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介仑:精神首富袁隆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90 次 更新时间:2009-06-21 13:12

进入专题: 袁隆平  

齐介仑  

故事片《袁隆平》五月中旬即将全国公映,79岁高龄的袁隆平也首次“触电”,出演老年时候的自己。对于新片的上映,他有意回避了对电影的评论。他只是说,这是上级安排,“我还没看”。按他的秘书的理解,把科学家的经历艺术化以及高调展现当年的感情波折,是不事张扬的袁隆平所不喜欢的。低调平和的袁隆平调侃地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做名人一点都不好玩。”

画面在优美的旋律中轻轻定格,片尾音乐声响起,一众演职员登台亮相,挤得满满的湖南大剧院放映厅,掌声如雷,71岁的老太太邓哲坐在观众席第一排,眼眶有些湿润,她的情绪久久地停留在影片演绎的故事情景之中,而老伴的第一次本色演出更勾起她对往昔岁月的回忆......

这部为建国60周年而精心筹划的国庆献礼片,演绎了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的奋斗故事。首映式上的邓哲,是袁隆平的夫人。

时间过去两个月,就在电影《袁隆平》即将于5月中旬全国公映前夕,袁隆平在位于湖南长沙的寓所接受了南都周刊记者的专访。交流中,他不时抱以开怀大笑,尽管咳嗽声不断,他依旧烟不离手。对于新片的上映,开朗幽默的他有意回避了对电影的评论。他只是说,这是上级的安排,“我看都没看”,然后转身对秘书说,“其实也不想看”。

戴牛松颇为理解袁隆平的想法,按照他的理解,过于“美化”科学家的经历以及展现当年的感情波折,是不事张扬的袁隆平所不喜欢的。

自打27年前与袁隆平结识,并成为他的“铁杆”司机兼忘年交之后,戴牛松一直在袁隆平身边工作。现在,他还是袁隆平至为信任的两位秘书之一,除了文字上的工作一般交由另一位秘书辛业芸统筹之外,袁隆平大量的日常事务基本都由戴牛松代为打理。

在戴牛松的心目中,袁隆平是一位知行合一、忧国忧民的伟大科学家,朴素、诚恳、实在,待人和蔼可亲,没有半点官员或学者的架子,反倒像个温和的老农。

戴牛松乐于与朋友们分享有关袁隆平的各种趣事,每逢谈及此类话题,他常常是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当然,他也会郑重其事地驳斥外界一切对袁隆平的误读。在他看来,袁隆平几可称为完人。

袁隆平的身体非常好,他自己的总结是,“8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20岁的肌肉弹性。”

浪漫科学家是“闪婚族”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位于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距市中心尚有一段距离,这个建于1984年6月的事业单位,是全球第一家从事杂交水稻专项研究的科研机构,现在隶属于湖南省农科院。现年79岁高龄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依旧奔忙于中心的各种工作,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着自己带领的团队,将一个个研究目标按时完成,甚至提前完成,这会让他高兴得不得了。

自中心筹建至今,袁隆平一直在此停留,他将自己的办公室和住所一应俱全地安置在了这个面积达数百亩的“实验田”里。

袁隆平的住所与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其他家属楼不同,这所独门独院的大房子是国家给予他的特殊待遇。但偌大一处居所,除了待客时“热闹”一阵,大部分时间就是他与老伴邓哲居住。三个儿子都忙着各自的事业,周末和节日儿孙们的到来,会让这里立刻洋溢起温馨欢快的气息。

由于住所与办公楼相去不过百米,袁隆平每天上午只需步行几分钟就可以到中心上班。从中心到稻田,则委实有些远,而且稻田面积太大,袁隆平此前都是用摩托车代步,近几年,他干脆将摩托车换成了别克赛欧。

除了定期到全国各地的实验田调研指导外,袁隆平大多数时候就在中心埋头于水稻研究,像个小孩子一样享受着工作带来的快乐。尽管他通过各种方式想去避开纷扰,但各式应酬和官方指定的各种会议和邀请依旧令他不胜其忙。作为无党派人士,他既无意参政,又无心进入某个学术圈子,更无时间接受五花八门的访谈与研讨,但找上门来的人依旧络绎不绝,躲闪不及的话,一向谦和的他便只能“从命”。他调侃地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做名人一点都不好玩。”

