为在古巴的导弹的数量和威力根本无法与美国相比。赫鲁晓夫还讲:“您想使美国免除危险,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古巴也想这样,所有的国家都不愿自己受到威胁。然而,我们怎么能向你们的行动作出让步呢?事实上,你们的军事基地包围着苏联及其盟友,在我们周边任意建立军事基地并部署上导弹,指向我们。您对古巴担忧,因为它穹美国隔海只有90英里,可我们同土耳其却是毗邻。”言下之意,苏联对土耳其的美国导弹基地更为担忧。

在这封信中,赫鲁晓夫建议美苏两国进行谈判,商讨解除彼此间的威胁。他提出,第一,苏联从古巴撤出核导弹,美国从土耳其也撤出核导弹,由安理会派代表监督执行。第二,苏联在联合国宣布保证尊重土耳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部事务,不侵犯它。美国也在联合国保证不侵犯古巴,不干涉其内部事务,尊重它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很明显,赫鲁晓夫是想苏联和美国作出对等的让步,从而他能体面地从古已撤回苏联的导弹。难怪当时在莫斯科的外国观察家认为,美国同苏联的全球性的交易现己开始了。

赫鲁晓夫的信于当天莫斯科时间下午5时交给美国大使馆,副本给吴丹一份。莫断科广播电台随即播发了全文。肯尼迪很快作出答复,在给赫鲁晓夫的信中同意,如果苏联将美国称之为进攻性的武器撤出,美国也将尽快地解除封锁,并保证不侵犯古巴。不过,肯尼迪提出了两个附加条件:第一,联合国派专门小组到古巴核查导弹撤离情况;第二,苏联要保证不继续向古巴运送武器。值得注意的是,肯尼迪回避了美国在上耳其的核武器问题。肯尼迪的这封信丁当日华盛顿时间下午8时5分交给苏联大使馆,次日,莫斯科时间上午10时30分转到苏联外交部,肯尼迪于28日还发表声明,表示欢迎赫鲁晓夫关于谈判的建议。苏联的谈判代表,副外长库兹里涅佐夫于当晚到达纽约。吴丹又分别与美苏古三方代表进行频繁的会谈。

既然双方都在寻找后路,尖锐的局势便有了缓和的希望,加勒比海危机至此也告了一个段落。疲惫不堪的肯尼迪离开办公室与家人团聚。赫鲁晓夫似乎松了一口气,建议政府的其他要员去莫斯科大剧院看戏。他说:“我们的人民和外国人将会注意到我们,这也许会使他们平静下来。他们会对自己说,‘如果赫鲁晓夫和我们的其他领导人在这个时候能去看歌剧,那么至少今晚我们可以安心地睡觉了。’”这次危机似乎只剩下“后事”等待料理了,吴丹在致赫鲁晓夫的信中说:“我注意到您为消除加勒比海地区紧张局势而提出的建设性建议。我相信,在这些建议得到实施后,加勒比海地区的局势将会恢复正常。”正因如此,许多著述写加勒比海危机常到此为止,如法国学者让·迪罗塞尔著的《外交史》等,都认为此时危机已经结束了,“和平得救了”。

然而,人们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卡斯特罗的愤懑

其实,在交手的第一个回合中,肯尼迪就赢了赫鲁晓夫一分。

肯尼迪在同赫鲁晓夫进行幕交易时,采取了非常狡猾的手法,他只保证在苏联撤走进攻性武器后,美国将尽快地解除对古巴的封锁并不侵犯古巴,而绝口不提关闭对古巴来说至关重要的关塔那摩的军事基地问题。对于苏联最关切的土耳其军事基地,为了迫使赫鲁晓夫同意美国的要求,肯尼迪把它作为诱饵,秘密地向赫鲁晓地伸出橄榄枝,许诺如果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美国会考虑从土耳其也撤走导弹。根据多 勃雷宁1989年披露的内幕,110月26日他在华盛顿苏联大使馆与罗伯特·肯尼迪秘密会晤。罗伯特对他说:总统正考虑逐步撤走在土耳其的导弹。不过,由于这些导弹是根据北约的决定部署的,因此,美苏之间不便对此进行分开讨论,更不能成为美苏协议的一部分,肯尼迪总统希望赫鲁晓夫能够理解他。即便如此,在赫鲁晓夫看来,这毕竟意味着他与美国总统之间已经建立起来了某种程度上的信任。有了肯尼迪的私下承诺,赫鲁晓夫才在27日决定撤走导弹。可后来的事实证明,肯尼迪实际上是耍了个花枪,把赫鲁晓夫骗了。苏联的武器离开了

