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于童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056 次 更新时间:2008-07-22 13:53

进入专题: 蒋兆勇  

蒋兆勇 (进入专栏)  

童年的回忆,或美好,或辛酸,几乎都会伴随人的一生,那种烙印有的会变成一个人的心理结构,时时左右你对事物的看法,甚至支配你的行为。

我想撷取几个童年的片断来分析自己的心路历程。

自幼生长在重庆的一个小镇,那个小镇在抗战初期叫南华县,聂荣臻元帅就在那里的小学念过几年书。后来日军大轰炸,从繁华的驿站变成了一个破落的场镇。文革的风风雨雨投射到这个小镇上,演绎出小镇人的怪异心理。

这个三千多户家庭的小镇没有工业,大多数家庭也没有什么生财之道,可以叫做纯居民。所谓赚钱机会无非是为当地的粮店搞点搬运,卖点农民需要 的农具而已。所以居民们对资源的争夺异常激烈。哪家的鸡被偷了,恰恰哪家的锅又冒出肉香,这时候,居民的冲突就开始了。刻薄的语言,恶毒的川骂,闹翻天的泼妇,这些都是小镇人生活的主要内容。

如果碰巧,镇上来了辆吉普车之类的东西,大人们会骂“狗日的坐了这个车,屁股不痒了吗?”如果车没人照看,恐怕就会缺灯泡,缺螺丝,玩皮的我可能就拧下过上百台汽车的灯泡。如果趁好,有小镇的女人坐了小汽车,相信不到两个小时,大人小孩都会传播“司机与XX乱搞的”谣言,有的还编得活灵活现,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去坐别人的汽车。

现在来看以前,觉得很荒唐,小镇上的人像困兽一样守在那破旧的街道。生活无着,机会没有,见不得别人有什么好事儿,那时侯不说吃肉(通常一两个星期打一回牙祭)就是吃面,也不能端到大街上吃,吃了肉,大人会叫小孩把嘴擦干净,免得有油腥子冒出。如果邻居觉得你们家富有,恐怕就有人会举报你家是贪污犯。我父亲是粮站的一个主管,解放初期就接受地下党的马列宁主义教育,他喜好写文章,也爱看书看报。他是小镇上第一代拥有收音机的人,他经常提着收音机,放着“马儿呀,你慢些走”,招摇过市,就像今天的大款开着跑车,放着摇滚一样神气。如果我们家的孩子招惹谁家,他们就会把关于我爸收音机的顺口溜喊出来,搞得你抬不起头来。

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过美国之音,看参考消息,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对大城市的向往。一次次的运动,使我家倍受冲击,几乎可以叫“运动员之家”,从小就暗暗下决心要通过读书离开这种让人不安的地方。 我相信,这样的地方在四川举不胜举,对童年所呆过的地方,几乎交织着爱与恨的情结。成年之后,我经常比较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方的人文心理,四川或重庆人文心理都有几条是非常令人生厌的东西:怨人穷恨人富,欺软怕硬,“ 半夜吃桃子按到软的捏”,四川人一般都会有一些心计,所以有川耗子之称。

在这样的地方生长过,童年的阴影时刻伴随着自己,也仇恨过人,后来觉得别人不会因为你的仇恨而不有钱;也欺负过人,后来觉得欺负那些无助的人也不是什么本事;也有算计人的心眼,后来觉得算计不能长久,到不如交“一辈子的朋友”,与其小气,不如大气,平和交友,诚信交友。 我想自己的净化超越自己,修炼自己。去掉内心的阴暗心理,才能变成一个现代人。

多年来我观察从恶劣环境成长出来的人,坚韧,刻苦,进取是他们的优点,但是其心理状况却不太潇洒,不太随意,有的人即便成了大人物也改变不了自己儿时形成的阴暗心理,自卑而自尊,如果你的眼神对他有所怠慢,他就有可能收拾你,仇恨你。有的人事业或许很成功,心理状况却如困兽般敏感而小气,特别是那些经历过文革的人负面心理尤其厉害。现代化恐怕容易达到,但人的现代化却是异常的艰难。民族因为受过外敌侵略,容易有悲情情结,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拿以前来比照,自卑自尊自负,有浓厚的被挤压感。作为个体的人一样,在逆境成长起来的人也是容易自尊得像美丽的瓷瓶,也容易碎掉。

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就有可能压抑人性,在宏大目标的重压下也就容易导致心理畸变。比如:战后日本,为了国家的振兴,全民族憋足劲,像机器一样劳作,人性却不能正常的释放,才导致了日本奇怪的一些心理,比如:自虐倾向。同样,一些农村孩子为了跳出龙门,寒窗苦读,几成题虫,终成气候,但在大学里农村同学的心理问题最多,对环境的不适应,对变动社会的恐惧,不安,都很大程度影响他们成长。

大多数人忠于童年,同理大多数人也忠于自己成年后的经历,家长有过什么样的经历也希望自己的子女有类似的吃苦经历,以磨练成长,却常常忘记了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创新;政客有什么经历,也时常希望他的臣民按他的指引办事。思维的状态还是在“前结构”,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就像张文康受旧的疫情通报制度影响,对透明公开几乎以“守门员”的心状对待而酿成大错,也象张召忠用以前学过的“人民战争”理论解释现代化战争,预测伊拉克有巷战,地道战,恶战,结果无视人心向背,残忍统治的萨达姆什么战没打就顷刻倒台,张召忠也就闹了天大的笑话。我也见过一些高级干部,穿着名贵的服饰,坐着高级的轿车,举手投足,思维模式却受苦难童年的影响,骨子里却还是一个农民的坯子。

人应该忠于过去,特别是尊重那些经历中沉积下来的道德情怀,但是更多的是要因应现实做出调整,把心理状态调整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

进入 蒋兆勇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蒋兆勇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7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燕园评论发布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