黑黑瘦瘦的袁隆平祖籍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但他的事业基点始于湖南,而且正是借由杂交水稻的巨大影响力,湖南人已将袁隆平视为自家人,将他当作骄傲的资本。而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与推广上,几十年如一日,解决了数亿人的吃饭问题,这一点,袁隆平自己也深感欣慰。

袁隆平爱好丰富,游泳、排球无不在行,象棋更是每天都要对阵一两个小时的小游戏。早年,袁隆平的游泳水准已经达到了入选国家队的级别。谈到游泳,在烟雾缭绕中侃侃而谈的他,顿时神采飞扬。直到如今,但凡中心的游泳馆开放,他每天都会去游上个把小时,他说,连年轻人都不是他的对手。而每天下班后,他总会约集三五老友打排球,对排球的迷恋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

正是仰赖这样的体育锻炼,除了最近并不严重的神经性胃炎,袁隆平的身体非常好,他自己的总结是,“8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20岁的肌肉弹性。”

英文水平极佳的袁隆平,其实俄语也非常不错,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他便在安江农校做过一两年的初级俄语教师,并在那时与自己的学生邓哲相知并成为夫妻。那会,袁隆平34岁,比邓哲大了8岁。有意思的是,两人从确立关系到完成婚礼,总计不超过一个月的时间,这对“师生恋”老夫老妻被如今的年轻人直呼为“闪婚”。对于相守大半生的老伴,袁隆平直呼“贤内助”。

结婚前夕,袁隆平与邓哲开玩笑说:“将来,如果我对你不好、不爱你了怎么办?”信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邓哲不假思索地回答:“那我也不会离婚。”

婚后,邓哲偶然发现了袁隆平与大学时期女友的往来书信,对方表达了希望重修旧好的愿望。感情已稳定下来的袁隆平只给对方回过一次信,之后就将所有信件烧掉了。如今,老两口的生活甜蜜而温馨,但邓哲还是会故意打趣袁隆平,袁隆平总是笑呵呵地嗔怪老伴“小心眼”。

在电影《袁隆平》的片尾,袁隆平也首次触电,出演老年时候的自己,还在影片中讲起了流利的英语。这也成为片子的一大亮点。他不仅可以用英文与外国专家交流学术观点,甚至能用英文发表各种演说,而他的发音可称得上地道。他说,这完全得益于儿时母亲对他的优良教育。

由于喜欢听音乐,也喜欢有板有眼地跟着哼唱,早在西南农学院读书时期,他便是学校合唱团的一员。如今,在记者面前,袁隆平依旧难以掩饰对自己杰出“男低音”水准的自得之情。

袁隆平对苏联歌曲尤其垂青,对英文歌曲也格外娴熟,年近八旬的他可以随口哼唱出某首歌里的一段来,歌词都不会出错。

功名利禄笑谈中

上个月底,袁隆平担任主任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袁隆平事后感慨,参加这个会议,他是受之有愧的,国家给他的荣誉太高了,把他抬得太高了以后,他就觉得不怎么舒服。那天会议的主席台上,不但有劳模代表,还有国家领导人,“我的旁边就是习近平呀”。袁隆平坚持认为,“人啊,不要太出名,你爬得太高,掉下来会摔死的。”

近几年,可称得上多才多艺的袁隆平,不时会被邀参与娱乐节目、少儿节目的拍摄,有调查显示,袁隆平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甚至高过了当红的演艺明星。

5月4日,湖南卫视《成人礼2009》播出,令人惊讶的是,在前期的票选嘉宾环节,节目组发现90后并非盲目追星,最受孩子们青睐的是农业科学家袁隆平,远远盖过了林俊杰、周杰伦。在袁隆平看来,如果年轻人喜欢他,而且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起到教育与示范作用的话,他是愿意全情参与的。

从第一代杂交水稻问世到当下,袁隆平的科研之路历经坎坷并最终取得了一连串的成功,水稻产量更是从当初的亩产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时下的他以及他的团队正在全力攻克亩产900公斤的第三代超级杂交稻技术难关,并已准备开始向第四代超级杂交稻的1000公斤亩产目标进发,“实现起来有难度,但我抱有极大的信心。”