古巴,可美国的导弹在土耳其依然如故。

然而,更感到受到愚弄的是夹在肯尼迪、美国和赫鲁晓、苏联之间的卡斯特罗和古巴。面对美国的威胁和赫鲁晓夫的公开信,卡斯特罗不仅义愤填膺,而且还有一种“被出卖”的失落感。于是,28日中午卡斯特罗在哈瓦那电台发表了一篇很长的声明,向美国提出了五项条件,即解除经济封锁;不再利用空投运送武器,渗入间谍和破坏分子进行颠覆活动;美国基地飞机不再进行强盗式的袭击;美国飞机不再侵犯古巴领空;美国人撤出关塔那摩海军基地。

卡斯特罗的这些强硬要求是美国保证不侵略古已的基本条件,与赫鲁晓夫同肯尼迪作的妥协成鲜明的对照。直到10月30日,卡斯特罗在给赫鲁晓夫的信中还说,“我的意见是这样的:认为在帝国主义一旦进攻古巴,进攻那些我们遭到空袭时将帮助我们的防御而部署在古已的苏联空军部队,从而发展成为古巴和苏联两网的共同侵略者的情况下,应给予帝国主义以毁灭性的打击。”不仅如此,卡斯特罗还坚决反对联合国派遣核查小组到古巴来监督苏联撤走导弹工作,认为这是践踏古巴的主权。卡斯持罗的态度,无疑是实施美苏协议的巨大障碍。在整个加勒比海危机期间,卡斯特罗的态度一直很强硬的。从10月22日下午5点起,古巴的武装部队就进入了戒备状态,并从预备队中组建了50个高射炮营以协助防御苏联在古巴的军事目标,卡斯特罗曾在一份声明中宣告:“我们可以自慰,因为我们知道,在热核战争中,侵略者将被消灭。”

古巴领导人的这种强硬态度,除了与美国压力和本国人民及国际正义力量的支持有关外,还与由于他们过高地估计了苏联在古巴的苏联核武器作用。在美苏成交的同时,卡斯特罗27日打电报给赫鲁晓夫,建议苏联对美国领土首先实行核袭击,以便“今后苏联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为帝国主义首先对苏联实施原子弹打击创造条件。”28日卡斯特罗在致赫鲁晓夫的信中又说,“我们的军事目标已经受到突然袭击的直接威胁,所以,我们认为,再也不能坐以待毙了。”他主张苏联先下手为强。

赫鲁晓夫着实为卡斯特罗的大胆吓了一大跳。虽然掌握着核武器,并将核导弹部署在古巴,但是,赫鲁晓夫只是想把它们作为与美国搞战略核战器平衡,讨价还价的等码,大概并没真正考虑使用它们。1960年华沙条约国家莫斯科会议以后,赫鲁晓夫一直在鼓吹全面销毁核武器,建立一个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的“三无”世界。因此,当卡斯待罗真想使用核导弹的时候,赫兽晓夫一再劝说古巴人不要感情用事,要表现出极大的克制,“我们很想十分善意地劝告你们要忍耐,再忍耐;克制,再克制。当然,如果敌人真的入侵了,那么就要利用一切手段把侵略者打回去。但是,决不能人为地挑起什么事端的。”至于核打击,赫鲁晓夫对卡斯特罗说:“我认为您的建议是不妥的,我们正处在世界热核战争一触即发的危机关头。当然,核打击会使美国遭到巨大的损失。但是,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也会受到严重的损害。至于古巴和古已人民所要遭受的损失,那就更难以想象 了。"