依照光能利用率2.5%来计算,袁隆平坚定地认为,从理论上讲,水稻亩产1500公斤是具备潜力的,而由此看来,亩产900公斤及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毕竟才是上限的60%嘛。”

至于杂交水稻可否借鉴转基因技术的某些特性,袁隆平坦承,这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他的团队已介入该项研究。在他看来,转基因技术不可一概而论,纯粹的或扬或抑都非理性。尽管目前国际国内存在针锋相对的两派阵营而且“争得很凶”,但转基因技术的某些价值是具备积极意义的。比如,他的学生与康奈尔大学合作,已经在野生稻里面发现了两个增产基因,每个基因会比时下的优良品种增产18%的效益。他说,这可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对外界有关袁隆平身价达1008亿的评估,爽朗的他哈哈大笑之余,干脆将自己定义为“湖南的精神首富”或者“中国的精神首富”。现实生活中,乐观豁达的袁隆平极尽节俭。他说,自己每年的总收入大致在30万元,这些钱对他来说已经相当富裕,“自己花不了”。

每月的花销除了抽烟,袁隆平大部分支出用于资助穷苦的农民和学生,这项支出每年都要有几万元。

与低调的个人生活不同,袁隆平落选中科院院士,曾被广泛关注,按照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此前表述,袁隆平的落选实属“历史的遗憾”。2007年4月29日,“落选”中科院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获得全票通过,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并再度引发媒体对中国院士制度的质疑与批判。要知道,在全球,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只有18名,中国在美国科学院作为外籍院士的,两岸三地总计6人。如今,袁隆平依旧未能被中国科学院接纳为院士。

采访中,袁隆平总是一以贯之的平和与淡然。他说,能不能入选中科院,对他来说,意义已经不大,他也并不在意这些。他甚至说,自己理解中科院的选任逻辑,“我搞的是应用科学,中国科学院搞的是基础研究,如果按这个来评,我不合格。” (本文来源:南都周刊 作者:齐介仑)

“亩产900公斤不是放卫星”

南都周刊:您提出,超级杂交稻的产量要从800公斤提高到900公斤甚至1000公斤。这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袁隆平:根据大多数专家的估算,水稻的光能利用率是5%,也就是说,阳光辐射的能量中有5%可以转化为有机物,可以转化为产量。我们打个对折,按照光能利用率2.5%来计算,根据长沙在水稻生长季节的辐射量,得出的结论是,亩产最高可到1500公斤。

我们提出,超级杂交稻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亩产700公斤,在2000年已经达到了。第二个阶段亩产800公斤,计划2005年实现,结果提前了一年。我们现在向第三期亩产900公斤攻关,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计划2015年实现,争取提前两到三年,最迟在2013年实现。

南都周刊:从亩产300公斤,一直到现在是800公斤、900公斤,还计划要达到1000公斤,有人怀疑您是在放卫星。

袁隆平:这怎么是放卫星呢?通过科技的不断进步,水稻的产量是会逐步提高的。过去的水稻产量为什么不高?主要是种子不好,再一个就是我们过去在水稻种植上的投入不够。

南都周刊:您已经设置了时间表,比如您刚才提及的三代杂交稻要在2015年甚至提前两三年达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如果到时候实现不了,怎么办呢?

袁隆平:我还是有信心的,这是能够实现的,而且我们在小面积的实验田里已经实现了。我想把它扩大到100亩。我们今年在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西、四川,安排了11个百亩片,向900公斤攻关。

我们近期要开一个攻关会,会向农民介绍水稻品种的特性。另外,给他们经费,一亩地给300块钱的经费,免费赠送种子、肥料。国家给了我们科研经费,我们把这些钱拿给农民,用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南都周刊:您的杂交稻现在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

袁隆平:有印度、越南、美国、菲律宾,还有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埃及等。美国是个超级大国,它也在用我们的杂交稻,它去年的种植面积有400多万亩,今年可能要达到600万亩,要占到美国水稻种植总面积的1/3,我们杂交稻的产量比美国当地的优良品种,要增产20%至25%。

南都周刊:您从中能得到多少回报?