苏联拒绝使用核武器,卡斯特罗感到非常不快,只是碍于美国的侵略威胁,不好与苏联翻脸。苏美就各自撤出在古巴和上耳其的导弹基地达成口头协议,卡斯特罗更感到被出卖了。赫鲁晓夫后来回忆说,“我们同美国的关系几乎立即就开始恢复正常。另一方面,我们和古巴的关系却恶化起来了。卡斯特罗甚至停止接待我们的大使。在古巴人眼里,我们撤出导弹就是遭受了一次道义上的失败。”

苏古关系紧张,赫鲁晓夫己无法说服卡斯特罗接受联合国检查,只好请联合国代秘书长吴丹积极联络。27日,吴丹致电卡斯特罗,呼吁在谈判期间停止建造和发展占已的重要军事设备和设施。卡斯特罗复信表示准备在美国不进行威胁和入侵的条件下,接受吴丹的建议。并邀请吴丹访问古巴,“讨论古巴局势行动,包括对我国的海军封锁”。然后,吴丹又复函卡斯特罗,约定30日去哈瓦那。

应当说,卡斯特罗对吴丹还是很礼貌的,但在原则上由是寸步不让。28日,卡斯特罗发表了声明,要求撤除美国在占巴的关塔那摩军基地。但是,美国国务院29日反驳斥了这一要求,同时辩解说:“根据1903年签订的条约,保持使用基地的权利。”为了安排联合国监督拆除苏联在古巴导弹基地的工作,在古巴进行军事演习的紧张气氛中,吴丹一行19人,于10月30日晚到达哈瓦那兰乔博那罗机场。未及拂尘,立即与卡斯特罗进行会谈。但是,卡斯持罗重申了古巴的立场和观点,坚决拒绝吴丹关于检查的一切建议。当日,古巴发表公报说:“在经过两小时枣一刻钟的交换意见之后,吴丹的代表团和占巴的代表决定在星期三上午再次举行会议,没有达成任何协议。”次日下午3点,吴丹与卡斯特罗又举行了1小时40分钟会谈,仍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吴丹的和平使命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

伊尔一28飞机再起风波

就在卡斯特罗对赫鲁晓夫的让步表示不满并且号召古巴人民同美国战斗到底,坚决反对联合国代表团踏入古巴领土,而赫鲁晓夫极力劝说卡斯特罗并派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前往古巴进行安抚的时候,狡猾的美国人又向苏联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古巴撤走伊尔~28轻型喷气轰炸机。结果,本来已经出现转机的问题又复杂起来,加勒比海危机进入了第二阶段,一直持续到11月20日。

11月4日,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史蒂文森向苏联新派到纽约参加消除古巴紧张局势谈判的第一副外长库兹涅佐夫递交了一份进攻性武器的清单。其中,除了导弹及其设备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伊尔-28飞机。这些飞机是1962年夏天运到古巴的。美国认为,虽然苏联正在拆除在古巴的导弹,但这些飞机就其航程和运载核炸弹的能力而言,也属于进攻武器之列,必须撤走。于是,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分别代表美国和苏联两国进行了新一轮的讨价还价。从11月4日到12月14日,他们通过多勃雷宁、史蒂文森、罗伯特·肯尼迪又秘密传递了16封信。由于这些信件30年后才公诸于世,因此,加勒比海危机的这一幕长期不为人所知。

伊尔-28飞机属什么性质、用于何种目的和是还包括在应撤出的进攻性武器的范围之内,是赫鲁晓夫同肯尼迪争论的首要问题。赫鲁晓夫看完美国的这份清单后,便于当日下午给肯尼迪写了封密信。这封信电传到华盛顿苏联大使馆,然后由多勃雷宁转交罗伯特·肯尼迪,再由罗伯特·肯尼迪交给美国总统。赫鲁晓夫认为美国在苏联已拆除、装运回在占巴的导弹之际,又提出伊尔-28飞机问题,是蓄意恶化已经开始缓和的美苏关系和国际局势,因为“即便是一个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人、一个士兵,也不可能把伊尔28-飞机归为进攻性武器范畴。”几天后,赫鲁晓夫在另一封信中又进一步辩解说,在古巴的是一些破旧飞机,苏联将它们运来,是当作一种比较灵活的海岸防务武器。它们不会飞越自己防空火力掩护的界限,更不可能向美国出击。而且,这些飞机由苏联人驾驶,保证不会损害任何别的国家。

美国可不这么认为。肯尼迪6日在给赫鲁晓大的回信中,围绕“进攻性武器”这个术语大作文章,坚持认为撤出伊尔-28飞机本来就是协议中的一部分,因为协议讲的是“所有能用于进攻目的的武器。可以携带核武器的飞机是对和平与所有美洲人的安全最明显的威胁"。在这封信中,肯尼迪还宣布要对古巴进行空中监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令赫鲁晓大始料不及。他一面与美国周旋,一面忙于拆运导弹;在宣布支持古巴人民的反帝斗争的同时,又得说服和安慰卡斯特罗。赫鲁晓夫原打算同美国对等地撤除各自的导弹基地,可现在,问题都集中到苏联方面,令他接应暇,好不恼火。面对美国和古巴两方面的压力,赫鲁晓夫不得不两面作战,不断左右前后地躲闪。后退。

11月11日,赫鲁晓夫致信肯尼迪,虽然表示了种种不满,但仍表示,只要美国保证不侵略古巴,苏联一般原则上同意撤出伊尔-28飞机。见赫鲁晓夫让了一步,肯尼迪次日口头答复说,如果赫鲁晓夫同意在30天之内撤出飞机,美国就取消封锁。13日,赫鲁晓夫在给肯尼迪的一封密信中提出苏联在2~3个月内撤走飞机,要求美国停止对古巴的空中监视,在联合国秘书长吴丹的参与下同古巴达成协议。可是,肯尼迪不让步,坚决要求苏联在一个月内撤走飞机,并保证不再向古巴运送进攻性武器。只有这样,美国才能考虑解除对古巴的封锁。与此同时,肯尼迪又向赫鲁晓夫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他在24小时之内给予美国满意的答复。否则会如何,肯尼迪没有明确地讲。不过,美国的飞机加紧在古巴上空盘旋,军舰在古巴岛四周游弋,无疑是用武力相迫。结果,赫鲁晓夫只得再次退让,19日深夜起草了致肯尼迪的秘信,通过苏联外交部电传给驻华盛顿苏联大使馆,并命令多勃雷宁立即见罗伯特·肯尼迪以便尽快将信送给肯尼迪总统。赫鲁晓夫同意苏联在30日之内撤走伊尔-28飞机,但条件是美国要解除对古巴的封锁。

对于古巴,赫鲁晓夫非常担心它会因苏联对美国的让步而倒向中国,因此采取了软硬兼施的做法,而说服卡斯特罗的艰巨使命就落到了米高扬的肩上。米高扬11月2日到达古巴,虽然塔斯社报道说,米高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同古已政府就国际形势交换意见”,但是,随着形势发生的戏剧性变化,便同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一起对付卡斯特罗了。

米高扬与卡斯特罗、劳尔·卡斯特罗及古巴其他高级官员举行了多次会谈,虽然详情迄今未有披露,但与时的种种迹象表明,双方的立场相去甚远。米高扬劝说古巴答应美网的最低条件,卡斯特罗坚持拒绝对占巴进行宴地检查,坚持他提出五项要求作为美国保证不侵略占巴的前提。古巴报纸发表的会谈照片上,米高扬、卡斯特罗,苏联驻古巴大使阿列谢耶夫,古巴总统多尔蒂科斯、劳尔·卡斯持罗,切·格瓦拉等人个个部绷着脸。在古巴举行的纪念十月革命的招待会上,卡斯特罗一反常规,没有提议古苏两国友好干杯。米高扬则不拘礼节地主动提出“为祖国和胜利”干杯,显然与占巴的“誓死保卫祖国”口号的调子不协调。本来,米高扬只准备在古巴逗留一一周,因使命未成,只好滞留。他的妻子于11月3日去世,无奈身不由己,只能在哈瓦那遥寄缕缕哀思。