袁隆平:美国去年给了我们130万美元,今年估计能有200万。但这些钱我个人是没有的。这些钱一个是用来支付科研经费,再一个就是给同事们搞点福利。

南都周刊:美国的科学家有没有可能在技术上超过您?

袁隆平:他们想超呢,但目前我们还是遥遥领先。我们给美国的种子是第一代和第二代的。

身价千亿只穿几十元的衬衫

南都周刊:您与隆平高科公司的合作,是基于怎样的一个背景?

袁隆平:当时隆平高科要上市,想用我的名字,我不同意。后来,省领导多次来说服我,国家领导人也来劝说。最后,我同意它用我的名字是基于两点:第一,杂交水稻需要走出国门,但我的钱不够,隆平高科成立后,我们可以不再需要外国人的投资,自己来搞了;第二,在国内,一般到了七十岁就不能再当首席科学家了,也就没有了科研经费,隆平高科许诺每年给我200万元的科研费。

南都周刊:在隆平高科,您是怎样的一个角色?

袁隆平:我是名誉董事长,占5%的股份,我不涉及公司的业务,就是发挥品牌的作用。其实,我5%的股份也是象征性的。400万股,现在一股20来块,算起来也有七八千万了,但我不能套现,我一分钱都不能卖,我一卖,隆平高科就垮掉了。人家会想,隆平高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

南都周刊:每年的收益怎样?

袁隆平:公司每年都分红,去年大概有20多万元,这几年都是这么一个水平。

南都周刊:有人说,您的身价过千亿了。

袁隆平:我了解的情况是,当时的评选从各方面综合评估,得出的结论是,我的价值是1008个亿,说我是绿色王国的亿万富翁。其实,我每月的工资6000元多,每年的股份分红有20多万。还有咨询费、报告费、稿费,但不多。所有收入加起来,一年30来万是有的。我自己用不完的。

南都周刊:您怎么看待财富?

袁隆平:第一,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第二,钱是拿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

穿衣吃饭,我讲究朴素大方。在海南岛,有人问我衬衫是几百块钱买的,我说二三十块,他们都不相信。我最大的花费就是烟。我一天抽一包中华,一个月大概需要2000块的烟钱。

我还有个小车,每个月的汽油费千把块钱。我的车子是在田里开的,是不上街的。告诉你吧,我是有驾驶证的,荣誉驾驶证呢,不年检的,是交警大队的书记亲自送给我的,上面写着:袁隆平院士惠存。

我现在不愁钱,但我也不是什么首富。我的性格是过不了奢侈生活。

不要寄希望于进口粮食

南都周刊:能说说您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事吗?

袁隆平:这个非常有意思,前期其实我不知道,最后是一个女院士,在评选过程结束5分钟后,给我发了一个E-mail,她说,你全票通过了。

南都周刊:您曾在全国政协提案中提及,中国的粮食储备,力度明显不够,怎么理解?

袁隆平:我听到有人反映,有些粮库存在虚报的情况,实际储备根本没有那么多。我提出,希望国家认真地下去查一查。除了正规渠道核查,还要搞突然袭击,还要搞微服私访。现在,已经抓了两条大鱼,黑龙江一个,浙江一个。

联合国有一个最低粮食储备标准,大概是60天或者三个月。中国这么多人口,我建议粮食储备至少要够半年用的。

南都周刊:经济学家茅于轼就粮食安全问题提出过不同见解,您怎么看?

袁隆平:他很有意思,很多观点很奇特。粮食安全问题始终要警钟长鸣。中国这么多人口,粮食一出问题,什么事情都解决不了。你们年轻人不知道,我们在三年饥荒的时候饿死了多少人啊,很厉害的。民以食为天,粮食储备必须得到保障,不要寄希望于从国外买粮食,那是不可能的。你去国外买粮食,人家正好借此控制你。

南都周刊:您曾说过,有关耕地保护的18亿亩红线是保不住的。

袁隆平:这个问题我必须解释一下。原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曾经跟我讲,18亿亩红线要保住难度很大。我的观点是,正因为难度大,才要采取更为坚决的措施来保护。国家搞经济建设,保护耕地确实很难,但这个红线必须要保。

原载《南都周刊》

    进入专题: 袁隆平  

本文责编:lit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大浪淘沙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741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