肯尼迪的最后通蝶,促使赫鲁晓夫急土与古巴达成协议。为了打破苏古谈判的僵局,赫鲁晓夫只好对古巴做出让步。苏联以更多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支持古巴的许诺,换取古巴在撤出武器问题上的谅解;米高扬还利用占巴对苏联的依赖,软中带硬地施加压力。根据1960年2月苏古贸易和支持协定,苏联保证在五年内每年向占巴购买100万吨原糖,提供苏联的工业设备、必需的商品和价值1亿美元的贷款。更重要的是,同占已建交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唯苏联马首是瞻。如果卡斯特罗惹恼了赫鲁晓夫,古巴将夹在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后果不堪设想。顶了一阵了之后,卡斯特罗也不得不借坡下驴。这样,在肯尼迪最后通蝶的次日,即11月19日,卡斯特罗与米高扬一起致函吴丹、表示同意撤走42个导弹发射台和伊尔-28飞机,原则上允许联合国观察员到古巴来核查。米高扬终于完成了任务,返回莫斯科。

美国对苏联和古巴谈判的结果并不十分满意。11月21日,肯尼迪让助理国务卿戴维斯将致一封赫鲁晓夫的信交给多勃雷宁。他在信中抱怨说:"我很遗憾你没能说服卡斯持罗先生接受一种在古巴进行监视或检查的形式。”己被加勒比海风云卷得精疲力竭的赫兽晓夫,再也不愿事态发展下去了,在次日给肯尼迪的回信中劝肯尼迪能理解地对待古巴和卡斯特罗。他写道:"人们应当理解他们处于古巴领导人地位的立场。古巴是与一一个强大国家--美国毗邻的小国。从古巴革命开始的第一天,美国对它就不友好。而且谁也不会忘记,曾经有过一次对古已的侵略。”不满意归不满意,肯尼迪和赫洱晓大部认为,加勒比海上空的风暴已经过去了。

1962年11月20日,肯尼迪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由于苏联已经同意撤走轰炸机,美国决定最后解除对古巴的军书封锁。在招待会前一小时,肯尼迫让汤普森通过多勃雷宁转告赫鲁晓夫,他已命令解除在古巴事件开始时宣布的战斗准备状念,并宣布在危机期间被征召服役的空军中队回到预备役。美苏两巨头在最后两封通信里,一改过去的口气,你对我的理解表示感谢,我对你的灵活态度表示满意。特别在信的尾都有“请转达我、我夫人及全家对您夫人及您全家的良好祝愿”。至此,持续了近一个月的加勒比海危机结束了。冰销雪融,两国关系似乎和暖如春。一些具体技术问题由苏美两国代表及专家阶商解决。 1963年1月7日史蒂文森和库兹涅佐夫联名致信联合国秘书长吴丹:“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和苏联政府希望,在危机的形势下为了防止战争威胁而采取的行动,将会解决他们之间的其它分歧并使战争威胁延续的紧张局势普遍缓和下来。”因此,美苏请求安理会认定古巴事件终结。

加勒比海危机的遗产

1998年底,美国《洛杉矶时报》的撰稿人詹姆斯·里森在莫斯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间谍活动冤家对头之间不同寻常的联系》。该文的主要内容是讲,在“冷战”时期,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苏联克格勃曾经通过热线安排要人会谈,从而大大地缓和了紧张局势。可是,很少人知道,美苏之间的热线实际上是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最先架起来的。

话还得从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的通信谈起。

他们之间的25封通信,前9封是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交换的,后16封(危机的第二阶段期间)则是通过多勃雷宁和罗伯特·肯尼迪秘密传递的。这在“冷战”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除此之外,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还有一条“秘密通道”,即利用各方的情报人员进行私下的、几乎可以说是直接的接触。美国方面主要是罗伯特·肯尼迪,苏联方面除了多勃雷宁之外,还有两个克格勃官员,其中一名叫格奥尔基·波尔沙科夫,肯尼迪在12月14日致赫鲁晓夫的最后一封信中曾写道:“我特别高举有机会与他并通过他交换我们的私人信件。”肯尼迪不无惋惜地说:“我遗憾地获悉他将返回莫斯科。我的印象是,他为改善我们两国政府间的关系和加强相互之间理解做出了真正的努力。我们会非常想念他。”另一名是苏联驻华盛顿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当时的名字叫福金,其实真名叫亚历山大·弗沃克梯斯托。在加勒比海危机期间,他与一名叫约翰·斯凯利

的美国记者关系密切,而斯凯利正是为肯尼迪做事。所以,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除了相互秘密通信之外,还利

用这些人进行暗地联系。

限于手头掌握的资料,我们目前还不可能知道肯尼迪和赫鲁晓夫是如何利用这条秘密通道以及其传递的所有信息。不过,这条通道的存在并且在解决加勒比海危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是毫无疑问的。赫鲁晓夫12月10日给肯尼迪的中信中有一个旁证。他抱怨肯尼迪泄露了他们利用这条秘密通道传递的内容,“如果你们方面开始用泄露的办法来换取我们的观点,那我们也将做出相应的结论。我始终谴责美帝国主义,但另一方面,我认为继续保持秘密地交换我们看法的渠道,是有用的。因为,对于我们两国主要政治家来说,最低程度的个人信任是必要的,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有益于世界和平。”

祖波克认为,肯尼迪与赫鲁晓夫之间的秘密通道表明他们之间已经建立起某种最低程度的理解和信任。就赫鲁晓夫而言,他开始摆脱了斯大林时代培养起来的不能信任帝国主义,特别是它的化身--美国的教条。这是美苏“冷战”史上首先的突破,不仅促进了加勒比海危机的解决,而且对后来美苏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影响。确实这样,1962年12月,在有美、苏等18个国家参加的日内瓦的国际裁军会议上,美国首先提出建立直接联系,即建立所谓的“热线”。半年之后,1963年6月20日,美苏两国代表在日内瓦签订了建立两国首脑直接联系的协议。这个协议规定:这条“热线”于同年9月1日开始启用,其主线由美国华盛顿的白宫和五角大楼开始,经英国的伦敦、丹麦的哥本哈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芬兰的赫尔辛基,最后同苏联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接通。此后,美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然,加勒比海的后果和影响远不止这些,使中苏关系更加复杂化也是很明显的。1962年正是中苏两国、两党关系比较紧张时期,大论战正在酝酿之中。赫鲁晓夫在与肯尼迪作交易时,也打出了中国牌,既打算美国那里换取更多的让步,也想获得中国对他的支持。比如,在10月30日致肯尼迪的信中,赫鲁晓夫要求肯尼迪采取正确的对华政策,促进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地位。为此,他还颇费心机地提出了三条理由:1,任何一个自尊的大国都不能同意把它的领土和人口的一部分分割出去。台湾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让中国人民自己解决。中国参与了联合国的创建,是安理会的永久性成员。如果重新恢复它的合法地位,对和平事业将是一个很大的贡献。2,没有中国,就不可能就裁军问题达成协议。联合国成员国中许多国家人口很少,如冰岛只有18万人,但在这个组织中有发言权;中国有6·5亿人,却没有发言权,这是不公正的。3,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地位是正当的,而且肯定能恢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为世界舆论要求这样。如果肯尼迪政府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中国问题,定会进一步提高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威信。

这些只是赫鲁晓夫一厢情愿的事。在与中国敌对的时候,美国不会同意这样的做的。另一方面,中国党不仅在“三和”问题上与苏联党的看法大相径庭,而且在加勒比海期间也像古巴似的反对苏联同美国妥协。对待美国的态度成为中苏矛盾的催化剂。

1962年加勒比海危机是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经历的最危险时刻之一,几乎将人类带入热核战争的灾难之中。作为这惊险一幕导演的赫鲁晓夫和肯尼迪过去和现在都是人们评判的主要对象。特别是在他们之间的秘密通道公布之后,东西方许多学者认:美苏两国首脑之间的通信和达成的谅解促使了这场危机的解决。肯尼迪显示出自己的勇敢、灵活和坚强的意志;赫鲁晓夫的明智妥协的意义足以与他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的“秘密报告”相提并认论。

然而,人们不应当忘记,美苏这两个越级大国凭籍武力争霸世界而给人类和平事业造成多么大的威胁;不应当忘记,它们不惜牺牲别国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以强凌弱的做法。1992年1月,卡斯特罗出席由美国、苏联和古巴三方学者在哈瓦那举行的加勒比海危机讨论会,余怒未消,仍愤愤不平地说:“当时我们有权利接受导弹,我们没有违反国际法。为什么要秘密地进行呢?

【本文发布经作者授权】

进入 孔寒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20世纪重大事件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